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评论或曰推介的四个方面---一个案例梁楷《李白行吟图》的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8-10 17:01
标题:
★★★★[原创]评论或曰推介的四个方面---一个案例梁楷《李白行吟图》的分析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9-11-4 19:43 编辑
1。感受作品
(李白是个大诗人,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梁楷天性狂放,常饮酒自乐,所以梁楷刻画的人物形象超逸世外,孤寂磊落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而性格却似乎有些落寞,这是很不寻常的。)
2.提出问题
(大画家画大诗人,这样的人物题材并不少见,但能达到一种高度,就很不容易了,这幅作品之后,写意人物画就很少接近或者达到这样的高峰了,这是梁楷的高峰,也是宋画的高峰,
那种线条的圆浑与自在,沉雄与柔和,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有些沉静,有些显耀,有些放逸,有些断绝,仿佛在说,以后,别人不要画李白了,有此一副足矣。
梁楷的文学水准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那种自信和气度,都化作才华,通过作品传达出来,像一缕清风,一团闲云,这是宋接唐的巨变,达到了一种很成熟的行云流水,不多一笔的完美境界。)
3.重视艺术史
(艺术的高峰对峙现象并不罕见,但是融汇流转却不多见,唐的沧桑繁华,宋的高贵婉转,居然通过线条神奇的融汇了,这是诗意的对话,也是裂变后的新生,两个孤高的灵魂,在一张纸上,通过笔墨
都在吟唱着什么。是心灵的解脱和超脱?还是行到水穷,坐看云起的笑谈?也许什么都有,也许什么都消失了,历史往往是一声叹息而已。然而,历史真的只是一些烟云么?)
4.关注哲理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看完历史的沧桑,仿佛一切又回到眼前。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辛词把李白描绘的像一个孩子,可爱至极而又有些调皮,真的有些与众不同,清新而旺盛的生命力如泉水流淌不止。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是宋朝大诗人,能把发自心底的感叹赞美流传下来,属于去除掉心机后的自言自语了。)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8-10 17:23
下载
(81.65 KB)
2018-8-10 17:23
1)感受作品
图片附件:
mp11587794_1429508828928_3.jpeg
(2018-8-10 17:23, 81.65 KB) / 下载次数 197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6256&k=ebe392aeceb7c55cc1b8b0149cc02c22&t=1751812932&sid=jiESiE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8-10 18:05
金克木:美术三疑问 2018年08月08日 11:08:02 作者:金克木 来源:爱思想
美学太深,艺术太广,只谈美术吧。我对美术是纯粹的外行。外行的话对于内行也许有点用处,正像一个人永远不能看见自己的脸,必须借助于自己的脸以外的镜子之类的反映。看画的多数不是画家,画家作画也不是只给画家看,所以从外面总还可以了解一点里面所不注意的问题。于是我大胆提出三点疑问供美术的内行和外行哂纳。三点都不涉及评价。
三点疑问是:一、美术作品(绘画、雕塑等色彩和造型艺术产品)是不是可以作为传达信息的一种中介(如语言之类)?二、美术作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信息?三、一般人(不是艺术家或专家)怎样接收美术信息?什么叫作“懂”?懂了什么?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8-8-10 18:05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9-2-4 15:52 编辑
《梁楷》
千古梁楷如椽笔,水中清影云嬉戏。
常饮美酒留其名,横扫纸帛写传奇。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