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徐邦达先生于今早逝世
[打印本页]
作者:
武英论坛
时间:
2012-2-23 13:08
标题:
徐邦达先生于今早逝世
徐邦达先生于2012年2月23日8点38分去世。
沉痛哀悼。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3 13:2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8 编辑
这是一位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长者。 刚才在网上看到这个新闻, 我心里猛一抽, 眼泪情不自禁掉下来了, 很是奇怪。 谢稚柳去世, 我还是个高中生, 过了几年我才知道的。 前些年启功去世, 也没任何伤感, 但徐先生去世, 我心里是真难过的。
作者:
阳货
时间:
2012-2-23 15:3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8 编辑
沉痛哀悼。
作者:
第卅一号
时间:
2012-2-23 17:1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8 编辑
沉痛哀悼。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12-2-23 22:38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8 编辑
沉痛哀悼
作者:
宾南
时间:
2012-2-23 22:5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8 编辑
徐邦达先生的贡献, 就是把他在整个书画领域, 他见到的几乎所有作品, 都谈了一下意见。 这个意见是整体性的, 正确的固然可贵,错误也非常可贵, 这是一代大家的全面记录, 这个意见, 包含了他的艺术判断,考据判断,图像判断,是全面的判断。 我们看了这些意见, 可以全面接近书画真伪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 还真没有其他办法了。 因此, 徐邦达先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作者:
宾南
时间:
2012-2-23 23:00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8 编辑
据孙向群说, 谢稚柳去世的时候, 他与徐邦达在南京, 徐邦达指着中央饭店说,1940年代,他与谢稚柳第一次见面,就在中央饭店。 转眼过去将近20年了。
作者:
黑白道
时间:
2012-2-24 00:2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8 编辑
老一代真的走完了。感慨!
作者:
孙向群
时间:
2012-2-24 00:3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8 编辑
是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还都 在南京博物院举办故宫藏画展 徐先生在这次展览中和谢稚柳先生结识 地点就是现在的“总统府”正对面的中央饭店 那是我陪徐先生去肖先生家过端午节 晚上回来的路上路过中央饭店 徐先生认出这个地方 他告诉我 他就是在这个饭店和谢稚柳先生认识的 好像记得那天谢先生刚去世不久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4 08:2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8 编辑
昨天晚上我一夜都没睡好, 翻来覆去想徐先生的事情。 在中学时代, 我曾经借到过一本《古书画鉴定概论》, 后来还掉了。 不久之后, 我又在旧书摊上买到了品相极差的一本, 当时花了2元钱,后封面没有了,前封面缺了三分之一。 就是这本书,伴随了我大概6年的时间, 在高中的后半时代,和大学四年, 连同张珩的那本小册子, 两本书,我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各看了不下50遍。。 期间,我一直想买一本品相好的, 可从来没有遇到过。 2003年,非典期间, 这本书丢了,当时真是难过啊, 毕业前,我甚至都有从图书馆偷一本的欲望。 其实,在当时,我并没有接触古代书画的氛围, 可以说,就是徐先生的书, 让我感到这是个很瑰丽的世界, 内心真是充满无限向往的。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4 08:37
可以说,徐先生对青少年时代的我,
影响至为深远。
按理说,我早就该意识到这一点,
昨晚,才是真切的感觉到。
徐先生,就像给一个黑屋子开了一扇窗,
使我窥见了天边的朝霞。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4 09:00
毕业之后的几年内,
在某些等方面,
我倒是慢慢远离了徐先生,
《古书画鉴定概论》这本书也没再翻过。
在徐先生的时代,
他肯定是四顾寂寥的绝顶高手之一,
这样的人物,
最快乐的事情,
莫过于能够看到一些没有见过的顶级书画。
可能还有一种他没有意识到的超级快乐,
就是感受到一种艺术史研究领域更高阶的境界。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4 09:01
爱书画之人,追求的是什么?
