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大报帖》与《妹至帖》缀合的过程及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13-1-16 22:00     标题: 关于《大报帖》与《妹至帖》缀合的过程及思考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日本新发现的《大报帖》引起了学界震动,本人继而发现此帖实为《妹至帖》之后半部分,近期新闻报道不断,关于此帖的缀合过程,在此略作整理。 发现与缀合   1月8日,日本媒体报道新发现的《大报帖》,并发布图像。我的第一印象,此帖和妹至帖风格相近,日方专家以及多位书画界朋友都有此说。在读图过程中,发现此图帘纹从左到右由纵转斜,并且帖右侧文字严重逼边,通过与《妹至帖》对比观察,两帖断掉的帘纹正好相接,并且,缀合后二帖行距完全一致,因此提出,二帖合一,当天晚间作图发表在网上。

妹至合璧帖修复800.jpg

《妹至帖》与《大报帖》合璧(中间有缝隙,作图弥合)

  进一步通过图像整体色彩调整处理,二帖纹理破损痕迹更加明确,多道横向折痕贯穿,因此有理由确信原为整帖切割,即“手鉴”。

帘纹与痕迹800.jpg

二帖帘纹(红线)与纸纹(绿线、蓝线)示意图(图片为色彩处理之后)

  此帖缀合后,完整释文为:“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中间“便”、“呈”、“由”、“日”等字或有人疑作“哽”、“差”、“申”、“白”等,但通过碑帖、文字、图像统计表明这些改释难以成立。   在翻译问题上,有很多不同的释读也有一定道理,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不可一概否决,个人不成熟的见解,此帖意译为:“妹病笃,我心忧,早晚看护。附便,有‘大报’一份,期代呈,有劳阁下,实情之所迫。待我这边情况好转,自去向你请罪(谢)”。 图像分析的应用经验对于《妹至帖》的缀合有直接影响   日本新闻报道中,博物馆方三个月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这个缀合,笔者的发现,则是书画研究中经常使用图像分析的敏感性所致。   比如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神策军碑》,整拓割裱为册页,上下册装裱,仅余上册,为存世孤本,损泐较多,而长期也没有过人去进行过复原图像分析,一位网名“上海书友”的朋友首先通过大块面的石花基本确立了原碑大体制式,随后笔者经过精细的图像痕迹对勘,发现原碑多道横向贯穿痕迹,确定了每行七十二字,顶行齐平的格式,这种格式不同于宋元以后碑制,中间遇尊或重新起行,或空格,空一、二、三格的情况都有,又不同于其他唐碑,丰富了唐碑形制。   并且作图中发现册页装裱存在文字顺序颠倒的情况,如整碑正文第四行末至第五行原为“以明年正月,享之玄元,谒清庙”,这里“享之玄元,谒清庙”,明显不符合骈文对仗格式,无论如何前后都拼不好,比较发现,“之”字损泐较重,应在碑底而非碑顶,原句应为“以明年之正月,享玄元,谒清庙”,这样文理、纹理就都对上了。   《妹至帖》的拼合也正是受到这样一个过程的影响,既是偶然性发现,又是经验性发现。

