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唐以前的繪畫】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1-11-22 22:20
标题:
【唐以前的繪畫】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注:以下文字是抄自【讀者文摘】1981年版故宮藏畫精選。
中國的繪畫,在世界繪畫史上,自成領域。如果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所見陶器上的紋飾說起,中國的繪畫已經有五千多年歷史了。彩陶上可以看到的圖畫,計有人物、魚、鳥等圖案紋飾;不過,這些圖畫用來裝飾器物,與後世的繪畫,目的不同。 商、周的圖畫,可以在銅器的紋飾上和銘識中看到,比以前是進步了。彩陶上所繪的魚、鳥、人,祗是單獨的形象,沒有動作,也沒有任何景物陪襯。但在銅器的銘識中,我們看到過一隻野獸,關在柵欄裡,上面繪兩隻眼睛,表示有人在那裡看守;還有一根柳條穿著三條魚、四個人共扶一根旗竿等等的圖形,不止畫生物的輪廓,進而畫出有生命,有動作的動物了。 戰國時代,銅器上的紋飾,更進一步把許多單元合成一完整的圖畫。例如現存的「獵紋壺」肩部的行獵姣飾上,鑄有獵人手執兵器,與野獸搏鬥,獸的兇猛,人之英勇,都充分表現出來。另一件「獵紋鈁」,在人獸搏鬥之外還配上四馬駕轅的車,這纔算是一幅圖畫,因為其中有了內容,有了故事。 到了漢代,政府利用圖畫,作為政教的協助,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的事蹟繪成圖畫,來宣揚政教,警誡臣民。如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畫功臣十一人的像在麒麟閣;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繪中興名,列將二十八人的像在洛陽雲臺。其他如山東肥城縣的孝堂山石刻、山東嘉祥縣的梁武祠刻石,也都是把人像和故事刻在石上保存。朝廷與民間都運用繪畫來紀念人物與事功,人物畫的發達,就可想而知了。這種人物畫大部分是人像,力求形似寫實。畫人物所用的筆法,也很簡單,都是用粗細一致的線條,後來顧愷之所用的「鐵線描」,張僧繇「運筆如空際游絲」的筆法和吳道子的「蒪菜條描法」等都以這種線條為基礎 東晉以後,畫家的姓名與作品並傳於後世。那時,顧愷之、張僧繇,及陸探微世稱六朝三大家。他們的畫技為人所知,並有少數作品遺存卞後世。共中顧愷之更留有畫論,對我們了解當時的中國畫,有很大的幫助。 顧愷之是東晉時人,可算畫史上最著名畫家之一,謝安譽之為「蒼生以來未之有」。他對人物畫的造詣非常深,對山水畫也有相當研究,他所畫「女史箴圖」,在射雉一段,後面就有大山,折搭轉換,已是粗具規模,祗是沒有皴法。這雖是近乎配景地位,卻是山水畫創始期的例子。在他著的「畫雲臺山記」一文裡,把他所畫雲臺山那張畫的設計布局構圖位置,說的非常詳細,可以看出那是一張山水畫,可惜原蹟已失去。不過從這篇文章裡我們可以看出人物畫漸轉為山水畫的一些跡象,後世流行的那種山水畫似乎已是呼之欲出了。 此外,從他那篇「畫雲臺山記」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三點: 第一,他一開頭所說的「山有面則背向有影」這種陰陽明暗的畫法,在更早的中國畫中很少見。 第二,他在文內談到「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這是說天及水都用青色畫滿,與後世保留空白的畫法不同。可能是全畫加點染,完全不露出絲絹的底色,這種畫法在中國畫中也不多見。 第三,他在文章結尾時說:「下為磵〈澗〉物景皆倒。」這是水面有倒影的畫法,在中國畫裡不能說絕無但不普通。 從以上三點來看,我們覺得從顧愷之這張畫的畫法,似乎近似西洋畫,與後世之中國畫法不盡相同,是不是受了外來影響呢 ? 我們首先要了解兩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與西域的交通已很盛,尤其與波斯和印度的文化接觸更多,佛教的繪畫藝術早已傳入中國。三國時曹不興已吸收了佛教繪畫中的用重色,分明暗等技法來繪中國畫,名震一時,稱他為江南畫家之祖。他的弟子衛協承上啟下,把曹不興的技術又傳給顧愷之。佛教藝術的影響,從六朝經隋唐而至五代,都有線索可尋。例如南朝梁代的張僧繇採用的暈染畫法,以及利用色彩深淺表示光線明暗的立體畫法;畫山水用的沒骨法和用重色,都是明顯的例子。後來,隋朝展子虔,唐代閻立本、戴嵩以及五代人的作品中,都可看出佛教藝術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這種影響經過唐代李思訓父子,一直傳給明朝的仇英。 南北朝時代,中國又進入一個杌隉不安的時代,人們厭惡戰爭,紛紛逃避現實,尋求解脫,佛教因而大盛;同時以老庄思想形成的道教,也仿效佛教禮節,造觀塑像,畫家也以道釋人物為繪畫重要題材,像漢朝那種以繪畫直接協助政教的成分漸少,繪畫為宗教服務的成分漸多。同時,士大夫自由玩賞已成了風氣,中國繪畫纔有了獨立的地位,成為一門藝術。而各家所作的畫全是著色畫。水墨畫直到唐朝纔出現 自東晉至隋,這一段時間,畫家不少,畫蹟的流傳,也應該很多。但是這些畫蹟,有的是寺中壁畫,不是遭兵燹殘毀,便是因年久破壞,蕩然無存。繪在絹素上面的,也屢遭書畫之厄。漢獻帝避董卓之亂,帶七十餘車書畫,西行途中遇雨,道路泥濘難行,大批書畫被遺棄了。梁元帝蕭繹本是雅有才氣的人,自己也善繪畫,內府收藏甚多,侯景之亂,宮中圖書,被焚數百函,亂平之後,把所有的畫載運江陵,而江陵又被西魏將于謹攻陷,元帝在投降之前,先把所藏字畫書籍二十餘萬卷,放火焚燒。這是一之書畫的大厄難。南朝繼梁之後,就是陳。陳代傳祚不久,陳文帝好畫,銳意收求的八百餘卷,在隋滅陳時都入了隋朝宮中,隋文帝還造了寶跡臺,藏古名畫,後來煬帝幸揚州時,把這些圖籍悉數運上了船,隨駕南遊,半途中船遭翻覆,船上所帶的書畫都沒入水中損失了。唐以前的書畫,經歷代戰火和這三次中損失之後,所存的已寥寥無幾,傳到今日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attach]3213[/attach]顧愷之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1-11-22 22:2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img][/img]
