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全球最贵雕塑背后的贾科梅蒂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5 13:00
标题:
全球最贵雕塑背后的贾科梅蒂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全球最贵雕塑背后的贾科梅蒂
下载
(33.2 KB)
2015-1-13 22:59
图片附件:
2378_4983_I_1357547053741.jpg
(2015-1-13 22:59, 33.2 KB) / 下载次数 448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05&k=8154a524f378ce26e137cfc5bfb1d26a&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5 13:05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图:画室中的贾科梅蒂,由Gordon Parks拍摄于一九五一年 十五岁的阿尔伯托.贾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1901-1966),用路费买了一本罗丹的书,以致在风雪夜走了整宿才回到家。不过时光推移,他不再做比例精緻而庞大的雕塑,也没有成为罗丹的信徒,反而成为了批判者。他的雕像细长如刀锋,像夜间行走在深巷中的人,结?化不开的愁怨。他的母亲这样感嘆道:“无论如何,他没有做出什么美丽的东西出来。”然而,在本月纽约苏富比的夜拍中,《双轮车》以逾一亿(100,965,000)美元的成交价一举夺魁。这可不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冲过亿元(美元)大关。当瘦削的躯干,面对丰满的真金白银,还有什么比时间更是有趣。/本报记者 成野 纽约苏富比这样介绍《双轮车》的创作始末:一九三八年,阿尔伯托.贾科梅蒂在巴黎街头正思念?自己的恋人伊莎贝尔,却不幸在圣女贞德的鎏金铜像前被车撞倒。他对之后住院的经歷感受非常深刻,惊嘆于“叮叮作响的药车”,为其创作视野的一大转捩点。多年过后,那段回忆终于成形,他在脑子里完整构思出《双轮车》。“一九四七年,它已经清晰地立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经完工”,贾科梅蒂这样告诉他的经理人皮耶.马蒂斯。“到了一九五○年,我必须把它做出来,虽然对我而言那已经是一段往事。” 《双轮车》的战争记忆 其时,战争刚刚过去,惊恐与忧郁在全球瀰漫,而这个时期却是贾科梅蒂创作巅峰时期。《双轮车》呈现站在巨大双轮战车上的女神。一九四○年以后,他以火柴桿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被视为对战争伤痛的揭示。不过,笔者认为贾科梅蒂表达的战争伤痛,更应该被归纳为个体的视觉以及情绪记忆。他毕竟太特别,太特别了。 或许,应该让我们从他年少时的不愉快经歷说起。贾科梅蒂呆呆站在画室里,手足无措地望?暴怒的父亲。这不过是一次画梨子的练习。却不知道为什么,在他的视觉中,梨子变得愈来愈小起来。他父亲看了之后,非常愤怒,于是又把它改成“正常”的大小。可是等他自己再去画时,他仍不能不按照他自己所看到的大小作画。 如果我们还能看到画中的梨子,或许能联想到他以火柴桿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贾科梅蒂这样论述真实与视觉的关系,“如果我望见街对面一位女士,她看起来是那么渺小,我对在那个空间中行走的微小形体感到奇妙,看?她愈变愈小,我的视线范围却变得大幅度扩大。”“
另外,如果这女人对我再靠近一点,我无法对她观看时,她的存在也就几乎终止了。要不就是情感掺杂进来;我想碰碰她,不是吗?观看的兴趣已经完全消失了。”
对真实的固执 贾科梅蒂雕塑中对真实的追求,在各家的评论中,总结为“真实的固执”。笔者可尝试做一些简单的阐述,比如,作为观者,你是否曾在作品中感受过距离?他的粉丝之一、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的比较悬。萨特说,他是利用雕塑周围的真空,创造了能与观众保持一致的距离,并且使雕塑本身生存在由他们独特的距离,所构成的更为狭小的空间里。所以一九三○年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他,注定是超现实主义的叛徒。他的创作很快被几乎所有超现实艺术家们视为一种背弃,并召开了一个会议,指责他对超现实主张的不忠。贾科梅蒂走出会议室,他本就不该属于任何团体。 贾科梅蒂这样评论罗丹:“罗丹在塑造半身像时仍然运用?测量手段。他并没有按照他在空间中、在某段距离上实际看到的样子——如同我现在隔?我们之间的距离看到你那样——去塑造它。”当你观赏一幅古典主义的画作,你和作品有最合适的观赏角度与距离。但观赏雕塑没有这样的金科玉律。而贾科梅蒂的作品是在幽幽黑暗中的一个身影。你无限走近,还是那个身影,你们永远都无法擦肩而过。
