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双年展”的对话——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访谈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4-13 14:16
标题:
关于“双年展”的对话——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访谈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9 编辑
关于“双年展”的对话——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访谈
下载
(19.56 KB)
2013-4-13 14:16
在今年的北京双年展开幕式上,我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白发老头——温琴佐·桑福。 温琴佐·桑福是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国际著名艺术策展人。他从1988年起开始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和威尼斯电影节的策划,发起并组织策划过伦勃朗、雷诺阿、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个展。在中国,桑福先生是连续三届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策展人,同时还是本报的顾问之一。3届北京双年展,7年的时间,带着国际策展人 是否适应中国本土展览、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之一的温琴佐·桑福先生。 记:在最早2003年的第一届北京双年展时,您是怎样与中国美协建立合作关系的?在沟通举办北京双年展的思路和具体工作上,您是否有不同看法? 桑福:第一届北京双年展时,展览筹办委员会通过驻中国意大利大使馆联系到我,然后再通过驻意大利中国大使馆将我推荐给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京双年展的策展模式并不同于很多国际上的其他双年展。它的展览机制非常官方,主办方给予国际策展人的独立权非常少,很多参展的国外艺术家,都是主办方自己邀请的。我想北京双年展的策展方式并不是每一个国际策展人都可以适应的。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模式,首先是总策展人提出一个主题性的思路,但每一个具体国家馆也都具有相应的独立策展人。总策展人负责考虑展览大局,权力很大,可以决定国家馆策展人提出的作品最终是否能够入围。每个国家馆的具体策展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策展权力可以行使,但必须是在与总策展人沟通的前提下。北京双年展则通过一个策展委员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挑选作品。而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策展人只有两个,在挑选艺术家和作品时,组委会的意见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此外,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同样属于威尼斯双年展的总计划。外围 展完全有具体策展人负责,总策展人不干预。北京双年展却是不管哪一展区的作品选取,都由总的组委会裁决。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数量并不多,但每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却可以很多,有时候主办方甚至可以提供整个展厅,用于展示一位艺术家的几十件作品。北京双年展却更追求参展国的数量,而单个艺术家的作品最多 不能超过两件。实际情况是在包括双年展在内的很多展览中,我们不太可能通过一位艺术家的一两件作品,清晰地捕捉到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认识。 记:最近几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圈,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从事新媒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开始回到架上绘画的创作中来,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市场在起作用。我不太清楚国外或者世界范围内艺术家的创作情况,但是中国因为有了这样的新情况,使得北京双年展一直坚持架上绘画的策展思路,变得 意义非比寻常。在这方面,您是怎样认识的?另外,您怎样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桑福:绘画向架上的回归,是当今世界范围美术 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北京双年展所主张和坚持对架上绘画的重视,顺应了这一国际大趋势。从连接三届双年展的展出作品也可以看出,中国架上绘画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源于中国还保留着对传统绘画技巧的训练,而且中国的美术院校在传统技巧方面的教育投入的精力比较大。 我同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回归架上,与市场有很大关系。首先,新媒介的艺术品不便于收藏;其次,真正的收藏家都特别在乎收藏艺术品的唯一性,而这种唯一性,我想更多时候体现在架上绘画上。 在我的认识和了解中,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最近几十年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院派绘画、主题性创作的发展。第二阶段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门户打开,中国的艺术形式开始不仅仅局限在表现主题性创作方面。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艺术品很快开始进入到国际艺术品收藏的行列中来,很多 西方人家里开始挂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艺术家作品中的色彩符号,符合西方的欣赏趋向,另外也还带有一种异国情调的波普符号在里面。中国艺术一下子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欢迎,并开始在国际收藏行列中占有一定比重。而艺术家也开始慢慢具有市场意识,一些艺术家很快地面向世界,并开始创作一些能取悦 于西方收藏家的作品,寻找西方买家喜欢的构成与颜色,在创作主题上走了一些捷径,比如学习波普艺术的创作手法,更多地追求简练、符号化的元素,广泛应用一些代表性的中国符号,配以西化了的流行色彩与构图,创作出一些讨西方买家喜欢的作品。国际艺术市场也开始尽可能地接纳这部分的艺术品,开始组织拍卖,来抬高这些作品的价格。然而这些作品虽然很受欢迎,技法、主题、表现形式也都非常讨巧,但作品背后并没有真正深刻的思想内涵,本身是一种取悦献媚他人的做法。把价格抬得很高,实际上也只是画商之间的一种操作。我认为这一阶段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业价值上,并不具有太多美术史上的意义。 在第二个阶段发展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也出现了最 有潜力和发展姿态的第三类群体,比如国际上有名的徐冰、黄永砯、谷文达等人,也有很多我在中国参观时认识的本土的艺术家们。相比而言,第三类群体艺术家在创作上并不投机取巧,他们的创作多是结合中国文化和哲学,追求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时甚至非常不讨巧,但对自身所处文化背景的反思和认识却非常深刻。这其中虽然有些还不是非常成熟,但却 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了。在我看来,第三类艺术家,将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中生命力最强的一批,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将会是意义深远的。
