返回列表 发帖
可以说,徐先生对青少年时代的我,
影响至为深远。
按理说,我早就该意识到这一点,
昨晚,才是真切的感觉到。

徐先生,就像给一个黑屋子开了一扇窗,
使我窥见了天边的朝霞。

TOP

毕业之后的几年内,
在某些等方面,
我倒是慢慢远离了徐先生,
《古书画鉴定概论》这本书也没再翻过。

在徐先生的时代,
他肯定是四顾寂寥的绝顶高手之一,
这样的人物,
最快乐的事情,
莫过于能够看到一些没有见过的顶级书画。

可能还有一种他没有意识到的超级快乐,
就是感受到一种艺术史研究领域更高阶的境界。

TOP

爱书画之人,追求的是什么?
第一是见到书画,
第二是格局的进阶。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TOP

学术的进步,
是个超越先辈的过程。。

如果具备情感,
超越前辈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可能我也有点神经质了。。

TOP

只管超越,呵呵。

徐邦达先生,
吃亏在学术根底不太对路,
太古代中国化,
没有严密的逻辑,以及掌握全局的意图。

时代问题,
时代问题。。。。。。

TOP

我突然想到,
其实,
这个世界上,真实被徐邦达先生鉴定水平,鉴定思路影响的人,
应该不超过20个人吧。

TOP

中新网2月23日电中国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23日8时38分去世,享年101岁。中新网记者今日从多方证实了该消息。
     
    徐邦达,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号蠖叟,1911年7月7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海宁市。曾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九三学社社员。
     
    据《中国文化报》此前报道,2010年徐邦达百岁诞辰前,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在看望徐老时指出:徐邦达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大家和著名书画家、诗人。他热爱祖国和人民,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书画鉴定和文物保护,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徐邦达集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家于一身,雅号叫“徐半尺”。意思是说他独具慧眼,鉴定书画时,常于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已辨出真伪,海内外奉他为“华夏辨画第一人”。
     
    作为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徐邦达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
     
    另据消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听到徐邦达去世的消息后甚是感慨。他说徐邦达一生看画无数,也是自己的老师。周南泉说:“徐先生为人正直,没有架子。看画准确,业内给徐先生一个形象的绰号为‘徐半尺’,因为他打开画作一半就能够鉴定出真假。”

TOP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TOP

徐先生像是在磨珍珠,
我们像是在穿项链,
项链穿好了,
再考虑如何让珍珠更漂亮的问题,
甚至,对珍珠圆不圆真不是太关心的。。

徐邦达的这一套,
可能源自乾嘉学派的旧传统。

TOP

我突然想到,
其实,
这个世界上,真实被徐邦达先生鉴定水平,鉴定思路影响的人,
应该不超过20个人吧。
宾南 发表于 2012-2-24 13:34


徐先生的那一套,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操作性。
比如说,他认为,鉴定书画一定要看原作。
光着一条,其实就把绝大多数人排斥在外了。

他骨子里是个经验派,
没有经验的人,
基本上无法和他的思想对话。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