贾科梅蒂裁剪掉空间,涌现上来的是氛围。
离群索居者 当观者与作者的视角贴近,情绪似乎也跟?贴近。战后充满灼烧感的痛楚和未散去的蔓延,贾科梅蒂作品的那种模糊而玄妙的情绪,得到了更广泛的解读,不知有多少饱受痛楚的观者,在贾科梅蒂永远无法走近的作品前泪流满面。
“美只源于伤痛。每个人都带?特殊的、各自不同的伤痛,或隐或显,所有人都将它守在心中,当他想离开这个世界感受短暂而深刻的孤独时,就退隐在这伤痛中。所以这种艺术与我们称之为“苦难主义”(miserabilisme)的东西相去甚远。在我看来贾科梅蒂的艺术是想揭示所有存在者甚至所有物体的隐秘的伤痛,最终让这伤痛照亮他们。”
贾科梅蒂的另一位粉丝,尚.热内如是说。 离开超现实主义运动,贾科梅蒂离群索居。他爱过的人很多,包括妓女和一个头上长瘤子的乞丐。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明。在诸多艺术家眼里,贾科梅蒂一定没有高更那么接近神明,好在野兽亦不错,充满?怪异又澎湃的精神力量。 部分资料来源:纽约苏富比、《贾科梅蒂的画室》 (作者:尚.热内)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14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瑞士艺术家贾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1901~1966)是20世纪存在主义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开创写实新视野的人像艺术大师。
下载
(57.58 KB)
2015-1-13 22:21
贾科梅蒂表示:“人为什么要画,要雕塑呢?那是出于一种驾驭事物的需要,而唯有经由了解才能驾驭。” 他的雕塑、绘画及素描,都源于他对人物形象的独特观点,也反映出20世纪人类的软弱与不堪一击。 他的雕塑呈现典型的特色:
孤瘦、单薄、高贵及颤动的诗意气质
。绘画多以亲友为描绘对象,色调偏暗沉。素描则较为自由,但处处可见一位艺术家的苦心与才情。令人动容的是,他那脆弱和保护姿态,以及那原型的即兴。
图片附件:
1648074580w.jpg
(2015-1-13 22:21, 57.58 KB) / 下载次数 422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893&k=24c7f2908fd848def9cb3e5119932b94&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1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任何东西只是一种显现,真实永远隐显于
实存与虚无
之间;
对有限事物的真实、绝对的追寻是无限的
。因此,真实的追寻并不在于求得精确,而在于试着理解究竟看到了什么,并把看到的如其所是地描绘下来。他对此有限事物而无尽追寻曾惊叹道:“奇遇,大的奇遇,在于每一天,从同一张面孔(或一个杯子、一个苹果)上看到某种不曾认识的东西出现,这比所有的环球旅行都要伟大”。
下载
(13.36 KB)
2015-1-13 22:21
图片附件:
1049497660w.jpg
(2015-1-13 22:21, 13.36 KB) / 下载次数 362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894&k=9a7f599f677dc802ebeba939eb5522b6&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2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有一个焊成张翅怪鸟似的东西,代表"一只翼手龙,在早晨四点钟,带着愉快的叫声振翼飞去"。这件作品是十分难以理解的,贾科梅蒂曾长期酝酿过它。这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
整整六个月,一小时又一小时地陪伴着一位妇人,她神秘地改变了我的每时每刻。"
对于读者来说,它所引起的悬念是吸引读者久久凝想的最好契机。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2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下载
(78.5 KB)
2015-1-13 22:27
冬日阳光,1926 油画(50.5 x 61.5 cm):艺术基金会,文化与历史,温特图尔
图片附件:
4e9e99b7hcf32cd14f249&690.jpg
