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九天》以及相关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9 11:07     标题: 《九天》以及相关资料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8 编辑 《九天》以及相关资料 00.jpg 九天  【名称】:九天   【拼音】:jiǔ tiān   【注音】:ㄐㄧㄡˇ ㄊㄧㄢ   ◎ 九天 jiǔtiān   [the Ninth Heaven;the highest of heavens] 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   驰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传》   指时间   指过了具体的九日   如:已经九天了,还不见你过来啊!   指空间    《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王逸 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按,《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玉皇大帝住所   《吕氏春秋·有始》曰:天有九野,谓中央与四正四隅: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方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方曰阳天。   另有一种解释: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疑似银河落九天”中的“九天”就应取此解。    《孙子·形篇》:“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谓兵势难测。《淮南子·天文训》云:“天有九重”。《楚辞·天问》云:“圜则九重。”王逸注:“言天圜而九重。”此九天之为九重天也。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诗:“疑是银河落九天”句引征此典。   《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王逸注:“九天,东方曰皞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皞一作昊;变一作栾,一作鸾。”   又《太玄经》、《太清玉册》也有不同的记载。   天空最高处   如:《孙子·形篇》:“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天,言高不可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 宋濂 《文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具体来说,在中外历史上,凡形容极高、极大、极广、极远的事物,几乎都用“九”来形容的。例如,天很高,便称“九天”、“九霄”、“九重天”;地很大,便称“九洲”、“九垓”,等等。毛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飚扬直上重霄九。”这里说的“重霄九”,便是指“上九天”、“九重天”。屈原写的《楚词》,内有《九歌·湘夫人》、《九章·袁郢》。北京天坛公园内,有一处专门为皇帝祭天用的建筑物,名唤“丘”,从栏杆到石块,都是以“九”代天的。比如,砌的石块也都以“九”为基数的。如九块、十八块、二十七块、三十六块……它的园心亭台先用九块石头围城,然后在外面都是用“九”的倍数去砌的。外面第一层三十六块(九的四倍),然后就是四十五块、五十四块,一直砌到九九八十一块为止,这就代表了最高处,即九重天。   上文提及九天也做九霄,而九霄源于《文选·沉约<游沉道士馆>诗》:“锐意三山上,托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昆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绛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缙霄也。一说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除天与地用“九”形容以外,还有许多高、大、难的事物也是用“九”来形容的。如皇帝镌“九鼎”,佛教设“九喻”,人生遇到大的灾难叫“九死一生”,死后又称“九泉之下”。   用“九”代天的说法,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如但丁写《神曲》,就有“九曲天”、“火球天”、“月球天”,直到最高一层“水晶天”为止。   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即上帝的起居室。   佛教的九天为:郁单无量天、上上禅善无量寿天、梵监须延天、寂然兜术天、波罗尼密不骄乐天,洞元化应声天、灵化梵辅天、高虚清明天、无想无结无爱天。 道教中的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晬天, 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后来用九天形容极高极高的天空。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闾阖 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杨巨源《盛世无疆词》之九:晴光五云垒,春色九天深。》唐王涯《宫词》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亦指帝王。宋陆游《蒙恩封渭南县伯》诗:“旋着朝衫拜九天,荣光夜半属星躔。”   《史记·封禅书》:“九天巫,祠九天。”司马贞索隐:<孝武本纪>云:"立九天庙於甘泉。"《三辅故事》云:“胡巫事九天於神明台。”

