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棔柿楼集》十二卷出版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4-7 20:55     标题: 《棔柿楼集》十二卷出版

171985780.jpg 扬之水关于古代名物的著作是大美术读物的上品(转载)
  晶报记者刘忆斯
  晶报:《棔柿楼集》是扬之水先生所撰古代名物的著作文集,出版这样一套“高大上”却又有些显小众的文集前,您有无考虑过如今市场会有怎样的接受度?
  汪家明:首先,扬之水的作品对文化人而言,不属于“小众”,而属于“多众”。她有许多铁杆读者(媒体称之为“扬粉”),所以,这套书的目标读者是很清晰的。既然目标读者是扬之水的“粉丝”,则这套书必须“高大上”,必须高于以往。我2003年在三联书店时,就约扬之水写书,后来出版了她的两本书(《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与《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但仍有更高期待。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后我提出大美术出版的理念。扬之水关于古代名物的著作,图文并茂,正是大美术读物中的上品。况且,她研究二十多年,可以做一次中途总结。于是我与她一商量,就成了。
  晶报:我们知道这套《棔柿楼集》共有十二卷,是扬之水先生将自己历年关于名物的文章整理一过,重新甄选图片所成,请介绍一下今次人美版与此前已由别家出版社出版过的版本差异。另外,请着重介绍一下这套文集中首次与读者见面的新书。
  汪家明:十二卷中,有许多是第一次编成的集子,如《唐宋家具寻微》、《宋代花瓶》、《从孩儿诗到百子图》、《两宋茶事》、《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等,即使是与旧作重名,内容也做了重大调整。扬之水是永不知满足的作者,况且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图片,要加进来。或者可以这样说,凡是已经发表的文章我们都用了目前最好的版本。
  《棔柿楼集》十二卷均作了全文索引,凡名物、史料、诗文、考古材料、重要收藏地、重要研究者等都收入索引。这个索引做下来不仅令我们感叹作者做研究涉猎之广泛、征引之丰富,而且这个索引也方便了喜欢扬之水作品的读者,因为她的读者很多也是做研究的,这样他们用材料更方便了。这个索引是以往的版本都没有做过的,以往最多做过“名物索引”。
  晶报:一年前,扬之水先生的《<读书>十年》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反响,而这套《棔柿楼集》的宣传文案也有这样一句“扬之水‘全职’读书十八年的一次自我总结”,您怎么看待《读书》前后的扬之水?
  汪家明:扬之水尚在《读书》杂志时曾经写作过一本《棔柿楼读书记》,她自己也称这套《棔柿楼集》为当年“《棔柿楼读书记》的续编”。离开《读书》后,她反倒是“专职”读书去了,从《读书》到“读书”,从编辑到作者、研究者,我想这就是《读书》前后扬之水之异同吧。
  晶报:董桥先生曾称“年轻文化友朋中小楷写得上乘”为“南陆北赵”,即上海的陆灏先生与北京的扬之水先生(本名赵丽雅)。据了解,人美社此版《棔柿楼集》由设计名家宁成春精心设计,“古典精致,有宋人雅韵”,此外,每册还会附赠扬之水先生小楷手书,这套文集如此重装帧、有附赠、类收藏,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么?
  汪家明:这是扬之水对她的读者的馈赠,也可以算是一种营销手段——吸引读者的眼球,达到与以往同类书不同的效果。可惜的是,扬之水坚决不同意宣传这一点,更不同意在书的某个显眼位置标注这个馈赠,认为那是对读者的不敬。她说:“读者买回书去,忽然发现有这样一件微薄的礼物,那种感觉,我作为一个爱书人,是能体会到的。”——没办法,只能听她的。
  顺便说一句,她每一页都写得很认真,每一篇都不只写了一遍;而我们做得也格外认真,试验了各种纸张和印制方法。所有这些赠品都是按照扬之水书写的原大印制。
  晶报:您曾是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总编辑,也曾担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副总经理,想请您点评一下目前的国内出版业。有人认为如今是“出版盛世”,也有人消极唱衰,您是怎么看的?
