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沙迦艺术基金会已任命长谷川佑子(Yuko Hasegawa)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4 11:00
标题:
沙迦艺术基金会已任命长谷川佑子(Yuko Hasegawa)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5 编辑
编译: 张鸿宾 长谷川佑子是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首席馆长,也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策展人和国际双年展的顾问。 对于第11届沙迦双年展,长谷川佑子提出了对于选择的艺术作品,具有现代的西方中心主义。她呼吁建筑师、设计师、建设者、以及艺术家给展会带来不同的角度的艺术,通过交流思想来挑战观众寻求新知识。长谷川把展会比喻成伊斯兰建筑中的一个庭院,她把沙迦艺术双年展想象成一个好客有素的地方,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展会在明年3月份召开。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4 11:0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5 编辑
踏入第五届的香港国际艺术展 12 (ART HK 12) 将于 2012 年 5 月 17 至 20 日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并于 5 月 16 日率先举行预展。作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艺术展,香港国际艺术展( ART HK )除了云集了全球最重要的东西方画廊,亦一直致力提拔艺坛新秀及推动区内的艺术发展。承蒙德意志银行赞助,香港国际艺术展 12 宣布委任资深艺术总监兼策展人及国际双年展顾问长谷川佑子(Yuko Hasegawa) 为展览历来首位 ART HK 12 Projects 策展人。 于2011 年首度推出的 ART HK Projects 是展览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兴奋的环节。今年,它将会在香港国际艺术展展览场馆内的十个占地 100 平方米的方形空间中展出。 ART HK Projects 是一个专为世界各地顶尖艺术家的大型雕塑及装置艺术而设的艺术展览计划,给予艺术爱好者一次难得的机会参观大型艺术作品。香港国际艺术展致力为参观者展示时下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并为一些不常见于艺术展览的艺术品及艺术家提供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ART HK Projects 于去年推出时即大获好评,委任专责的策展人将可进一步提升这个环节的公信力。而随着这些大型创作跟其他世界知名画廊进一步整合, ART HK Projects 在展览中将更受人注目。 自2006 年起,长谷川佑子便出任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最近,她更获委任为将于 2013 年 3 月开幕的第十一届沙迦双年展的策展人。任职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前,长谷川佑子乃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的首席策展人兼创馆艺术总监( 1999-2006 )。长谷川佑子是东京多摩美术大学的教授,专门讲授策展及艺术理论。 长谷川佑子拥有丰富的策展经验,曾任第十二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2010) 的艺术顾问,以及第廿九届圣保罗双年展(2010) 和 2006 首尔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的共同策展人。此外,她亦曾协助主办上海双年展 (2002) ,以及出任 2001 伊斯坦堡双年展的艺术总监和 2003 年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展馆的负责人。长谷川佑子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律系,其后在东京艺术大学的艺术研究院修毕硕士课程。 一直以来,长谷川佑子都是古根汉美术馆咨询委员会成员,并在多份美术馆刊物 ( 例如现代美术馆 - MoMA) 撰写策展文章。她亦曾为首屈一指的当代艺术家著书,包括 Matthew Barney 、 Carsten Nicolai 、 James Turrell 和 Christian Boltanski 等 。 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展览总监 Magnus Renfrew 表示:「长谷川佑子是国际知名、极具创意和成就卓越的策展人,获行内公认为国际艺坛的中楼底柱。她对亚洲及西方当代艺术均有深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十分期待与她合作发展ART HK Projects ,一同将 这个令人兴奋的独特展览环节办得更有声有色。」 