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华西十三村和它的三重世界:天堂并不属于所有人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7-12-23 15:54 编辑

华西十三村和它的三重世界:天堂并不属于所有人

2017-03-02 08:39     第一财经网 001.jpg (价值三亿的金牛!)

"下半年我就要回山东老家了,"望着被建设为"天堂"的华西村,钱佳语气里有点遗憾。

抱着赚钱养家的单纯理想,钱佳从山东单县老家来到了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开起了出租车。十年过去了,钱佳发现离自己的梦想还有些距离。"我发现在这里呆了十年也没法把自己变成华西村的村民。"

已经去世的华西村前党委书记吴仁宝领导下,兼并周围村庄而建成了"大华西"十三村。

地理上的界限已经打破,但生活在大华西的人生活往往天差地别。华西村村民、外围村民以及外来务工者构筑起了三重世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忙于斯、老于斯。华西村的故事依然在流传,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



粮仓、钱庄与天堂

一前进、一转身,无论轻巧或是笨重,因转型规划而打磨出的历史印迹已深深地烙在了华西村的身上。在进入华西村的要道上,"山南钱庄、山北粮仓、中间天堂"的横幅分外显眼。

2001年以来,吴仁宝开始组建大华西。从这年开始,华西村陆续兼并了周边的华明村、前进村、泾浜村、三余巷等20个村庄,这些村被划分为13块区域,依次命名为华西一村、华西二村,一直到华西十三村。

这个被当地人称之为"大华西"的区域,从原来的0.92平方公里,扩张到35平方公里,人口也从近2000人增加到了3.5万人。

土地不但意味着财富,更为华西村介入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契机。并村之前,华西仅剩下800亩耕地,而并村之后,耕地面积增加到了28000多亩,在地价高涨的苏南地区,这为华西村提供了巨大的财富潜力。

华西村党委常委吴蕴芳曾对外如此介绍:华西三村、四村、五村、十二村和十三村在区域规划上被划分为"钱庄",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村和十一村被划分为"粮仓",剩下的一村、二村和三村的部分区域被划分为"天堂"。

其中,钱庄担负着全村的经济重任;粮仓是发展旅游业和满足粮食自给自足;天堂就是为老百姓建房子。

沿着吴仁宝老书记的发展思路,一座座工厂密集的分布在"钱庄"的各个角落:华西钢铁厂、鹏威金属制品厂、曹家庄毛纺织厂、华士洗毛厂这些曾经支撑华西村经济腾飞的厂区依然如旧;白眼滚滚的烟囱、忙碌的支架和塔吊、轰鸣隆隆的制造声依旧讲述着者"一座钢厂一座城"的历史故事。

山南的工业热火朝天,然而山北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穿过七百米长的华西隧道,就到了被称为"粮仓"的山北,也就是华西六村等地。在这里,记者看到了褪去工业痕迹的传统自然村落,空气在这里相较山南也更显清新,黑瓦白墙的传统江南民居散落在农田当中。

华西六村的房屋保持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灰白色调。每家门前几乎都有溪流或者水塘,一条青石板搭在岸边,家里的女主人搬把小凳子,就坐在石板上,洗菜或是洗衣。村里没有小华西修剪整齐的灌木,却有错落有致的油菜、蚕豆、荠菜和桃树。

当地村民对记者的出现颇感意外,外地人来旅游并不经常到山北。"我们这边就是农田,没有什么好看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告诉记者。对于未来华西村整体的规划,几个村民表示并不关心,"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

有参观者说,走进今天的大华西,看到的是一派新农村的壮观景象:山北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粮仓",山南鳞次栉比的工厂是"钱庄",而在正中间鸟语花香的别墅区便是"天堂"。

然而,"天堂"并不属于所有人。



三重世界

在华西村的"天堂",一栋栋西式独栋别墅彰显着这里的富庶,别墅区后面的六层居民楼区同样秩序井然。

司机师傅告诉记者,六层居民楼是外来务工人员租住的,而独栋别墅则只属于本村人。

两个社区紧紧相邻,中间一条护城河横亘,泾渭分明。本村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彼此之间心理的距离也因为物理空间的阻隔而被清晰的固化。