(2015-1-13 22:27, 78.5 KB) / 下载次数 394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895&k=29ba8517c7902c77d88efe673c5f57ae&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2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下载
(69.64 KB)
2015-1-13 22:28
冬天的森林中,1930 油画(64.5 x 46 cm):私人收藏
图片附件:
4e9e99b7hcf32cd2805b4&690.jpg
(2015-1-13 22:28, 69.64 KB) / 下载次数 431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896&k=696186d27dbc2a2daf2f52051d179beb&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2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下载
(111.13 KB)
2015-1-13 22:29
牧场的傍晚,1906 油画(115 x 160 cm):瑞士珍藏
图片附件:
4e9e99b7hcf32cd6ac65a&690.jpg
(2015-1-13 22:29, 111.13 KB) / 下载次数 414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897&k=3219285629a1ed7e929a937883989880&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30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下载
(63.92 KB)
2015-1-13 22:30
Capolago湖边的雨天,1906/07 油画(80 x 60 cm):格劳宾登州艺术博物馆,库尔(Chur)
图片附件:
4e9e99b7hcf32cda40045&690.jpg
(2015-1-13 22:30, 63.92 KB) / 下载次数 450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898&k=34d2248aeca8c509dd2fb529d36ef7b7&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3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1 编辑
下载
(88.97 KB)
2015-1-13 22:31
阳光下的桥,1907 油画(71 x 65.5 cm):格劳宾登州艺术博物馆,库尔
图片附件:
4e9e99b7h7eb7b0e740ed&690.jpg
(2015-1-13 22:31, 88.97 KB) / 下载次数 501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899&k=ce08ae347efa3520b6a0cc0353ae48ad&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31
下载
(61.07 KB)
2015-1-13 22:32
云雀,1920
油画(119 x 109 cm):格劳宾登州艺术博物馆,库尔
图片附件:
4e9e99b7h7eb7b124477b&690.jpg
(2015-1-13 22:32, 61.07 KB) / 下载次数 379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00&k=a2cf8d959fea5bb39159d7dd300001e9&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32
下载
(78.54 KB)
2015-1-13 22:32
冬日晚景,1905/1906
油画(70.5 x 65 cm):艺术基金会,文化和历史,温特图尔
图片附件:
4e9e99b7h7eb7b18f2080&690.jpg
(2015-1-13 22:32, 78.54 KB) / 下载次数 374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01&k=fdfadd313cfdc2975d2b8de8b361384f&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39
下载
(35.39 KB)
2015-1-13 22:40
贾科梅蒂说“我只为自己工作,为了更好的去理解我看到的世界”(英文好像是, I just work to myself,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hat i see.)
