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毕加索:我们在缅怀什么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9 编辑 毕加索:我们在缅怀什么 2011111709491090364.jpg 2011-11-17 08:51:09 作者:瑞应 来源:周末画报      这位“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总在不断自我质疑、自我打破,同时不断超越外在规范。关于毕加索,如果有一样东西是我们这些业余得不能再业余的粉丝会缅怀的,那一定是他体现的关于“自由”的定义。   “我怀着自豪而又高兴的心情告诉你们,历经3年半时间的艰苦调查,我们终于找到了《马头》和《玻璃杯和罐壶》这两幅被盗的毕加索画作。”瑞士SF广播公司兴奋地在本月7日宣布了这则消息。只是,已被“毕加索画作被盗”新闻轰炸到神经麻痹的全世界,实在欢腾不起来:因为3个月前,毕加索一幅铅笔画在旧金山美术馆又遭“贼手”。算上去年5月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失窃的《鸽子与豌豆》、前年6月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被盗的毕加索画册……这位多产画家已有500多幅作品失踪或被盗了。   与此同时,上海这座城市正被一种莫名的荣誉感和高度紧张感所包围。“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于本月18日在世博园区中国馆开幕,展出的62幅毕加索作品的保险金额高达6.8亿欧元,折合每件作品约1亿元人民币!保险公司要求画作分8次航班运输,展品抵达展馆随即进入具有温、湿度控制的贮存空间。场馆里布置着多道安防措施,实行24小时严密监控,以确保全部画作的存放安全。两个场景相映着让人唏嘘,这像是某种暗示,更像是对世人某种隆重的介绍:在我们的时代,毕加索的作品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备受关注,这些画作的商业价值也是不容置疑的。有趣的是,这位大师终其一生向我们阐释的,却是与这些高度戒备相反的—“自由”。   游走于艺术之间的—自由   实际上,想要用三言两语去描述毕加索和他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公开资料都显示,毕加索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举世瞩目、最多才多艺、最有影响力、最具偶像化的艺术家,他的天才似乎与生俱来。按照国际艺术品鉴赏及收藏家尼克龙·莫里的说法就是,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几乎没有一个流派不是肇始于他,或是被他吸收并利用。   但相比之“天才”,毕加索更喜欢被人称作“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我像别人写自传那样画画,那些画不论是完成了的,还是未完成的,全是我日记中的一页。每个人的年龄都由自己决定,我生命里持续的青春是用来发现的。”   在创作初始的蓝色时期,毕加索是忧郁的,他的作品里写满了悲天悯人;而在爱情滋润的玫瑰色时期,他的作品转向大略简洁,但对世界的爱却不言而喻;在立体主义时期,他排除了社会成见,在作品里画满着打碎并重建的迫切渴望;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是回归家庭生活中难得的安逸体现,沉寂中却积蓄爆发的力量;而他在超现实主义时期的革新与象征意义,则是将他的艺术成就领到精神层面的制高点。他真实地反映着自己每个阶段对世界的观察,而他所做的则是“将青年人对自由的创作坚持下来”。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9 编辑  如毕加索自己所言:“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他凭着一股“年轻人”的热血冲劲去进行自我质疑,自我改变,并且在众口铄金中坚持下来的。1907年,《亚威农少女》一经问世就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全盘否定。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取消了古典主义绘画的透视关系,其“野蛮”“粗俗”,甚至使当时的前卫艺术家感到震惊。马蒂斯说,这是一种暴行,发誓要让毕加索“沉下去”,收藏家们集体放弃了对他的收藏。毕加索置之不理,他自信地认为,真实的画风最终会得到肯定。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亚威农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还创造了全新的造型原理,成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而他随后的几次转变,也是在非议中坚持下来的。   法国导演克鲁佐曾经在毕加索75岁时给他拍过一部著名的纪录片。在影片序幕中,毕加索俨然已是位龙钟老人,但到了影片中段,特写镜头下,毕加索眼睛里呈现的却是自信、好奇、挑战、狡黠,孤独。没有旺盛的生命激情,怎会有如此生动的双眼?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之间,其实毕加索反对的是一切束缚。对于这位一直年轻的大师来说,他所坚持的,是“自由”二字。   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自由   毕加索的放诞乖张,绝不仅止于他的艺术创作本身,他对自身商业价值的认识,在艺术家之中也显得尤为“自由主义”。   毕加索艺术的市场化,在他在世之时就已经形成而且非常可观。在世界十大天价画作中,毕加索的画占了六席,毕加索艺术如今成了“高品质的、多国籍的、艺术多元化”的代名词。相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毕加索生前从没被“社会期望”胁迫,他从不掩饰自己对金钱的自由渴望,他说:“艺术是易卖的商品。如果说我要多少钱就可以从我的艺术中得多少,那是因为我知道要用它来干什么。我想如同有钱的穷人那样的生活。”   毕加索中年时,随着名声的增大,他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他扮演商人的角色也越来越成功。很多时候,他就在一张白纸上画上几条线,再加上他那引人注目的签名,也能变出钱来。而且这位艺术家在钱财方面很精心,他保留了大量的作品不予出售,将这些作品收藏在银行保险箱里、画室里和离里维耶拉不远的城堡以及他在戛纳附近的别墅里。当然,毕加索并不完全把这些作品收藏起来,他这么做是有商业目的的。有的时候,他会请特殊的朋友去参观、拍照并向媒体发表,从而进一步拓宽作品的销路。但毕加索还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的商人,在生命快终结的时候,他把八九百件早期最优秀作品捐赠给巴塞罗那一家博物馆。而人们在此时也恍然大悟了,原来一直以来,毕加索爱的不是钱,他只是要用金钱,来保障自己的艺术创作自由。   事实上,超越规范和风格对自身的约束一直是毕加索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准则。“让风雅见鬼去吧!”是他当时的创作口号,也是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解放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也不仅仅是他的绘画艺术,更有千千万万被他艺术风格所触动的粉丝们。   现在,世人心中的毕加索,是一个在绘画史上找到自己位置的毕加索,也是一个商业成功化、生活传奇化的混合体。   没有了他在美术史上的革命性地位和丰富的个性故事,毕加索的商业成功充其量只是普通画匠的生财有道;但缺失了对艺术价值的绝佳商业把握,他如此丰富的艺术创作也可能无法流传下来,被世人膜拜。而这位自由来去于种种束缚之间的大师,也许永远不会成为我们心中所缅怀的“最年轻的画家”。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