神策军碑册页,颠倒的内容600.jpg

修复前神策军碑文字错序 修复后的《神策军碑》

《妹至帖》、《大报帖》的著录问题   关于《妹至帖》曾经拍卖流标以及有专家对《大报帖》的怀疑的问题,我认为,这更多源于收藏者、鉴定者忽略了作品本身,不相信图像而更看重著录,而所谓著录,也就是“别人曾经说”,这是一个不正常的心态。   图像与著录地位问题,要结合我的研究领域来说。   我个人主要研究范围在赵孟頫书画鉴定鉴赏及生平历史考证两个方向。通过书法风格的研究,通过印鉴图像辅助,用数学解析的方法,把印鉴中的缺损、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统计,理清了俞和、赵孟頫的用印区别。从现存世赵孟頫名下书画中分辨出30余幅俞和作品。一部分作品虽然没有印鉴,但是通过俞和书法风格的确立,作出鉴定,后来得到清晰印鉴图片后得到了证实,这种证实更近似于药物试验中的双盲验证。通过大样本的图像统计,还可将赵孟頫用印划分为五个时期,否定了“赵子昂氏”元朱文多印论。这为赵孟頫书画考年建立了新的依据,很多无年款作品年代迅速得到确定,对过去的一批赵孟頫书画考年作出了修订,使得赵孟頫书画风格分期空前清晰。   通过深入一家的个案分析,理清了一个图像逻辑,古人作伪其实并不神秘,他们基本没有达到“乱真”的水平的作品和“印鉴”存在,更多的情况和俞和一样:俞和制造赝品被当做赵孟頫真迹,而俞和的书法则被认为与赵孟頫乱真,其实就是自己乱“自己”的真。我们今天比古人得条件更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俞和和赵孟頫书法存在巨大的差别。古人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参考品的问题,一次误认导致第二次误认,从而以讹传讹,神话了作伪。我们看到这些古人所看不懂的东西并不困难。   因此,我认为图像在鉴定中的地位应该更高,是物证,是雪中炭,而著录则类似于口供,是锦上花的地位。近代如徐邦达发现郭熙《窠石平远图》、王渊《桃竹雉鸡图》,谢稚柳研究《雪竹图》,刘九庵发现《柳荫群盲图》、赵孟頫《行书五言诗》(新乡博物馆藏)等均属于无著录鉴定,正是这些无著录重要作品的发现,成为推动艺术史发展的关键动力。   所以我更关注《妹至帖》、《大报帖》与二王其他摹本用笔结字质量的比较,个人认为二帖为王羲之法帖的高水平唐代摹本。 关于《妹至帖》可能为“遣唐使”带回日本的说法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大,唐朝中日交往较多,从富田淳整理的文献看,有记载的遣唐使有十余次,东渡日本的王羲之真迹(一直到元代,“真迹”一词仍然用以表示“摹本”等复制品)仅皇室赠送东大寺做佛事《东大寺献物帐》记载编号即60号之多,一方面说明二王“真迹”在当时的珍贵,另一方面又说明数量的庞大。这些数量庞大的二王“真迹”进一步由皇室全部散失到民间,很多作品又被分割为“手鉴”,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形式,也就无法返回去对照著录了。

图片附件: 妹至合璧帖修复800.jpg (2013-1-16 21:57, 214.83 KB) / 下载次数 573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7494&k=647a6164dd0819b0f2b7dcc291d6d139&t=1751726744&sid=iQPTIr



图片附件: 帘纹与痕迹800.jpg (2013-1-16 21:57, 393.11 KB) / 下载次数 593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7495&k=d23e318aece51a70b666b407053f6f30&t=1751726744&sid=iQPTIr



图片附件: 神策军碑册页,颠倒的内容600.jpg (2013-1-16 21:58, 287.48 KB) / 下载次数 608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7496&k=c3af5281e40af984fd48e94fbde0eb74&t=1751726744&sid=iQPTIr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19:18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摹本在艺术领域,并没有任何价值, 至于国内,把唐朝摹本认为可以等同真迹,甚至就是真迹。。也不知道支撑点在那里??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13-1-18 19:3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不能分辨美丑的眼睛是可怕的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19:54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比不能分辨美丑的眼睛更可怕的,是用数学解析的方法来搞,这会被人笑死的。。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19:5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近代如徐邦达发现郭熙《窠石平远图》、王渊《桃竹雉鸡图》,谢稚柳研究《雪竹图》,刘九庵发现《柳荫群盲图》、赵孟頫《行书五言诗》(新乡博物馆藏)等均属于无著录鉴定,正是这些无著录重要作品的发现,成为推动艺术史发展的关键动力。 ==================================== 老梧发现《大报帖》与《妹至帖》本属于一贴,将图象研究的运用发展到顶峰。。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13-1-18 20:1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既不懂美丑又不懂实证的脑袋更可怕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18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22475052tik0t5p52hvl9z.jpg (圖1)《大報帖》 《大報帖》與《妹至帖》的併案考察 祁小春 一?日本傳來的消息   近日據在日舊友毛丹青兄從微博發來消息稱:“今晨NHK電視臺的新聞大篇幅報導了王羲之唐代的精摹本在日本被發現的消息,因王羲之真跡早于不存於世,因此被受世人矚目。據專家鑒定,該精摹本是由遣唐使帶回的,隨後一直留存於民間,保存狀態完好。關注這條消息是否還有下文,懇請賜教。”因我無緣看到NHK電視節目,詳情不知,乃從網上檢索到日本《東京新聞》(Tweet 2013年1月8日夕刊)的題為《4世紀中国の「書聖」王羲之の書国内で写し発見》(“四世紀中國的書聖王羲之的書跡複製品在我國發現”)的相關報道,看了後的初步印象是,這在王羲之研究領域裡是一件大事。根據《東京新聞》報道所提供的信息,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最近發現的一件精摹本作了鑑定,結論是從字跡與內容判斷,應屬7到8世紀由唐代宮廷製作的王羲之書跡精摹本之一。   2、 此帖摹本長25cm、寬10 cm、三行共24字,為尺牘的一部分。摹本為日本私人收藏品,去年秋天以來由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科科長、書法史專家富田淳先生對此帖作了鑑定,命名為《大報帖》(圖1)。   3、 鑑定的根據為:(1)摹本文字部分是以高超的“雙鉤填墨”的技法精緻製做而成的;(2) 文中出現了王羲之有一子名“期”(小字)以及王羲之尺牘常用的“日弊”語;(3)書法與《妹至帖》(圖2)非常相似。   4、 帖文解讀作:“(便)大報期転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大意解作:“從期那裡得到了有關大(親友名)的消息,看樣子他心情不甚愉快,我想還是隨心所願順從情感比較好,我每日身體疲憊,如此度日只是為了你! ”   5、 摹本為縱簾紙,帖前附有幕末至明治時期的古代筆跡鑑定權威、古筆了仲鑑定的“小野道風朝臣”之筆的紙條。根據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判斷,有縱紋的縱簾紙當為遣唐使們所帶回來的。   6、 據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科科長、書法史專家富田淳先生稱,王羲之的精緻摹本數量極為稀少,世上最多也不出十件,而此件應列入其中。此摹本水準極高,字跡應接近真跡。

