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掌故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9-11-4 20:57
标题:
★★★[原创] 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掌故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9-11-9 13:16 编辑
——偶然看到《荣宝斋》杂志2015年(电子版)刊登了一篇文字《数行修竹翰林家》,说的是中国书法研究社首任社长陈云诰的故事。里面有很多人事掌故,现在的读者未必熟悉了解,因为毕竟一甲子还多的时间了。
中国书法研究社,1965.9.6成立于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这饭庄名字是徐世昌所题,典故来源于杜甫诗歌《秋述》:“旧雨来,今雨不来”。鲁迅,张恨水都曾在这里创作过作品,这里也是1919年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直至后来的1936年成立中国书学研究会的地方。三十年代郁达夫曾经在《故都的秋》里饱含诗意的写道:“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作为书协的前身,周总理曾挂名名誉社长,而它成立的宗旨也是“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岁月沧桑,今是昨非,风景依旧,海棠依旧,当时名流汇集,附风颂雅的地方,依旧车水马龙,人却更迭几代,时代的云雾愈发朦胧起来。王世襄曾在《秋虫六忆》中写道:“只要稍稍透露一丝秋意——野草抽出结子的穗子,庭树飘下尚未全黄的落叶,都会使人想起一别经年的蛐蛐来。“蛐蛐”一叫,秋天已到,更使我若有所失,不可终日,除非看见它,无法安耐下激动的心情。有一根无形的细弦,一头系在蛐蛐的翅膀上,一头栓在我心上,那边叫一声,我这里跳一跳。”
中国书法研究社创办时,陈云诰被推选为首任社长,他是前清举人,与启功祖父关系极好,又是河北易县首富,写的一手好颜体毛笔字,风格凝重雄浑,古朴典雅,加上古风浩然,眼界开阔,属于学养深厚,德高望重的名士了。当时的社会条件,还不是很好,1956年3月,京城调上海21家服装店进京,一周通过火车就去了两批208人。5月,京城社会事务局长王崇续又亲自去往上海,调集两家照相馆,两家洗染店,四家理发店去京城,四家理发店是7月6日去的京城,可以提升生活服务档次,当时,一般理发店的价格是3毛,去的这三家理发店,理发一次是8毛,接近普通理发店价格三倍了。新西兰摄影家汤姆·哈金斯也来到京城,采风摄影,留下那个时代特殊难忘的记忆。
陈云诰,生于1877年,逝于1965年,寿88岁,1956年成立中国书法研究社的时候,已经79岁了,对于他的艺文掌故,我们现在能了解的不多,比如他的书法作品《录陈恭尹诗句》里有这样的句子:“山光一丰来蓬岛,海色三更上石楼”,通过这样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个有古贤之风,乐善好施的社会名流,他是启功的前辈,这是没有疑义的了,启功是年44岁,正是中年,应该不算是陈的学生,他在自述中说,不到二十就跟祖父学习书法,学欧阳,颜柳,学智永,学赵,似乎没有直接跟陈老学过书法。
陈云诰的作品,在1960.145期和1961年1.29日的《人民画报》刊登过作品,后来,他和他的作品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比如《华彩丹青一甲子——北京画院六十年》,《北京画院文化史料专辑1919——1949》,《六十年文艺大事记:1919——1949》,《北京美术活动大事记1949——1989》这些重要的纪念文集画集里,都没有了陈云诰的名字,甚至在199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展”中,都没有人记得或者提起陈云诰的名字,他被人忘记了,无视了。这是不是属于数典忘祖?或者说书法界没有史学意识,也谈不上文献整理,那么,这样的行业,会有未来么?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