图片附件: 00.jpg (2012-5-19 11:07, 135.52 KB) / 下载次数 672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5186&k=a1ad39ef3b783999997ba10454c1da90&t=1751726751&sid=ydYyF8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9 11:1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8 编辑 这个的尺寸,要伞老补充下。。现在我看到这个作品,感慨很多 。。 伞老还是。。。。最好把这个作品再国内做做展览,和老郭联展也可以,杭州是个好地方。。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9 11:3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8 编辑 突出特点是“元气鼓荡”,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是强调“气象”的,尤以“气象浑穆”为最高理想,因为浑穆的气象最接近元气的本然状态——浩浩荡荡,既悠悠不迫又无可阻挡,就像接近入海口的长江一样,平静、缓慢,但是浑劲、有力。这就是“真力”——“真气”鼓荡的力,是一股内力、中含之力,是骨力、筋力而不是“鼓努为力”。“鼓努为力”所表现出来的力度是一种张扬之力,外实而内虚,这是孙过庭强烈反对过的,中国书画强调的不是这种外显的“力”而是内含的“力”,即“内力”,这是一种表里如一、内外皆实的力。骨力是“中含”的,这是真正的内在“张力”,与当前一部分人表现“张力”的方式不同——当前流行的“张力”表现形式不是内在的、自发的,而是鼓努为力,是人为制造的、表面的雄强感,速度和力度以及随之而来的节奏和韵律大多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这种特点,植根于特定的绘画态度和绘画方式。从状态上,远离了哗众取宠和着力表现,不激不励地进行书写,使人想起傅山“写字只在不放肆”的古训;从书写方式上,他擅长圆笔、中锋、逆势、涩行并兼用方笔外拓之法,换言之,是以刀法为主而辅之以笔法,这是其风格形成过程中的技术方面的原因。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9 11:5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8 编辑 歌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歌手:布仁·巴雅尔 专辑:天边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了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诶~~父亲的草原 诶~~母亲的河 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诶~~父亲的草原 诶~~母亲的河 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19 11:5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8 编辑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其中的“五色使人目盲”说的是色彩多了等于没有色彩,全世界有一种艺术,仅有黑白两色:独中国的书法和水墨画,确是艺术的一种至高境界。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2-5-19 16:0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8 编辑 忘记了,真忘记了,这个图片在网上的长宽比例是有问题的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0 12:0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quote]忘记了,真忘记了,这个图片在网上的长宽比例是有问题的 有空把尺寸弄上来,我要做学术研究了。。哈哈哈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08:5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除了在人的心里,再没有比旁的地方可以见到更多异彩,更多的黑暗,再没有比那更可怕、更复杂、更神秘,更变化无穷的东西,世界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的活动。歌咏人心,纵便只是一个人,只涉及人群中最微贱的一个,也得融冶一切歌颂英雄的诗文于一炉,制成一部优越成熟的英雄赞。人心是妄念、贪欲和阴谋的污池,梦想的舞台,丑恶意念的渊薮,诡诈的郡余欲望的战场…… 维克多·雨果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08:58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项穆《书法雅言》:“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融而通焉,书其几矣。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09:00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书法雅言》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1:38

“逍遥”为“游”之写状,“游”乃主体“自得”、“自适”之心境⑦,本篇主题可以用“游心”来概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以游无穷”即是“游心于无穷”(《则阳》),庄子运用浪漫主义的文风描绘心灵游放于无所羁系的天地境界。下面我以鲲鹏寓言为例,分析有关庄子心学的一个面向。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1:3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高远的境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拾阶而上,层层攀登。老子曾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远大的事业,需要用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地累积出来。庄子笔下鲲化鹏飞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积厚之功,其后文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行文中,“化”、“怒”(“努”)、“海运”、“积厚”等关键语词,无不蕴涵着鲲化鹏飞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海水深厚,才能畜养巨鲲;海风强劲,才能运送大鹏——这是所需的客观条件。鲲的潜藏海底(12),深畜厚养,乃能“化而为鹏”;鲲的变化(“化”)需要经年累月的养育之功,乃能由量变到质变——“积厚”的功夫是完成生命气质变化的充分而必要的主观条件。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1:41

《逍遥游》中由鹏程万里所打开的视域:“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就是至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最高境界,也正是遨游于无穷世界的宇宙公民的写照。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1:41

《逍遥游》描绘神人的形象,却意在写心。如“其神凝”是在写心神的专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是写心思的自由奔放;“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则由形体的残缺引出心智的残缺,并借由心知的盲者、精神的聋子,对比反差地描述另一种身心康泰的神人具有“旁礴万物”的开阔心胸。