长谷川佑子补充道: 「我很兴奋能够与香港国际艺术展合作,并出任展览创办五年以来的首位 ART HK Projects 策展人。作为一个亚洲当代艺术展览平台,香港国际艺术展一直在行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的 ART HK Projects 更能为大家带来多元化的艺术活动,包括规模庞大,且不常见于艺术展览的创作。考虑到展览的文化地位,及其对香港和亚洲艺坛的影响力,我十分期待与大家一起参与其中。」 自 2008 年创办以来,香港国际艺术展吸引了无数的国际艺廊、收藏家、策展人及博物馆负责人参与,使其成为亚洲一项主要的艺术展。每年的香港国际艺术展除了汇聚了中外一些最知名的艺廊外,其对艺坛新秀的支持和区内艺术的发展亦不遗余力,深得业内人士推崇。 随着香港国际艺术展的不断增长,它现已成为全球艺术界每年的瞩目盛事。 2011 年,展览吸引了 260 间来自 38 个国家的艺廊参与,展出超过一千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同时吸引了 63,511 人参观,较 2010 年増加 38% 。 多年来,香港一直被视为中西之间的沟通桥梁,加上近年其作为文化枢纽的地位不断提升,这里渐已成为不少大型艺术展览的必然之选。现时,亚洲的亿万富豪比欧洲多,区内的艺术市场潜力惊人,业界均希望透过香港国际艺术展打进这个市场。 香港本身的文化发展亦正处于令人鼓舞的时刻。兴建中的西九龙文化区及其当代艺术馆 M+ (第一阶段计划于 2016 年开放)、中央警署旧址翻新成中型展览场地(预计于 2014 年落成)以及亚洲协会的新址 ( 于 2012 年 2 月启用 ) 将使这个城市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活动与展览场地。此外,多得 Para/Site 艺术空间、亚洲艺术文献库以及伙炭艺术工作室等艺术组织多年来的努力,为本地的非商业文化带来另一番景象。 香港在艺术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的拍卖市场中仅次于纽约及伦敦,为世界第三大甩卖市场。最近,中国(包括香港)更已取缔伦敦,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艺术品及古董拍卖市场。国际知名艺廊包括 Gagosian Gallery ( 2011 年)、 White Cube ( 2012 年 3 月)、 Pearl Lam Galleries ( 2012 年 5 月)及 Emmanuel Perrotin 、 Simon Lee 和 Platform China ( 2012 年春季)陆续进驻香港,除了反映国际艺术界对香港的商业地位的认可,亦为朝气蓬勃的香港艺坛更添生气。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4 11:0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5 编辑
08香港国际论坛全程报道 ---「时移势易:博物馆与文化欲望」 王晓波 报道 大型博物馆国际论坛“时移势易:博物馆与文化欲望”由亚洲艺术文献库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联合主办,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赞助,于 2008年5月17日上午10时至下午5时30分在香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全部英语主讲, 附配粤语及普通话即时同步自动传译。我有幸全天参加了这次活动。八位国际知名的业界领袖,在08香港国际艺术大展之际来到香港与大家一起进行深入探讨。 出席之嘉宾讲者包括: 美国麻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创馆总监Joe Thompson;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谢素贞; 2006年澳洲雪梨双年展策展人及艺术总监Charles Merewether; 日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总馆长长谷川佑子、独立策展人及评论人 (及日本东京森美术馆创馆总监) David Elliott; 英国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Sheena Wagstaff; 独立策展人及评论人、柏林洪堡大学Rudlf Arnheim客席美术史教授David Elliontt f; 伦敦/北京「中国制造」主席Philip Dodd; 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 (及纽约古根汉博物馆前执行总监) Jane DeBevoise杜柏贞;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课程主任(曾任香港艺术中心展览总监、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以及西九文化区博物馆咨询小组成员) Oscar HO何庆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常任秘书长尤曾家丽在论坛中致辞, 香港立法会议员刘惠卿、著名艺评人, 艺术策展人、当代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及汉雅轩画廊总监张颂仁参加了论坛并进行了对话。 