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梵高的材料和表现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1327849959504.jpg 这是梵高有名的《星夜》(现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是颗星星,然而我们看它的局部,这颗星星却是这么画的:梵高几乎就是把挤出来的颜料直接往上堆上去。只有远看,在总体的画面中人们才能了解这些颜料代表的是星光。如果你近看,就只能看到画布上的一堆颜料。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呵呵我曾经在荷兰买回过一幅印刷品,印得挺差劲,7块钱欧,可见你聚合改编高更也不能叫卖一个大价钱哦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高更哪个作品 。。人物多 ,我改造后能卖不少的价钱 ,10万都不好说 。。 做人要厚道 ,不能太贪的,哈哈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梵高的画作进行数学分析后发现,其中多幅作品中光与影的模式,与流体力学中的漩涡,或喷气发动机喷出的气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梵高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留下了多幅最为著名的画作,其中包括他于1889年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病院画下的《星夜》、1890年所作的《有丝柏和星星的小路》及《麦田上的乌鸦》。研究人员称,在所有这些画作中,都能找到湍流经典数学模型的影子。   湍流问题曾被称为"经典物理学最后的疑团"。因为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许多时空尺度上的运动,它不仅和周围进行着能量交换,其内部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能量交换。   好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科学家一直试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湍流现象,然而这个被视为比量子力学还要深奥的难题,至今依然没有人能够解决。如今的现代湍流理论,其中一个重要基础,还是前苏联科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柯尔莫哥洛夫经过多番钻研,最终得出一个描述流体间任意两点间速率差的数学公式。这种关联如今被称为"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物理学家阿拉贡及其同事,在对梵高的画作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画中光与影的模式,与柯尔莫哥洛夫提出的湍流公式几乎一致。阿拉贡说:"湍流是梵高作品中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我们尝试量化了这一点。"   华翼网报道,梵高在创作这些画作时,精神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当时他曾多次出现幻觉,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混乱,表现出类似癫痫的症状。阿拉贡说:"我们认为,在梵高长期的精神不稳定状态下,有一种描绘湍流现象的独特能力。"   能够用绘画作品如此精确地还原漩涡现象的画家,全世界似乎也只有梵高一个。   阿拉贡表示:"其他画家的一些作品虽然看起来也包含湍流现象,但我们却没有发现任何符合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的特征。"   比如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名作《呐喊》,画面中似乎充满了梵高似的漩涡,而且画家在作画时精神同样处于狂乱的状态,然而其亮度概率分布,却和"柯尔莫哥洛夫的理论"并不相符。   提起印象派艺术大师梵高,人们很容易想到《星夜》中的漩涡图案,或是《麦田上的乌鸦》中的金黄色彩。众所周知,这些感情强烈的作品,是画家极不稳定精神状态和内心狂乱的写照。然而,科学家近来发现,梵高还是一位罕见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因为他的多幅作品竟然诠释了深奥的流体力学现象。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梵高画作都与湍流现象相符。他在1888年所作的《叼烟斗的自画像》 以及《耳朵上扎绑带的自画像》,就丝毫找不到湍流的迹象。当时,梵高因为之前的自残行为,刚刚服了镇定药物。他自己也曾表示在画这两幅作品时,心里是非常平静的。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太扯淡了蛤蛤。不过,人类总是如此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哈哈哈哈 ,我觉得有些道理 。。 这个东西不好说的 。。 潜意识的东西 ,说不准正是科学苦苦追寻的东西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3 编辑 作品资料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