第一是见到书画,
第二是格局的进阶。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4 09:13
学术的进步,
是个超越先辈的过程。。
如果具备情感,
超越前辈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可能我也有点神经质了。。
作者:
宾南
时间:
2012-2-24 13:28
只管超越,呵呵。
徐邦达先生,
吃亏在学术根底不太对路,
太古代中国化,
没有严密的逻辑,以及掌握全局的意图。
时代问题,
时代问题。。。。。。
作者:
宾南
时间:
2012-2-24 13:34
我突然想到,
其实,
这个世界上,真实被徐邦达先生鉴定水平,鉴定思路影响的人,
应该不超过20个人吧。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2-24 14:56
中新网2月23日电中国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23日8时38分去世,享年101岁。中新网记者今日从多方证实了该消息。
徐邦达,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号蠖叟,1911年7月7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海宁市。曾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九三学社社员。
据《中国文化报》此前报道,2010年徐邦达百岁诞辰前,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在看望徐老时指出:徐邦达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大家和著名书画家、诗人。他热爱祖国和人民,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书画鉴定和文物保护,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徐邦达集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家于一身,雅号叫“徐半尺”。意思是说他独具慧眼,鉴定书画时,常于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已辨出真伪,海内外奉他为“华夏辨画第一人”。
作为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徐邦达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
另据消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听到徐邦达去世的消息后甚是感慨。他说徐邦达一生看画无数,也是自己的老师。周南泉说:“徐先生为人正直,没有架子。看画准确,业内给徐先生一个形象的绰号为‘徐半尺’,因为他打开画作一半就能够鉴定出真假。”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2-2-24 16:4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4 22:09
徐先生像是在磨珍珠,
我们像是在穿项链,
项链穿好了,
再考虑如何让珍珠更漂亮的问题,
甚至,对珍珠圆不圆真不是太关心的。。
徐邦达的这一套,
可能源自乾嘉学派的旧传统。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4 22:37
我突然想到,
其实,
这个世界上,真实被徐邦达先生鉴定水平,鉴定思路影响的人,
应该不超过20个人吧。
宾南 发表于 2012-2-24 13:34
徐先生的那一套,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操作性。
比如说,他认为,鉴定书画一定要看原作。
光着一条,其实就把绝大多数人排斥在外了。
他骨子里是个经验派,
没有经验的人,
基本上无法和他的思想对话。
作者:
yuf87332296
时间:
2012-2-25 17:46
过了100岁啊。升天了。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2-25 19:36
下载
(26.04 KB)
2012-2-25 19:37
古书画鉴定概论
图片附件:
78304103678.jpg
(2012-2-25 19:37, 26.04 KB) / 下载次数 440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3916&k=0f6cfc44040357a0bd470dce48c5b02e&t=1751727575&sid=ioA4j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2-25 19:40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2-2-25 19:42 编辑
下载
(35.53 KB)
2012-2-25 19:42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张珩的四部作品:《怎样鉴定书画》、《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两宋名画册>说明》。
编辑推荐
张葱玉先生(一九一四一一九六三),名珩,浙江南浔(今属湖州)人。系一代书画收藏、鉴定大家。早年为上海滩富家子弟,艺术素养与悟性甚高,工诗擅书。一九五〇年迁居北京,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干部,工作有开创性,书法为毛泽东主席所赞赏,应邀书写《西藏和平解放公约》正式文本。一九六二年率谢稚柳等三人书画鉴定组赴东北等地博物馆鉴定古书画,世有“北张南谢”之说。
本书为“张珩文集”之《怎样鉴定书画》分册,主要阐述了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等有关内容。
图片附件:
mid_1333496.jpg
(2012-2-25 19:42, 35.53 KB) / 下载次数 44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3917&k=88afc5b77305c8712df3328c5eb1e2cd&t=1751727575&sid=ioA4jk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2-2-25 20:58
回复
17#
国际码头
周南泉哈哈 蛤蛤 最近他糗大了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6 15:09
看看徐邦达留下来的文字数量就知道了,
这绝对是个很认真很勤奋的人,
在他那个年代,
大量的文献,尤其是著录书,
完全无法检索,
除了硬看,简直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不像现在,至少关键作品的著录可以在网上查到。
再比如说一些印章,
现在在网上搜一下就可以,
当时,完全没法搞的。
他的劳动量,简直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就凭这一点,就应该表达无限的敬意。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2-2-26 15:14
如果从为人角度来讲,
如此长期认真做基础工作的人,
在性格上,应该是易于接触,
并且可以真诚交流的人。。
仅从这一点讲,
他比谢稚柳要可亲的多。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12-3-2 16:51
以前的帖子里对徐邦达等几位有一个评价,转过来作为纪念
真迹被看伪的重要原因在于迷信
徐邦达们的结论不能迷信,但最大的问题是迷信古人,迷信古人有超自然力的作伪能力,通过对俞和、詹、金、陈、黄等作伪名家伪书伪印的研究就可以知道,而徐邦达们的高处正是因为他们不迷信古人的超自然力的作伪能力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