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随笔---------书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8-18 16:25     标题: 随笔---------书评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p5190605.jpg

图片附件: p5190605.jpg (2013-8-18 16:25, 87.72 KB) / 下载次数 509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8818&k=64974569b6874a0c3bbc786eb95ac64b&t=1751755878&sid=G2N2K1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8-18 16:28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闲话淡春 沈胜衣的《笔记》辑四《书外余香》,最后一节是“蓝是岁月一去不复返”,写的极明净而又惆怅,如午后的夏夜轻移来一片淡蓝的白云,或如在红肥绿瘦的花丛中滴落了些许的水珠。 作者开始即引用了武侠作家温瑞安的《刀丛里的诗》中的“后记”:“忍不住倦,忍不住累,忍不住泪,忍不住折了手中的笔。” ,这段序跋被作者称为“令我最震动”的序跋之一。如果一些读者不了解背景资料,可能不会有什么触动,而当知道温大侠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受冤入狱,这才挥笔如刀揭示人世的黑暗和无常,则可能会产生心如灰雨,目如昏夜的感受。 所以沈君的“走上这条现实的路不是因为我的选择,而是因为我的不选择,……我的路是随波而不逐流。”似乎是在山泉边自语,又似乎在沉寂中吟唱,将现实的无奈和人生的矛盾淋漓尽致的和盘托出,却又淡如春花秋水,似乎不留一点痕迹。 而在这些平淡的话语中,又流露出多少人生选择之时的彷徨和挣扎,恐实在难为外人所知。人生的选择,有主动有被动,有欢笑有泪水,有希望有失望,有喧嚣有平静,而多数人的生活都会是注定平淡无奇的。所谓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在时光中变淡变虚,归于平凡静默,乃至达到人生空明之境----“笑看云淡风轻。” 台湾的南中国海常让人想到安静淡雅的万里无云,海阔天空,栀子花在微风中欢笑轻舞,海浪轻轻拍打着礁石,犹如一唱一和的说书搭档。陈升的《纯情青春梦》的情景慢慢浮现“ ( 闽南语 )送你到火车头 ,越头就做你走 。亲象断线风吹,双人放手就来自由飞。不是院不肯等,时代已经不同,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想法。 ”那灰白色的海水一望无边,除了阳光和风,只有偶而经过的飞鸟才会打破这沉静。陈才子还这样描绘心境:“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蓝 ,蓝是忧郁,蓝是等待人来喜欢 ,蓝是岁月一去不复返 。蓝是自言自语,蓝是冬天赖床 ,蓝是一切的多次方 。蓝是情人的枕边细语,蓝是自私 。你对着蓝哭了起来 ,说他这样叫人太慌张 。蓝对着你就像千万年一般依旧的…… 不言不语《蓝》”语调纯净感人,千折百回,不疾不徐,仿佛水滴落在石头上破碎散开,一切又都归于平静,似乎什么都不曾留下,而那无限透明的蓝色色调却会长久的留在人的心田。 闽南独特的文化不仅哺育出了音乐才子陈升,也在上世纪中期吸引着天才画家席德进在南中国海岸边纵横涂抹,任意挥洒,那单纯而洁净的似雾云山,在水彩的淡淡涂染下成为有精灵的风景,为南中国艺术领域增添了最灿然而又富于灵性的一笔风光。其重要意义,足可与《爱痕湖》里忆嬉水的张大千彩墨作品相并肩,可惜的是,作为林凤眠最钟爱的弟子,席德进的艺术才华刚挥发出光热便嘎然而止。 BEYOND的名曲:“风雨里追赶 雾里分不清影踪天空海阔你与我 可会变(谁没在变)多少次 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一刹那恍惚 若有所失的感觉不知不觉已变淡 心里爱(谁明白我)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被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苍凉而寂寞的乐音久久回荡,能直击中人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为自然的最高端,成为自然的灵魂,自然的意识之后,自然之子梵高在给文艺评论家奥里尔的信中,谦逊的写道:“至于留给我的或将要留给我的那一部分,我请你相信,一如既往,我是非常次要的。”而言语中透出的荒凉与孤寂总让人身心震颤。 萧白的散文集《风吹响一树叶子》里写道:“我们坐下来便有唏嘘,读彼此脸上的异象山水,只好说邂逅是很芬芳的。”时间总在不停的流逝,带着或轻或重的分量。我们观赏鸟语花香的春景,或是感受夏意盎然的温暖光照,才会在丰厚浓烈的秋季让心灵获得丰盈充实的营养,在清净漫长的冬季,进入人生的另一种境界。沈胜衣君的《笔记》清雅散淡,书后两章罗列花草植物类书目一百余种,北宋大诗人张先在其《定风波令》中说:“碧玉篦扶坠髻云,莺黄衫子退红裙,妆样巧将花草竞。相并,要教人意胜于春”。读完《笔记》确有 “人意胜于春”之感。所以选用张先《醉垂鞭》云: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既作为标题,也作为结语。愿我们不仅热爱自然,更敬畏自然,以花木为伴,时时心底荡漾春光。