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终于问世了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6-20 10:33     标题: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终于问世了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8-1-26 17:00 编辑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终于问世了

图片附件: dedad797f3567c7f574e3d52644ad51e.jpg (2013-6-20 10:36, 56.17 KB) / 下载次数 47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8557&k=2c64677ee6bf222941f1ae581493999e&t=1751755474&sid=0el11v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6-20 10:33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终于问世了 发布日期:2012-08-16来源:艺术名家 这是一部工作日记,包容了著录者八年不辍的勤勉与努力;这是一部“冷书”,会日久弥香,在未来的岁月中沁人心脾;这是一支烛光,能洞见斑斓绚丽的书画史;这是一声追问,不绝地追问牝牡骊黄、玉兮石兮的真象,追问真实……   自有书画始,便有鉴藏。说鉴藏一道是中国绘画史、书法史的一个构成部分当为不谬。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虽然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但,春秋时的“礼、乐、诗、书、御、射”“六艺”,仍不包括“绘事”。且不论晋唐,就是宋元,绘画与书法在大多数骚人雅士与达官显贵的眼中仍是遣兴之余事。那么鉴藏更是余事之余,不足为道。明清以降,情况终于有了较大改观,鉴藏渐成显学。鉴藏一道的学理化进程大体有赖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书画创作的繁荣;二、收藏的普世化;三是鉴藏著述的丰富和系统化。   就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而言,汉以后的一千五百年依然只能算是一个准备孕育期。总体来说,二十世纪以前的相关著录虽然有一定数量,但大多是个别经验的、感性的,而且著录者的历史局限、地域偏见,往往使他们难以全面系统地做出判断。另外一个技术性原因是当时没有照相术,著录均无图片印证描述文字。内容方面也往往是记多于评、品多于鉴。时至今日对中国书画,尤其是对古代书画的真伪优劣做出生死判断仍然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但是“鉴定学”就是要厘清出一个缜密的逻辑,整理出一个理性的方法论和本体论。至少对真伪问题不能听任“假作真时真亦假”,而必须作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解答。“真”是鉴定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把社会史、工艺史、考古学、艺术批评史和美术史都凝聚在求“真”这一点上,鉴定学的社会价值才能最充分凸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收藏热的复兴与边缘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学术兴趣投向了“鉴藏”。其中1983年,由国家组织,谢稚柳任组长,启功任副组长,徐邦达、杨仁?、刘九庵、傅熹年为专家,谢辰生为组织协调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立了。专家组的巡回鉴定工作历时八年,行程数万里,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121个市县、208个书画收藏单位及部分私人收藏,共过目在案备查书画作品61596件(不包括数万件“一眼假”作品),对中国大陆保存的古代书画基本上摸清了家底。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史和书画鉴定史上的一次空前壮举,是一项历史性的重大基础工程。此项工程的直接成果便是依据专家们的鉴定意见,嗣后由国家文物出版社编纂出版的24卷本《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从1990年着手编辑,到2000年年底成书,又耗时十年。如果补上自鉴定工作一开始便介入的记录和照相等前期技术工作,说这部书倾国家之力,费时十八年才完成的系统工程是历史之最一点也不为过。   显而易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问世,以及稍后陆续出版的30卷本《中国绘画全集》和60卷本《中国美术全集》都彰显了谢、启、徐、杨、刘、傅、谢七老的不世之功。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全国巡回鉴定工作的另一个设想,即是要借此培养一些青年专家,使此项工作后继有人,使老专家的治学精神和知识智慧得以传承。我们眼前这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的编纂者劳继雄,就是当年伴随恩师谢稚柳无一日间断地参与了“八年抗战”的亲历者。劳继雄温文儒雅、笃信好学,同时又嗜老茹新、勤勉努力,真是书画鉴定工作的不二人选。从1983年参与鉴定工作的第一天起,劳继雄便白天陪伴诸老看画评字,并详尽记录诸老的言论,晚上又于灯下整理成册。此等专注与认真,此等用心良苦,非常人所能为。时隔二十八年,劳君又将三百余万言笔记配图二千二百余幅,整理成书。