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胶东财神节 与 胶东木版年画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9-19 13:02
标题:
胶东财神节 与 胶东木版年画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6 编辑
农历七月廿二日财神节
下载
(138.12 KB)
2012-9-19 13:02
财神节,中国汉族、土族等地民间祭祀财神的节日。一般是农历七月廿二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说此日是财帛星君生日,但是在民间财神又有文武之分,所以逢年农历正月初五及七月二十二便是祭祀财神爷的日子。民间通常挂灯笼放鞭炮以祈来年丰收。
图片附件:
18a905d9c7cb0de7f4b150.jpg
(2012-9-19 13:02, 138.12 KB) / 下载次数 459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6666&k=a28320b62ab419f7dac642ecf81da93b&t=1751742759&sid=rpurPs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9-19 13:0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6 编辑
财神节,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二十二,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祭祀纪念日。
下载
(116.25 KB)
2012-9-19 13:03
中国的民间习俗是正月初五拜财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财神生日,又叫财神节。该习俗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港澳台,南亚国家及华人聚居之地。 这一天,所有的经商业户,都要大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开开心心、欢欢喜喜,所有美好的语言一起开放。鞭炮自清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后。中午宴宾朋,晚上亲人聚,热热闹闹一整天。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 财帛星君李诡祖又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姓李名诡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赐封“福善平施公”。淄川五松山嬷嬷幢有祭祀李诡祖的“增福庙”和李相公墓。 财帛星君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增幅财神画像文雅非凡,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面带笑容,左手执“如意”,右手执“聚宝盆”,写着“招财进宝”四字。身后二童子为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印财宝。 春节时,一般人家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我国北方地区有在正月初一拜财神,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是日家家户户摆供品为财神祝寿,祈求财神赐福,保佑来年财源广进,五谷丰登,幸福美满。蒲松龄在他的《穷汉词》里面描写了这种习俗:“大年初一,烧炷名香,三盏清茶,磕了一万个响头,就把财神爷爷来祝赞祝赞。忙祝赞,忙磕头,财神在上听缘由;听我从头说一遍,诉诉穷人肚里愁。”
图片附件:
未命名.jpg
(2012-9-19 13:03, 116.25 KB) / 下载次数 434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6667&k=cd572b556d379e0c75711e94048c4bec&t=1751742759&sid=rpurPs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9-19 13:03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6 编辑
七月二十二财神节,道教中这一天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成道日。李诡祖去世后在这一天羽化得道,位列仙班,成为天上星宿中的财神,在天庭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因此民间在这一天要举行规模宏大的庆祝活动。后来民间有人说这是财帛星君的生日,实际上是成道日。 财神节最早记载见于《玉匣记》:七月二十二日,“增福财神圣诞”。 《玉匣记》作者许真君,是集各类占卜之术之代表作,亦称之为《玉匣记通书》。许真君,为晋代道士许逊,字敬之,南昌(今属江西)人。按《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幕至道。”史书记载, 许逊得其妙要,传录于世,名之曰:玉匣记 。但是,史书也记载:《玉匣记》,后人或有增补,进而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为一般假托诸葛孔明.鬼谷子.张天师.李淳风.周公.袁天罡等先贤之名而作。 值得注意的是,许真君为晋代人,李诡祖为南北朝时期曲梁县令,后人不可能出现在前人的著作中。因此,七月二十二增福财神圣诞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后人所加。比如袁天罡就是隋唐时期人物。史料记载:袁天罡,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山令。 明代临川名人伍福有诗作《谒嬷嬷幢李相公墓》也有记载: 太白陨落何茫然,相公飞升列仙班。 足蹬般河长流水,头枕天齐连绵山。 玉书神护星君位,圣赐财帛石室间。 惠泽万民增福公,平施天下福善仙。 山东地区有传说。隋文帝年间,周村有一个姓李的掌柜,在齐州府(济南)经营一家叫“财帛永兴”丝绸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一连做了3个完全相同的梦。梦中的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正在照顾生意,门外突然来了个耄耋老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对他念叨说:“明天是我的诞辰。谁给我过,保证他财运亨通,生意兴隆……”李掌柜为讨个吉利,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准备好香纸、供品、鞭炮,并根据梦中老者的嘱咐,燃放鞭炮,奉献香火,祭奠先祖……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买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李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齐州(济南)府的家家店铺都效仿,流传至今,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 在青岛,也有类似的传说:光绪年间,在即墨古城有一个姓周的掌柜,经营一家叫“春兴永”布匹丝绸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一连做了3个完全相同的梦。