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史专家王春瑜呼吁关注通城“李自成遗物”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0-12-26 11:57
标题:
明史专家王春瑜呼吁关注通城“李自成遗物”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明史专家王春瑜呼吁关注通城“李自成遗物” 记者庄建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05日 03 版) 本报讯 日前,知名明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春瑜就网上有关“湖北咸宁通城出现大量李自成遗物”一事约谈记者。王春瑜呼吁,组织相关专家尽快对这些文物进行鉴定。一旦这些文物的真实性得到确认,将是360年来明代史料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明史,特别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王春瑜说,他很少上网,起初听到湖北通城李自成研究会在网上发布其发现一千多件明末文物的消息,他“将信将疑”。在两次亲赴通城实地查看之后,他认为金皇冠、凤冠等一部分文物的真实性可以确定。王春瑜解释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后的42天中实行拷掠政策,作为战利品,,他把北京宫廷里的许多珍贵文物用大车一日不停运往西安。他在北京所抢财富的最后下落,一直以来成为一大历史悬案。 王春瑜说,多顶金皇冠、金凤冠非常珍贵。在此之前,全国发现的金皇冠只有两顶,一顶是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发掘时出土的金皇冠,现藏国家历史博物馆。故宫现在一顶金皇冠、金凤冠都没有。这些东西是从湘鄂赣交界的深山老林中发现的。李自成的余部高一功、李过,夫人高桂英等曾在那一带活动,后来高桂英、牛金星等隐居起来,其后代将这些珍贵文物精心保存,,近十年来,才陆陆续续被通城收藏家收集起来。 王春瑜认为,如果这些文物的真实性得以确定,将为明史研究提供非常好的材料。他说,明朝记载典章制度的《大明会典》中,关于金皇冠、金凤冠没有记载,皇帝上朝时戴的是翼善冠。明朝王圻《三才图会》记载了明朝的典章、制度、礼制,并绘图为证,但其中也没有关于金皇冠、金凤冠的记载。清代初年成书的明史《舆服志》中,也没有关于皇帝戴金冠的记载。他认为,金皇冠出现是在明中叶万历以后,因为明朝初年经济很差,制作五种普通皇冠在朱元璋看来都是浪费。万历以后,经济繁荣,统治阶级越来越奢靡,金皇冠可以看作明朝腐败的产物和象征,深入研究很有意义。金凤冠的情况比较复杂,按礼说应该是太后、嫔妃、公主才可以戴,其实不然,兰州明朝一个高官的墓中就出土了一件金凤冠,是他一品夫人的,这就突破了礼制的限制。研究通城收藏家收藏的金冠、凤冠等文物,将拓宽明史研究的领域。 王春瑜说,李自成有一女儿,名字文献没有记载。此次通城文物表明她叫李翠微,有其画像。顺治二年的“万古流芳”石匾背面刻的碑文,是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铁证,进一步表明李自成出家为僧,潜隐夹山的不可信。 王春瑜说,这次通城收集到的文物,给我们启发:搞明史、清史的人要进一步重视地下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继承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的史学研究传统,把史学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0-12-26 11:58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李过撰写的《皇朝惊梦录》: (节录) ……,十七日,圣上郁闷,亲率二十余骑于四处踏看,来至九宫山麓,闻钟磐之声,知此山必有庙宇,于是突发奇想,想往山上拜一拜神,以求神明助佑,吩咐张鼐同二十余骑于山下等候,自带两个亲兵寻径上山,一路寻到山上玄帝庙中,只吩咐两亲兵在庙外守着,自己进得庙中,到神坛下倒头便拜,拜完后见坛下干净,倒下想歇息一会,一来是连日没有睡好,昨日又打了一天仗,累得不行,二来可能是天气炎热,路上中暑,只这一倒下,便呼呼入睡,鼾声大作。也许是命该绝于此,两个亲兵也因劳累至极,在庙外睡着。此时恰有姜家畈乡民数人进入庙内歇息,又有庙中道人见一大汉,蓬头垢面睡于神坛前,以为是强盗歹人,呼其乡民帮其击盗,其数乡民中有两人极其凶恶,是当地有名乡勇,于是趁闯王熟睡,荷锄至闯王前,蹑手蹑脚移近闯王,使尽气力,对准闯王头部举锄挖下,一锄挖中头部,挖得血浆飞溅,闯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下,当即毙命。可怜闯王转战南北,叱咤风云,竟无知无觉死于山野草民之手,实可叹也!当其乡勇大叫庆幸,在庙内折腾时,惊醒门外两个亲兵,闯进庙内看见圣上情形,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拔脚就往山下跑去,数乡勇追至山下,见已有二十多骑人马,不敢贸然前去,急急返回,召集全村乡民约二三百人,手拿棍棒、鸟铳前来追击,却与寻上山来的二十余骑亲兵相遇,一声呼哨前往围杀,二十余人不能抵敌,只剩的张鼐与一亲兵杀出重围,顺原路逃回营内 。 