图片附件:
4716defda83b3bb3bbcc59ca89fdf055.jpg
(2013-4-13 14:16, 19.56 KB) / 下载次数 228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8148&k=4ecda75868eeab8076a6e1f41e879e7b&t=1751789066&sid=8pz0Qj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4-13 14:1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9 编辑
记:您曾经出任过多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从2003年开始,您又陆续担任了三届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策展人。能否以你个人的认识视角,结合两个双年展的办展特点,谈一下两者的不同? 桑福:威尼斯双年展比较排斥一成不变的展览模式,每届展览都力求能有突破,希望出现一些引起争议的作品。争议性越强的作品,越能吸引主办方的关注。北京双年展则是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大框架内举办,主办方的意图并不太希望作品冲出既定的展览要求。威尼斯双年展不断地追求打破常规,引起争议,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了更好引起媒体的关注,扩大展览的国际影响力,主办方并不会特别在意媒体报道中的褒贬度。 记:在威尼斯双年展中,主办方会不会多届展览重复使用同一个策划人?重复使用与经常变化策展人在您看来,对展览会不会有影响? 桑福:实际上,威尼斯双年展并不像今天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在频繁地更换策展人。在一个双年展还不成熟的时候,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早期威尼斯双年展,也有十多届展览同一个策展人的情况存在。近年来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也并不是每届都在更换。像将中国的当代艺术首次介绍到威尼斯双年展上的 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阿基利·伯尼多·奥力瓦(ACHILLE BONITTO OLIVA),就曾经出任过不止一届的总策展人。威尼斯双年展试图每届都尝试新的策展人,但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物色到合适的人选,国际上的优秀策展人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办方大多还会邀请之前做过,并且具有一定实力的策展人来继续担任主策展人。 记:您是否认同,同样一位美国艺术家的同一件作品,出现在北京双年展或者中国的双年展上,与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代表了不一样的格局和身份,代表了两种特征? 桑福: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取决于展览的生命力,以及在生命力的基础上延伸出的影响力。威尼斯双年展已经历了百多年的历史,它几乎成为了世界上“双年展”的代名词,而“北京双年展”毕竟只举办过三届,前后七年,通过三届的努力,它也引起了国际范围内的关注。今天,很多外国艺术家在同我的交谈中,表达了他们想参加北京双年展的迫切心态。当然,“北京双年展”目前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着也是正常的。比如,就本届双年展的展场布置来看,还不能完全符合一些艺术家对展览空间的要求。另外,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运输经费完全由主办方承担,北京双年展却因为展览经费上的问题,只负责作品的最终 运回的费用,作品到中国的经费由艺术家自己承担,这也限制了一些国际大牌艺术们家参加北京双年展的积极性与可能性。 记:您是否对中国的上海双年展和广东三年展有所了解? 桑福:我并没有参观过上海双年展和广东三年展,但我听说过并这两个展览的画册。这两个城市的双年展活三年展在我看来,更接近当代艺术的潮流,表现形式还有装置、影像或行为等,不像北京双年展坚持走保留架上绘画与雕塑的策展思路。我并不清楚在中国本土,上海双年展和广东三年展是否比北京双年展更为重要或更不重要,但我认为它们在形式上似乎与国际接轨得更为密切,官方色彩会少一点。这三者之间,谁的地位更高是其次,我认为北京双年展的独特策展思路恰恰是具有其特殊意义的。由于这三个展览关注着不同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模式,所以也只有通过这三个展览的相互补充才能完整地呈现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全貌。 记:几乎世界各个地区的双年展主题都非常醒目,您如何看待双年展的主题选择? 桑福:早期的威尼斯双年展同今天的北京双年展一样,有着明确的主题,比如自然、环境、体育等等。威尼斯双年展发展到今天,主题越来越模糊,趋向一种比较抽象化哲学化的观念。总策展人提出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实际选取的作品并不一定要完全符合这一主题。主办方也没有刻意要求参展作品与大主题之间,必须存在某种联系。但从北京双年展目前的状况来看,每届还都回提出一个明确的主题,从某些角度来说,这似乎有些限制了艺术家们的自由发挥。 (感谢肖戈女士对本文采写的支持)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8-8 10:2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9 编辑
尔·波尼托·奥利瓦:他是意大利评论家,因1979年推出意大利超前卫三c声名显赫。他是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在栗宪庭帮助下挑选中国艺术家,但他感兴趣的只是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 温琴佐·桑福:他是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1988年起参与策划威尼斯双年展和威尼斯电影节,策划过伦勃朗、雷诺阿、毕加索个展,并连续三届担任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他说“策展人做展览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南条史生:他是日本独立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策划过卡耐基国际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横滨三年展。1995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策划“超国度文化”展,推出了两位艺术家:除了伊朗裔的纳莎特,就是蔡国强。 奥奎·恩威佐:他是美国批评家也是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知名策展人,现任旧金山艺术学院常务院长和资深副校长。他是第11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2008年,他策划了第七届光州双年展。 丹尼尔·伯恩鲍姆:他是法兰克福美术学院院长,同时担任学院portikus画廊总监。过去十多年间,从意大利都灵到日本横滨,他在世界各地组织了多场大型展览。2009年,45岁的他成为威尼斯双年展史上最年轻的总策展人。 罗伯特·斯托:他是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他说“展览不再作为一个导师向观众灌输任何知识或真理,而是不发一言地向观众袒露自身,听从审美直觉的裁断”。(图/新周刊图片库)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