  汪家明:现在的出版业当然无法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但那差别首先在于作者,少有好的作者,少有好的书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件事的好与坏,不会只是这件事本身的原因。现在出版面临的环境很复杂:商业化、产业化、数字化、走出去、国家项目、集团指标(双百亿)等等,我说不好这究竟是盛世还是衰世。但有一点我是自信的:以中国人口之多、市场之广、读者之复杂,我们还有做好书的空间,好书还有人买,还有人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做《棔柿楼集》的原因。
  晶报:换个问法,您认为何为好书?
  汪家明:何为好书?在我看来,并非豪华精美的书才是好书,真正好书的内容和装帧最和谐,最适合阅读——为阅读服务永远是出版人的第一要务。当年我策划并主编的《老照片》系列丛书的成功就在于此——让人喜欢阅读,然后才会让人珍藏。
  晶报:您于2012年开始主政人民美术出版社,我们知道人美社是国家级美术专业出版社,在国内美术、图片类书籍出版方面不遑多让,请问您接下来会怎样发挥人美社的优势?
  汪家明: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很多令别人羡慕的优势,第一就是品牌的优势。这品牌来自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美术出版社的机缘:60年前全国三大美术机构,就是中国美协、中央美术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人美社的建立曾经是中国文化界的大事,所以周恩来总理专门为我们题写社名;这品牌更来自60多年来出版的大量好书,而能够出版这样多的好书,则离不开我们的一位位前辈,其中不乏艺术界的大家。所以,要发挥人美社的优势,首先要认真研究和继承前辈的传统;其次要在这传统的基础上,出版新的好书。去年我们搬家,把60多年的老书都整理了,许多老书,无论是内容、编辑水准还是印制质量,都令我叹为观止。把人美社出版的标准定到这样的高度,就是继承和发挥独有的优势,就是优势的再创造。做出版,做任何事,标准的高低是很重要的。
  晶报:去年在您的挖掘和编辑下,人美社推出了感动人心、倍受好评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我自己非常喜欢这本书,买了好几本送给朋友。想请您谈谈这本书出版前前后后的故事以及您作为本书编辑的体悟。
  汪家明:编辑《小艾,爸爸特别特别的想你》这本书,完全是一种机缘。如果我不到人美社,就不会遇到这部书稿;如果我不去看望病重的丁午先生,也不会知道有这样一部书稿。一个做编辑的,一生中能碰到的好书稿不会很多。当我看到那些散乱的手稿时,心里就响起了一个声音:“碰到了!”
  接下来是如何做好、做对这本书的问题了,委实费了很多心思。我的心里一直很忐忑:怕把这部书稿做坏了。那时丁午先生刚刚去世,这就更增添了我的心理压力。最大的困难是,这些丁午写给女儿小艾的信没有情节的连贯,虽然有一个时间顺序,但从内容的角度看,这个顺序并不重要。那么,如何找到一个结构,让读者能够找到一个阅读的节奏,而这个节奏又要能揭示作品中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起伏,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会让读者能像作为编辑的我一样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与价值。
  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本“书”,而不是一本“画册”,其次,要呈现其中的历史元素,“文革”的背景,所以,必须彩色印刷,必须保留信的原貌;第三,尽量找寻和这些信有关的人物,首先是小艾,其次是里面的两个重要角色:“沈培叔叔”和“小梅哥哥”。巧的是,“沈培叔叔”正是我的忘年交之一,“小梅哥哥”则是出书后才联系上的。如此,我请小艾、沈培先生、丁午先生的儿子各写了文章,版式装帧上请来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并且又找到了两封当年小艾给爸爸写的回信,以及小艾和爸爸的合影照片……这一切既帮忙解决了丰富内容与构建结构的问题,也对出书后的推广起到很大作用。
  汪家明
  1953年生于青岛,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笔名汪稼明,著名出版家,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副总经理,因策划出版《老照片》系列丛书而闻名。现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图片附件: 171985780.jpg (2014-4-7 20:55, 120.03 KB) / 下载次数 639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0276&k=048ee51ef1b03a34d5fa61411a01ba24&t=1751722026&sid=0Z0c06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4-7 20:55