图片附件: 22475052tik0t5p52hvl9z.jpg (2013-1-18 20:19, 14.82 KB) / 下载次数 464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7507&k=f6d803d2045d49fe622272103ede74a6&t=1751726744&sid=iQPTIr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13-1-18 20:24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quote]老梧发现《大报帖》与《妹至帖》本属于一贴,将图象研究的运用发展到顶峰。。 《妹至帖》的拼合也正是受到这样一个过程的影响,既是偶然性发现,又是经验性发现。 只有用或未用,是或不是,没有什么巅峰或低谷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2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quote]《妹至帖》的拼合也正是受到这样一个过程的影响,既是偶然性发现,又是经验性发现。 只有用或未用, ... 老梧,你谦虚啥?你不能跟我学下? 我在王羲之的研究方面 ,远远超出一般专家,我都不稀罕的说。。 因为书法现在很混乱。。连赵本山都是书法家了。。 ========================================== 你继续研究,我补充点资料。。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3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3 编辑 二·新見解:《大報帖》與《妹至帖》原為一件?   9日早上18:17時,網友“廣美書法”在“中國書法江湖網”轉載此新聞,兩小時后書法網的版主“聽梧閣”(趙華先生)在網上提出了自己獨特看法,認為分別藏於日本民間的《妹至帖》與《大報帖》是同一件作品分割為兩件,幷出示綴合復原面貌(圖3),清晰揭示了兩紙切斷面相連的紋理一致 (圖4),帖子標題也修改為“延津合璧:《妹至帖》的另一半在日本发现”,於是引起網友熱議。 未命名.jpg (圖2)《妹至帖》 (圖3)與《大報帖》綴合復原後 (圖4)兩帖切斷面的相連紋理示意圖   因未見到《大報帖》原物,目前僅憑網上高清圖片,尚無法準確判斷二帖之關係,還有待於驗證原物。然就目前所知情況來看,二個摹帖相似處不少,如字跡均為草書,摹拓所用皆為縱長約25cm左右的縱簾紙,加上“聽梧閣”先生所示兩紙相連處紋理一致等,我們認為二帖原為一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前曾有《略談〈妹至帖〉》一文作了相關探討(收拙著《山陰道上:王羲之研究叢札》,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年),如二帖原為一件,則有必要作併案討論了。以下結合《略談〈妹至帖〉》舊文作進一步探討。 三?關於二帖的由來   此摹帖與《妹至帖》一樣,一直密藏於日本民間,後者直到1973年在日本的五島美術館“昭和蘭亭紀念展”上初次公開面世時,才為世人所知。據富田淳先生介紹,此帖發現於某大名家傳的“手鑒”中,所謂“手鑒”就是將歷代名人書跡切割成數行收入冊頁中,作為鑒定古代書跡的比較資料,《妹至帖》亦被切割成二行十七字。(富田淳文見《中日古代書法珍品集》,國立東京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朝日新聞社,2006年)如果二帖原為一件,則《大報帖》也應是被切割為三行二十四字的一件殘帖。關於《妹至帖》由來,據日本名兒耶明先生考證,源高明(914-982)《西宮記》記載醍瑚天皇(885-930)駕崩之際,副葬品中有王羲之書帖“《樂毅論》、《蘭亭》《羸》等三卷”,遂疑“《羸》”即指《妹至帖》,因為帖中有“羸”字。若然,那麼此二帖也許在當時尚完好,未作切割。醍瑚天皇時處於中國唐後五代,以時代來看,此帖應很早以前就流傳到日本來了,定為唐摹本應無太大問題。但問題是“《羸》”是否即是《妹至帖》?尚無法定論,因而這一觀點也只能停留在猜測範圍。然而我們根據日本史上有不少文獻均記載遣唐使從大唐帶回來中國法帖事實,以及日本現存《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孔侍中》等頂級唐摹王帖(包括小川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等現狀看,《妹至帖》以及這次新發現的《大報帖》也同上列諸帖一樣,很有可能就是當年遣唐使從大唐帶回幷長期傳存於日本民間之物。 四?關於二帖的形制   以前我以為《妹至帖》帖二行十七字全是摹在一張紙上,後經過現場目驗,發現二行字的行距間中有一條切線,上半部分還看不出來,下半部分則清晰可見,這條切線顯然與紙紋和折線不同,故可證明,此帖確如曾被“切割成數行”,裱裝前應是兩張紙條。現據《大報帖》圖片仔細觀察,似亦有類似切線,但畢竟未見到原物,尚無法準確斷定。在此不妨推測,因經過“切割”,就難免出現闕字,遂致文意難通。此一情況很像《二謝帖》(圖5),該帖每行間的文意不並不連貫,意思也不甚通。