    大鹏积厚图南的高远心志,却引来俗世中自得于一方之人的讥笑,因而庄子补充一段蜩与学鸠的寓言,说明在人生的历程中,长途跋涉者,需有丰厚的聚粮,而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解小角落之外的大天地,故而庄子评论说:“之二虫又何知”。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1:42

(4)多维视角与多重观点

    进入到庄子的世界,最让我激赏的便是他那开放的心灵,开启了辽阔的思想空间和适意的精神领域。近年来我又注意到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在庄子哲学中的意义。(17)

    开放的心灵才能开拓心的视野,接纳多重观点而不至由片面思考而囿于单边主义的独断作风。以此,鲲鹏寓言启发我们从不同视角来观看问题。

    《逍遥游》一开始就突出两种视角——“天地视角”和“人的视角”。正如王博在《庄子哲学》中所说:“飞,以及飞所代表的上升,正是《逍遥游》的主题,这种飞可以让我们暂时离开并且俯瞰这个世界,从而获得与这个世界之中不同的另外一个角度。”(王博,第113页)

    的确,人在地平面观看是一个视角和一种观点,庄子借地平面以下的海底之鲲则是另一个视角和另一种观点,而地平面以上的高空之鹏,又是另一个视角和另一种观点。

    这使我联想起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漫游者”中的这些话:“我是一个漫游者,登山者,我不喜欢平原,我似乎无法枯坐太久。”“现在你正走上这条伟大的路!峰顶与深谷——它们已经合而为一了。”“如果你没有梯子,就必须学习如何攀上你自己的头顶上。”“登上你自己的头顶而且超越你自己的心!现在你身上最温柔的部分必须化为最坚强的部分。”“一个人必须学会从自己远望出去,才能看得更多:这种坚强的意志是每一个登山者所必备的。”

    尼采“漫游者”诗篇中的话语,和庄子鲲化鹏飞的寓言,有许多相通之处:其一,打破习俗平面视线的片面观点。其二,为多角度观察,必须离开你自己——离开你自己所习以为常的观点(“超越你自己的头顶和你自己的心”);由鲲潜而鹏飞的历程,正如尼采在《冲创意志》中所说的:“每一次人的提升都会带来较狭隘观点的克服,每一次意志力的增加都会开拓新的观点,并意味着开启新的视野。”其三,“峰顶与深谷——它们已经合而为一了。”这是尼采式的天人合一。而鲲化鹏飞,层层超升,突破种种藩篱,使人的心灵遨游于无限宽广的宇宙(“游于无穷者”),这是庄子式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

    视角主义为尼采所倡导,尼采在《道德的谱系》第三章第十二节中说:“只存在一种带有视角的观察(a perspective seeing),只存在一种带有观点的认识(a perspective knowing)。而且,我们越是容许对一件事物表露出不同的情感,我们越能够接纳较多的眼光。用不同的眼睛去观察同一件事物,于是我们对这件事物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加完整。”(18)

    “使用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光”去观看同一事物,这正如苏东坡游历庐山时所写下的一则不同视角产生多重观点的诗句。(19)而庄子鲲鹏寓言所揭示出的不同视角,也正反映了庄学多重观点的开阔视域。

    庄子借着鹏的飞腾超越狭隘观点,带给人一种前所未见的新视野。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1:44

(1)虚明之心境——“吹万不同”

    《齐物论》无论齐物或物论,其主题都和心境有关。而“物论”——人物之论,核心议题便是“心”。开篇首段的主旨,便在“形”、“心”对立及其合一的身体观中,突出“心”的作用。

