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已出版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3-14 11:53
标题: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已出版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已出版
下载
(33.26 KB)
2014-3-14 11:52
作者情况:徐江伟,男,1958年生,浙江省绍兴人,汉族,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原为教师进修学校讲师,后从商,现为自由职业者。联系邮箱:
xjw1958@sina.cn
《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2期刊载了默雷先生的书评:
狂暴而美丽
——评徐江伟《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
默雷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是一本触目惊心、完全颠覆人们原有的华夏文明史观的著作。仔细阅读后,在感叹作者思考的无所羁绊、下笔的雄略大胆之外,又会发现其披沙拣金、抽丝剥茧般的认真和细致。
这是一部基础性的、开创性的、但不怎么规范的学术著作。相信每一个认真读完它的朋友,都能够得到一种对华夏文明前所未有的启发和思考。这是一本“狂暴而美丽”的书,它试图还原并构勒一个真实的、大多数国人陌生的、狂暴而美丽的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
二年多前的一天,好友王学进先生告诉我,徐江伟写了一部书,他看后不是很理解,建议我也看看。江伟兄我也认识十多年了,以前与他相聚时,最深的印象是他总是默默地听我与朋友们高谈阔论,自己却很少发言,也从没听到他写过文章什么的,突然间写出一书来,我乍听非常惊讶。
读完他的初稿我更是大吃一惊。当时,这部书稿只有十多万字,许多论述还比较粗燥,但我还是看出其开创性的思考和探索,非常罕见,很有高学术价值,当时心中的震撼可说是无法形容。因为我以前对上古史、先秦史及世界文明史、神话史都比较感兴趣,对《易经》等古藉也作过一些研究,碰到过不少苦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看了他的著作后,发现以前许多难解的问题,用他的观点和理论却可以得到比较圆满的解释。
此后我一方面对他的的著作提出一批评和修改意见,要求他删除一些比较牵强的论述,建议将原书名《文明起源与汉字起源:解开汉字起源之迷》改为《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另一方面,我帮助他将文稿发到天涯、凯迪等网站的人文论坛上,征求读者的批评和建议。这时我才发现徐江伟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操作非常陌生,既不会发博文、发帖和回复,也不懂搜索,他的书稿完全是靠传统的手工和案头方式完成,书稿也是手写后委托打字店打印出来的。
接下来的二年时间里,他对书稿作了许多增补和修订的工作,从最初的十多万字,扩展到三十多万字。我发现越到后来一些章节越发精彩,论述更加严谨和周密,感觉他的研究已渐入佳境。
如前所料,书稿在网上发出后,多是否定性意见,甚至辱骂,特别是对贯穿全书的拟音解读,批驳者甚烈。针对种种诘难,刚学会上网的徐江伟不厌其烦地作出认真说明和解释,逐渐地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网友的赞赏与认可。
而我也对拟音解读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人类初民因交流的需要,首先产生了语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比文字更重要。一个民族可以没有文字,但不会没有语言。所以对初民而言,语言的重要性远高于文字,语言是靠“音”和“义”来支撑的,一开始并没有“形”的存在。
许多游牧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对其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却没什么大的影响,正因为没有文字,其语音的传承就特别稳固。文字的产生,我认为是“辅助记忆”的需要,在游牧时代,甚至农耕时代,人们日常的生活并不需要文字,我卖你二匹马,你欠我四头羊,人脑的记忆完全够用了,只有在人脑记忆不够用时才会产生对文字这种辅助记忆工具的强烈需求。
那么,什么时候人脑记忆不够用了呢?我觉得是大规模政权产生的时候。这个时候,因事务的繁多,人脑记忆不能满足政权的需要了,才会产生用文字辅助记忆的强烈需求,系统性的文字才会产生,因此在文字起源方面我与他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正是基于这种语言比文字重要的朴素经验,我认为解读中国上古文化历史时,文字可能远没有语音重要。在音,形,义三者之中,“音”“义”可以并列,“形”则次之,形若与音义有冲突,去形而存音义也!为什么说字形的可靠性、本源性低于语音?中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字形是可以由人随意创造和定形的,哪个皇帝兴趣来了,都可以造几个字来玩玩。但从来没有“仓颉创音”之类的传说,因为语音是很难由一个人来创造的,一个民族的语言,无论是帝王还是贵族,在他们不懂事的时候就必须学习了,掌权后也无法加以改造。因此语音的可靠性、本源性不是文字可以比拟的。