图片附件: 未命名.jpg (2013-1-18 20:31, 63.3 KB) / 下载次数 50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7508&k=8636f1837bad3e8af11d682309699937&t=1751726744&sid=iQPTIr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13-1-18 20:32

你能不能不转帖,我在网络上首发的文章?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33

未命名00.jpg ==============================

图片附件: 未命名00.jpg (2013-1-18 20:33, 36.84 KB) / 下载次数 265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7509&k=8a18248f3b7ddc2f745f171f30e3c81a&t=1751726744&sid=iQPTIr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34

你能不能不转帖,我在网络上首发的文章?
听梧阁 发表于 2013-1-18 20:32



    这个转贴,不是可以补充你的帖子的内容么?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13-1-18 20:36

你要注意到,小春兄的这个文档的两个原始版本都在我的电脑里,是他托我网络首发的
所以我的文章里会有:
“此帖缀合后,完整释文为:“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中间“便”、“呈”、“由”、“日”等字或有人疑作“哽”、“差”、“申”、“白”等,但通过碑帖、文字、图像统计表明这些改释难以成立。”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36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3-1-18 20:39 编辑

這可能是出於某種目的,將王帖中有誤字的一行集摹在一紙上,而這一集摹方法,很容易造成闕字以及文辭不通現象。《妹至帖》與《大報帖》會不會也存在類似情況?值得研究。

至於為何要“切割”《妹至帖》名跡來做“手鑒”?若僅以“作為鑒定古代書跡的比較資料”解釋(富田淳文)似有些勉強,恐怕還會有其他原因。有人推測,“切割”字行或許是為了方便摹刻上石(或木板),此推測不無道理,觀法帖中錯行現象。如《寶晉齋法帖》的《二孫女帖》(圖6)中第二與第三行的顛倒錯行現象,不難看出乃刻工誤貼字條所致(參見《小議二孫女帖》文,收《山陰道上:王羲之研究叢札》)。如果二帖的切線也緣此故,那麼可能是日本早先也有人曾用來鉤摹刻帖,用過後裱裝復原遂致如此?凡此皆不得而知。






五・二帖的釋文以及相關諸問題

  《妹至帖》帖文二行十七字:

  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視之。

  大約因“切割成數行”的緣故,以致帖文殘缺不全,所以,從帖文還看不出太多有關王羲之的信息。“情地”意為身心所置之地,在王羲之其他法帖中亦可見相似用法。如《淳化閣帖》卷六《嫂安和帖》言“穆松難為情地”,“穆松”是王羲之兄子。又《魏書》卷六十三王肅傳載他上奏皇帝云“陛下輟膳三日,臣庶慌恐,無復情地。”類此用例後世鮮見,或為南北朝人之特有語詞。另外,在帖文中似有闕字現象,如“憂之可言”疑原作“憂之不可言”,脫一“不”字,或因摹失?因為“……不可言”或反問句“……何可言”乃王羲之尺牘慣用語式,前之“……”多用形容語詞,後接“不可言”乃表其狀態程度的補語。如《右軍書記》(帖號參見拙著《山陰道上》書後附錄二“唐張彥遠《右軍書記》帖目表”)353帖:“不問多日,懸心不可言!”《長風帖》:“哀情頓泄,亦難可言!”《旦夕帖》“言尋悲酸,如何可言?”《積雪凝寒帖》:“比者悠悠,如何可言?”《玉潤帖》:“憂之燋心,良不可言!”等即是。又如王廙《嫂何如帖》:“懸心不可言!”王操之《舊京帖》:“聞問傷惻,痛不可言!”楊羲尺牘“羲比日追懷,眷想不可言!”這些都是與王羲之同時的晉人尺牘。另外,唐人書儀杜氏《吉凶書儀》中也有“憶念不可言”用例,可見中古書信多用此慣用語。

  關於“妹”常出現在王羲之尺牘中。如《右軍書記》中所收王帖言“妹”事甚多,如“二妹差佳,慰問心”、“武妹小大佳也”、“妹不快,憂勞,餘平安”、“梅妹可,得袁妹腰痛,冀當小爾耳”、“曹妹累喪兒女,不可為心,如何”、“梅妹大都可行,袁妹極得石散力,然故不得佳善,疾久尚憂之”、“賢妹大都勝前”、“袁妹當來,悲慰不言”、“得告慰為妹,流下斷以為至慶”、“上下無恙,從妹佳也”等等,可見王羲之所關心的“妹”有“曹妹”、“袁妹”、“武妹”、“梅妹”等等,不止一“妹”,王對她們人生活、出行、身體的狀況等十分關心,而其中《妹至帖》中病情不佳(“至羸”)的“妹”,亦屬其中之一。



  《大報帖》帖文三行二十四字:

  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此帖文在王帖中屬難讀一類者,原因已如前述,或因摹失、切割原帖所造成?“便”字闕左上半部分,王帖頻出嘆詞“哽”和“嫂”(女+更)”字,也許原字並非“便”字。因王帖中啟首多為“名+報(頓首、白、言等)”程式,準此程式日本學者遂認為“報”前之“大”字為人名(或小字)。但其前字“便”究竟為何字尚無法確認,故“大”似不應解作人名(或小字)。“期”即“延期”,由於多見王帖中,根據內容可以斷定“期”、“延期”即為王羲之七子中某人小字,如《褚遂良書目》(《法書要錄》卷三)有:

  “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期晚生不育六行”

  “期小女四歲,暴疾不救五行”

  “延期、官奴小女七行”

  “二十五日告期六行”

  “十四日告期,明月半等十三行”

  “七月告期,痛念玄度十行”

  《右軍書記》有:

  “延期、官奴小女,並疾不救,痛愍貫心。吾以西夕,情願所鍾,唯在此等。豈圖十日之中,二孫夭命,惋傷之甚,未能喻心,可復如何?”

  “延期、官奴小女,並得暴疾,遂至不救,痛愍貫心。奈何!吾以西夕,至情所寄,唯在此等,以慰餘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孫夭命。旦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纏心。無復一至於此,可復如何?臨紙咽塞。”