十八日,李过一军从药姑山一路行来,赶到通城,张鼐哭诉被害经过,李过闻闯王已死,当地气得目瞪口呆,立即派小校到阔田通知高一功速到九宫山会齐,自己亲率大军马不停蹄扑到九宫山麓,将姜家畈村团团围住,限二个时辰内姜家畈村人自动交出参与格杀凶手,自己亲率兵丁收殓闯王,失声痛哭,哀动山麓。停尸九宫山南麓,高搭龙棚,三军举哀。命兵丁围住玄帝庙,搜杀庙内道士,只杀得一火工道人,其余道士事先已畏罪逃走。至申时高一功部亦已赶到,下令兵开始屠村,不论老幼,姜家畈村人一律杀死,由是哭喊连天,姜家畈血流成河,一椿公案,难消其恨。全体将士、三军于九宫山麓挂孝举哀,随将圣体秘密掩埋于九宫山南麓。 呜呼!世事难料,英雄不死于万马军中,死于宵小之徒,诚一憾事;军队不亡于明清大军之剿杀,却终于群龙无首。余出家十余载,其事历历在目,日日萦心,待其行将就木,记恨于此,以晓后人。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0-12-26 11:5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3000件“李自成遗物”集体现身 专家表示部分实物真实性较高,总体尚需深入鉴定 《楚天都市报》特派记者卢水平 摄影记者黄士峰 发自通城 咸宁通城一位民间人士,5年间搜寻到散落在民间的李自成的遗物3000余件。这些遗物是真是假?它们将对李自成研究带来哪些影响?昨日,省博物馆王纪潮研究员受本报邀请赶赴通城求证。 这些“遗物”的收藏者张先生曾是县供销社一名管理人员,多年来痴迷于历史货币及古玩的收藏。自2005年起,他网罗了近200名民间古玩商贩,专门帮他到李自成曾经活动过的湘鄂赣交界地段搜集收购闯王遗物,终于形成如今庞大的实物收藏。 在张先生简陋的三居室里,堆放着透着寒光的古时大刀;掀开床靠板,一把明晃晃的宫廷宝剑锋芒毕露;打开壁柜,金灿灿的王冠凤冠暗含光辉…… 这就是张先生的民房收藏室,当他如同变魔术般一件件拿出家藏“宝贝”时,在场的人无不瞠目结舌。 在张先生的收藏中,有疑似李自成后裔保存和珍藏的大顺(李自成自封王朝)时期文物和文书、档案共2600余件,李自成侄子李过的亲属后裔保存的大顺文书档案有380多件,约14万字。据介绍,这些文物文书中,有4件碑刻和28件文书直接记载李自成殉难通城九宫山。 省博物馆研究员王纪潮查看了部分关键证据后认为,部分实物如令牌、望远镜、文书以及一枚皇宫印章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程度比较高,一旦最终鉴定为真,将揭开一个湮灭王朝的新记忆,但这批文物总体来说尚需深入鉴定。 猪圈里挖出“铭文石碑”,苕洞里抠出“鎏金皇冠” 3000件“遗物”多是通过贩子购得 一名古玩痴迷者,网罗3000件古器,俨然中国最大的民间收藏家。 昨日,当张先生如同变魔术般,一样样取出“宝贝”摆满一床时,惊叹之中不禁令人发问,这些东西是真的吗?它们又是怎么来的? 目前,尚没有人对第一个问题给出确切的答案,正如王纪潮研究员所说,对于一件文物的真假鉴定,不是哪一家机构、哪一名专家说了算,要经过历史、史料以及科学技术的综合鉴别。 但对于第二个疑问,张先生的答案则相当明确:基本上都是委托活动在湘鄂赣三省的古玩商搜集的。 据介绍,今年55岁的张先生曾是县供销社下属公司的经理,本职就是收购废铜烂铁,由于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古玩,他养成了收藏历史货币的爱好。 2000年,县档案馆馆长送给他一本关于李自成的史书,这本书中关于闯王之死的各种说法,一时勾起了他对李自成归宿地的浓厚兴趣。2005年从单位内退后,他就开始搜集李自成遗物,除了自己奔走各地外,他网罗了近200家古玩商,帮他到李自成曾经活动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各乡村去挨家挨户收购,因为史料上说李自成及其部下的后裔皆散落于此。 张先生对李自成遗物收藏的真正突破是在2008年3月,他从武(陵)吉(安)高速公路施工方的网站上获悉,施工方安营扎寨的位置传说是李自成避难之所,不通电不通路,条件非常艰苦。于是,张先生几经辗转在湖南武陵县境内一户刘姓人家的猪圈里,找到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亡吾闯王九宫山,血海深仇恨不消,灭绝通城县贼人……” 张先生凭这段话推测,李闯王在通城九宫山殉难,不然不会对通城县恨之入骨,并称之“贼人”。至于石碑由谁立,石碑真伪则需进一步考证。 而让张先生收获最大的地方是江西修水县,在李自成夫人高桂英后裔家中淘到了鎏金皇冠、凤冠以及玉玺、印章等物,共计300余件。而当地人为了保存这些遗物,有的将鎏金皇冠藏于红薯洞的泥土中,有的甚至藏在先人棺材里。当把它们买来时,冠上还带着不少泥土。 张先生介绍,他收购这些古物常常是顺藤摸瓜,如果在一户人家中找到遗物,往往会在这户人家的亲友中淘上几天,结果总有收获。 据透露,为了不断购进新的遗物,张先生已先后花费100余万元,有时钱不够,就只有将原来收藏的古玩拿出去卖掉,以藏养藏。记得有一次,他因为嫌对方开价较高一时没拿定主意,结果对方将印有李自成“圣谕”的文书卖给了湖南古玩商。“有时候古董的收藏,也是地区间的博弈。”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0-12-26 12:0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李自成“遗物”孰真孰假? 考古专家详解四大“较可靠证据” 《楚天都市报》特派记者卢水平 黄士峰 发自咸宁通城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打下湖北襄阳之后建立政权,自称“新顺王”。