答应为《晶报深港书评》写篇文章,写下标题的两行字,先不免自我哂笑,——对我来说,这已经是不止一次、不止一处不断重复的一句话,也包括后面关于名物研究的话题。因为这是我始终的目标,自然也是至今不曾放弃的努力。
  一九九六年春辞别《读书》,开始了梦想中的“全职”读书,转眼过去了十八年,如今已是他人眼中、自己却不敢相信的“花甲老人”。在人生第一阶段即将结束的这一个年头里,把写过的名物考证文字整理修订一番,也可算作一次自我总结。
  将《棔柿楼集》交付人民美术出版社,是在前年季春的一个下午,在不到二十分钟的交谈中定下来的。当时人美尚在距离寒舍不数武的北总布胡同,家明先生来小坐,偶及这个话题,马上说:“这个集子给我们。”语气则是斩钉截铁一般。当天日记里记下他的这样一段话:“我可以为此调配出一个黄金搭档,——从编辑到校对,从设计到印制,一直到销售。保证让它的好,是一步到位,即我出过之后,别人就没办法出了。”此言既出,“甲方”、“乙方”,已是一拍即合,何况“我们一起来做本好书”,早是二〇〇六年曾经有过的邀约。当然“好书”只是理想和期望,甲乙双方都不是评判的一方。
  关于《棔柿楼集》卷一的《诗经名物新证》,我在二〇〇四年紫禁城版《古诗文名物新证》的《后序》中写道:“自一九九五年初夏从遇安师问学,至今已将近十个年头。对老师的感激更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尽,以《诗经名物新证》为基础,遇安师引导我走向一条新的学问之路,从宏观到微观,无一不悉心指点。老师的学问如百科全书般渊博,我至今不敢说已经学到一枝一叶,但自信从学过程中总算逐步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对于我来说该是最可宝贵的东西。用朋友的话说,遇到一位好老师,是求学途中最大的幸运,而我正好是一个幸运者。”二〇〇六年此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重版,我在《重版后记》里如实交代:“近年的先秦考古颇有新材料的发现,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战国楚竹书《诗论》更是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的重要文献。然而我的精力已全部放在两汉隋唐之后,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缺乏关注和思考,因此这一本重版的小书便更像是一份旧日的研究记录而等待用新的标准来重新检验。这本来是最教人感觉不安的,却又因为它是难得的求教机会而不能不特别珍惜。”这一番自白,今天依然可以照用。
  收在集子里的卷二至卷八,是《诗经名物新证》之后所出有关名物考证之著述大致分类的重新编订,这一次大多注明了最初刊发的时间。具体情况,在每一卷的后记里都有说明。这时候才发现这一类考证文字的撰写,是集中在本世纪最初的几年。卷十一与卷十二,是相对来说主题比较集中的两本,后者可以视作前者的副产品。
  卷九与卷十,是中华书局版《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的改写与扩充。卷九《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系分三册。对金银首饰的关注以及发表自己的若干意见,至今断断续续已有十余年。二〇〇六年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课题《湖南宋元窖藏金银器发现与研究》,是一个转折点,以此为契机,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随之不断扩展和深入,也因此有幸结识越来越多文物考古界师友,而总能得到热情的帮助。考古发现的大量金银首饰既得以手触眼见,于纹样与形制便能够细细端详。在发现新材料的同时,更发现大可改进之处。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是十数年研究心得之批判与总结。此卷中的三册实非平均用力,这当然也与材料本身的分布不平衡相关。篇幅最多者为第二册,其实这一册题作“《金瓶梅词话》与明代金银首饰”,亦未尝不可。当年金银首饰的入手处,便正是因为这一部书包括了格外丰富的历史叙事,却又是我最感兴趣的以物见史。书中所举实例,多为亲见,纹样形制描述详细者,均经手抚。不入讨论范围者,便是缘于自己的知识局限。因此,它不是一部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史,而是关于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我所知、我所见。这里只是想强调,它是以中国历代金银首饰为研究对象的第一部书,为此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它成为一个不错的开端。