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8-18 16:3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萱草又名“谖草”、“金针”、等,《救荒本草》叫它“川草花”;《说文》记载为“忘忧草”;《本草纲目》名之为“疗愁”。英名day lily是“一日百合”的意思,点出了萱草花期只有一天的短暂。 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陶潜的饮酒诗:“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的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8-18 17:00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风情与心声 林伟光 我们写文字的,或许总是要在这个键盘与触屏的时代,努力地去握住一管遗存的风情;总想着于此喧嚣或沉寂的世界,平静地来说出自己的心声。——这其实还真的是我们的可怜之处。然而,或许这也是我们的一盏读书灯的温暖,这个世界里的一点点慰藉。 读沈胜衣的这本《笔记》,我的心头竟有了丝丝的感动。散处于各地,或者说隐居于南北东西的冷的城市里,却有一些如此可爱的,永远浮漾着温煦笑容的读书的人们。我们似乎声息相闻,即使从来没有机会碰头,也没有什么遗憾,总会因为一些文字,飘弋着芬芳的味道和郁郁如酒的友谊,而兴会而欣然而感动。   沈胜衣兄,此书里有一篇代自序的文字,《读书可以如此声色花木》,说的既是一种理想化的读书的情趣,更是个性化十足的饶然趣味,是向着更宽广的方向,更有生活气息的读书文字。或者,这种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文字的追求,多少有些不伦不类的因子,会招来某些嗤之以鼻的不屑。可是,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如此的驳杂的趣味,斑斓的风景,杂七杂八的活色生香,似乎更适合于我的阅读。我想,大约这就是此书何以命名曰《笔记》的原因了。那么,或者呢,因此而“展书随翻,欢愉漫卷充溢,一如书中的花木,一如身边的春天......”很好很好的,读书可以是沉重的,却也可以如此欢快,可以如此美好。   既然是笔记,当然可以杂花生树,可以谈书,也可以写些生活的碎片,在书与非书之间流连忘返。当我翻读沙沙的书页,淡墨痕里可见些深深的情意。这是有关谷林老人的回忆。墨到浓处反转淡,情到深时益平常,但“弦弦掩抑声声思”,“斯人斯书”里的这些文字,总有一份“白云虽不归,青山总长存”的牵恋与长相思。   而“一瓢饮”云云,则自然是弱水者三千,我但取一瓢之饮耳。一瓢只是滋味浅尝,算不算得知味呢?总是在片断处,自成一方风景,做一个自己的梦,与书中的人和事,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如这一篇文字,它的题目就是《借水浒的酒杯》,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表白?他的这些文字,又哪里不亦是借他人的酒杯,喝自家的酒?情怀与话语,都是沈胜衣的,白日的梦呓或者夜梦里的胡言乱语,都无不可的,却也并非都可以付之一笑的。   “书边影迹”之后,作者谓是“非主流的另类书话”,这里“非主流”即“吾不从众”,“另类”则是反传统,但其实还是书话,一种“广书话”。我尤其喜欢读“花名册”里的文字,前人说,多识花鸟虫名,但当下的读书人又有几人做得到?在杂花生树与群莺乱飞里,去体验水流花静和花开花落,沈胜衣可谓有说不尽的惬意。而当我读那篇《向书问芳名》时,在散淡的文字,与那份懒散的扯淡中,却能体会到他的那份款款情深。   花花草草里,可以有斑驳的花影婆裟,也可以有幽香的夏日的回忆,其中有欣喜,有感动。那么,有没有情致呢?作者于《夏日的幽香》中,谈到汪曾祺笔下的晚饭花。其时正值汪老逝世十周年,他购得此本《晚饭花集》,翻读之际,由书名的“晚饭花”,感受到了一份散淡又深浓的悲喜。人生的况味,与如花的荣枯,在他的文字里一一闪烁。   沈胜衣说,因为谷林老人的细心和督导,学殖浅薄读书浮光掠影的他,才从“隔帘抛与沈郎钱”背后读出了更多的学问,他说自己实感惭愧。但我们呢,也习惯了浮光掠影读书的人儿呵,又何尝不深感惭愧?此际,我读《笔记》,也复如是。深深浅浅读来,拉拉杂杂谈去,不得要领者乃是必然的,当然会让胜衣兄笑话了,只有抱歉之至。   这些书,这些文字,这些生活,还有如沈胜衣这些人儿,到底使我们的日子充满了阳光,充盈着书香和花草的芬芳。 (载2013年8月18日《羊城晚报》时易题为《那一管的风情》。 另以原题发表于9月15日《汕头日报》和10月6日《江海晚报》。)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8-18 17:2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安静落笔,记取美好 ——关于《笔记》的笔记 依湄 夏日的午后,一场雨来得恰到好处。在骤雨初歇的清凉润湿中,开始读沈胜衣的《笔记》。 从里到外都如此美好的一本书。书衣秀雅朴素的红,是丰盈漫溢的美和好,是温和安静的欢喜。封面简净素雅,是对美好的端庄郑重。 喜欢“笔记”这个简单端实的书名,既有字面上的意思,又有字面下可回味的含义。它是 “广书话”的读书笔记,又是安静落笔、记取美好,更是作者的“私心寄怀”:“笔是古典,在键盘时代触屏时代仍握一管遗存的风情;记是言己,于喧嚣或沉寂中平静地说出自己的心声”,有适宜恰好的蕴含。 读《读书可以如此声色花木(代自序)》,犹如漫步在一条闲散清芬的小径。作者的“广书话”之议,“书话原不必局限正统”,“读书也应该是美好的”、“也可以这样声色花木”,开阔包容,也体现了“读书与人生不即不离”的态度。序中那段“生活可以如此美好”也深深触动了我。沈郎的文字,让我看见那么多的美好,让我相信那样的美好真真切切存在着。