其有心为学、用心之专,不仅终得以偿夙愿,而且为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拾遗补缺,填补了一大块绝不应被遗忘的珍贵资料。   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是一部完整的书,是专家组共同的智慧结晶。其实在鉴定过程中,由于学养有辕轾、见识有高低,对每一件作品见仁见智的争论是难免的。为了鉴定工作进程速度,必需求同存异。所以专家组有约定“凡是对作品真伪看法不一致的,在组内不作争论,而是把各自的意见分别作为附注发表在其他出版物上,供读者、研究者参考。”这样处理虽然有效率,但专家们各自的智慧色彩,以及他们争论时自然流露的意趣也必然流失了。而劳继雄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完整地、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实录》是《图目》深入解读和研究的必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实录》不仅是《图目》的副产品,还是《图目》的珠椟装和剑匣配。   由于鉴定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艺术,所以截至目前为止,很难用一个实验科学的数据判断来作终极评判。不能像血缘关系那样用DNA的检测方法来得出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尤其是同时代人的高仿和代笔,加之同一位艺术家不同作品的水平参差不一,前后期的风格变化,使真伪之辨往往就成了一本扯不清的糊涂账。抛开那些纯属商业阴谋粗制滥造的“一眼假”,包括那些以学习为目的的“临古”和一些同时代高手的“抄袭”之作,几乎是和真迹同时出现的。可以这样说,书画的真伪纠缠是与生俱来的顽疾。   鉴定大家的意见是重要的。但就系统理论的复杂性而言,任何权威的个人结论也只能接近真相,而非绝对真理。就某一件书画作品而言,真伪判断又必须是“绝对的”。由于《图目》卷帙浩繁,涉及的作品数量空前巨大,所以错误也在所难免。《图目》成书的十年,恰恰是中国书画收藏的“暴发期”,但是《图目》除了作为各大博物馆和收藏者备查的资料库之外,对《图目》的研究并未真正开始。其中原因之一是市风浮躁,学风萎顿,鉴定作为一门学术受到的重视不够。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谢、启、徐、杨、刘、傅”诸公的道德文章重视不够。坊闻甚至有“南谢北徐”状若水火之门阀传闻。以为这些鉴定家会意气用事、独持偏见。上世纪八十年代,谢稚柳与徐邦达曾就徐熙“落墨”画法真伪论辩写过文章。谢、徐二人的孰是孰非且缓下结论,他们的“考定”和“目鉴”的理论基础却是共同的:不能认识历代的绘画,就不能认识一代的绘画,不能认识一代的绘画,就不能认识一人的绘画。这其中的硬指标是考定。即著录、材质、印章、款识等等。试问,如果同时代人作伪,我们大多便失去了这些硬指标的依据,除了向画家本人查对稽考外,我们只能更加着意于绘画本身的研究,更加需要通过知优劣来辨真伪。这不仅是鉴定一学的新课题,同时也是对收藏家的学问和眼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七人专家组”对全国书画鉴定的工作质量已经达得了一个空前的、难以企及的高度。共同的理论认知,正直的做人品格,丰厚的学养功底,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们能法眼通神。但他们并非不争论,并非不能争论,不要争论。相反的是,有时激烈的争辩,恰恰是追求真理、追问真相的学术态度和方法。   数年前,劳继雄和我谈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一书计划时,我们都共同认为,《实录》的生命,就是“实”。要如实地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们的意见一字不差地记录在案。求真不易,求实亦难。确实有人担心,这些幕后的学术之争会被衍化成市俗的人事纠缠?而争论中对某些经典的质疑也会被误认是对故宫、上博、辽博、南博等权威的贬损。这些顾虑无疑也会使《实录》问世步履艰辛。   真实是最有力量和最有生命力的。然而面对中国古代书画这样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从认识论的更深一个层次角度看,真伪之辨又未必就是唯一的价值取向。因为鉴定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祖国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把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如果一件作品够年代、质地好、技法精、意境深、趣味足,我们有何必要在究竟是不是某人这个问题上死嗑呢?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因撰写“黄胄传”而暂时住进了北京北外四号大院的黄胄府上。因此能常常见到与黄胄过从甚密的李可染。一天,可染来访时,收藏了得的黄胄取出一件徐渭款的花卉卷欣赏,两人黄说真李说假,黄说坏李说好,话题自然扯到了鉴赏和收藏上去了。一说不知真假何谈好坏;一说不辨好坏,枉谈真假……席间的争论当然不会有结果。有趣的是可染告别时提出要借手卷去看几天。黄胄一边包画一边反诘之,你说假,何必再看。可染笑而不答,携卷而归……这也许就是我和继雄近年来常常讨论的那个“模糊鉴定”的境界吧。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3-9-2 12:3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26日中午与刘传铭先生共进午餐。按辈份我要叫他师叔,不过我还是叫他刘老师。他曾过眼博物馆收藏级别的字画达15万件之多。不可想象。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3-9-2 12:5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11.jpg

