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深圳布吉镇大芬村:正在崛起的美术产业基地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6-2 11:38
标题:
深圳布吉镇大芬村:正在崛起的美术产业基地
深圳布吉镇大芬村:正在崛起的美术产业基地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2日09:43 新华网
新华网深圳1月2日电(记者王攀李南玲)十年前林正禄第一次从福建莆田农村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布吉镇大芬村,没有一点绘画技巧的他选择了“油画买卖”来维持生计。只有高中文凭的林正禄说:“我不会作画,但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当年我在村里买了几幅油画,卖给了一名香港商人,赚了三万元,从此就干上了这行。”如今,林正禄已经是“点石工艺有限公司”和“集亿源工艺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专事油画买卖。去年,他在中东市场上销售了价值1亿元人民币的各类油画。像林正禄这样的人在大芬村还有很多。这个原住人口只有300多、面积大约4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承载起300余家画廊和数亿元的油画销售额,成为“中国第一油画村”。
在大芬村,一进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芬村油画村”的招牌,接着便看到一副巨掌紧握着一支画笔的雕塑,雕塑的名字叫“诠释”。
让大芬村拿起画笔的,是一位香港画商黄江。1986年黄江在罗湖区黄贝岭商场租下了600平方米的场地,带领60余名画工和徒弟作画。
按照黄江的说法,大芬村房价便宜是其选择这个小村庄的惟一原因。在这里,他和他的同行们仿制的世界名画——行画通过香港的中间商向海外销售,获利颇丰。利润逐步提高,知名度也响了,客户订单越来越多,也就有越来越多的画工进驻。
画工的到来也改变了大芬村。村里人说,行画行业发展起来之前,村里芦苇满地,房屋低矮潮湿,一到天黑,狗吠不停,人不敢出门。当时的大芬村论经济实力是布吉镇倒数第一,人均月收入只有200元。如今走进大芬村,几条不长的街道,密布着不高的楼房,一个紧挨一个都是画廊和作坊,有经营古典油画的,也有专门画国画的;有专门销售装裱材料的,也有开办美术培训班的;但大多数人做着油画生意,也有人在坚持原创、走艺术创作的道路。据统计,截至2004年4月,整个大芬村共有书画、工艺等经营门店243家。专家指出,本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中国成为国际美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说,占美国人口60%、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之间的中产阶级家庭平均每家的挂画数量为30幅,他们能接受的美术作品的价格上限相当于该家庭的月平均收入,而“画家”们的作品售价远远超出了这一上限,只能求助于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价格低廉的艺术复制品。
在布吉镇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工作了近6年的任晓峰说:“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对艺术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限于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贵族阶层,普通市民成了艺术品最大需求群体。行画虽然进不了展览馆和拍卖行,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不可忽视的份额。”
大芬村等“基地”就是因为这样的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在这里,经过专业培训的画工可以完成简单的风景画和静物复制,这些行画每幅售价在30元左右,最贵的也只有一、两千元。
集艺源油画制作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瑞球正在筹备一所残障画工培训学校。他的愿望是尽快建成油画生产的工业化流水线。
行画打通的国际销售渠道还吸引了大批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和职业画家进入大芬村。在大芬村,当地的原创画家和学院画家占到了30%。
大芬村的成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深圳市市长李鸿忠说,“油画村”要在“突出特色、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引进经纪人队伍,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市场。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