也因此,我认为徐江伟的拟音解读,是有坚实经验基础的,他的论述中虽有一些牵强附会之处,但仍不失其本源上的可靠性。他的研究与探索,某种程度上也契应了游牧民族在传承自身文化时的方式。他正是抓住了语音这关键性、基础性的一点,所谓“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单兵掘进之下,终于挖出一条基本能够自圆其说的邃道,打开了审视华夏上古文明的新视窗。
因为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过去的文字专家在解读古汉字时,过于强调了“形”的辩析与释读,忽视了语音传承和变化背后所蕴藏的惊人秘密,而此书作者,显然是一个掀开其隐密面纱的勇敢探索者。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霍金的一段话,他想说明:真实的宇宙史是狂暴而美丽的,而华夏文明诞生的真实情景也是狂暴而美丽的。但是,“真理的强光必须逐渐释放,否则人们会失明。”对于《血色曙光》而言,其内容的狂暴和美丽,亦如一道强光,或许会使一些习惯于传统封闭式思维的人有失明般的恐惧,以至于极度地反感,但对那些能够认真阅读,心态开放,理性思考的人而言,我相信,此书能够使人开拓视野,启发新知,从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
徐江伟自完成初稿后,对其书能否发表和出版,一直比较悲观,反而是我比较有信心。因为我相信:真的好酒是不究酿者卑微,是不怕巷子深沉的。去年九月,著名学者丁东先生来杭州和新昌二地做讲座,我趁机把徐江伟和他的书介绍给丁东,丁东看了非常欣赏,认为观点新颖,自成体系,具有原创性,文笔也不错。不久,丁东先生推荐给《社会科学论坛》杂志主编赵虹,他看了后对书稿给予了肯定的评价,2012年《社会科学论坛》从第1期开始连载该书内容,一经刊登便引起了反响,多家出版社对该书内容表示感兴趣。近日获悉,已经有一家出版社对此书稿表示了明确的出版意向,闻此讯非常欣慰,我想,这不仅是徐江伟个人之喜,亦是所有认真思考、探索中国文明史真相的人们之喜。
图片附件:
23381684-1_w_4.jpg
(2014-3-14 11:52, 33.26 KB) / 下载次数 47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0118&k=6c8db36c26e97dcb34caa959b173f7ca&t=1751719976&sid=3LbV52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3-14 11:53
此书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录来自电子版,如有变动,以纸书目录为准。
==================================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
目录
第一章
1蝴蝶效应
2黄土·黄河
3阿尔泰游牧民族
4农耕民族
5最佳森林草原
6掠人为奴
7文化交汇之地
8战争优势
9狩猎与战术
10殉葬
11禺与耦
12人文地理巨变
13“不任使役”
14匈奴现象的自然解读
15黑洞效应
第二章
16三皇五帝说什么语言?
17黄帝与猃狁
18黄帝墓在何处?
19蚩尤是什么人种?
20三星堆人从何而来?
21神农与狼
22荒谬的大禹治水故事
23禹的原始读音
24殷人之名
25单于·可汗
26族与侯
27“变身戎狄”的周人
28周人的国号和满洲的来历
29“和合万国”
30“以国为姓”
31游牧帝国的同一性
32游牧民族的姓与名
33姓氏管理
34秦人的习俗
35秦人的语言
36匈奴的原始读音
第三章
37汉字起源
38双重重合现象
39作为补充证据的附录
40汉字起源研究的技术途径
41古代汉语的成因
42古人都是哑巴吗?
43失传的文字
44汉语音韵学的困境
45汉字读音的变化趋势
46汉字单音节化的原因
47汉字汉化的遗迹
48汉字与现代汉语
49藏缅语系之误
第四章
50中国的来历
51纹身断发的吴国祖先
52周文王与吕尚
53封建的本义
54楚人与匈奴
55越王祖先从何而来?
56女国和农进牧退
57族名辩析
58自觉意识
59龙是谁创造的?
60华夏文化中的猪崇拜痕迹
61良诸文化的民族背景
62良渚古国的国号和语言
63解读玉文化
64“有孔手斧”
65唐太宗说汉语吗?
第五章
66“礼”的起源
67孔子其人
68孔子和殉葬
69礼制与奴性
70犹太人的“礼”念
71印度河之水
72冷血之美
73乡音无改
74难养论
75超脱历史
76嫁接优势
77历史模型
第六章
78寻觅“右传”
79居鲁士与弃
80斯基泰与匈奴
81中亚之国
82历史冲击波
83金与亚细亚
84以色列国的最早记载
85两河之地
86来自《旧约》的历史信息
87苏美尔文明的匈奴背影
88“古音拟构”的人类学思考
89后记
附录:参考文献目录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