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政,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众多史学专家认为,永昌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殉难,可以说大顺朝始于湖北终于湖北。可是当我们翻开普通的中国历史年表却很难找到李自成“大顺朝”的位置。这固然有清人入关后随即建立统一政权的原因,但也可能是书写历史的统治者在剿灭农民起义政权之后故意毁灭了大顺朝文献,以至人们对大顺朝的政权形式、行政区划、职官制度等几乎一无所知。 这一次,咸宁通城公开了大量“李自成以及大顺朝大量的文物和文献”。经省博物馆研究员王纪潮实地初步调查,认为这些遗物将为“李自成殉难通城”增添证据,并有可能重现一个被湮灭的王朝。 那么哪些证据被专家认为“可靠性很大”,王纪潮昨给予出了详解。 证据1:令牌 张先生家中发现多个木质军令牌,其中有的刻着“查封”、“斩”等军令字样。王纪潮认为,这些木质令牌年代久远,有的已经残损、虫蛀。 证据2:望远镜 望远镜是西洋传进我国,其发明和传进我国的时间就在明末。王纪潮说,张先生家藏的望远镜,不太可能被造假者仿冒,造假者一是要对科技史了解,二是要对望远镜传入的历史要了解。 证据3:个别印玺 王纪潮介绍,玉玺中有一款刻有“制命之印”的玉玺,其形制非一般人所能了解,现代人难以伪造。 证据4:纸本文献 张先生家中的纸本文献,分类较多,内容有信札、日记、文告、地图、诗赋等,涉及到“大顺朝”的历史、典章、制度等多方面。王纪潮说,最重要的证据就是这一点,如果经过验证没有破绽,可把前面的三大证据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 部分“遗物”真实性存疑 昨日收藏者公布的这批“李自成遗物”中,有的明显存在疑点,真实性值得推敲,比如一幅诛杀李振声的“密诏”。 据考古爱好者陈先生分析,这个“密诏”最大的疑点是李振声的身份。史载,1643年李自成大军席卷湖北时将李振声俘获,任命其为“兵政府侍郎”。根据中华书局《李自成纪年附考》所附《大顺职官表》,李自成攻克西安后建立“大顺”政权,又任命李振声为“工政府左侍郎兼尚书”,此时为永昌元年,即1644年。永昌元年三月后,李振声的身份又变成了“工政府侍郎”。 李振声死时的身份已经转为了“工政府侍郎”,何以继续称“兵部侍郎”?既然正月十三就下密诏要将其处死,何以三月又给其任命新职?即便这些可以用“虚封官职”(如用于宣传目的)来解释,不算疑点,那么,大顺政权自定的职官叫“兵政府侍郎”,显然是为了故意跟明政权的职官区别开,“密诏”却称呼其为敌人的职官名称“兵部侍郎”,这个是难以解释的硬伤--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撰写文书出现这种错误可是要杀头的。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0-12-26 12:03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江苏建湖人,1937年生于苏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学者。 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班元明清史专业。历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明史研究室副主任,《古今掌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明史论丛》主编,研究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成就 著作一览第1条 第2条 第3条 第4条 第5条 第6条 第7条 第8条 第9条 第10条 第11条 第12条 第13条 第14条 第15条 第16条 成就 著作一览 第1条 第2条 第3条 第4条 第5条 第6条 第7条 第8条 第9条 第10条 第11条 第12条 第13条 第14条 第15条 第16条 展开 编辑本段成就 长于明清史研究,主编过《中国反贪史》、《长青藤文丛》,著有《明清史散论》、《明朝酒文化》、《古今集》、《看了明朝就明白》等二十多种著作。 主要研究明代政治史,社会生活史,并研究清初王朝商业经营史、政治史、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反贪史》、《明朝宦官》、《明清史散记》等。 编辑本段著作一览 第1条 续封神/王春瑜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300页.--(南腔北调丛书.第二辑) [2001/I267/W138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第2条 中国反贪史/王春瑜主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册(1254页)[2001/D691.2/W138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第3条 老牛堂札记/王春瑜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318页.--(青年精读书系.