下载
(270.95 KB)
2011-11-22 22:21
图片附件:
168598_1321965158X5S3.jpg
(2011-11-22 22:21, 270.95 KB) / 下载次数 308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3214&k=fde0bdaeab847dc5d4fe414ed0546137&t=1751742499&sid=BK9vUk
图片附件:
168598_1321965242A0R8.jpg
(2011-11-22 22:21, 300.16 KB) / 下载次数 68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3215&k=ae743c7e636c93a0794c7676825dd9fa&t=1751742499&sid=BK9vUk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1-11-22 22:2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顧愷之
图片附件:
168598_13219651562zsp.jpg
(2011-11-22 22:22, 292.32 KB) / 下载次数 83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3216&k=7d0604ea83dff9b91e4cfd7a3eab3bcf&t=1751742499&sid=BK9vUk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1-11-23 00:5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这三张,都不是唐画, 前两张都是明代的。。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1-11-23 11:25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看古代画史名录,有太多画家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图样只是一部分,这同时也说明了,现在的中国画创作仍然有多种可能性,何况今人借助网络时代和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资源可以直接收录古代绘画的图像、过目数量大胜前人。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1-11-23 11:2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此外,被误记名头的著名作品极多,争议也大,故此对前贤风格的判定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可能。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1-11-23 11:4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quote]这三张,都不是唐画, 前两张都是明代的。。 恩,原文如此图片,照抄过来。人物画是赋彩的,大抵随类。总体图式,在当时必可为模以供传写,这是当时习惯做法,是出于流布之需要,后世转义为“临摹”成为一种心悟学习方法。 山水,僧繇比较另类,不过仍然是大块面组合而成,不以笔墨,具上古风貌。想来该图也不是后世之人凭空想出,当有所本。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12-10 16:2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伞老最近发贴积极性很高 , 难道科研有新突破 ?? 哎呀 , 要多休息 。。哈哈哈哈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1-12-11 21:3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感谢国老关心,最近一直准备为郭泰来再写几篇评论。 如果有可能,考虑明年我和他举办一个双人展,不知道浙江美术馆有没有档期。 主题已经初步想好,就叫:“中国画事件:色彩的重置进入与油性材料的替代”。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12-12 09:5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浙江美术馆不好 ,影响太小 , 虽然国美已经快成动画学院了 , 面子问题还是要考虑下下 。 还是到纽约办展览好 , 美国人民现在水深火热 , 办完展览 ,马上把作品卖卖 ,捐献点 。 帮助美国人民渡过难关 ,这样不是更好 ?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12-12 10:01
题目叫 墨彩与油彩,创新的指路明灯 好像更合适 。。哈哈哈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