  其中《褚遂良書目》前四帖所言與《右軍書記》為同一事,即延期、官奴喪女,“期”與“延期”互見,實為一人,幷且就是王羲之七子中某一人。

  “期轉呈也”之“呈”,已有網友“聽秋館”(張雷先生)指出此字或“差”之訛形,幷與《淳化閣帖》卷六《足下散勢帖》中“散勢小差”、“散患得差”的“差”字寫法,尤其是後者比較接近(圖7)。我也認同其看法,至于二字差異處原因,或摹失所致也未可知。“轉差”亦為晉人尺牘“套語”之一,為好轉之意,如《汝帖》有“得旦書知佳,為慰。吾為轉差。力及不一一”《右軍書目》:“羲之頓首,想創轉差”、“貴奴差不?”“知尚書中郎差為慰”等即此用意,所以此字似應釋作“差”為宜。

未命01.jpg

图片附件: 未命01.jpg (2013-1-18 20:38, 34.32 KB) / 下载次数 342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7510&k=82f30a144dded905b9599a5e8b3ab7fe&t=1751726744&sid=iQPTIr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13-1-18 20:36

这个转贴,不是可以补充你的帖子的内容么?
国际码头 发表于 2013-1-18 20:34



    是我的帖子补充他的内容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40

是我的帖子补充他的内容
听梧阁 发表于 2013-1-18 20:36


啊,这两个帖子有关系就可以了。。你在标题里说明下,不就可以了。。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41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3-1-18 20:44 编辑

未命名02.jpg “日弊”指近日身體疲憊,如日本學者所釋。可為證明者如《右軍書記》所收《得八日書帖》云:“僕日弊,而得此熱,忽忽解日爾,力遣不具,王羲之白”、《淳化閣帖》卷六《衰老帖》(圖8):“吾頃無一日佳,衰老之弊日至,夏不得有所啖,而猶有勞務。甚劣劣”以及“僕下連連不斷。無所一欲噉,輒不化消,諸弊日甚,不知何以救之”等,皆用如此意。但對於日本學者斷句作“吾日弊,為爾解日耳”,幷釋大意為“我每日身體疲憊,如此度日只是為了你”云云,似有商議餘地。我以為應斷句作“吾日弊為爾,解日耳”為宜。因為“為爾”之意並非為了你,而是依然如此的意思。《王右軍集》收一雜帖云:“吾至乏劣,爲爾日日,力不一一”即用如此意,亦即《南史》王融傳“爲爾寂寂,鄧禹笑人”用法,故“日弊為爾”應解作“身體依然很疲憊”。

图片附件: 未命名02.jpg (2013-1-18 20:44, 68.73 KB) / 下载次数 380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7511&k=4ac9964dc3f58fff62a7179fc66240c2&t=1751726744&sid=iQPTIr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45

 “解日”也屬晉人尺牘特殊語詞,意為度日。王羲之著名的《近得書帖》(圖9)云:

  “廿二日羲之報。近得書。即日又得永興書。甚慰。想在道可耳。吾疾故爾沉滯。憂悴解日。面近。不具。羲之報。”此外《秋節垂至帖》“劣劣解日,力不次”以及上引《得八日書帖》“忽忽解日爾”亦有同樣用法。






六・二帖的書寫時間

  《妹至帖》中字多見於王羲之其他法帖,如“羸”“遣”“憂之”“可言”“旦夕”等,類似寫法均可見摹本《七月帖》、《桓公當陽帖》以及《蜀都帖》,書法風格也比較接近,屬於典型的流麗圓潤一類型的王書。《七月帖》、《桓公當陽帖》言桓溫第二次北伐,時在永和十二年(356),如果其字跡可信,則寫《妹至帖》的時間可能與之大致相近,屬於王羲之較為晚期的書作了。而《大報帖》中的“轉差”、“日弊”、“解日”等字之寫法也很有特點,與之書風較為接近者有上舉《足下散勢帖》、《衰老帖》等,而我們從《衰老帖》的“吾頃無一日佳,衰老之弊日至”可知,王羲之那時已在晚年了,其中“衰老之弊”之“弊”以及“日”的右下角部分,皆與《大報帖》寫法相近,書寫時間也應相距不遠,故《大報帖》乃至《妹至帖》或可斷為右軍晚年書跡之一,而且是一件相當精緻的王書作品。

   以上基于有限的信息並參考了趙華、張雷先生的意見,就《妹至帖》與《大報帖》的關系以及一些問題試做了假設性探討,這還不是結論,更不能與定論劃等號,這點是需要說明的。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8 20:47

你在帖子标题后加  祁小春相关帖子见   7  10  12  15   18    19   楼,不就可以了。。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3-1-22 15:21

你俩对话听得一头雾水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