  《文心雕龙·史传篇》第一节说:“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时古,其载籍乎。”刘勰的时代,欲接通古今,惟有文献一途。然而现代考古学的创立以及逐步走向成熟,却为我们走进古代世界揭示了更多的可能,也完全有条件使几乎被遗忘的名物学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好比欣赏一首诗,吾人总是先要知道诗里的典故:故典、新典,典故用在这里的意思,然后是整首诗的意思。面对器物,也可以像读诗那样,看它的造型,纹样,设计构思的来源,找回它在当日生活中的名称,复原它在历史场景中的样态,在名与物的对应或不对应中抉发演变线索的关键。今天的“名物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与“古”原是一脉相承,我把它定义为研究与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有关的各种器物的名称和用途。它所面对的是文物:传世的,出土的。必要解决的是两项:第一是定名,第二是相知。
  关于定名,我以为,对“物”,亦即历史文化遗存的认识,便是从命名开始。当然所谓“定名”不是根据当代知识来命名,而是依据包括铭文等在内的各种古代文字材料和包括绘画、雕刻等在内的各种古代图像材料,来确定器物原有的名称。这个名称多半是当时的语言系统中一个稳定的最小单位,这里正包含着一个历史时段中的集体记忆。而由名称的产生与变化便可以触摸到日常生活史乃至社会生活史的若干发展脉络。
  所谓“相知”,即在定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某器某物在当日的用途与功能。我的理想是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希望用这种方法使自己能够在“诗”与“物”之间往来游走,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等领域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古典重温。对我来说,这样的考证过程永远有着求解的诱惑力,因此总是令人充满激情。
  当然任何研究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我以为最有意思的是用拼对的办法,找回在历史中失散的名和物(一面是文献中有这样一个名称,可是原本和它对应的物找不到了,或者说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一面是考古发掘中出土某物,却不知道它原本叫什么名字)。通过拼对,名与物在文献、实物、图像的契合处一旦重逢,这便是最教人兴奋、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然而这三部分材料都各有自己的偶然性,因此求证过程中,不免处处有陷阱,不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方法的局限。再有便是个人的局限。老友李零的一句话我以为表述最诚恳:“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是百孔千疮。”记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子平在《读书》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作《深刻的片面》,其中一个意思是说凡是有所创新的人,为自己的发现所诱惑,总免不了在强调的过程中有片面性,因为他很可能顾不得去瞻前顾后仔细考虑各个环节都无懈可击,而这样片面往往有思考的深度。当然这里说的是有重大发现的人。我没有什么重大发现,也很少有思考的深度,却有这种自己经常提防而肯定还会有的片面。找材料是一个格外艰苦的过程,一旦认为自己找到了,还会舍得放弃么。因此与其说寻找材料难,不如说,放弃材料更难。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自己的求师问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老师为我做加法,二是老师为我做减法,三是自己做减法。
  总之,定名与相知,这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说,定名是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我把它作为研究工作的目标,也用它来检验自己的成绩,同时更希望读者也用这个标准来检验我的著述。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我平日最喜欢引述的一句话,它出自《诗·周颂·敬之》,——“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朱熹《诗集传》释此句曰:“此乃自为答之之言,曰我不聪而未能敬也,然愿学焉,庶几日有所就,月有所进,续而明之,以至于光明。”虽然与诗作者身分不同,却喜欢此中蕴含的向学之意,也一向把它视作一种读书状态或曰境界。“慨我怀慕,君子所同”,诚愿此生与书、与读书、与读书人结缘。
  



--------------------------------------------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4-7 20:55

①棔柿楼集(扬之水作品系列)共十二卷。卷一《诗经名物新证》,卷二《唐宋家具寻微》,卷三《香识》,卷四《宋代花瓶》,卷五《从孩儿诗到百子图》,卷六《两宋茶事》,卷七《物中看画》,卷八《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卷九《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十《中国古代金银器》,卷十一《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卷十二《桑奇三塔》。