图片附件: 11.jpg (2013-9-2 12:51, 54.58 KB) / 下载次数 329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8934&k=1174260beed7c61e55484a11f8c595cf&t=1751755474&sid=0el11v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9-4 16:32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8-1-26 17:01 编辑

[quote]26日中午与刘传铭先生共进午餐。按辈份我要叫他师叔,不过我还是叫他刘老师。他曾过眼博物馆收藏级别的字画 ...

    搞点签名书~~~~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9-7 22:53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 005.jpg

图片附件: 005.jpg (2013-9-7 22:53, 15.12 KB) / 下载次数 333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8954&k=2fc925eea1b780d19c063f2578a43913&t=1751755474&sid=0el11v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9-27 23:1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大部头著作啊 不便宜吧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3-9-27 23:15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quote]大部头著作啊 不便宜吧 你的名字有些熟的。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9-27 23:2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呵呵! 江湖奉橘 问候春眠兄! 我是顺着你在江湖的签名找到这里的 这个是你和宾南几个人的亭子间会所? 嘿嘿!不错! 我会常来!
作者: 春眠    时间: 2013-9-27 23:3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quote]回复 春眠 呵呵! 江湖奉橘 问候春眠兄! 我是顺着你在江湖的签名找到这里的 这个是你和宾 ... 这是我们自己搭建的窝棚。哈哈
作者: 奉橘    时间: 2013-10-1 00:46

回复 10# 春眠


    挺好的
我看了一些帖子
营养丰富!
喜欢这里!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2 14:44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3-11-2 15:17 编辑

