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艺术史是这么写出来得 !!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7 编辑 014.jpg 石涛画画是“搜尽奇峰打草稿”,我写字呢,是要看尽杂书酝腹稿。Kaka给我找的英文资料,多么有用呐! 旧年浅冬,我的执行主编从上海过来,请我吃饭。是友牵线搭桥想我们认识。 那时他还不能称为“我的”,因为我还没开始给他的杂志写稿,但对他的这本高端杂志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工作需要,总读它。 主编与我吃了一餐饭,聊了好些愉快的话题,比如科幻小说、画廊轶闻趣事后,对我说:给我写专栏吧,专为你开辟一个。 我提示说:你应该先读一下我的文章。 他摇头:不用,看人就可以了。我识货。 斯文的主编我见过不少,但这么自信的主编我还是第一次遇上,听他用词又有特色,不禁笑起来:好吧,写专栏。 他说:给你6个 Pages。你要写得快,马上就可以发稿。 主编的工作风格爽落而诚挚,可我是不急的人,觉得要过完年假、歇息够了再动笔,他也就作了同意,并不催促。 于是,之后,忙自己的正事之余,就将一个写作的美丽任务,要当成正事来完成了。 我曾对主编谈到过我的写作风格问题:我是不能板着面孔写稿的人,而你那么严肃的杂志……。 主编说:就是因为严肃,所以要作些改变。我要的稿子,要么内容精彩,要么文字出色。 我暗想这两个要求我是可以同时达到的,所以就愉快地把他变成了“我的”主编。 专栏是写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可是这一段历史,恰好是中国局势最为变化莫测的动荡岁月,又因政局不同、历史概念各异,新中国史尤其要将之前的历史写成灾难与黑暗,好映衬它的光辉有为,所以艺术史也连带成了胡适所说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面目模糊而全非。 我所有的业余时间、点滴时间,几乎都全花在查找线索、核实史料、反复比较各家所言之上了,提笔的时间反而大为减少。 一不小心,家里的书就在桌面上堆积成小山。 但是功夫总不负愿意花心思的人,即使是曾经隐晦地被置于历史边边角角、还没顾得上正眼瞧一瞧的艺术家,只要一直追寻,在千篇一律或观点完全不同的史料那里,他的形象都会逐渐得到矫正与聚焦,在眼前明朗起来、立体起来、鲜活起来。 从寻找艺术家的踪迹上,也能隐约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带来的一些微妙的不同。15年前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全集,其中并不提到的一些艺术家的名字,在如今出版的艺术史中,至少可以写上一小段落了。 这些没有被选编在史的艺术家,不是他画得不够好,而仅仅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被排除在外,令人感慨政治的手真是好长,流氓习气严重,每个领域它都要来冷眼巡揪一遍,记述历史大事的油画不仅可以改了涂、涂了改,某些杰出的个人,竟然也可以把他丢弃在虚空里,当他不存在。 这是个人的小悲哀还是国家的大悲哀呢? 主编觉得我的文字果然写得好,便为我大开方便之门,建议除专栏之外,再写点什么给他,反正版面是永远为我留着的,有文就刊登。 可是因为我找资料的时间花去太多,又有其它刊物的稿约,那别的文章就一直不可能写出来。 因之,主编在他的工作之余,也花精力去为我搜集资料史实。这真是有点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了,须知一个主编要统筹的事极其繁杂,只怕24个钟头拿来工作还嫌不够,哪里还腾得出手去为我寻资料。 所以我也难免赞叹他,勤奋的主编处处是,可如他这样勤奋、为人着想的主编,我也是没见过的,就是我自己也做不到。 他令我想起过去的文人之间的友爱关系,慧眼的高水准的编辑或出版商,都会想办法为他欣赏的写作者提供各种便利渠道。 但我是心静的人,有时文章由他们官方微博推出,被连着转载,我也没表现出一点惊喜之情,主编就说我:好佩服你,一般一文被转载上千次,都值得沾沾自喜一番,你却心如止水。 我禁不住笑起来,他在嗔怪我哩。所以就认真去看了一次大家怎么谈论自己的文章。 待看到国家博物馆也收藏了自己的专栏长稿,《人文贵州》也将庞薰琹一文,放在其首页为他们省作人文宣传加分,便也赶紧主动告诉主编,与他分享一下,感谢他在背后的鼎力支持。 