1. 缘起 在亚洲区内,博物馆可谓无处不在。然而,对于博物馆的定义概念与存在意义,是近期的建构。加上现今层出不穷的艺术创作及展示形式,从国际双年展中的当代艺术展览,到各式各样艺术品的贸易等,不少人亦开始质疑博物馆作为一个特定的展示艺术空间之必性。 当亚洲区内的博物馆忽然蓬勃发展,却只着眼于硬件上的建设,而忽略软件建设,这既令人感担忧之余,也是大家应该重新思量博物馆的价值的时候。 香港政府也加入这个热潮,发出香港的沿海港地皮,并投放28亿美元建设『西九文化区』 。当中暂名为「M+」的博物馆是占地61,950平方米﹙区内的总楼面面积﹚,造价6亿9百万美元的建设。「M+」作为政府锐意建构的新型文化空间,将会展现二十至二十世纪的视觉文化。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博物馆在一个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可带来超乎想像,且举足轻重的变化。各地政府大洒金钱兴建文化艺术设施,当中包括有阿布扎比文化区及香港的西九文化区。各亚洲城市的政府都纷纷建设博物馆作城市品牌,希望如「毕尔包效应」一样将寂寂无名的城镇变为繁华国际文化都会,为它们带来文化旅游及其他种种的经济效益。 亚洲文化艺术文献库,联同香港中文大学及宗教研究系,在此欢迎多位国际知名的业界领袖来临香港,与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有关博物馆的议题,及分享经验。是次「时移势易:博物馆与文化欲望」研讨会与香港08国际艺术展同期举行。 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常任秘书长尤曾家丽献辞 我衷心祝贺亚洲艺术文献库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所系成功举办名为「时移势易:博物馆与文化欲望」的研讨会,并且在此欢迎多位嘉宾讲者来港参与会议。 研讨会的名称清楚道出现今博物馆正在蜕变的角色。现今的博物馆不单是收藏、保存和展示文物的空间,而是探索多元文化和促进创意的平台。正如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核心文化艺术设施咨询委员会辖下的博物馆小组所说,现今的博物馆是公众沟通、参与、取乐及启发灵感的平台,它的目的是研究、教育、欣赏、消闲和提高生活质素。 一九六二年,位于大会堂的香港博物美术馆开幕,开展了香港的公共博物馆服务。之后,随着社会不断演变,香港的博物馆事业经历快速的发展。博物馆单只教育公众,还为社区带来社会效益和更新。博物馆角色的蜕变,促使人们重新思量如何革新现有的博物馆,以及如何规划新的博物馆,以应付未来的挑战。 香港的文化生活一向多彩多姿,充满活力,却又精致细腻。市民透过不同的文化活动及节目,不但体验本地文化的精髓,亦感受到其他文化的熏陶。政府承诺维护文化艺术的创作与表达自由,并提供一个有利文化及艺术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府本着这个政策方针,提出西九文化区计划。这计划是一项为香港未来而作出的重要文化与艺术的策略性投资。西九文化区的首要愿景和目标是发展一个具有世界文化艺术设施、优秀人才、特色地标建筑,以及优质节目的综合文化艺术区,使它成为对本地市民,以至外地旅客必到的热点。 西九文化区除提供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演艺场地和一个展艺中心外,还会设立一所具有博物馆功能,暂名为M+(即Museum plus)的崭新文化机构。M+将是一所灵活多变及高瞻远瞩的文化机构,它以香港的文化角度为本,配合世界视野,专注于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文化。M+将促进合作、交流及思想融汇。为公众、专业人士及学者专家提供沟通的平台。M+的成功将有赖博物馆专家和市民的热诚投入和关注,提供卓越和创新的意见。 我们除致力建设西九文化区的硬件外,同时亦锐意强化本地的文化软件,以实现西九文化区的愿景和目标,令香港成为国际文都会。 香港的国际博物馆日亦是在今天揭幕,我欣见市民对视觉文化博物馆的兴趣日增,并深信我们同心协力,定会令我们的博物馆更臻完美。最后,我祝愿今天的研讨会圆满成功举行。 3. 与会者个人简介及发表内容 (1).Joseph Thompson 美国麻省当代艺术博物馆创馆总监: Joseph Thompson于1981年在Wiliams College 取得艺术史硕士,又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华顿商学院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在学期间,曾留驻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并凭他在文化机构的出色管理以获得「James webb fellow」.Thompson参与策划麻隆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并于1988年,麻隆诸塞州立法院审批后,他便正式被委任为博物馆总监。从公共私人赞助中,筹措了7千5百万美元,十三亩工厂用地改建为集视觉、表演及媒体的艺术中心。