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5 编辑
《功甫帖》事件或成古代书画市场分水岭
2014-01-05 09:52:4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方翔 摘要: 《功甫帖》事件或成古代书画市场分水岭 1月1日,关于《功甫帖》真伪之辩又有了新进展—从去年12月21日开始,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高价购买的苏轼《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馆的三位专家公开指为伪作。 1月1日,署名为上海博物馆三位中国书画权威研究人员的论文在《中国文物报》上全文刊登,矛头…
推荐关键字 功甫帖 古代书画市场
《功甫帖》事件或成古代书画市场分水岭
1月1日,关于《功甫帖》真伪之辩又有了新进展—从去年12月21日开始,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高价购买的苏轼《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馆的三位专家公开指为伪作。
1月1日,署名为上海博物馆三位中国书画权威研究人员的论文在《中国文物报》上全文刊登,矛头直指《功甫帖》。而无论刘益谦或者苏富比拍卖行将如何应对,这对于整合古代书画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据说,就在有关媒体报道《功甫帖》真伪之争的第二天,在申城的一场古代书画拍卖市场上,许多藏家都没有心思去竞拍,而在场次内刷着社交网络,互相讨论着这件作品。
疯狂古书画市场被降温
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古代书画就像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稀缺资源”。虽然行情的起起落落,使得近现代书画市场的价格产生了非常大的波动,但是古代书画的价格持续保持着上升的状态,特别是一些流传有序,并且经过权威著录的作品,更是到了“买到就是赚到”境地,有些作品春拍时候刚成交,到了秋拍时候再拿出来卖依然可以有明显的涨幅。
在2013年12月举行的西泠印社秋拍中,李鱓《水榭幽居图》估价60万至90万元,成交价为103.5万元,而这件作品在当年9月纽约苏富比举行的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中,成交价还不到40万元。从拍卖图录上显示,这件作品曾经过项源、程琦等名家旧藏,同时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件作品在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书籍和杂志上出现过。
如果买家是一位具有耐心的收藏家,那他的收益将会更加可观。在去年12月朵云轩的秋拍中,经过历代名家珍藏的陈洪绶《花鸟草虫册》以4577万元成交,而其在1999年中国嘉德秋拍中的成交价仅为220万元。另外一件苏州文物商店旧藏陈洪绶《水仙灵石图》,具有《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等近十种权威出版物著录、出版,先后经谢稚柳、徐邦达、启功等鉴定大师组成的文物鉴定小组,陈洪绶研究专家黄涌泉、翁万戈一致鉴定为真迹,最终的成交价为1702万元,而其在2011年秋拍中的成交价为1035万元。
古代书画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不倒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资源的稀缺性。经过历朝历代的改制,以及战火的“蹂躏”,能够幸存的真迹相比近现代书画已经是凤毛麟角,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古代书画的造假,早已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这些造假者中,有些不具有功利性,纯粹是为了向名家致敬,有的则是为了追逐利益而不惜代价地挖空心思,进行花样翻新的书画伪造和改造,并最终形成了造假的手工作坊、造假区域以欺世盗名。
其实,综观目前各大博物馆中,也有不少具有争议的古代书画作品。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徽宗《听琴图》,由于有徽宗题名与画押,此作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实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一些近现代的名家也曾有过不光彩的“经历”,像张石园仿王石谷,江寒汀仿任伯年、虚谷,吴待秋仿王原祁等都可乱真,其中最为市场所了解的还是张大千造假石涛的作品,骗过了众多著名收藏家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