在这样一个朗静的午后, 你告诉我“生活是美妙的珍贵的东西”, “告诉我生活能够也应该是多么美好”。 喜欢沈郎“题材与写法更宽广、更有生活气息”的文笔,文字飘逸混杂多种气息,每种气息又很纯正很纯净。也喜欢目录里那些浸透个人心意和独特气息的题目,是浓浓的沈郎风格。像用苏东坡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作为写谷林老人的文题,“气韵天成”,妙神至极,既含老人的名字,又见出老人“如山谷之深邃幽静,如高林之繁茂纷披”的做人为文风德。 杂事烦郁,读“斯人斯书”三篇,心绪回复宁和。羡慕沈郎,有缘遇见谷林这样一位“人文合一”、“又慈祥,又严厉”的长者,如作者所言,是“珍贵的福分”。老人的风骨德行、“为人为学、为文之‘阡陌’”、“流水任所之”的处世态度、对后生“万勿从俗偷安”的循循敦促,我辈“读到他并略得濡染者,是有福了”。老人说的“读书未必有成,因之也未必有用,但我以为这总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值得用最热切的感情去爱”,真好,也让我这个读书自娱者感到心安。 南方炎丽的午后,窗外是安静的树木,阔叶榕深浓的阴影,有如此刻沉潜清宁的心绪。我最喜欢在这样的时刻读沈郎文字,因为总是觉得沈郎文字的纯度浓度太高,须得闲得静时才好一字一字品味。慢慢读到“一瓢饮”。诸篇很贴切辑名,看似一幅幅随意的小画,笔墨疏简,却处处可见或深或浅的意境,颇耐人寻味。虽个别篇章立意笔致略显稚嫩,但少年挚真意气十足,亦可赏。此辑选的多为作者早年文章,已初现沈郎风格。 我也爱好书改编的好电影。沈郎的“书边影迹”也有意思,不单指电影,还有与书、电影有关的此时彼刻人生影迹。这辑真斑斓细腻:时时在文艺与世俗之间“切换”,不同角度看同一风景,同一角度看不同风景,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这种“切换”产生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落差,令读者读时有轻轻飞翔的感觉,眩晕的美妙快乐;且文中各种细致的感慨、感触、感怀“漫卷充溢”,诸多滋味品赏不及。谈到的那种“情深笔淡,愈淡愈痛”、“烟水苍茫莫辨,又山峦起伏相连”、“深邃的水样的韵味”等好笔致也很欣赏。 又是静好午后。读毕“书外余音”,还久久陷落在一种蓝色的氛围里出不来。那些书中歌外的蓝色心情,有着怎样微微的刺痛、幽幽的暗香、不能触摸的柔软……虽然“蓝是伤心的名字”、是“从未实现的心愿”、是“岁月一去不复返”,但“蓝是我”不会变。这辑最爱《蓝是岁月一去不复返》,如山谷林间自由奔流的一条蓝色小溪,曲折轻幽、纷披恣意,惆怅得明丽畅快,令人浮想翩翩,蓝的辽阔灵动浪漫忧伤……在这片蓝色的水影中,我能理解那种不随波逐流的“没志气”、 “不长进”,也为自己“曾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而骄傲。 看到“花名册”,心里头微微一笑。好别致的辑名,各篇立意也别致。从花草树木书名“可咀嚼的文字美感”和“郁郁葱葱的生意”中,带出涉及花草树木的种种好:好情趣情致好情味情怀,好诗文好典故,好人好景……最爱“水流花静”好意境。真是“向书问芳名”呢,《花忆前身》、《朝花夕拾》《杂花生树》、《花底拾遗》、《花花朵朵,坛坛罐罐》、《闲花房》、《莳花刹那》,“满院好花”,我也读得满心欢悦。 一直以来,很喜欢植物,喜欢它们的单纯安静又绿意自喜。所以,私心里最喜欢“草木书情”这辑,因为写的是我所爱的植物。这辑沈郎“安静地说出自己”对草木的“一点心思和心意”。“天地慈祥”、“草木总与人有情”,我们能做的便是感应、垂注、感恩、善待。而且不应把太多自以是的东西加在植物身上,要“回到单纯的花本身”、“让植物回到清净独立的世界”、“回到自身,回到人与大自然的本质关系”。“写作其实就是在纸上种植物”:“不计得失成败,不理外界毁誉,不管世间变幻,纯粹,自力,沉默,执著,平静地在日子流逝中专心坚持做好一件事,一件简单而恒久的事,一件给人间带来绿意的好事”。我觉得沈郎正是这么在做着。 读完《笔记》,再次回味全书,应该说最爱“斯人斯书”、“草木书情”两辑。这两辑“情”的笔墨最淡,“愈淡愈痛”,也最见情深。是的,《笔记》,安静落笔,记取美好。这是一本用笔将“美好的果子”采撷集聚在一起的书,那些“美好的果子”不但给人美的感受,更给人好的滋养。合上书,我依然听得见那些静默的感谢——对“生活的美好”的“感激珍惜”;我看见那些如植物般安静的生长,看见初秋果子的淡红(有如书衣低调的红),那是辛勤的笔耕者收获的感恩与欢喜。是的,那是与“蓝白黑时期”有所不同的沈胜衣。 欢心的读之旅。谢谢《笔记》带给我30多个宁静美好的午后。“谨向曾经从中领受的一切美好致意”。 2013.8.26 (2013年8月28日发表于《安徽商报》)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8-18 17:40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2 17:2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2楼的书评 发在《中华读书报》,伞老,大报纸呀。。。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3-11-4 14:2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祝贺文章发表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6 19:20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000.jpg 001.jpg 伞老,早知道,我多写点。。本来应该发在《南方周末》,因为同本书发了一篇, 结果就发到 〈中华读书报〉,我要练习签字了。。。哈哈哈