曾展览多达200位艺术家(当中包括蔡国强及黄永)的作品;参与表演者更达700多人。其中的委约的计划,视觉艺术方面有75项,表演则有60项,当中包括了剧场舞蹈及音乐作品。在Thompson的带领下,为西麻隆诸塞州地方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转机,造就了600多个职位及2千1百万美元经济效益。他又从福特基金会及Williams College的资助下,合办了创意社区发展中心,研究有关社会与经济在艺术和教育上的影响。 报告简介: 麻省当代艺术博物馆现正迈向创馆十周年,是美国其中一个最大型和最大型和最活跃的新派艺术中心,座落于麻隆诸塞州西部的十六亩前工厂用地之上,由二十八幢建筑物组成。起初构思为一个展示大型永久性艺术装置的艺术馆,就在1999年开幕前夕,创馆总监Joseph Thompson于短时间内为艺术馆重新调整发展方向,当中包括推行具有前瞻性的表演艺术项目,以及当在民众提供创作及排练场地、委约创作及排练场地、委约创作计划、艺术家驻场工作坊等,使 该馆成为国内最具有活力的艺术场所。Thompson先生将讲解其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理念,亦会就麻省当代艺术博物馆由原先构思的静态展场重新定位为一个活跃的研究及发展新艺术的平台,探讨当中的优势和危机。他亦会阐述艺术馆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各项资料数据。 (2).Su Zhen Xie谢素珍 中国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出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前,曾担任台北当代艺术馆馆长(2003至2005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之执行总监(1996至2000年)及台北的台湾画廊之总监(1992至1996年)她亦曾任教于实践大学时尚与媒体设计研究所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亦曾策划艺术与设计之探讨关系的展览。 报告简介--繁花入京城: A:798文化艺术特区 美国《时代周刊》将798艺术区评为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美国《新闻周刊》曾将北京评为世界城市TOP12之一,原因之一就是798艺术区的存在和发展,证明了北京作为世界之都的能力和未来潜力;《纽约时报》甚至将这里与纽约当代艺术家聚集区SOHO并论。 B:酒厂艺术特区 酒厂ART国际艺术园紧邻中央美术学院,处在望京区自由艺术家、艺术机构之集散中心,它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园区老厂房的雄浑大气, 多年的植被灵气、秀美、精细、雅静,使之成为艺术创作,学术论坛的天成佳境。酒厂ART国际艺术园是北京继「798」后的又一新亮点。 C:一号地国际艺术园区 被誉为「中国艺术矽谷」的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园区,是目前中国规划设计最大的艺术产地基地,已有国内外上百家著名现代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公寓进驻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区。 这些文化园区的共同特色: 1.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所绽放的魅力; 2.政府立项,民间经营; 3.富历史况味的建筑族群; 4.以艺术家为本们思考的文化创意区; 5.代表了当代文化旅游的高端。 (3).Charles Merewether 2006年澳洲雪梨双年展策展人及艺术总监: 2006年担任澳洲雪梨双年展之策展及艺术总监的 Chaerles Merewether 博士是一位艺术史家、作家及策展人,曾于澳洲、欧洲及美国各地工作。他于1994至2004年间,担任美国洛杉机盖蒂中心的藏品策划人,又于2004至2006年间,出任澳洲雪梨双年展2006年艺术总监及策展人,及澳洲国立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之资深研究员。Merewther博士最近亦出任为阿布扎比文化区之旅游发展及投资公司执行总监。他近期出版了《The Archiver》(MIT press,2007)及《Ai Weiwei:Under Construction》(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2008). 报告简介: 阿布扎正在兴建的「文化区」——快乐岛计划(The Saakiyat Island project)——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称誉与遣责、理性怀疑与欣然接纳,此起彼落。是次报告将介绍这项计划的愿景、发展框架;期间遇到的挑战,以及与不同伙伴,如政府、董事会、地产开发商、投资者、营运者及文化界之间合作的可能性与立场。而在第三部份——最后部份——将探讨一些关乎文化区计划与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长国和波斯湾、以至整个中东、西欧、美国之间关系的重大议题。