  ②研究方法创新:作者运用“名物新证”的方法,通过文献记载的典章制度和和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来讨论宋代贵族和士大夫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辅之以当时人的诗词,并用考古资料加以印证,资料十分丰富。
  ③“散文式”学术文章,可读性强:作者本人是散文高手,兼之古诗文功底深厚,每篇研究文章都能将繁琐的研究推理过程娓娓交代清楚,又不失行文的优美,既保证了学术研究的精细,又十分贴近读者。
  ④赠品:扬之水亲笔手书十二篇蝇头小楷,宣纸仿真印刷,随书赠送。
  ⑤装帧设计精美:由宁成春亲自捉刀设计,古典精致,有宋人雅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4-7 20:55

res01_attpic_brief.jpg  棔柿楼
  作者:俞晓群来源:深圳商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经朋友张锦介绍,结识赵丽雅。回忆起来,当时有许多事要做,一是辽宁教育出版社要在《读书》上做广告,是她在安排;二是我当时正在写《数术探秘》,希望找一家出版社出版。张锦说:“要找就找最好的出版社,找三联吧!”是赵丽雅为我引见的潘振平;三是我想在《读书》上写一点“品书录”,第一篇《谶纬与〈谶纬论略〉》是她发稿;四是我希望结识沈昌文先生,请他帮我们编书,也是她帮助引见。
  赵丽雅是一位做事极认真的人,现在已经成为地道学者,写很多好书,许多都很好看。我看好三本,记述出来。
  其一是《棔柿楼读书记》,一九九三年出版。棔柿楼是她的书房,因为院子里有一棵合欢树,又称棔树,还有一棵柿树,故有此称。此书署名宋远,我是出版人。此书初版印数很少,只有三百册,其实也只有初版,至今再没印过。在旧书网上,此书已经被炒到上千元。前几年,还有网友脉望馆向我找寻此书。找不到,连出版社的样本库中都没有,我只好给他复印一份寄上。近日又翻看这本书,是因为读张中行。张先生在此书“序言”中谈到,曾经请赵丽雅点评《负暄续话》。她下午翻看原稿,晚上睡不着,翻身起来,挥笔就写好了。第二天一早送到张先生手上。张先生说:“两千字,充满灵感和妙句,我不由得望天兴叹。这是因为想到天之生才。”我找到书中那篇文章《暄也有价》来读,果然写得好。她写道:“废违心之言,发有得之见,灵心所系,便是世间第一等文字。《续话》之文,或可以此论之?”她还写道:“时值大火西流,凉风始至,秋阳下,手此一册,如与贤者抵膝谈,款款然,倦倦然,乐何如之?”这样的文字,不为书迷酷爱才怪呢。
  其二是《读书十年》,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三大卷,第一册是二零一一年岁尾上市,立即引人关注。当时我匆匆读过,可以标记之处不少。读此类书,读者大多各取所需。我的兴趣是想从书中读到一些老前辈、老朋友故事。比如,关于《读书》,历来议论很多。沈昌文先生是领军人物,说过不少事情。但沈公言谈,历来忽明忽暗,躲闪腾挪,腋下藏刀,引而不发。其继任者之一吴彬,又是一位轻易不肯动笔的人。只有扬之水,实在是有心人,文字好,有女史风范,叙事坦率、诚实,不加累赘。况且此书又是日记,所取文字只能删减,不好过多添加改动。作为《读书》一个侧面的记载,价值不言而喻。书中谈到沈公编辑经验,诸如“要想征服作者的心,先要征服作者的胃”云云,都是在一些像模像样的文章中,读不到的真话。
  其三是《棔柿楼集》(扬之水作品系列)共十二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卷一《诗经名物新证》,卷二《唐宋家具寻微》,卷三《香识》,卷四《宋代花瓶》,卷五《从孩儿诗到百子图》,卷六《两宋茶事》,卷七《物中看画》,卷八《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卷九《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十《中国古代金银器》,卷十一《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卷十二《桑奇三塔》。已经见到的有《宋代花瓶》和《香识》,其他正陆续上市。这套书作者地道,出版人地道,出版社品牌地道,很值得期待。

图片附件: res01_attpic_brief.jpg (2014-4-7 20:56, 103.61 KB) / 下载次数 665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0277&k=846160c41e1d68b3b8e09d69040f416e&t=1751722026&sid=0Z0c06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4-7 20:56

棔柿楼风致
  作者■布谷
  棔柿楼位于京城东总布胡同,似四合院的院落建筑。院内树木葱绿,有竹、桃,还有丁香,“假山旁边,是一蓬白蔷薇;紧挨着它的,有一丛白色的太平。它的脚下,更有一大片夜来香。”自然还有柿树。柿树自古受到青睐,为庭园嘉木。
