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7 编辑
怎样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机构工作人员 (2011-06-13 00:08:29)转载▼标签: 艺术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合作文化
旗下拥有巴黎春天百货(PPR)与古琦(Gucci)等奢侈品牌的法国收藏家弗朗索瓦· 皮诺先生(Francois Pinault,右二)到798艺术区参观、小坐。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艺术机构(指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公司)工作人员呢?
不止一次,想进入艺术机构工作、想把工作做好的学弟学妹们,这样认真地问我。
我觉得,这好比去问一个人,你的国家是怎样强大起来的,你是怎样成功的,你是怎样经营好你的爱情的,或你是怎样甩掉愚昧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一样,既好回答也难回答。
容易回答,是因为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套话应付过去,像我们的党性文化一样;不容易回答,是人去做每一件事情,都与个人素质、机遇、合作者之间的默契紧紧相关,哪一条缺失了,那件事情就是做不成。
有相应的环境,稍弱一点的人也能被扶持上路;
欠缺相应的环境,纵是有虎豹之质,也难免有踩入空中楼阁之感。
但人没有梦想是会活得很平庸的,对这样要求上进的问题,我想理应认真回答才是。
我们可先来读一读北京大未来林舍画廊的一条招聘广告,我觉得在硬件与软件要求上,他们总结得比较有条理,比较清晰,归纳得也比较全面。
他们要求的职务说明是:协助国内外展览及博览会联络接洽及行政事务;参与撤布展,支持相关展务工作;英文说写流利;处理国内外中英文之书信往来;撰写各式新闻稿及文案;新闻、图书、艺术家档案及数据库管理;网站数据维护更新。
其他条件:喜爱艺术工作,有志长期发展者;艺术史/文史科系毕业,且具国外留学或博物馆工作经验者尤佳;具企划案撰写与艺术项目执行能力;口齿清晰、表达流畅;个性独立、细心、诚恳、具责任感;易沟通协调与具应变能力;具团队精神且配合度高。
艺术机构的大致工作内容基本概括于此,逢上我们这种有国际藏家及出版公司的机构,还要增加一些高规格接待任务及编辑审读的工作。
这样说来,一个人岂不是要有三头六臂才能进入一个艺术机构?!
当然不是。机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在工作,擅长其中三四项或一二项,尽量把它做到极致即可。
这其中很关键的,对外,一口流利的英文不可或缺;对内,要有很诚挚的合作精神。
艺术品是日常生活之上的顶级奢侈品,它更多与活着无关,而与文化有关。真正的藏家或鉴赏者,骨子里都是有文化、有艺术修养、甚至是精通艺术史的人,这样的人通常并不在中国,所以,面对世界各地走入自己空间的人,没有外语流畅地接纳他们,许多的可能性就约等于零。
好的艺术机构还参与每年的国际艺术双年展或国际艺术博览会,语言的重要性在此就更不用细述了。
对内的合作精神,听上去是陈词滥调,是口头禅,但它后面涉及的是一个人成熟的人格与素质,故也是最难做到的。
归纳来说,素质高的人,较之于素质差的人,合作精神也趋于更高,因为他对于世间之事,及份内的工作之事,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能力,生活内外,工作上下,都愿意把事情及时做好,不计较多做,顺便也扶别人一把。
以我的体验,这种在工作中的合作精神,我的外籍同事身上体现得更多些,或合作艺术机构的外籍同仁身上,体现得更多些。
比较之下,中国人显得单薄、小气,缺乏对于工作的真正热忱,生怕多承担了一点属于别人的工作——但对此,我又是无话可说的,因为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人种,人人惶惶奔忙于生计之间,无暇顾及更高层次的神情面貌,故多欠缺火候,成色不足。
语言关无问题,合作精神无问题,工作是不是就可以顺利地开展与深入了?
自然远远不够。
站在一件难以描述的非具象的作品前,你对在你面前的提问者将要讲些什么呢?或你要告诉自己一些什么呢?
这就是为什么艺术机构要求工作人员最好读过艺术史或文科,没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对眼前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哑口无言。
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要求,没有三年五年浸泡在可以饱读作品的环境里,没有十年八年持续不断地在理论上一点点加以印证与揣摩,头脑、眼力的初级储备均难以达成。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装懂得或不必懂得,不去加以深究而似模似样地工作的,在艺术机构自身都不一定成熟的情况下,要求个人的成熟就比较不切实际。
只能说,人与机构遇得巧了,遇得好了,就一起共同成长吧。
又或是,买卖艺术品也好,拍卖艺术品也好,你只将它当成一件商品,看它的市值可以卖到多高,被推到多高,那是更高的工作能力也未可定。
终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作品需要流通更甚于被人读懂。我们还没有到气定神闲慢慢卖作品的程度。
最后要说的是,艺术操作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人心复杂。
人在进入一个机构之前,往往怀有一腔热血及努力工作的强烈之愿。能够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又能成就自己,怎么说都是一件双赢的事。
如果机构信任你,愿意对你略有期待,鼎力助你从生手变成熟手,你的热血将一直在心内沸腾,并通过工作的方式去迸发才能上的耀眼光芒。
但对机构来说,这有可能是一个危险的用人方式。培育你、扶携你,让你从头至尾一点点看明白此项工作的运作程序,你强大到可以要挟我了,这怎么办?或有一天,技艺炉火纯青的你背叛离弃了培育你的机构,那又将怎么办?
为防微杜渐,用人的人与被用的人,有时会同时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用人的人想的是,我地盘上的收藏家及我的艺术家,我的操作方式,你最好全部不要过问,切实做好我布置下来的具体事务即可;
被用的人要落实具体事务,又如何能不接触收藏家及艺术家?如何能糊涂地装着不明白艺术操作是怎么一回事,那样工作又如何去开展?
只要站在黄色警告线之外,尴尬的境地就难于被改善,工作上要想有什么突破性进展,也永远是纸上谈兵。
所以,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机构工作人员,需要许多的前提与好的际遇,更需要自己在薄弱的环境里,饱吸那一点点有限的营养,勇于修正接连不断的犯错、浅陋的见识与易于偏狭的心胸。
自己这粒种子是否能发芽,客观原因永远多之又多,但小草都可以在夹缝中生长,从压着的大石头旁旁曳斜出,人的生命力,以及对工作的热忱,应有比小草更坚韧的质地。
热忱不被夺去,不被磨损,证明人不会轻易放弃,那才有可能接近出色。
所以最终,谈工作素质,谈的也就是人不低头的顽强能力。
再复杂的现实,假如你有造化,都不能阻止你要成为你所期待的人。
所以与其问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机构工作人员,不如问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得更切入本质、更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