梦中的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正在照顾生意,门外突然来了个披头散发的老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对他念叨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没有人给我过忌辰了,谁给我过,保证他生意亨通……”周掌柜是生意人,为讨个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准备好香纸、供品、鞭炮。在梦中老者的嘱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帐割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 周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家家店铺都效仿,流传至今,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9-19 13:0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7 编辑
日照、青岛、威海等地 农历七月二十 二,就是青岛民间的财神节了,这一天,所有经商的、炒股的、买外汇的甚至普通老百姓,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的支持,大吉大利、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一整天。2002年青岛市举办了第一届青岛市财神民俗旅游节,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各大商会都会参加。市民对于财神节的庆祝也是比较隆重,做生意的市民大都会选个吉时放几挂爆竹,预示着自己的生意红红火火。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9-19 13:0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7 编辑
潍坊、淄博、济南等地 自清康熙年间始,每到这天,便进入节日的气氛,从早上起,潍坊的家家产户就忙着购买香纸鞭炮,置办供品佳肴,气氛不亚于中秋节和春节。通常是到下午四时城区乡村的人们就提前下班收工;下午五时许各单位、商铺开始燃放鞭炮,人人脸上喜气洋洋,互相祝福着。 鞭炮花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整个城区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下午六时许,鞭炮声再度密集起来,城区乡村的家家产户便在财神像前摆供燃香,磕头祈祷,供品大都是八色供或十二色供,富庶人家还会供蒸鱼整羊;供奉祈祷完毕,全家人再煮水饺摆宴席:庆贺一番;供祭庆贺仪式通常持续到晚八时。 河北邯郸 与增福财神崇拜起源密切相关的邯郸地区有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 爆竹一响把门开, 增福相公进家来。 相公本是天上仙, 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 阴阳两界都为神。 左如意,右元宝, 财也来,福也到。 左青龙,右白虎, 福禄寿喜进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 管了福禄管财运。 一撒金, 二撒银, 撒完摇钱树, 再撒聚宝盆。 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 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港澳台地区: 港澳台地区信仰财神之风胜于内地。各地都有大量财神庙,其中以供奉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赵公明为主,间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财神。但是七月二十二财神节,主要祭祀的是财帛星君李诡祖。 根据福建华侨大学郑向敏,范向丽和陈晖莉《澳门民间财神信仰旅游资源研究》一文:“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相传财帛星君是天上的太白星,属于金神,其天职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因此成为民间众多求财信众供奉的神灵。通常财帛星君的绘像还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及喜神列在一起合称五福(福、禄、寿、财、喜),通常有五福临门一说。 澳门庙宇供奉的财帛星君通常为一长者形象,外形富态,面白,长髭,锦衣玉带,左手捧金元宝,右手托招财进宝的卷轴。调查表明,财帛星君在澳门民间所信仰诸财神中的地位最高、信众最广。据统计,供奉财帛星君的有莲溪庙、包公庙、望厦观音古庙、凼仔北帝庙、路环天后古庙等5家,财帛星君在莲溪庙位于二中殿的中心位置,在包公庙位于正殿右配殿的财帛宫,在凼仔北帝庙和路环天后古庙中也分别有专门的殿堂来祭拜,可见财帛星君在澳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财神节这天,各地财神庙宇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9-19 13:0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7 编辑
下载
(164.52 KB)
2012-9-19 13:04
胶东等地,从中午就开始鞭炮齐鸣(也有早上就放鞭炮的。) 商家,企业停业一天 ,主要是吃饭喝酒 。 据说,是仅次于春节的节日。
图片附件:
2373115528648027011.jpg
(2012-9-19 13:04, 164.52 KB) / 下载次数 43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6668&k=1f8c92176288f005a68f7b39f9d40cf9&t=1751742759&sid=rpurPs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9-19 13:1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7 编辑
最近几日,因朋友介绍,结实当地一先生,先生姓尚,当过兵,做过厨师,后来主要从事印刷行业了。 尚先生收藏一册明代木板印制年画,据先生说,是几年前花费200元外加两瓶好酒从朋友处得到的,此种版画画册已不多见。 与先生谈当地版画与杨家埠版画之渊源,以及版画缺少继承创新之尴尬局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宗家庄版画原作,边喝茶,边翻阅,顺便听先生讲点收藏故事。 版画集约有30—40张左右,尺幅为4开或8开,明后期至清早期木板印制,个人觉得比较精美,除彩色年画外,尚有几幅线描稿图,造型严谨细致。有一副有商号标记,还有一副刘海错写为刘孩,这个字错的极有意思,单幅作品多佳,人物众多作品则不如单幅作品。 尚先生还收藏潍坊一版画家之作品集,据说花费不菲,大约两千,匆匆一翻,没及细阅,感觉很一般。先生还收藏杂项,银元宝2枚,古生物化石,都比较小巧可爱,只是我对此了解不多。 分别之时,赠先生郭泰来艳彩画册一本,风俗书一本,郭泰来画册为郭先生探索时期代表作品比较多的,我开玩笑说,先生是当地看到郭先生画册的第一个读者,先生极为开心,附赠我为郭先生写的油画普及介绍的文字打印稿子3张,收藏新闻打印稿2张。 与先生约定,将木板年画资料整理扩充,扫描(或拍照)保存,尽力推广。先生又将收藏水彩一副,国画小品若干拿出共赏,因时间不早,匆匆一览,即和朋友一起告辞。 ================================= 补记:年画题材,多为喜庆吉祥之意,也有求子求福之题材。造型简练质朴,用色大胆鲜亮 。 这次很可惜,没有见到“窗旁”版画,感觉很遗憾。