图片附件:
b90e7bec54e736d15faca8899b504fc2d46269f7.jpg
(2015-1-13 22:40, 35.39 KB) / 下载次数 37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02&k=e8e3f77a832f897decf933503f7d52d3&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41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1-13 23:08 编辑
其作品将单纯的人类形象与侵蚀他们人性的空间整合起来,正如萨特所言,为其形象披上空间的尘沙;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深切的孤独感、现代人的焦虑和被剥夺了的传统的慰藉
下载
(123.53 KB)
2015-1-13 23:07
下载
(97.1 KB)
2015-1-13 23:08
图片附件:
001.jpg
(2015-1-13 23:07, 123.53 KB) / 下载次数 38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06&k=6a9343ccf8f80f690aed688ed4385f72&t=1751741816&sid=OVZwrk
图片附件:
002.jpg
(2015-1-13 23:08, 97.1 KB) / 下载次数 394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07&k=87864ba90afb5c2b0f13df260fe1217f&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42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1-13 22:43 编辑
感受
下载
(62.45 KB)
2015-1-13 22:43
面对其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战后人性的困境,而且是大众社会内都市中的个体的困境--在广大而复杂的社会、政治、建筑结构中,每个人都被同一化,生存于心理孤绝的状态中。《城市广场>有几分类似于其早期作品《早晨四点钟的宫》,然后表现重点已由形体转向感觉--贾科梅蒂创造出了其最为痛切、孤绝的隐喻。这些粗糙的、皱缩的表面,空白、无表情的面容,自远而观的尺寸,使这些极小的形体展现出相互间及与观者本身的荒芜的远离。
图片附件:
2378_9465_I_1367967688015.jpg
(2015-1-13 22:43, 62.45 KB) / 下载次数 390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03&k=c3d102bbd06aec8612144833bf69310c&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56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5-1-13 23:12 编辑
再次凝视----------------贾科梅蒂
下载
(72.11 KB)
2015-1-13 23:09
下载
(59 KB)
2015-1-13 23:09
2004年夏末,我通过萨特的两篇美学论文《贾科梅蒂的绘画》和《追求绝对》认识了贾科梅蒂。之后读过它们很多遍,我不能肯定是否完全理解了萨特,但我认为能够理解贾科梅蒂。依我看,没有人比贾科梅蒂更容易理解。
萨特在拼命寻找那个用以描述他的词汇:距离(值得敬重的)、虚空(使他困惑的)、真空(他的蜗牛壳外套)、空间(充盈的实体中的真空)……这些用于阐释作品的词语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萨特是他二十年的朋友,他是了解他的。他的人,“冷漠中交织着畏惧,不时带有赞美,偶尔又怀着崇敬”,而在我看来,贾科梅蒂更多的时候专注于迷惑。或许有些人说“不知道”的时候,其实正期待着询问。然而贾科梅蒂却拒绝了所有人的理解,只承认认同的可能。他是因为有太多的迷惑而显得比一般人更加疏离。
约翰·伯格是睿智的,他说,“如果贾科梅蒂生在较早的时代,他或许会成为宗教艺术家。然而事实上,他却是生在这个难以理解且疏离感普遍流传的时代,他拒绝以一种过去的方式,即以‘宗教’为名来逃避这类的问题。他仍然固执地忠实于他自己的时间,对他来说,他对时间想必犹如对自己的皮囊般熟悉:从初生到现在,在这个皮囊中,他无法不诚实地面对自己,不得不承认在过去以及未来,‘人’都是注定要孑然孤独的。”