图片附件: 000.jpg (2013-11-6 19:20, 100.78 KB) / 下载次数 499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9220&k=4f78ecd7c9f33e8943972f47e5da2a4e&t=1751755878&sid=G2N2K1



图片附件: 001.jpg (2013-11-6 19:20, 104.68 KB) / 下载次数 523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9221&k=1d31db902c1eee7578eb3cd716924a97&t=1751755878&sid=G2N2K1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6 19:23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8 编辑 中华读书报是一张以倡导正确的读书理念、发布前沿的图书信息、交流健康的阅读体验为基本宗旨的重要报纸, 中华读书报发行 《中华读书报》在原有工具报的基础上,结合细分市场,逐步衍生出《图书馆专刊》《新华书店协会专刊》《教材导刊》三份特色专版报道。2010年1月1日起改为周报,每期发行量达到40万份左右。 《中华读书报》在北京、乌鲁木齐、西安、昆明、长沙、南昌、杭州、福州、呼和浩特、石家庄、武汉、大理、常州、济南、兰州、贵州、广西、合肥、湖南新华、赣南等分印点,已实现20同步印刷发行。 中华读书报读者分析 《中华读书报》以白领、学生、音乐工作者三大读者群为核心,是全国成千上万音乐爱好者和发烧友、数十万大、中专学生、音乐教师和专业音乐工作者,以及经常欣赏演出的白领阶层首选的音乐、演艺类阅读刊物。 《中华读书报》的读者群以18—35岁的青年人为主,同时向18岁以下和35岁以上的读者群辐射。核心读者群文化修养较高,有良好的生活品位,有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主动而执着的消费态度,从众性、冲动性极强的消费习惯,是文学类产品和时尚类产品最大、最活跃的消费群。 职位构成: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比例远高于总体水平。制造业/生产性企业一般职工10%;企业/公司一般管理人员8.1%,中层管理人员6.6%,高层管理人员2.7%;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一般干部9.2%,领导干部3.4%。 阅读习惯:浏览主要内容40%,浏览主要标题15%,随意翻阅5%,全部细读10%,细读主要内容30%。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6 20:59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3-11-7 13:45 编辑

