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闲花淡淡春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8-24 18:48
标题:
闲花淡淡春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8 编辑
闲花淡淡春 昨日扬之水老师讲座,说到宋代女子的风韵,可用五个字来概括:“闲花淡淡春”。“闲花淡淡春”出自北宋词人张先的《醉垂鞭》(正宫),为了更好地理解扬之水的讲座,我找出了张先的这首词及他所作的一些相关的词曲来研读。其《醉垂鞭》云: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词中说的是作者初见少女时的第一印象,是在东池宴上,那少女很可能是作为歌女或是舞女来陪饮的。穿的服装很简单,罗裙上绣的是双蝶。蝴蝶纹用在刺绣上大约始于晚唐,陕西法门寺晚唐地宫出土丝绸中已有刺绣和印金的蝴蝶纹样,到宋辽时期则更多。如果上面只是双蝶,很有可能是一种喜相逢式的双蝶,清地小团窠,如果双蝶之外还有花卉之类,则更有可能是花树或花卉之上的对称双蝶。罗裙在辽代出土不少,多以刺绣为饰。张先《于飞乐令》(高平调)中也提到:“蜀红衫,双绣蝶,裙缕鹣鹣”。 上衣的装饰可能是一种淡淡的云纹,犹如昨日黄昏的乱山之云。那上衣一般都是用纱制成,轻薄可以透视,衣色亦多用淡色,以黄为多,或以藕色。张先还有《菩萨蛮》词云:“藕丝衫翦猩红窄,衫轻不碍琼肤白”,说的就是类似的衣衫。另一首《贺圣朝》(双调)写的是一双谢家姊妹,穿的也是淡黄衫子。 淡黄衫子浓妆了,步缕金鞋小。爱来书幌绿窗前,半和娇笑。 谢家姊妹,诗名空杳,何曾机巧。争如奴道,春来情思,乱如芳草。 少女之美在于淡雅,在于质朴,在于自然。朱粉不深,淡妆淡抹,正显其青春之纯。细柳腰身,婀娜多姿,也是青春之妩。这两点,张先词中也有多处描写。如《醉垂鞭(赠琵琶娘,年十二)》中开篇就说:“朱粉不须施。花枝小,春偏好。娇妙近胜衣,轻罗红雾垂”。这里他对着年方十二岁的琵琶娘劝她不用施朱粉,年纪小,正是春光好,何必再雕饰。在另一首《醉落魄》(林钟商)中又说道:“生香真色人难学”、“朱唇浅破桃花萼”,看来他真的是非常欣赏那种纯净的自然美。即使是有时稍施脂粉,也须要清新淡雅。《师师令》(中吕宫)中提到:“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唇一点、小于珠子”。天然春意,与“闲花淡淡春”的意境,竟然完全一致。关于这春意之说,张先在其《定风波令》中也表达得十分明白:“碧玉篦扶坠髻云,莺黄衫子退红裙,妆样巧将花草竞。相并,要教人意胜于春”。 关于纤体细腰,张先《南乡子》(送客过余溪,听天隐二玉鼓胡琴·般涉调)中提到:“相并细腰身,时样宫妆一样新”。《醉红妆》(中吕调)又云:“薄云衣、细柳腰。一般妆样百般娇。眉眼细、好如描。东风摇草百花飘”。自从楚地以细腰为美,历大唐盛世,人们对美的看法有所改变,尚肥,尚丰腴,一直沿续到五代之时。但到宋代,时尚又为之一变,细柳腰成为人们追逐的标准式样。 发式和首饰也是女性十分看重的容貌要素。张先讲到的也非常多,如《武陵春》(般涉调):“每见韶娘梳鬓好,钗燕傍云飞”;《定西番》(般涉调):“秀眼谩生千媚,钗玉重,髻云低”;《菩萨蛮》(中吕宫):“簟纹衫色娇黄浅,钗头秋叶玲珑翦”,都是当时女子挽云髻、戴金钗的生动描写。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8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后知渝州、虢州,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张先词的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其中他的成名作是《行香子》,因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词中也写出了当时女子“闲淡妆匀、粉色生春”的化妆时尚: 舞雪歌云,闲淡妆匀。蓝溪水、深染轻裙。酒香醺脸,粉色生春。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无畔,凌波何处,月桥边、青柳朱门。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8-24 18:5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8 编辑
下载
(121.67 KB)
2012-8-24 22:59
绢本 宋人 招凉仕女图===========================
图片附件:
00.jpg
(2012-8-24 22:59, 121.67 KB) / 下载次数 272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6502&k=2c7cb3a976f4938f405f896c966888f8&t=1751741132&sid=JBHje8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