我许多的时间被查找资料占去了,写文章的速度自然大幅度慢下来,苦了天天在这里等着读我文章的亲们。 真恨不得一天有25个钟头。 但对专栏以及其它稿约的文章,虽然来不及多写,但该写的,是一篇不拉的。且因为资料读得尽可能地多,写稿时才可以甩开一切,写出心中全新的文章。 帅小子觉得我写稿已快写成个傻瓜或学究了。有天电脑里的音乐突然听不成,我在电话里问他是哪里的问题,他说把连线插头换个插口就成,我就说:你没说哪里的插头换到哪个插口,所以我不会。 他只好在那边叹口气:宝宝,你个小笨笨啊。下班后我给你弄去。 被他称为笨蛋,我不仅没半点歉意,还得意得不得了。 因为我觉得只要工作棒棒的,稿写得靓靓的,每次提交给主编的文章都是独一无二的,做个笨蛋,就是极幸福的。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7 编辑 015.jpg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7 编辑 怎样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机构工作人员 (2011-06-13 00:08:29)转载▼标签: 艺术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合作文化 旗下拥有巴黎春天百货(PPR)与古琦(Gucci)等奢侈品牌的法国收藏家弗朗索瓦· 皮诺先生(Francois Pinault,右二)到798艺术区参观、小坐。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艺术机构(指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公司)工作人员呢? 不止一次,想进入艺术机构工作、想把工作做好的学弟学妹们,这样认真地问我。 我觉得,这好比去问一个人,你的国家是怎样强大起来的,你是怎样成功的,你是怎样经营好你的爱情的,或你是怎样甩掉愚昧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一样,既好回答也难回答。 容易回答,是因为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套话应付过去,像我们的党性文化一样;不容易回答,是人去做每一件事情,都与个人素质、机遇、合作者之间的默契紧紧相关,哪一条缺失了,那件事情就是做不成。 有相应的环境,稍弱一点的人也能被扶持上路; 欠缺相应的环境,纵是有虎豹之质,也难免有踩入空中楼阁之感。 但人没有梦想是会活得很平庸的,对这样要求上进的问题,我想理应认真回答才是。 我们可先来读一读北京大未来林舍画廊的一条招聘广告,我觉得在硬件与软件要求上,他们总结得比较有条理,比较清晰,归纳得也比较全面。 他们要求的职务说明是:协助国内外展览及博览会联络接洽及行政事务;参与撤布展,支持相关展务工作;英文说写流利;处理国内外中英文之书信往来;撰写各式新闻稿及文案;新闻、图书、艺术家档案及数据库管理;网站数据维护更新。 其他条件:喜爱艺术工作,有志长期发展者;艺术史/文史科系毕业,且具国外留学或博物馆工作经验者尤佳;具企划案撰写与艺术项目执行能力;口齿清晰、表达流畅;个性独立、细心、诚恳、具责任感;易沟通协调与具应变能力;具团队精神且配合度高。 艺术机构的大致工作内容基本概括于此,逢上我们这种有国际藏家及出版公司的机构,还要增加一些高规格接待任务及编辑审读的工作。 这样说来,一个人岂不是要有三头六臂才能进入一个艺术机构?! 当然不是。机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在工作,擅长其中三四项或一二项,尽量把它做到极致即可。 这其中很关键的,对外,一口流利的英文不可或缺;对内,要有很诚挚的合作精神。 艺术品是日常生活之上的顶级奢侈品,它更多与活着无关,而与文化有关。真正的藏家或鉴赏者,骨子里都是有文化、有艺术修养、甚至是精通艺术史的人,这样的人通常并不在中国,所以,面对世界各地走入自己空间的人,没有外语流畅地接纳他们,许多的可能性就约等于零。 好的艺术机构还参与每年的国际艺术双年展或国际艺术博览会,语言的重要性在此就更不用细述了。 对内的合作精神,听上去是陈词滥调,是口头禅,但它后面涉及的是一个人成熟的人格与素质,故也是最难做到的。 归纳来说,素质高的人,较之于素质差的人,合作精神也趋于更高,因为他对于世间之事,及份内的工作之事,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能力,生活内外,工作上下,都愿意把事情及时做好,不计较多做,顺便也扶别人一把。 