    (1.1)隐机而坐——“吾丧我”的境界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寓言,道出由工夫到境界的进路。跟庖丁解牛(《养生主》)、佝偻承蜩(《达生》)一类寓言相似,这里借隐机而坐透露出修炼工夫的几个进境:其一,为修炼的时间历程(如谓由“昔”至“今”的历程,所谓“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其二,为身体运作的历程(如谓肢体在锻炼中的保持稳定性,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其三,为精神的凝聚的作用(如谓心神在锻炼中的专一状态,所谓“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在修炼工夫的过程中,心神的作用最为紧要,放松(“荅焉”)、专注、静定,才能使心境层层提升,达于“吾丧我”的精神境界。

    “吾丧我”即是由破除偏执成心的小我(“丧我”),而呈现“万物与我为一”的大我(“吾”)之精神境界。

    (1.2)三籁和唱——“众窍为虚”

    “隐机而坐”而达于“吾丧我”的境界,关键即在于“心”上做工夫——下文描绘地籁“众窍为虚”,正是心境虚明的写照。

    南郭子綦由坐忘工夫呈现“吾丧我”的境界,接着转笔到“三籁”,拉开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描绘着天地人互放一曲动人的乐章。在“三籁”的议题中,虽然实写地籁,虚写天籁与人籁,而事实上,只是形象化地用以比喻人心所发出的音响。

    三籁一节,真是千古奇文。看地籁一段,一放一收之间,写“万窍怒呺”,犹如万马奔腾,不可收拾;忽而笔锋转出“众窍为虚”,犹如秋空寒月,万籁俱寂。我们且从文学欣赏转到哲学思考:“众窍为虚”,对应后文“莫若以明”,正是形象地写虚明的人心。虚灵明觉的人心(“众窍为虚”),对发出的言论慧见,虽参差不齐(“吹万不同”),却有如聆听天地间发出的自然声响一般,交织会通而成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1:46

前文所述的“众窍为虚”,就是形象化地描写“以明”的虚明心境;拥有这种开放的心灵,万物之间就能够相互观照而互为主体。虚明的心境即是以“照之于天”去认识宇宙中的所有事物;这种不带有主观性的认识,能撤除“成心”所构作的主观成见,而直接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本真情状,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的:“如实地反映多彩的世界”。

    (3)“十日并出”——开放心灵的写照

    儒家主张“天无二日”(《礼记·曾子问》),而庄子则创造出“十日并出”的寓言。《齐物论》在尧问舜的故事中,写出封闭的心灵与开放的心灵之不同。“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说明封闭的心灵缺乏容受性,而“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即是开放的心灵的写照。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1:48

(4.1)守气

    在《庄子》的身体观中,《达生》篇有着较完整的论述。《达生》开篇便强调精、气、神的重要作用。(22)首章借关尹和列子的对话,阐述养神必先养气的道理,并提到至人持守纯气的工夫(“纯气之守”)。在“梓庆为鐻”这则由技入道的寓言中,特别提出守“气”、“静心”的心神作用(“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

    (4.2)静心

    “梓庆为鐻”的寓言中,对“静心”的工夫有具体的陈述:“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录;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达生》“斋以静心”,像是对《人间世》“心斋”作出形象化的描述。两者都是要人从实用中摆脱出来,进而培养一种外超功利的艺术心境。所谓“辄然忘形”是形容静定工夫使身体达到不动心的境地。而《达生》另一则寓言“佝偻承蜩”对于技术操练中的身心活动写得更为分明:它先写运身的沉稳、执臂的静定,再写用心的专一、精神的凝聚(“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佝偻承蜩”寓言,总结驼背老人能有如此之高妙技艺,要在心志专一达于“凝神”之境所致。庖丁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正是对他凝神专注的写照。此外《知北游》“大马之捶钩者”,写他“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也是强调技艺创作过程中心无旁骛、心神专一的重要作用。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1:49

⑥“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清人》:“河上乎逍遥。”其蕴含安闲自得之情状。《楚辞》中“逍遥”一词多见,如《离骚》:“聊浮游以逍遥”,《远游》:“聊仿佯而逍遥兮”,等等,当晚于庄子。而“自由自在”已成为今日流行语词。一般人多以为“自在”来自于佛教,而“自由”则由现代西方传入,实则古已有之。“自由”谓依己意行事,不受限制,《礼·少仪》:“请见不请退”,东汉郑玄注:“去止,不敢自由。”“自在”较早见于《汉书·王嘉传》:“大臣举错,恣心自在。”

