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博大精深,其中涉及文化研究多方面的重要理论问题。《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系列丛书·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力求再现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从符号到文本、从文本到文化、从文化到符号圈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过比较和考察洛特曼前后期语言观和文本观的本质差别,研究他前后期思想的发展变化,探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缘由;论证洛特曼1984年提出的符号圈(也即文化空间)理论构成了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是其后期理论思想的精华;指出洛特曼有关文化及其空间的一系列独创性思想对于更新并深化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思索文化的走向、探索文化建设的途径具有的重要启示意义。
目录
前言
一 走向符号圈
1 文化及其本质的重新阐释
1.1 文化是信息
1.2 文化是符号系统
2 文化的多语性
2.1 “另一种模拟语言”的求索
2.2 文化的多语性
3 崭新的文本观
3.1 核心的核心——文本
3.2 语言与文本关系的重新认识
3.3 洛特曼文本观的演变与拓展
4 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圈
二 符号圈——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 符号圈概述
2 符号圈的基本特征
2.1 符号圈的基本性质:不匀质性
2.2 符号圈的“中心”与“边缘”:二元性和不对称性
2.3 符号圈的“热点”:界限性
三 独特的文化时空阐述
1 洛特曼的时空观
1.1 空间语言的地位及其意义
1.2 文本的空间模拟机制
2 文化类型学描述元语言的追寻
2.1 以往文化研究的弊端
2.2 拓扑学与文化类型学描述元语言的构建
3 文化空间中的时间维度
3.1 文化是历史
3.2 文化是记忆
4 洛特曼的符号圈与巴赫金的时空体
5 符号圈的空间图景与《罪与罚》的符号学阐释
5.1 界限、事件与情节
5.2 《罪与罚》的空间构造与情节问题的符号学阐释
四 文化及其空间的对话机制
1 洛特曼后期符号学思想的发展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1.1 对话性思维的承继
1.2 巴赫金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思想的影响
2 洛特曼对对话本质及其机制的求索与贡献
2.1 对话的精确定义与代码本质的重新阐释
2.2 “我-我”对话机制的揭示
3 符号圈的对话条件、规律和机制
4 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考察:符号圈文化对话的生动画卷: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考察
五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方法论思考
1 “预定和谐”的思维世界
2 思维的起点:找寻“他者”
3 文化模式与文化精神
六 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独特的符号圈”
1 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独特的符号圈”
2 跨越“界限”,走向自由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洛特曼年表
附录二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相关术语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