以我的体验,这种在工作中的合作精神,我的外籍同事身上体现得更多些,或合作艺术机构的外籍同仁身上,体现得更多些。 比较之下,中国人显得单薄、小气,缺乏对于工作的真正热忱,生怕多承担了一点属于别人的工作——但对此,我又是无话可说的,因为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人种,人人惶惶奔忙于生计之间,无暇顾及更高层次的神情面貌,故多欠缺火候,成色不足。 语言关无问题,合作精神无问题,工作是不是就可以顺利地开展与深入了? 自然远远不够。 站在一件难以描述的非具象的作品前,你对在你面前的提问者将要讲些什么呢?或你要告诉自己一些什么呢? 这就是为什么艺术机构要求工作人员最好读过艺术史或文科,没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对眼前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哑口无言。 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要求,没有三年五年浸泡在可以饱读作品的环境里,没有十年八年持续不断地在理论上一点点加以印证与揣摩,头脑、眼力的初级储备均难以达成。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装懂得或不必懂得,不去加以深究而似模似样地工作的,在艺术机构自身都不一定成熟的情况下,要求个人的成熟就比较不切实际。 只能说,人与机构遇得巧了,遇得好了,就一起共同成长吧。 又或是,买卖艺术品也好,拍卖艺术品也好,你只将它当成一件商品,看它的市值可以卖到多高,被推到多高,那是更高的工作能力也未可定。 终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作品需要流通更甚于被人读懂。我们还没有到气定神闲慢慢卖作品的程度。 最后要说的是,艺术操作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人心复杂。 人在进入一个机构之前,往往怀有一腔热血及努力工作的强烈之愿。能够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又能成就自己,怎么说都是一件双赢的事。 如果机构信任你,愿意对你略有期待,鼎力助你从生手变成熟手,你的热血将一直在心内沸腾,并通过工作的方式去迸发才能上的耀眼光芒。 但对机构来说,这有可能是一个危险的用人方式。培育你、扶携你,让你从头至尾一点点看明白此项工作的运作程序,你强大到可以要挟我了,这怎么办?或有一天,技艺炉火纯青的你背叛离弃了培育你的机构,那又将怎么办? 为防微杜渐,用人的人与被用的人,有时会同时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用人的人想的是,我地盘上的收藏家及我的艺术家,我的操作方式,你最好全部不要过问,切实做好我布置下来的具体事务即可; 被用的人要落实具体事务,又如何能不接触收藏家及艺术家?如何能糊涂地装着不明白艺术操作是怎么一回事,那样工作又如何去开展? 只要站在黄色警告线之外,尴尬的境地就难于被改善,工作上要想有什么突破性进展,也永远是纸上谈兵。 所以,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机构工作人员,需要许多的前提与好的际遇,更需要自己在薄弱的环境里,饱吸那一点点有限的营养,勇于修正接连不断的犯错、浅陋的见识与易于偏狭的心胸。 自己这粒种子是否能发芽,客观原因永远多之又多,但小草都可以在夹缝中生长,从压着的大石头旁旁曳斜出,人的生命力,以及对工作的热忱,应有比小草更坚韧的质地。 热忱不被夺去,不被磨损,证明人不会轻易放弃,那才有可能接近出色。 所以最终,谈工作素质,谈的也就是人不低头的顽强能力。 再复杂的现实,假如你有造化,都不能阻止你要成为你所期待的人。 所以与其问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机构工作人员,不如问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得更切入本质、更实际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7 编辑 文笔太好了,写的生动极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