下载
(167.09 KB)
2012-9-19 13:15
图片附件:
年画.jpg
(2012-9-19 13:15, 167.09 KB) / 下载次数 45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6671&k=47faeac47367e911dcc35291442f0fe7&t=1751742759&sid=rpurPs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9-19 13:15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7 编辑
=============================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2-9-19 13:1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7 编辑
二百多年前的清朝年间,有一位名叫宗有明的人将木版年画带到了贫穷的宗家庄,希望它成为村民们谋生的一个手段。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宗家庄木版年画已经成了响当当的老字号品牌,“插上翅膀飞”向了世界各地。 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木版年画挂起来!春节的脚步声依稀可辨,位于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宗家庄村里的家家户户又开始忙活着在印版上“编织”他们的木版年画“梦”。 昨天,记者走进了木版年画之乡,在散发着特有芳香的印墨气息中感受宗家庄人对木版年画那份淳朴的挚爱。 木版年画成“名片” 和宗家庄的村民聊天时,纯朴的农民总是笑而不言。但一提起木版年画,他们就像突然变了一个人,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流露着自豪。 “木版年画之乡”已经成了宗家庄的代名词!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笑着对记者说:“别人问我们是哪个村的,我们都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是做木版年画那个村的。” 在采访中,一些上年纪的村民笑着对记者说:“别看我们都会印制木版,但我们可是偷着学的。”原来,当年他们接触木版年画时,长辈怕他们印坏了浪费纸,就不让他们印刷。他们只好利用大人们忙农活时“偷偷”学,没想到,偷学来的技术都不错。“关键是我们村有喜爱木版年画的氛围!”宗家庄村为什么成为木版年画之乡,宗成云一语中的。 全村老幼皆能“刷” “我们宗家庄不会做木版年画的人非常少,全村人九成以上都会做木版年画!”宗家庄木版年画研究会的宗成云会长自豪地对记者说:“你看,我们这么一个小村庄都成立了研究会!” 在宗家庄,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都通晓印制木版年画的技术。你随便和一个村民谈起木版年画,他们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随便走进一家农户,主人们都能给你演示一下如何印制木版年画。 记者走进村民宗瑞义家时,79岁的老人正站在印版前兴致勃勃地印制着灶王爷图案的木版年画。当记者询问他印了多少年木版年画时,老人笑眯眯地打出“七”的手势,对记者说:“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印年画卖钱了,到现在得有近七十个年头了!” 宗瑞义老人至今还能回忆起,他第一次印制木版年画时,还没有印版高,只能踩着板凳双手抱着刷子印制。 一年出口十几万张 在宗家庄,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小村庄,一年就能创作、印制二百多个品种的数百万张精致木版年画,并通过政府馈赠和商业销售的方式,“飞”向国内外!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宗成云告诉记者,宗家庄的木版年画不仅在国内很受喜欢,而且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甚至非洲都备受青睐。每年都有十几万张宗家庄木版年画销往世界各地的二十多个国家。 有很多外国朋友甚至慕名专程来到宗家庄买地道的木版年画。宗成云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美国朋友因为对木版年画十分感兴趣,在宗先生家住了很长时间,专心研究木版年画。 木版传了两百多年 “我们宗家庄现在的木版年画就是二百多年前的原版重现!”宗成云拿着一幅木版年画,激动地对记者说:“当年,宗家先人传过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就是怎么样!绝对是原汁原味!” 据了解,二百多年来,不管是印制木版年画的印版、年画印料,还是印制木版年画的工序,都原封不动地保持了下来。“我们就是想把当年那种古老的木版年画真实地再现给大家!” 在宗成云的木版年画制作室里,记者看到了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图案的印版。“你们可别小看了这些印版,它们可是清朝文物呀!”宗成云告诉记者,这些印版都是当年宗家先人将木版年画传入宗家庄时,用野梨树做的。每一个印版都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印刷出了无数张的年画! 1张画最多印8遍 那么,一张精致的木版年画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地印制出来呢?在宗成云先生的指导下,记者体验了一次木版年画的印制。 首先,找出一套你所需要图案的印版,然后,用印刷蘸上颜料刷到木板上,再将宣纸压在第一张印版上,用不带颜色的刷子轻轻一刷,印出图案的大体轮廓。接着,换另一张版,用刷子蘸另一种颜色到木版上,再将年画图案与印版对齐后,再轻轻一刷,印出第二种颜色的图案。宗成云告诉记者,不一样的图案用不一样的印版,同一个图案还需要不同颜色的印版。这个图案有几种颜色就要刷几次。最多的时候,一张木版年画需要印刷8次。 相关链接: 木版年画 年画可算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多数地方都有过新年张贴新年画的习俗,因一年更换,或谓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我们今日所说年画,虽有手绘者,却以木刻版印者为主。《东京梦华录》:“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说明木版年画可能出现于唐,普及于宋。明清以后中国城市已有资本主义萌芽,上承宋代刻版印术业与年画传统,到清代乾嘉盛世以后,年画逐渐出现地方流派与集销产地。著名者如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等,不少地方至今仍是年画产地。 年画的颜色就是先用这些大棕刷刷在木版上,再拓在宣纸上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