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1-9 16:16
标题:
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8-1-9 17:54 编辑
洛特曼
下载
(58.43 KB)
2018-1-9 16:16
图片附件:
000.jpg
(2018-1-9 16:16, 58.43 KB) / 下载次数 852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6089&k=9b9ed215e528ba74ddbd11b798ae4108&t=1751750011&sid=93s2q3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1-9 16:17
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博大精深,其中涉及文化研究多方面的重要理论问题。《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系列丛书·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力求再现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从符号到文本、从文本到文化、从文化到符号圈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过比较和考察洛特曼前后期语言观和文本观的本质差别,研究他前后期思想的发展变化,探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缘由;论证洛特曼1984年提出的符号圈(也即文化空间)理论构成了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是其后期理论思想的精华;指出洛特曼有关文化及其空间的一系列独创性思想对于更新并深化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思索文化的走向、探索文化建设的途径具有的重要启示意义。
目录
前言
一 走向符号圈
1 文化及其本质的重新阐释
1.1 文化是信息
1.2 文化是符号系统
2 文化的多语性
2.1 “另一种模拟语言”的求索
2.2 文化的多语性
3 崭新的文本观
3.1 核心的核心——文本
3.2 语言与文本关系的重新认识
3.3 洛特曼文本观的演变与拓展
4 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圈
二 符号圈——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 符号圈概述
2 符号圈的基本特征
2.1 符号圈的基本性质:不匀质性
2.2 符号圈的“中心”与“边缘”:二元性和不对称性
2.3 符号圈的“热点”:界限性
三 独特的文化时空阐述
1 洛特曼的时空观
1.1 空间语言的地位及其意义
1.2 文本的空间模拟机制
2 文化类型学描述元语言的追寻
2.1 以往文化研究的弊端
2.2 拓扑学与文化类型学描述元语言的构建
3 文化空间中的时间维度
3.1 文化是历史
3.2 文化是记忆
4 洛特曼的符号圈与巴赫金的时空体
5 符号圈的空间图景与《罪与罚》的符号学阐释
5.1 界限、事件与情节
5.2 《罪与罚》的空间构造与情节问题的符号学阐释
四 文化及其空间的对话机制
1 洛特曼后期符号学思想的发展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1.1 对话性思维的承继
1.2 巴赫金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思想的影响
2 洛特曼对对话本质及其机制的求索与贡献
2.1 对话的精确定义与代码本质的重新阐释
2.2 “我-我”对话机制的揭示
3 符号圈的对话条件、规律和机制
4 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考察:符号圈文化对话的生动画卷: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考察
五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方法论思考
1 “预定和谐”的思维世界
2 思维的起点:找寻“他者”
3 文化模式与文化精神
六 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独特的符号圈”
1 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独特的符号圈”
2 跨越“界限”,走向自由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洛特曼年表
附录二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相关术语
后记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1-9 16:28
白茜《文化文本的意义研究:洛特曼语义观剖析》
下载
(27.27 KB)
2018-1-9 16:28
图片附件:
001.jpg
(2018-1-9 16:28, 27.27 KB) / 下载次数 1017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6090&k=5dc79b4528ed682e257d9f3d629372a3&t=1751750011&sid=93s2q3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1-9 16:28
《文化文本的意义研究:洛特曼语义观剖析》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文化意义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符号与意义作为思辨对象存在的时期
一 柏拉图的向日式隐喻
二 逻各斯:西方诗学本体论的中心所在
第二节 符号、意义由思辨对象向观察对象转变的中间期
一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二 洛克的经验论和语言修辞观
三 康德的批判哲学与象征机制
四 尼采的转义修辞学
第三节 逻各斯本体论的解体和符号作为观察对象的确立
一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二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
三 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思想
四 莫里斯的符号学三分法
五 符号意义与指称的关系发展史
六 文本意义的分析
第二章 文化思维的基本机制——意义的生成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
一 生物繁衍后代的演变:从单细胞分裂到婚姻文化
二 意识的诞生及其发展
第二节 神话式思维与非神话式思维
第三节 散离式与混成式符号机制
第四节 散离式、混成式在文化史中的表现
一 左右脑的非对称结构
二 自然语与文化——两种模式化符号系统
第五节 比喻——人类思维运作的规律所在
第六节 符号域概念
第三章 文化文本意义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文本
第二节 语言文本的能指:三个结构层面
第三节 语言文本的所指:意义是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一 文本意义的完整性
二 意义产生于结构关系
三 指物含义——现实的模式化
第四节 艺术文本的编码和意义特点
一 艺术文本的编码特点
二 艺术文本的意义特点
第五节 历史文本的编码和意义特点
一 历史文本的编码特点
二 历史文本的意义特点
第六节 风俗礼仪文本的编码和意义特点
一 风俗礼仪文本的编码特点
二 风俗礼仪文本的意义特点
第四章 小说《恰巴耶夫和了空》的意义结构研究
第一节 小说意义分析简介
一 研究的任务
二 文本意义结构的图示
三 作者别列文简介和小说内容简介
第二节 国际性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小说文本意义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禅宗思想与小说文本意义
第四节 正文前的题词与序言及叙述视角的结构