门口的保卫在得知记者没有入村证件后,委婉拒绝了记者想要进去的要求。

护城河内外俨如两个世界。"除非嫁到华西村,不然没有机会成为华西村民,自然也就享受不了华西村民的福利,"在大华西村经营餐馆老板王超说。

经营小超市的徐清告诉记者,本村的村民也并不太经常光顾自己的小卖部,"他们更愿意去老村委会旁边的大润发买东西"。

招工、租房广告贴满了社区的墙面,显示这里仍有大量的用工需求。"现在钢厂三四千块钱的工资已经很难吸引打工者了。"徐清告诉记者。

夜幕降临,白天空荡的社区被下班归来的人们填满,从各自厂区回到集体宿舍的男男女女点燃了居民楼商业街的灯火,人们操着各自熟悉的乡音嬉闹在一起,回望星火点点,宁静如白天的别墅区,晚上熙熙攘攘的居民楼社区无疑更具活力。

同一片天空下如此迥异的生活状态并非仅存在于华西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之间,本村人和新华西村人同样差距明显。

绕过工业区来到华西三村、四村和五村,渐次改变的建筑十分显眼。在最显眼的地方是三村集资建造的联排别墅,虽然不比本村的独栋,但依然整齐考究。再往前来到五村,隐藏在六层厂区宿舍楼背后的低矮民居进入记者的眼帘。

第一财经记者下车进入村子,破旧的砖瓦房年久失修,分布凌乱,墙壁上贴满了在中国普通农村经常见到的电动车和男科妇科广告,明显缺乏统一的规划。

嫁到华西三村有些年头了的齐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并村以来,三村的居民生活水准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心村、周边村和外来工,正是华西村的三重世界。齐明的丈夫来自华西三村,他们在当年并村后成为了大华西的一份子。

虽说都在大华西,但大华西却"整而不合",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属原来的集体组织,原先的13个村委会仍独立处理村务。吴仁宝将此称之为"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华西三村也有自己的村委会,日常的村务往来都在自己村里解决掉。"齐明说道,"倒不是不好和本村人不好交流,而是三村和本村中间隔着工业区,平时除了在工厂,日常生活基本很难有交叉点。"



"天堂"内外

"你看这里一排排一模一样的小别墅,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时建造的,当时老书记已经给大家带来了财富,分红时,只要你有户籍,就可以分到一套别墅。"带着第一财经记者登上了华西村标志性金塔塔顶的导游邓铭说。

在随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华西村居民的年收入大多在20万元以上,不过这笔钱并不能直接全部拿到,村民收益的7~8成需放入集资的平台,该平台内的资金可以折成房子装修费用等被调出使用,甚至还可以给村民发放红木家具。

"就像购物券,你在这个指定商场可以当钱花费,获得商品,而走出这个商场则没有权益。"邓铭形象地描述。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第一财经记者进入了一家村民的别墅参观--两层楼欧式建筑,大厅内放置了红木家具,车库停放着宝马车。最特别的当属村民家中的显眼处,张贴着"村规民约"、"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党员联系户"名单等。

"作为华西村村民,家庭成员得每隔十天开一次会,而全村大会则是每月一次,大会要讨论项目议题,将此前集资的项目进展情况作通报,财务公开,利润分红等。"村民吴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不过,这一切都是华西中心村村民的待遇,周边村则完全不同。

吴凯告诉记者,相对地,周边村村民不用集资、不开会当然也享受不到分红,但是周边村村民可以进行房屋交易和私人企业生意的运作,自负盈亏。

记者走访了周边村发现,周边村有开发房地产生意的,400平方米的半山欧式别墅目前售价在200万元左右,300平方米的平地别墅约100多万元。

医疗保障方面对村内村外也有所不同,中心村的村民可以免费体检,还有补助计划。在华西村的公开宣传板上公示着五个村民因患病需要放射线治疗或手术等,分别获得810元至15120元不等的医疗补助。这其实也是集资、分配的模式所致。周边村民则是依靠医保。

