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收藏家张宗宪:只要东西好,贵了还能贵!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6-6-25 15:05
标题:
收藏家张宗宪:只要东西好,贵了还能贵!
下载
(55.13 KB)
2016-6-25 15:04
张宗宪,1929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其英文名为罗伯特·张,江湖人称萝卜张。
【大家之路】
张宗宪祖籍苏州,出生于上海,其祖父张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其父张仲英当年在上海从事古董生意,是上海滩古董界之翘楚,开设的“聚珍斋”古玩、珠宝行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大铺店。张仲英先生18岁当掌柜,鉴别文物眼力极佳,就连大古玩商仇焱之也自称晚辈,经常到“聚珍斋”购货。
张宗宪天资聪慧,自幼和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幼小就显露出他识别古物的才华,十几岁开始到北平古玩市场进货。每次到北平,都吃住在东四牌楼的“敦华斋”。当时“敦华斋”是驰名全国的古玩店铺,老板是鉴定瓷器的泰斗孙瀛洲先生,张宗宪与在这里学艺的耿宝昌先生成了莫逆之交。
张宗宪这位出生于旧上海古董珠宝商家庭的三少爷,年少时也可以像一般纨绔子弟一样出没十里洋场、败光部分家产;而20岁时却只身闯荡香港,想干出一番事业。初到香港,张宗宪并未继承家业从事古董生意,而是经营服装。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旧官吏为了逃避战火,远走香港,随身携带的金银细软、文物艺术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场的从此繁荣。正在做服装生意的张宗宪适时捡起祖辈的产业,从古董行里挖到了第一桶金。
当时,北方来了一个梁雪庄(三爷),梁三爷对张宗宪颇为赏识。于是,张宗宪就硬着头皮向梁三爷借了十两金子,当时十两金子约合2700港元。孤注一掷的张宗宪,立刻与在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工作的父亲接上线,汇去3000港元,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发来一批旧工艺品。也就是这批货,成就了年轻的张宗宪。这批货旗开得胜,很快就卖出去80%,收款1万港元,还清了梁三爷的借款。这就是张宗宪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
1951年,张宗宪正式开设自己的古董店,店名为“永元行”。说到自己的起步,张宗宪说,“我是凭灵感,凭智慧,凭记忆力”。他的家人也说,没有几个人比他更投入,他是“反复捉摸”。
1967年,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张宗宪绕开香港日益激烈的竞争,到了台湾,结识了一批企业界人士,此后,他为这些台湾客人掌眼跑腿,为台湾成为民间收藏中国文物与艺术品重镇出了大力。1968年,他参加了伦敦的一场拍卖会,成为了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从此,他穿梭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与香港之间,90年代以后又开始了上海、北京等内地城市之旅,许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此,他自称为云海阁主。
对于文物、特别是瓷器与杂项的高超鉴定能力,使他得到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信赖与尊重。近几十年里,香港、台湾的许多收藏家都是他的客人与合作伙伴,许多拍卖纪录就是在他的竞投牌高举中产生的。他不无自豪地说,这许多年里,最好的、最贵的中国古董大多是我从全世界买回来的。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张宗宪”这三个字成了大中华地区古董界的一大品牌,成为了世界各大拍卖公司的座上宾:你征集东西时,他有奇货可居;你拍卖东西时,他又敢下本钱。如此不断带来丰厚佣金的客户,哪个拍卖公司不欢迎呢!
他曾经竭力推促佳士得等国际性拍卖公司落户香港,使香港由中国古董的集散地成为了全世界文物与艺术品的交流中心之一;他曾经尽力扶持中国大陆新生的拍卖公司蹒跚起步,飞速发展,为北京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中与香港、伦敦、纽约平分秋色而有不可抹杀之功;他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国文物与艺术品价格推向高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天价”,使中国文物艺术品与西方文物艺术品有了比肩的条件。
张宗宪的生意有一个转变过程,开始,他是行商,左手进来右手出去。后来,他是坐商,今天进来明天出去。然后,他是古董商兼收藏家,高举高打,高进高去。这些年,他是收藏家兼古董商,以学术带商业,以品牌推商品。
时至今日,张宗宪先生已经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研究中国当代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的历史,张宗宪是一个无可置疑的重要坐标。
图片附件:
001.jpg
(2016-6-25 15:04, 55.13 KB) / 下载次数 193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5719&k=5b4cdb99c8c6f63a73178b54bcfe726f&t=1751827882&sid=k5TZtB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7-1-10 11:02
他有啥成果?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