    ⑦“自得”、“自适”屡见于《庄子》,如“自适”见于《骈拇》,“自得”屡见于《骈拇》、《在宥》、《天地》、《天运》、《秋水》、《让王》等篇。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2:42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2-8-16 21:52 编辑

“听之以气”之后,庄子归结地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气”,即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虚的精神境界。⑦所谓“虚而待物”,即是说空明之心乃能涵容万物,有如苏东坡所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而“唯道集虚”,正是说“道”会集于空明灵觉的心境。

    庄子有关“心斋”的学说,一共只有46个字,而其中蕴含着的意趣和哲理却一直为后人所引申,而庄子的突出心神作用及其气论,对后代文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代学人中,徐复观先生对以“心斋”为核心的庄子心学所作出的评价,最引人关注。他认为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而且历史上的大艺术家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地都是庄子、玄学的境界。⑧下面再对庄子“心斋”有关的心(“神”)、气、道等概念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作几点解说。

    (1)在古典哲学中,形、神、气三者并提而论,首出于此。这三者关系,《淮南子·原道训》说得较分明:“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也。”    在形、心对举中,庄子在心“内”形“外”、心主形从的思维中,为了肯定心神的作用,常突出“神”的概念(如谓“神遇”、“神行”、“神动”)。“精神”也是庄子所首创的概念(如谓“精神四达并流”、“澡雪而精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美学、艺术上著名的传神说、神韵说,莫不渊源于庄子神贵于形或以神统形的思想。

    (2)在绘画美学上,由顾恺之的“传神”到谢赫的“气韵生动”这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也与庄学精神有所联系。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论:“气韵观念之出现,系以庄学为背景。庄学的清、虚、玄、远,实系‘韵’的性格,‘韵’的内容;中国画的主流,始终是在庄学精神中发展。”(徐复观,第182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23 12:43

(4)《人间世》说到“心斋”之后,还有一段论说的文字,意谓“心斋”能使心灵通过修养工夫达到“虚室生白”那种空明的境界。这空明的觉心能使“耳目内通”,能感化万物。这段话是这么说的:“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段话另有一番意趣,所谓观照那空明心境的“瞻阕”、所谓福善之事止于凝静之心的“止止”、所谓耳目感官通向心灵深处的“耳目内通”,都是“内视”的提法。⑨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内视”之说首出于此。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所谓“寂然凝虑”,可说如“心斋”之内视;而“视通万里”,则如坐忘之“同于大通”。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31 11:39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2-8-16 21:55 编辑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庄子


   “为神的光荣而奉献才是音乐的目的”。——“西方音乐之父”巴赫


   我不知道它们何时出现,怎样出现,也无法强求。那些悦人的欢乐留在我记忆中,我也习惯了像被告知的那样,任由它们蜂鸣……这些点燃我的灵魂,只要不被扰乱,我的主题会自行扩展。—莫扎特


   “它来自心灵—也会抵达心灵”。——贝多芬


   “这些像流水变化无常的声响与寂静,有时恐怖骇人、神秘与眩目,有时候温和,然而无论如何都必须经由我的音乐如潮起潮落般的律动传达出来,我的歌必须向是为上帝所吹动的羽毛,在空中悠悠漂浮。”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也译希德嘉·冯·宾根,Hildegard von Bingen)


    我们在尝试来描绘真理,人性、爱与和平的讯息,在安拉,全能的主和人类之间架起桥梁。我们尝试提升人类的境界,让人们更加靠近我们的造物主,全能的主。
                    ——世界级音乐大师、Qawwali之王努斯拉.法帖‧阿里‧汗(Nusrat Fateh Ali Khan)


    “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它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歌德