  按棔柿楼主人扬之水说法:“最可爱的,是棔。”棔用的很少,有点冷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过。第七十六回中,中秋夜,黛玉与湘云对月联句。湘云以一句“庭烟敛夕棔”,联了黛玉的上句“阶露团朝菌”。黛玉听了,不禁称妙:“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这会子才说‘棔’字,亏你想得出。……‘棔’字用在此更恰。”扬之水也说“庭烟敛夕棔”句实在好:“明开夜合”的棔,“于此,境界全出矣。”
  棔别名很多,如马樱花、绒花,还有大家熟悉的合欢花等。
  窗外有棔,明开夜合,扬之水在楼内读书的心情应该是好的。扬之水有林下风致,本是读书种子:“我与书似乎是天生有缘……。天性喜静,则除却读书、写字,我想不出还有哪些是更为适性的爱好。”(扬之水语)
  便结下一生书缘。“与书结缘,便会使我们总有着如此的向善之心罢。”(扬之水语)
  因为“借书还书的因缘”,竟也成就了扬之水的一段好姻缘。也称得上是书的喜剧一种吧,扬之水的调侃笔法也是充满着书意:“如今小小的居室被书弄得不堪重负,生活中的另一半却对此抱怨不得,书的喜剧由他开场,自然是要合伙一直搬演下去。”
  已经开场的书的喜剧便时有上演。
  扬之水架上所藏《史记》一套,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在王府井新华书店所购的一套古籍,并在书脊上编了号,时扬之水尚在王府井果品店开货车,似有别样意味。而其中第五册被一位友人借去,竟一去不回,“而缺了一册实在难以配齐。”还是到了《读书》时期,扬之水发现主编办公室架上竟有与已相同版本的《史记》一套。一时性起,“于是用强盗手段抽取我的所缺,感谢他的不以为忤,竟准了我的损人利己。”依然调侃笔法,喜剧意味深远。说明两层意思,一是扬之水爱书心切,为获心仪之书,可以说是不惜手段了。二是主编对爱书者的宽容,并深谙爱书者心状。
  扬之水的阅读量是巨大的,并非是一般的大,简直是大得惊人,还庞杂得很,下了狠功夫。扬之水有如今成就,可以说是离不开长年卓绝的读书生活。扬之水《读书十年》的日记中,时常能读到这样的记述:“读书一日”、“家居读书一日”、“午后家居读书半日”、“读书一日《世说新语》《语林》”、“读书一日《后汉书》”、“家居读书一日《夷坚志》”等等。读着这样的句子,庸懒如我,自然会背上出汗。
  读书卡片做得尤其好,目光滞留过的地方,便拿起了笔,便有了卡片,便开出了花。随便拿出两张,便是耳目一新。不妨抄录,关于植物。记下了“垂金”、“金垂”原始,无疑就是珍稀的文献源头。读着也觉得丰腴。
  一是《方舆胜览》之“土产”条下“金丝柳”一目:“邵尧夫诗:杨柳垂金丝,风动如飞盖。元丰间有旨下本州,取香醪百瓶,金丝柳百根。”
  一是宋人册页《垂柳飞絮图》,图中垂柳千娇百媚,并有宋宁宗皇后扬氏题词:“线捻依依绿,金垂袅袅黄。”
  扬之水以为,宋人是最有“惜花心情”的,宋人笔记中的花事,自然也就格外有趣,也珍奇。这样的分类实在分得妙不可言。读书读到这种,要想做不出学问也难,也是古今上下,还有纵横都会通了的。扬之水的成就显而易见,是水到渠成的那种。
  按照扬之水做学问的路线,文献有了,再引入实物(文物),并互为印证,自然有了名物背后或是已经远去了的人物与社会故事和场景。
  《技术中的艺术,或者相反》一文,数千字的文字,所引资料竟十数种甚至数十种之多,有经史文集,有笔记,还有诗词,还有出土的文物等等。简直神清气爽,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皆成文章。求证一叶,运用了大量的资料。可以说是牵一叶而动了全身。一路读来,完全没有那种掉书袋的意思,从容的文字,反而显得文脉丰腴,文采灼灼,闪现着古雅趣味。
  古雅的趣味还荡漾于友人情谊。
  《出门儿看山水》的作者是扬之水的旧年同事,也是一位颇具性情的诗人,相互交谊不浅。“同作者保持了数年不曾间断的联系方式,是互寄生日贺卡。”淡淡一句,竟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坚持下来,真的是古雅极了。在贺卡的制作选择上,也是无限雅意,只是颇费一番心思,“很惭愧,我总是找不到富有创意的贺卡,不过,古人笔下的花卉,总还不失为雅。”雅的还有写在贺卡上几行日本俳句,如:“寂寞无人处,鲜花绽放……”扬之水的蝇头小楷,在学界可是颇具雅名,以为有诗意浸润,甚尔被学人是为“马湘兰式小楷”。
  古雅的《棔柿楼杂稿》,甚至每文题目都触手可温。如:“绿窗下的旧风景”、“今在我家”、“尽情灯火走轻车”、“听王夫人讲故事”、“爱惜汉语”、“红红绿绿苑中花”、“不出门儿看山水”、“院儿的杂拌儿”等等。
  古雅趣味已经是融会于文字深处了。捧在手中,还有点舍不得读下去。可以一气读完的文字,竟要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在慢阅读中感受扬之水文字的幽远与丰腴,还有从容风致。难得有这样的好文字了。
  还是回到“棔柿楼”。
  没有实物,只有文字,也是寥寥。由此而入,充其量也是心中的棔柿楼。无非是大院深处一幢旧楼,院中有棔,有柿。还有扬之水描述谷林先生书房的文字,以为也是“棔柿楼”的风致:“窗前的写字台上,泻下丝丝缕缕的青翠,愈见得纤尘不染的一派清静。”还有铺陈在桌上之“笺笺小简,是一叶绿窗风景,细楷娟丽,楚楚有风致。”
  也是合了梁思成先生书房内的一幅对:“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这幅对是扬之水喜欢的。