当然,逢年过节,中心村和周边村在发放年货的待遇上是一样的。不少村民透露,以往春节时给十多个村发放瓜子、糖果、大米、木耳等年货,总量可达好几十吨,用大卡车发放十多天都还没有发完。

"在华西村中心村或周边村开餐馆、商店的基本都是外来打工人员或周边村民。中心村也想过自己开发商业街,这样可拉动旅游等服务产业升级,但这需要村民大家同意,所以很多事情就难以实施了。" 一家周边村的土菜馆老板张明告诉记者。

在华西本村一个偏僻的角落,一座被称为泰宁庵的不起眼庙宇大门紧闭。门前的三座炉龛却有香火的痕迹,地上零散的炮仗上"恭喜发财"的字样诉说着华西十三村三重世界里人们共同的愿望。

(应采访者要求,钱佳、王超、徐清、邓铭系化名)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7-12-23 15:57 编辑

昔日天下第一村负债389亿元,华西村须从“能人经济”转型
2017-12-20 09:13     中华网

002.jpg

近日,一篇题为《中国最富村负债389亿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文章在网络上发酵,该文称,昔日的天下第一村,如今也走到了亟需转型的岔路口。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华西集团总负债高达389.0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78%,有息负债245.7亿元。

文章中的数据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显然有些陈旧了,笔者查到的大公国际于2017年7月17日的信用评级显示,华西集团截止2017年3月止,总资产541.26亿元,利润总额为0.5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7.83%,较2016年有所上升。可以说,文中负债情况基本符合事实。

只用资产负债率来评价一家企业所得出的结论必然偏颇,因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差太多,不足以断言华西集团存在严重问题。但从其净利润总额、资产回报率等核心财务指标来看,文章中所说"走到了亟需转型的岔路口",主营业务钢铁亏损太多,仅靠金融投资维持表面的盈利,却是不争的事实。

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更需要从"能人经济"向现代企业治理转型,华西村的遭遇对那些先富起来的村极具借鉴和启发价值。一些完成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乡镇、村集体企业,都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而一些未完成转型的,可能从此走向凋零。

华西村与所有的"富村"一样,都是源于一个能人,其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都高度依赖这个能人。始建于1961年的华西村,改革开放后在原村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大放异彩,早在1996年,华西村便实现了家家户户住别墅、开豪车、存款千万,成为国内最富裕的村庄之一,号称"天下第一村"。拥有无穷魅力的吴仁宝和他的华西村,不仅征服了中国人,也征服世界头号强国美国。2005年,吴仁宝还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实事求是地说,在企业发展初期,能人经济决策层次单一、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运行要求,加上类似老书记吴仁宝这样对市场具有特殊超强嗅觉的"超级能人",具有快速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因此,华西村才得以发展壮大。但能人经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能人的生老病死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往往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即便是吴仁宝这样的"超级能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例如,花几十亿元搞出来的320多米高的大楼,每天管理花费就成了华西村的庞大负担。2003年,76岁的吴仁宝将自己执掌42年的华西村最高权力移交给了四子吴协恩,实际上还是"能人经济"的延续。

据悉,华西集团的要职均由吴仁宝家族成员分管,从长期来看,高度近亲繁殖的企业必然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姑且不论外界对于华西村日趋家族化的管理模式的争议,单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说,"家天下"的企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企业的现代理性组织必须具备两个特征,否则它的发展也无从谈起:第一个特征是生意与家庭分离,这一点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第二个特征与第一个特征密切相关,那就是理性的簿记方式。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包括华西集团等我国一些"先富起来"的村集体经济、村办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问题。最典型的莫过于改革开放后全国所兴起的乡镇、村办集体企业,一部分明晰产权后实现了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最终实现了发展壮大,例如美的从一家街道办企业成为跨国企业,而转型迟缓的乡镇企业最终倒闭消亡。

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是公认的理想企业制度,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人企业都需要构建现代企业治理制度,这也是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华西村办企业不仅要谋求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亟待"能人经济"向现代治理转型。这恐怕也是与华西村类似的村办企业的必由之路。

(原标题:负债389亿元 华西村须从"能人经济"向现代治理转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