我尤其关注这项计划如何鼓动不同的文化概念的讨论,如文明主义/东方作为他者/普世主义与现代性/后殖民地或本性/国际性/全球性等。从这角度而言,快乐岛计划或许可以看成是一种寻求自我解放的文化欲望的展现——它并没有发展另类「现代性文化史」的憧憬,亦没有跨西方历史框架的想像。 在结论部份,我总结我的看法如下:这些「文化区」计划可视为文化欲望的症候,是长久以来在不同的国家及文化体制构成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当中亦揭示了当下政治、社会、文化及文化领域的种种断裂。我认为这些计划都是属于及演绎了一种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欲望——当认知到自身的文化承传所面对的挑战、促成改变的能力、现代化与全球性科技的矛盾、社会愈趋多元、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自身如何从众多的文化中区别出来。 (4). 长谷川 右子Yuko Hasegawa日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总馆长日多摩美术大学艺术学科教授: 长谷川为现任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总馆长,近期策划的展览:「Space for Your Future」(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及「Marlene Dumas Broken White」(2007年4至7月)。她又联合策划了「首尔媒体城市」(2006年)展览长谷川亦于金泽二十一世纪美术馆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相遇从现在的共鸣」(2004年)及「Matthew Barney Drawing Restraint」(2005年)等展览。她又曾获委任为第七届伊斯坦双年展(2001)之艺术总监及 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年)的联合策展人。她亦同时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艺术学科担任教授。 报告简介: 二十一世纪的当代美术馆从广义上具两大功能:一是以视觉方式进行创作和辩论的实验平台;二是收集回忆的资料库,让艺术在此经历时间、历史的净化。当代美术馆极需拥有一种能够吸引群众参与的魄力,即使这批被吸引的群众未必了解背后的理念。它亦应该是一个可以持续扩展,成功吸纳非艺术爱好者和游客的场所。 要成为实验平台,当代美术馆必须同时是一个让不同价值和资讯冲击、交流甚至变换的场所。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它所抱持的开放程度、外界的忍受性,与外界是否紧密连系、以及能否容纳外来建议。当代美术馆不应聚集于由精英分子主导的前卫想法;反之,打个比喻说,它应该是一个研发废物袋新设计或收集废物新方法之场所。 (5).Sheena Wagstaff英国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 Wagstaff自2001年起出任泰德现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始创及领导大型展览及turbine hall委约创作计划。她个人亦策划了不少展览,包括最近于2008年2月开幕「Juan Munoz的回顾展」。在加入泰德现代美术馆前,1998年期间曾任泰德美术馆(Tate Britain)的展览藏品展示总监,主要负责计划未来于新美术馆的展览及藏品展示计划。Wagstaff亦曾任匹芘堡市佛立克美术馆的收藏、展览及教育总监。亦曾于伦敦白教堂艺术书廊及牛津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作。 报告简介: 在过去数十年,英国对现代及当代艺术的兴趣日增,而英国首间展示这一时间艺术发展的国立美术馆——伦敦泰德现代美术馆——亦告成立。Wagstaff会以此作讨论,重点是比较其馆藏展示与turbine hall﹤由涡轮机库改建的展厅﹥委约创作计划不同的策略定位,它们提供不同形式、与公众产生不同互动层次的公共艺术作品,还有崭新的艺术品创作模式。Wagstaff亦会就策划及设计二十一世纪美术馆提出一些训诫。 (6).David Elliontt独立策展人及评论人、柏林洪堡大学Rudlf Arnheim客席美术史教授: Elliontt于2001至2006年间出任日本东京森美术馆的总监,一所主要以展示当代亚洲艺术、建筑及设计的大型私营艺术馆。在1976至1996年间及1996至2001年间,他曾先后担任英国牛津现代艺术馆,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的总监。在2007年,Elliontt亦曾短期出任伊斯坦堡现代美术馆的总监。1998至2004年,他同进为国际博物馆委员会的现代美术馆分会的主席。 报告简介--反思博物馆: 如何建立当代艺术馆? 博物馆是否简单如物品贮藏库,纯粹为未来而保存今天的历史,表面上不含任保意识形态或文化偏见,抑或可以担当更主动积极的社会及美术角色? 我认为当代艺术应该是捍卫及孕育美术自由意识的场所,以便让优质的当代艺术可以自主地发展。当代艺术馆同时是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关键的一员,能负起在经济利益以外,考量艺术品本身的文化价值之重任。