  还有扬之水喜欢的宋人岳密《醉花阴·木犀》中的两句:“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棔柿楼杂稿》,扬之水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4-7 20:56

扬之水书目
  --------------------
  书趣文丛-脂麻通鉴
  扬之水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
  今人书话系列:终朝采绿--扬之水书话
  扬之水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7
  诗经名物新证
  扬之水著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2
  先秦诗文史
  扬之水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4
  古诗文名物新证(全二册)
  扬之水著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
  扬之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11
  湖南宋元窖藏金银器发现与研究
  扬之水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
  梵澄先生
  扬之水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4
  先秦诗文史
  扬之水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04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
  扬之水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1-01
  明式家具之前
  扬之水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煮雨文丛-香识
  扬之水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
  无计花间住
  扬之水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
  扬之水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
  曾有西风半点香
  扬之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2-01
  诗经别裁
  扬之水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02
  《读书》十年(一,二,三)
  扬之水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02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扬之水著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
  诗经名物新证修订版
  扬之水著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6
  物中看画
  扬之水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6
  开卷书坊二辑•棔柿楼杂稿
  扬之水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
  =====================
  1,《棔柿楼读书记》宋远(扬之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300册此书有仿印本
  2,《脂麻通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1.05千册
  3,《终朝采绿》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1万册
  4,《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平装3000册精装600册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修订版
  5,《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中华书局2007年3月再版6千册中华书局2012年2月精装再版
  6,《先秦诗文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3000册中华书局2009年4月再版4000册
  7,《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5000册
  8,《采蓝集》崇川末名社2007年9月自印300册
  9,《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1月1万册
  10,《梵澄先生》与陆灏合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04月