《番禹日报 》
  搜狐
求实理论网------------------已经转载。。


  凯迪 ,东方网,北方网将 转载。。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7 13:48

4--5楼又加了  2个书评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10 18:39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3-11-10 18:51 编辑

目前转载的报纸,网站有:

1。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http://reader.gmw.cn/2013-10/11/content_9145048.htm
2。搜狐
http://roll.sohu.com/20131013/n388067345.shtml
3。中国经济网河北频道
http://he.ce.cn/jypx/zxx/xyxjz/201310/15/t20131015_1142236.shtml
4。 求是理论网(报刊精选)
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310/t20131010_277731.htm
5。山西出版传媒网
http://news.sxpmg.com/jtpd/shsj/201310/122394.html
6。番禺日报
http://pyrb.dayoo.com/html/2013-10/13/content_2418261.htm
7。东方网(东方文创网)
  http://shcci.eastday.com/c/20131107/u1a7760393.html

8。中国作家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3/2013-10-11/176896.html
9。易文网(上海出版集团)

   http://ewen.cc/cache/books/245/bkview-244930-740849.htm
10。红袖添香(读书杂谈红贴 ,相当于精华贴)
  
http://bbs.hongxiu.com/view.asp? ... 6%B1%CA%BC%C7%A1%B7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1-18 19:55

10。安徽芜湖新闻网
http://www.wuhunews.cn/wenhua/dushu/2013/10/2013-10-11757994.html
11。孔网 资讯
http://zixun.kongfz.com/article_31981.html
12。东南网
http://i.fjsen.com/2013-10/12/content_12721108.htm
13。东北网
http://lbw.dbw.cn/system/201310/119576.html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3-12-30 19:30

兄:
那篇节气书话拙文你可随便用。至于《行旅花木》的书评,你说的真让我感动!一方面,我愿你不要那么急迫成为压力,尽可慢慢写;但另一方面,让你慢写则恐你费力更大。总之,不希望让这事成为兄的负担,你的盛情深感,但让你太辛劳,则于心不安。你尽可酌情自处。
书友交情如你这样,惟有拜谢感怀不已。顺提前预祝
新年快乐!
沈胜衣
===============================
沈兄好:
      《行旅花木》我看了几遍,也写了一些,和《笔记》不同的是,《笔记》的读后感是我在接到样书前,已经勾勒提纲,搜集素材,加上《笔记》只有2章是涉及花木,所以写起来轻松些。《笔记》之后,我不知道沈兄的《行旅花木》很快出版,除了欣喜之情,我的资料方面准备的不充分,写起来慢些,稍有遗憾。
      《笔记》兄发布的书讯,图片是彩色的,而书里面印刷的图片是黑白的(主要指摄影部分。)《行旅花木》里面没有插图,其实从技术层面,彩色印刷摄影图片并不难(兄略看一些画报类报纸即知。)当然现在出版不容易,受到很多条件限制,我不想苛求很多,兄有能力解决多少问题即解决多少问题。如果兄在图书方面考虑能否以后增加一些插图,则图书会增光添色不少。
      另,如兄方便,可否提供本人写作照片若干张,我偶认识一个在英国任教的教师(伦敦大学博士),出国前,属于大学外语教师,出国后,曾经在利兹大学任教(硕士导师),主要从事宽泛的哲学,文艺等研究,现在,已经到英国普利茅斯任教,他的名字叫王友轩(老家是湖南),以前,王师曾询问我国内诗歌,小说详情,我说不上来什么,现在,我把沈兄的文章,书籍发给王师(包括我写的书评),王师看后深感欢喜快慰。所以,如有机会,我想多把沈兄的《行旅花木》以及其他创作方面的事情,介绍给王师一些。
      
     期待沈兄有更多佳作,也期待沈兄事事如意。

     预祝  元旦快乐。
作者: 王椿淳    时间: 2013-12-31 15:04

预祝  元旦快乐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