   因为我们的歌曲超越过日常生活的栅栏,只有这样,才能深深地把我们带入“慈悲”,高高地举上“超然”,它们的作用是显露出我们身心内神秘莫测、不能言说的最深处的图画,在那里,崇拜者发现他的茅舍已经修好,甚至于享乐主义者也找到了他的凉亭,但是那里没有给世上的忙人准备下地方。 ——泰戈尔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31 11:4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全文的解释
==============================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译文:
    现在接近十二月末,峣(yáo)山的景物优美、气候宜人,很值得游赏。我知道你正在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不敢轻易打扰(你),就(独自)去山中(游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归途中)北行涉过灞水,(这时)清朗的月亮已经映照着城郭。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的波澜在月光照耀下起伏荡漾。还有远山上的树林间有火光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村中舂米的声音,与庙宇传来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此时)僮仆都已休息,只有我独自静坐,常常回忆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待到来年春季,草转青,树萌芽,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绿,小鱼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河岸,麦田里野鸡鸣叫,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有了,你能不能与我一起来游赏呢?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然而,这中间可是有着浓厚的情趣啊!千万不可疏忽错过。托运送黄檗的人顺便带信给你,不能一一尽言。山中人王维说。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5-31 11:48

山!

    溪流潺潺、泉叮当,百喜语、千流欢唱;   

    树树滴翠、花花兴旺,千紫万红、竞相绽放。

    山!

    巍巍松柏、娇俏柳杨,桃红李白,共创风光;  

    飞燕鸣蝉、禽虫斑斑,蜂飞蝶舞、鸟语花香。

    山!

    横亘万里、仪态巍然,光明磊落、万民称赞;  

    怀宽广、世坦,不以威嚇、容纳万象。

    山!

    宽容包涵、深得众望,亿万斯年、依然雄壮;  

    仁者乐山、山是榜样,护生灵、百姓敬仰。

    山!

    美丽缤纷、仪态万端,施恩生灵、享誉四方;

    怡心悦目、养心养神,八方呼喊、恩不忘。

    山!

    恢弘量、不计斤两,天时地利、顺其自然;

    傲视天地、君不自量,天崩地坼、车碾螳螂。

    孔子曰:“智者乐、仁者乐山”。何谓“仁者”?又何谓“乐山”?

    山最宏伟、辽阔、壮大,高高的山却不高高在、飞扬跋扈,不目空一切、得意洋洋,不藐视天地、夸夸其谈。还不做赫赫然状,不唬、吓、哄,唬得团团转,吓得惶惶然,哄得唯唯诺诺。它虽然高、威、危、伟,却连巅也容许去,由他们攀登、耍玩。

    夫子说“仁者乐山”,就是要他的弟子们做官如同山那样的宽容,如同山这般的仁、仁慈、仁厚、仁义,就是要他们做官如同山能够包涵、心地坦、怀宽广,是要他们对百姓实行仁政,不要斤斤计较,小肚肠。

    山能高瞻远瞩,已经横亘千万里、宏伟巍然,却还能容得微土碎石,不嫌弃它们琐碎零散。“不辞微土方能其高山,不弃细流才其江河”,山高瞻远瞩、虚怀若谷,所以能够保持永远是高山,保持永远雄壮。

    山不分普通的树木杂草还是奇花异草,不论平常动物还是珍禽异兽,不计较权贵或者平民一概接纳,任它们安居,由他们发展。

    夫子以仁义著称,他教导弟子做“仁者”,不对百姓斤斤计较,要他们待接物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街谚俚语做“一碗端平”。夫子对不一碗端平,尤其对结营私、拉帮结伙,伙同小帮派同伐异。

    山果然伟大,大公无私,它给生灵以平等的机会,由着自由竞争,不分彼此。夫子要他的弟子“仁者乐山”也就是要他们不搞特权,对百姓不歧视,不拉小山小坟包。

    山众生灵,它岿然雄壮却给舒心、心旷神怡,不以其岿岿然给压迫与压抑之感。山还最始终如一、长治久安。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6-5 10:56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6-17 21:52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海)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珮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