  11,《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全三册中华书局2010年4月4千册《明式家具之前》上海书店2011年1月
  11,《香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12,《〈读书〉十年》(一)1986—1990中华书局2011年11月8千册
  13,《无计花间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14,《曾有西风半点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
  15,《采绿小辑》岳麓书社2012年2月分绿色、紫红色毛边本和紫红色普通精装本
  16,《诗经别裁》2012年2月布面精装本中华书局6千册
  17,《物中看画》2012年5月金城出版社
  18,《〈读书〉十年》(二)1991—1993中华书局2012年4月1.4万册
  19,《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三联书店2012年6月
  20,《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4-12 22:48

 扬之水:莫教我终身不识太行山(转载)
  ==============================
  一向觉得自己很受惠于“读图时代”:利用现代考古成果,修成读“图”、也包括读“物”的课业,十几年来不免小小有一点作为。衡以当日遇安师设定的标准,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以为差可算作及格。然而就在前两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一个邮件,原是转发倪亦斌的微博:“三月十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刊扬之水《瓷盘上的一出折子戏》一文,将故宫藏一康熙青花盘上图纹释为《一捧雪·搜邸》。实际上,此图表现《红拂记》第十八出《掷家图国》中场景。大胡子虬髯客正在对李靖说‘资金千箱,完具尽付君家,好佐那人行事’。李靖正拱手向虬髯客致谢。”于是疾忙重审此图,无须多言,自是倪兄判断正确。由此思及“看图说话”之难,——不仅要有图像资料的掌握宏富,更须胸有百万卷书,并且了解工匠、自然也包括作为服务对象的业主所习于选取的题材,而这一切,自己都还差得远。
  虽然沮丧,却也心怀感念与欣喜。进而想到一年多来修订《棔柿楼集》的过程,又生出别一番感慨。
  《棔柿楼集》已有两卷面世,待出者尚有十卷。花甲之年,有这样一个自我总结的机会,自是分外珍惜。不过董理旧作一事,说实话,常常是不胜其烦,因为这一项工作几乎没有作为动力的发现的乐趣,却总要面对无数技术性的琐务。唯一教人欣慰的是终于得获补订疏失、纠正舛误的机会。且不说错误之荒唐,令人惶愧者更在于有的错误竟至延续十几、乃至二十年而未得纠正,比如《书房》篇中将《万历野获编》的著者写作沈德潜。因此我在收入这一则文字的卷二《后记》中写道:“此番修订编集,除了更换与增补近年各地考察拍照的实物图片之外,又改正了两处硬伤,——发现之际,禁不住脸热心跳,愧赧不已。其中一处是将《万历野获编》的著者写作沈德潜。由此忆及有关此书的人和事。……又依稀记起某日与友人同访谷林先生,友人称扬我做事细心,先生却是轻拍我肩,微笑而摇首,可谓知我深矣。然则‘细心’二字,岂不当终生勉之欤。”
  类似的一个,又见于《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个装饰纹样的传播史》。这一则考证文字从最初的单篇发表,到以后两番收入集子,历时五六年,迭经修改,屡有补充,自忖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得之作,但其中一节引述文献以考校图像,却因粗心而在叙述上颠倒了时间顺序。此番修订《棔柿楼集》,方才发现。
  以上两个错误尚可算作粗心之失。更有其他。收入《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的《两宋茶角》一则,也曾自矜为有得,在该书《后记》中还特别提到。这一次整理旧篇,承艾俊川、郜同麟二位同道教示,方知关于茶角之缘起的考证部分,实有未安。今已改正旧说。感念之余,不免将“诗三百”中佳句三复之:“乐只君子”,“惠我无疆”。
  “教他俗子终身不识太行山”,出自袁中郎讲的一个故事,原是《题陈山人山水卷》中斜出的一笔。“昔有书生携一仆入太行山,仆见道上碑字,误读曰‘大形山’。书生笑曰:‘杭也,非形也。’仆固争久之,因曰:‘前途遇识者,请质之。负者罚一贯钱。’行数里,见一学究授童子书,书生因进问,且告以故。学究曰:‘太形是。’仆大叫笑,乞所负钱。书生不得已与之,然终不释。既别去数十步,复返谓学究曰:‘向为公解事者,何错谬如是?’学究曰:‘宁可负使公失一贯钱,教他俗子终身不识太行山。’”这一则笑话常为人引述,各人也每以己心从中取意。自家是不是俗子倒无关紧要,不过想说的是,虽垂垂老矣,但向学之心一日不曾辍,诚愿终身与书生挑担同行,却希望问道途中碰见的学究先生切莫如此忍心不教也。
  



--------------------------------------------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