自序
论敬畏——《绘世观止》
英雄和神不需要人们的顶礼膜拜,而是我们需要在对英雄和神的“高山仰止”中,获得心灵的推助和提升,获得幸福。
当“戏说”变成一种文化时尚的时候,当一双双商业的大手拾掇起一些零零散散的文化符号当街叫卖,并冠以弘扬民族精神的时候,缺失敬畏之心已然成了社会的重症。此时此刻,我将近二十五年时间里散见于书刊报章的关于美术的文章结集成篇,既需要耐心,又需要勇气。不知道读者将来会怎么样看待它,但有一点我坚信不移,那就是:我对那些艰辛的、智慧的、踏踏实实劳动的人们的敬意是真诚的,文明薪火之承传正是从他们的传递中延伸开来。
我对传统和精英文化心存敬畏。
记忆中第一次读到的画是一张勃鲁盖尔的《鞋童》。那是三十多年前我在巢湖之滨的一个破旧的农村草屋里所能找到的一本英文版的旧杂志上看到的一幅插图。画面上是一位在午后的阳光下倦怠的、然而却幸福地倚在墙角休息的鞋童。画面色彩极为饱满,鞋童的额头、脸上以及敦肥的握着钉鞋榔头的小手都刻画得令人感动,那无忧无虑的童真、劳动者的幸福仿佛都要从画面上溢出来。在这之前,我只能从雨果的《悲惨世界》、杰克·伦敦的《伦敦的东区》、柯勒惠支的版画《卖血》(saling blood)之中了解到资本主义的黑暗以及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可这张画使我获得完全崭然如新的认知,淡忘了概念政治的束缚。我必须承认,我对绘画的热爱是源于文学,是通过那些晶评和介绍绘画的文字开始走进绘画的。比如齐白石,我是先知道“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样的艺坛掌故,才开始认认真真阅读齐白石的虾、蟹、花卉、山水、人物。这样的开始确定了我和美术之间的宿命关系以及作为一个批评家当然肩负的使命。
说到我和美术真正的结缘,又不能不提到范曾。那是1980年的春天,他和张汀从香港刚刚办完画展回来,应邀赴安徽为创作“庐州行”画展做准备。当时他正值盛壮之年,谈吐风雅,意气飘然。他有超出常人的写实能力,我不止一次地看着他在宣纸上放笔直取,须臾间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古代人物形象。在对人写生中他也是毫不犹豫,笔走中锋,如灯取影,精妙准确之极。我们谈历史、文学、诗歌,我们讲季札挂剑、伯牙奏琴以及许许多多历史上那些睿智的人文掌故,契趣倾谈,何等快意。从范曾和他的绘画上,我真切地感受到艺术怀抱冲虚的超现实魅力。此后,我又有缘拜识刘海粟、黄胄、王朝闻、亚明、吴冠中、程十发等当代画坛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虽然风格各异,或大气磅礴、或朴实无华、或温文儒雅,但他们总是能够激起我用文字研究和表现他们的欲望。
随着对绘画的迷恋,困惑也愈来愈多。当人们站在绘画面前,每个人都可以说也都有权利说“我喜欢”或“我不喜欢”。可是真正能读懂绘画就远没有这么简单。记得徐悲鸿先生在有人问起他如何评价自己的成就时,这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中国画革故鼎新的主将、美术理论家、油画大家(他的素描可以与欧洲大师比肩),却是用这样一句话评价自己:“我有一双能辨别古今中外艺术品真伪优劣的眼睛。”悲鸿先生的自负溢于言表。训练眼睛毫无疑问是任何一位从事与美术有关工作的人的必须终生修炼的功夫,也是避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不二法门。我非常感谢安徽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黄匡宪先生。他在1986年能毅然聘请我这个学中文出身的报社编辑,担任美术系四年级学生的中国美术史教授工作。我满怀热情又兢兢业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我有机会看遍了大学美术系收藏的古今中外名画的幻灯片,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美术史教学工作的得失,所幸未辱使命,同时也体味了教学相长的乐趣。
……
目录
论敬畏——《绘世观止》自序
士为知己者苦——序刘传铭《绘世观止》(谢春彦)
绘事观止——美术评论集《绘世观止》序(梁小斌)
1.Part One
诗心即真理——海上肖像艺术家的精神家园
岂有此理 今始信之——“黄山风”绘画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
野性呼喊——非洲木雕“超时尚”的审美品格
寻梦不必云巴黎
冲突的路标
解读微笑
等待罗丹
金秋之约
视觉的盛宴
Who are yor?——怀“亚公”兼论其绘画艺术
古今点评(四十八则)
索解半抽象 吟唱莽乾坤——张雷平绘画艺术简论
饥鹰看世界——杨力舟速写集欣赏
形之变 心之符——关于张桂铭“闲画”的闲话
波斯菊·黄土地——著名画家刘迅其人其事
保罗·斯菲瑞斯的抉择——一位美国专家的中国梦
风洗性 山照灵——石虎新证
吉人天相·吉光片羽——旅美画家吕吉人绘艺欣赏
守住你心中那一片温热的荒原——致富中奇
造像非为象 云空未必空——读崔君沛《红楼梦》写意人物画
2.Part Two
未见对手的“遭遇战”——高剑父与范曾绘画观比较研究
记忆·黄胄在一九五四
挂在松针上的恒星——刘海粟在黄山
十发一程 七问一答——读程十发先生绘画《范蠡》所想到的
象取盘古——方增先古代人物画集序
从远古走向未来——《范曾书画集》序
画气不画形 求美更求醇——画家朱松发的审美品位
道其不怪——读黄永厚的中国画
书耶画耶 梦也真也——谢春彦和他的画
灵性的现实——《天南地北》速写集亨
安徽花鸟画展(前言)
戴培仁画展·序
真言·真艺·真心——“真言”木刻作品欣赏
沉默的诗章——韩美林的陶瓷新作品
心——伸向远方——读王涛《凉山行》组画
逐日者的舞蹈——画家陆鹤龄和他的艺术
掰开的太极——程十发论
风正一帆悬
金秋雅歌 停云海上——中国画四名家画展后记
真伪枝谈
Open or Close——关于杨炎绘画的欣赏
3.Part Three
大雅宝纪事——全国中国画艺术讨论会侧记
新时期的绘画美学思想概观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