札记系列) [2001/I267.1/W138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第4条 漂泊古今天地间/王春瑜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55页.--(说文谈史丛书) [99/I267/W138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第5条 “土地庙”随笔/王春瑜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7.--221页[EW/I26/83 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第6条 文史拾荒:李乔随笔/李乔著;王春瑜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316页.--(中国当代记者随笔) [97/I26/146 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第7条 喘息的年轮:王春瑜随笔/王春瑜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273页.--(当代中国学者随笔) [97/I26/140 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第8条 康熙政风录/王春瑜主编;沈芝盈等译注.--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366页 [97/D6/231 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第9条 一代名姬/王春瑜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5.--137页[91/K/1 中文图书第二外借] 第10条 康熙政风录/王春瑜主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366页[D691.2/97.2.7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 第11条 喘息的年轮:王春瑜随笔/王春瑜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1.--273页.--(当代中国学者随笔) [I267/97.5.17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 第12条 书声依旧:李春林随笔/王春瑜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7.1.--314页.--(中国当代记者随笔) [I267/97.1.25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 第13条 文史拾荒:李乔随笔/王春瑜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1.--316页.--(中国当代记者随笔) [I267/97.1.23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 第14条 明清史散论/王春瑜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327页.--(东方学术丛书) [K248.07/96.2.71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 第15条 新地方史志学简编/王春瑜 等著.--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184页 [K29/20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 第16条 明朝宦官/王春瑜 著;杜婉言 著.--北京:紫禁成出版社,1989.2.--304页 [K248.205/90.5.15 中文图书第一外借] 铁线草/王春瑜文;丁聪等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217页.--(瞻顾文丛.第二辑) [2001/I267.1/W138 中文社科图书第二阅览室 ] 碧血剑/金庸著;王春瑜评点.--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册(925页).--(金庸武侠全集:评点本 ;3-4) [99/I247.48/J822 中文社科图书第二阅览室] 明史论丛/王春瑜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38页[99/K248.07/W138 中文社科图书第二阅览室 ] 古本聊斋/王春瑜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2册(433,476)页[96/I242.1/243/: 中文社科图书第二阅览室 ] 阿Q的祖先:老牛堂随笔/王春瑜著.--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11.--369页[94/I267/826 中文社科图书第二阅览室 ]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