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书讯:高伯雨《聽雨樓隨筆》牛津大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7 13:01
标题:
书讯:高伯雨《聽雨樓隨筆》牛津大学
书讯:高伯雨《聽雨樓隨筆》牛津大学
2012-01-12 11:09:24
牛津大学出版社 近期出版 高伯雨《聽雨樓隨筆》.
按出版情况分成3拍
卷(1,4,5)
卷(2,3)
卷(6,7)
聽雨樓隨筆
作者 高伯雨
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分類 文學 > 中國文學 > 港澳文學
聽雨樓隨筆
高伯雨
很難簡單概括高伯雨先生的寫作。牛津大學出版社在高伯雨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際,分十卷每卷近四百頁隆重出版高伯雨系列,實是香港文化出版的一件大事。
高先生留學英倫有年,遊學東洋日本,上海北京。一九三二年開始在香港寫作,編雜誌編書翻譯談掌故,一直到一九九二年,六十多年流傳於世的文字有數千萬字,堪稱香港最多產的作家之一,更被譽為廣東香港最淵博的掌故家。
高先生為文如其為學,為學如其為人。其為人,溫而毅,直而婉;不信不言,不果不行;其文其學,博而不雜,精而不執;深而不刻,淺而不薄;大而不無當,泛而不無歸。
高先生寫隨筆,以廣泛的興趣見稱,上知天文,下識地理,旁及巫醫星相。於學無所不窺;從政治、經濟、社會、教育以及各部門的文學,甚至金石書畫,他都有濃厚的興趣。文字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著名掌故家瞿兌之:「在中國的史書中,往往只看見興亡大事的記載,或者官式的表面記錄,而當時人們實際上是怎樣活動的,只有從其他的來源中才能體會到。這就使得從事掌故學的人要負起相當重的責任了。我翻閱高先生的聽雨樓隨筆,覺得字字精采,至今不厭重讀。」
羅孚先生更認為:「高伯雨對晚清及民國史事掌故甚熟,在南天不作第二人想。」
盧瑋鑾:「高先生筆下的香港社會文史掌故,特別是講他家族在南北行發展的故事,幾十年與無數留港文化人的交往,這都是難得而應保留香港歷史。」
作者簡介
高伯雨 (1906–1992)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高適、林熙、溫大雅、秦仲龢等逾十個。祖父楚香、父親舜琴經營名號元發行、元章盛、元得利等南北行生意。家底豐厚,高伯雨不愁衣食,跟名家習書畫、學篆刻,遊學英國。在上海與唐雲笙(唐大郎)、王辛笛等往來,開始從事寫作。編過報紙副刊,五十年代開始為報紙寫專欄「望海樓雜筆」「聽雨樓隨筆」「適廬隨筆」「彊廬瑣記」,一寫就是五十多年。譯寫有《英使謁見乾隆記實》《紫禁城的黃昏》一九六六年三月,創辦《大華》半月刊,一九六八年停刊後,一九七○年一月復刊為月刊,並印行黃秋岳遺著《花隨人聖酓摭憶》補篇、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等書。
ISBN(13-digit):
卷一: 978-019-397061-8
卷二: 978-019-397062-5
卷三: 978-019-397063-2
卷四: 978-019-397064-9
卷五: 978-019-397065-6
卷六: 978-019-397714-3
卷七; 978-019-397715-0
*定價:每本HK$80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7 13:07
下载
(12.03 KB)
2012-5-17 13:07
----------------------------------------------
图片附件:
s8815886.jpg
(2012-5-17 13:07, 12.03 KB) / 下载次数 654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5131&k=f4c345c7de42c5380a0f1f3cadf8e306&t=1751749907&sid=TSYtaV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7 13:09
高伯雨和他的书
文/埔外人
2010年01月18日,星期一
近日无意之间见到高伯雨在香港出版的的两本书,一是《听雨楼随笔》,一是《欧美文坛逸话》,又在网上见到他译述的《紫禁城的黄昏》,加上原有的辽宁出版的《听雨楼随笔》和平时搜集的一些资料,对这位澄海籍的近现代著名随笔大家又有了一番新的了解。