第五节 文本正文十章的意义分析
第一章故事梗概
第一章内容分析
第二章故事梗概
第二章内容分析
第三章故事梗概
第三章内容分析
第四章故事梗概
第四章内容分析
第五章故事梗概
第五章内容分析
第六章故事梗概
第六章内容分析
第七章故事梗概
第七章内容分析
第八章故事梗概
第八章内容分析
第九章故事梗概
第九章内容分析
第十章故事梗概
第十章内容分析
第六节 文本整体的主题之一:自我解脱
第七节 文本整体的主题之二:俄罗斯道路反思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1-9 16:28
《文化文本的意义研究:洛特曼语义观剖析》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文化意义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符号与意义作为思辨对象存在的时期
一 柏拉图的向日式隐喻
二 逻各斯:西方诗学本体论的中心所在
第二节 符号、意义由思辨对象向观察对象转变的中间期
一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二 洛克的经验论和语言修辞观
三 康德的批判哲学与象征机制
四 尼采的转义修辞学
第三节 逻各斯本体论的解体和符号作为观察对象的确立
一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二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
三 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思想
四 莫里斯的符号学三分法
五 符号意义与指称的关系发展史
六 文本意义的分析
第二章 文化思维的基本机制——意义的生成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
一 生物繁衍后代的演变:从单细胞分裂到婚姻文化
二 意识的诞生及其发展
第二节 神话式思维与非神话式思维
第三节 散离式与混成式符号机制
第四节 散离式、混成式在文化史中的表现
一 左右脑的非对称结构
二 自然语与文化——两种模式化符号系统
第五节 比喻——人类思维运作的规律所在
第六节 符号域概念
第三章 文化文本意义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文本
第二节 语言文本的能指:三个结构层面
第三节 语言文本的所指:意义是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一 文本意义的完整性
二 意义产生于结构关系
三 指物含义——现实的模式化
第四节 艺术文本的编码和意义特点
一 艺术文本的编码特点
二 艺术文本的意义特点
第五节 历史文本的编码和意义特点
一 历史文本的编码特点
二 历史文本的意义特点
第六节 风俗礼仪文本的编码和意义特点
一 风俗礼仪文本的编码特点
二 风俗礼仪文本的意义特点
第四章 小说《恰巴耶夫和了空》的意义结构研究
第一节 小说意义分析简介
一 研究的任务
二 文本意义结构的图示
三 作者别列文简介和小说内容简介
第二节 国际性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小说文本意义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禅宗思想与小说文本意义
第四节 正文前的题词与序言及叙述视角的结构
第五节 文本正文十章的意义分析
第一章故事梗概
第一章内容分析
第二章故事梗概
第二章内容分析
第三章故事梗概
第三章内容分析
第四章故事梗概
第四章内容分析
第五章故事梗概
第五章内容分析
第六章故事梗概
第六章内容分析
第七章故事梗概
第七章内容分析
第八章故事梗概
第八章内容分析
第九章故事梗概
第九章内容分析
第十章故事梗概
第十章内容分析
第六节 文本整体的主题之一:自我解脱
第七节 文本整体的主题之二:俄罗斯道路反思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1-9 16:33
《文化符号诗学引论:洛特曼文艺理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下载
(27.93 KB)
2018-1-9 16:33
作者简介
张海燕,女,1974年生,祖籍山东省沂南县,现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学院,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目前就教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担任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和城市社会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和文化社会学及其交叉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的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洛特曼的生活道路与学术历程
第二节洛特曼与莫斯科一塔尔图符号学派
小结
第二章洛特曼文化符号诗学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西方现代符号学的启示
第二节洛特曼对形式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第三节洛特曼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对话
小结
第三章语言·结构·符号与艺术文本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作为符号系统的艺术文本
第二节艺术文本的结构与意义
第三节艺术文本的建构原则
第四节艺术文本的解码与接受
小结
第四章从文艺符号学走向文化符号学
第一节符号思维与文化文本的生成
第二节文化交际模式
第三节文化动力机制
第四节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
小结
第五章洛特曼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
第一节文本
第二节符号域
第六章电影符号学与电影叙事
第一节电影符号学的兴起
第二节洛特曼的电影语言观
第三节电影叙事:言语符号与图像符号的互动
第四节电影叙事中的时间与空间
第五节电影文本的结构与意义生成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另外,该书所提出的文本结构与非文本结构的问题也成为洛特曼结构诗学的一大特色,外文本结构把文本的外部语境纳入到了文本的整体结构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纯文本分析的弊端。《结构诗学讲义》一改前苏联印象式的社会历史文艺批评方法,而采用了全新的文本结构系统和符号学的批评方法,在当时的苏联乃至世界文艺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列文评论说,“这不是一本正统的书籍,却是一本正统的独一无二的充满符号乌托邦的符号学著作。”而法国评论界则将其视为“文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
60年代的洛特曼以《结构主义诗学》这部著作而成为世界闻名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从此之后,结构符号学文艺研究成为洛特曼的主要研究方向。除了《结构诗学讲义》之外,洛特曼在这个时期还发表了一系列的文艺符号学方面的学术论文:1966年洛特曼发表《(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结构》、《作为符号学问题的游戏与艺术本质的关系》;1967年发表《模式系统结构中的艺术问题》;1968年发表《果戈理小说中的艺术空间问题》;1969年发表《纳斯捷尔纳克早期诗歌与文本研究的类型问题》等。
图片附件:
002.jpg
(2018-1-9 16:33, 27.93 KB) / 下载次数 995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6091&k=e81fde3eafba0cc34b5efc4be7b784dc&t=1751750011&sid=93s2q3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