透过知识积累和落实研究,艺术担起诠释当代艺术的角色是无可替代,通过欣赏文化经验当中的复杂和暧昧性,让公众理解当代艺术既必不可少又美丽,而且能够抗衡欠缺反思的简化思维。 (7). 论坛评论员--- Philip Dodd伦敦/北京「中国制造」主席: Philip Dodd曾于1997至2004年间担任英国伦敦市当代艺术机构总监,并策划多个展览,包括2007年莫斯科双年展中之专题计划,与及于伦敦瓦德书廊(Hayward Gallery London)及纽约苏富比举行展览等。曾兴他合作的当代艺家及建设师包括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雷纳.库哈斯(Rem Koolhaas),小野洋子(Yoko Ono)及隆哈.哈帝(Zaha Hadid)等等。 Dodd与中国渊源亦深,早在1998年,他已于北京及上海举办展览及艺术活动,又于1999年在伦敦市当代艺术机构策划了「革命性的首都:北京/伦敦」展览。于2004年,他又创办了「中国制造」并担任主席,主要发展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文化教育计划。Dodd亦是「时代中国」的创办人,在过去半年已于英国不同地方举办了多个展示当代中国艺术的艺术节。他又出任上海电子艺术节,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及香港设计营商周等机构的顾问。 (8). 论坛评论员--- Jane Debevoise 杜柏贞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 独立艺术顾问。现为香港大学艺术系博士生及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2002年来港前,杜氏为古根汉美术馆副董事,负责博物馆的全球性运作及展览。她是于1996年加入古根汉,出任展览「China:5000Years」计划主任(此展览于美国及西班牙毕尔包的古根汉美术馆举行,获得空前的成功)。1996年之前,杜氏为Bankers Trust companyr 常务董事,并于此公司在纽约、伦敦、东京及香港的分处工作达14年。杜氏拥有文学学士学位(美国塔芡大学)及中国艺术史的硕士学位(美国加州柏克大学)。杜柏贞现为纽约China Institute的成员以及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 (9). 论坛评论员---Oscar HO何庆基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课程主任: 何庆基曾任香港艺术中心展览总监、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以及西九文化区博物馆咨询小组成员。他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管理课程主任,并为来届德国「文件展13」的国际委员成员。 4. 有关主办单位 亚洲艺术文献库: 亚洲艺术文献库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年青、有活力的机构,旨在回应在世界日益增长的当代亚洲艺术展览和活动。文献是一个香港的非牟利注册慈善机构,致力以国际视野去纪录区内视觉艺术的当代历史。 文献库是首个同类型的艺术中心及图书馆,拥有全球最全面的当代亚洲艺术第一手及第二手资料,合共超过二万年,并透过实地图书馆及网站,全面免费开放予大众。 由创办以来,文献库不只定位为一个被动的资料藏库。我们透过定期筹办教育及公关活动,致力引发讨论与反思,并把丰富的馆藏资源推广给更多的群众。 文献库设有董事会及由知名策展人,艺评人组成的学术咨询委员会;并分别在中国内地、香港、印度、韩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台湾以及泰国设置研究职位。我们不只希望成为一个珍贵资源及思想集结地,更期望当代亚洲艺术的领域充当网络和连系。我们亦积极地参与有关亚洲艺术的重要展览,担当着宝地记录活动盛况的重要角色。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一九六三年,是一所高瞻远瞩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创校使命。 中文大学的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为香港设立首个文化管理的硕士课程。自2001年以来,这课程现已成为培养本地新一代文化策划及管理人士的重要机构。课程邀请多位著名学者及业内资深人士,再配合海外客席专家学者,一方面鼓励开放、灵活的理论探讨,另一方面提供业内的实践工作,以便学员有足够意见和能力,处理文化企业在急速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课程内容的设计,针对文化管理的多元领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训练,包括视觉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电影/录像艺术管理、艺术馆与历史资料研究、展览策划、展览设计、艺术节策划、文化管理及资讯科技应用、文化政策、当代文化概念、视觉文化研究,以及其他文化管理的相关课程。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