高伯雨(1906-1992)出身澄海的豪门家庭,高氏家族与隆都的陈慈黉家族齐名的华侨家族。高氏家族自在南洋发迹之后,其第三代高绳芝在汕头创办了自来水公司和开明电灯公司;在澄海开办振发织布局;又在汕头和澄海之间架设了潮汕地区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路,是近代侨资企业的开拓者。至今,汕头中山公园内还保存有一个 “绳芝亭”纪念他。高伯雨是高绳芝的六弟,原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林熙。关于他的经历,何家干在《随笔大家高伯雨》有一个简要的叙述:
高伯雨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广州、香港和潮州度过的。成年后,他曾短期游学日本,1926年后浪游欧洲,主修英国文学。回国后,先是在故都北平跟溥儒习画,随杨千里学篆刻。三十年代后,曾短期任职南京外交部和上海中国银行,但只是玩票性质。他借助故家余荫,不以谋生为意。他自承,在战前中国银行资料室工作时,每天看几十种报纸,大多与经济无关,只是关注名人的行藏。高氏爱结交人物,周旋于名流学者之间,和当时的文化、学术、书画界名家过从甚密。1937年后,高伯雨移居香港,靠卖文为生。岭南多雨,因平生喜雨,故号伯雨,在报纸上开设的专栏和以后结集的随笔也多以听雨楼为名。
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和周作人的交往。周作人自号苦雨,高伯雨则喜欢“听雨”实际上却似有一种心灵的默契。高伯雨有《周作人收藏的金石》一文谈及两人的交往,高伯雨说:
“1935年,我在北平由沈启无介绍和周作人先生相识,并见数面,那时候我正全部精神注在写字写画,对西洋文学已经兴趣大减,还是周作人林语堂提倡小品文合我口味,故此对同住一城的知堂先生景仰更深。七七事变后,我未曾和他通信。1956年5月,我到北京,也不敢探问他住在何处。1961年7月,我寄给他拙作两种,一为《中国历史文物趣谈》,另一种叫什么我可忘记了。”
高伯雨开始是喜欢周作人的字,“以其古拙自然。”慢慢地,两人交往逐渐多了起来。后来,高伯雨自己编辑《大华》月刊,就向周作人约稿。查阅《周作人年谱》和鲍耀明编的《周作人晚年书信》, 1958年后周作人与高伯雨通信颇多,在周作人的日记中时有所见, 1962年6月4日,周作人甚至还收到高伯雨寄的糖、面粉、生油等物品,足见两人关系不浅。高伯雨的《春风庐联话》,就是由周作人题签的。
据高伯雨说,他收藏的周作人信札有100封左右,这些书信已经成为研究周作人晚年生活和思想的珍贵资料。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教授曾在香港见到晚年的高伯雨,“虽仅一面之缘,他后来惠寄新著《听雨楼随笔》,至今仍然是我的珍藏。他去世之后,我又有机会见到他的夫人,复印了他保存的知堂老人五六十年代给他的数十封信札。”
关于高伯雨的著作,据估计文字多达1000万字,但在内地却长期少为人知。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听雨楼随笔》.此书收集了高伯雨在香港出版的几部以“听雨楼”为题的随笔集的大部分文章,出版后开始引起关注。姜德明、卢继定、彭妙艳和香港的何家干先后有文介绍。我觉得最好的介绍莫过于姜得明先生的《听雨五集》和《听雨集外》两篇文章。姜先生说:
“(高伯雨)在香港和新加坡的报纸副刊写了几个专栏,前后足有上千万字。主攻的方向一直没有离开我国近代史事和人物掌故。”
“他的随笔可读性很强。貌似谈野史,实则提供不少内幕,介绍了不少知识,却不存半点臆测和传闻。甚至连人物的生卒年月都加以认真考证,堪称处处有根据,事事有来历,可补正史之不足。”
高伯雨又以秦仲和的笔名译述了两部有关近代史的著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和《紫禁城的黄昏》。翻译《紫禁城的黄昏》时,高伯雨别开生面地加了大量译注,就像姜德明先生说的,“那译注简直可以当作一篇篇独立的随笔来读。”这有点像唐得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注文和正文相映生辉,很受学术界的重视,连李敖都赞赏有加,用“李敖出版社“的名义在台湾翻印了此书。
高伯雨的文集现在很受重视。我在国内的孔夫子旧书网上见到其《春风庐联话》,薄薄一本小册子却标价高达1200元,其它著作也偶有所见,但都索价不菲,而且很快就卖出了,可见其著作之抢手。
高伯雨留在澄海的大女儿高守真,后来考上中山大学历史系,并成为陈寅恪先生的助手,协助他完成《元白诗笺证稿》一书的著述。前些年风行一时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对此有所记述,也是值得提及的一件事。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