贾科梅蒂不是隐士,他不允许自己成为隐士。这就是为什么他比别人更坚定地返回孤独,他知道只有孤独才是所有人相依为命的唯一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他看上去比真正的清教徒显得更自然。
下载
(57.61 KB)
2015-1-13 23:12
只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家是社会人,对于作为社会人的艺术家来说,艺术要么成为生活的同义词,要么成为生活的反义词。他只能放弃关心这个。所以,即使社会认同他的作品,也不是刻意的。社会只能与他毫不相干。——“孤独”,谁也不能否认这个词在他的作品里,比在其它任何地方体现得更加鲜明和强烈。他几乎是在直接地描绘这个词。
假如萨特不是贾科梅蒂的同时代人,他或许也能够认识到并说出“没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他死后的改变像贾科梅蒂那么大”。但他是他的朋友,更愿意去理解,也只能够去理解贾科梅蒂:“对他而言,距离……是一种被环境、理解和对困难的认可所需要的东西。……这时他觉得距离是不可逾越的。”
“当她们走在街上时,我看她们是妓女,当她们还原成人体站在我面前时,她们就是神。”贾科梅蒂自己说的,好像在说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这些“她们”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她们既是陌生的、低贱的,也是亲密的、崇高的。萨特说,“虽然他(贾科梅蒂)渴望触摸她们芬芳的肌体。他抵制了淫欲邪念,没有去采摘那亲昵的果实,因为他需要的是友谊和爱情。由于他害怕被利用,所以也就不敢轻易占有。”贾科梅蒂肯定难以解释自己,他最终仅将男女诠释为最基本的性别特征和动作符号,男性人体只需要单纯地迈出一步,女性则毫无动作地站立着,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他肯定是用减法来做作品的。对他而言永远有累赘。无论在他的人物周围有着多么复杂的线条,他需要的只是极少的前提,而这已经太多了。
首先是在他和对象之间隔着太多“作品”,他要看清自己眼中的对象,必须去除它们。然后是对象本身有太多的附加物,比如他们的姓名、身份、外貌——是的,他们不一样,但他们只是男子、妇女、头像、猫、狗,一些普遍的个体存在。但还是有累赘。那么多动作、神情,都是多余的、干扰性的。
然而,还是有累赘。在逝世的前一年他终于说,余生可用来描绘一只椅子脚,就一只椅子脚。也许的确是这样,用一年的时间来描绘一只椅子脚,足够了。
他所需要的只是减法,直至看上去比“没有”还要空无。然后他奇迹般地赋予了这“空无”以无穷的质感。
约翰·伯格有一段精辟的论词:“想要维持这样的生命观点需要某种特质,我很难明确地定义这种特质。在贾科梅蒂的脸上是看得出来的:诡诈中乍现出一种耐力。如果人类只是一种动物,不是社会动物的话,所有的老男人都会露出这样的表情。我们偶尔在贝克特的脸上也可以找到相似的表情。你也可以在科比西埃的脸上找到正好相反的表情。”他的语言方式或论证方式是绝妙的,只是,我实在不忍心将“诡诈”一词用于贾科梅蒂——这几乎是一种讽刺或一种暴力性的阐释,试图把他从反面翻过来,赋予他一个正面——约翰·伯格此时所描述的贾科梅蒂是一个天才,而贾科梅蒂只是个较高尚的、自找苦吃的人。贾科梅蒂与贝克特或许确有共同之处,他们作品形式中有一种相似的剥茧抽丝。但他的狡黠从不用于“应景”,也不懂得用来“游于艺”。在生活中,他可以很像是一个天生的演员(假如这样讲不被误解的话),然而用于描绘他的形容词只能缩减,以至于消失,就像他对于这个真实世界的认知那样,他越来越清醒,以至于完全失去兴趣。
贾科梅蒂的作品为死者而作,他说,艺术应该如此。他并非为未来者和成长者而作,他将作品敬奉给不计其数的死者。他或许同时还在提前感知着每一个生命的死亡,将双手贴近生命最黑暗的深处,在盲中触摸生死交界处的混沌,进行一种临界点的“流浪”。在这个深谷里没有风,每一粒尘埃都有其自主性,但这深谷的宽窄由他来限定。萨特看到了这深谷。热内也看到了,他更真切地看到那些“人”是怎样从深谷中站立起来的,热内对萨特说,“在贾科梅蒂那里,青铜得胜了。”可能是因为青铜比泥土更显得坚忍吧。萨特则始终更了解贾科梅蒂本人:“他对自己的梦就是在作品后面消失。如果青铜自己领悟一切,自己来成为雕塑,阿尔贝托还要更幸福。”
他也许甚至更渴望体验死亡,因为那是属于生命最神秘的一部分。在不知癌变的情况下接受胃切割手术时,他对朋友说,唉,只是小手术,如果是癌症倒是值得的经历。他总是理所当然地不把健康当一回事。约翰·伯格敏锐地发现了死亡之于贾科梅蒂的意义——他将生命看作是对于死亡的觉醒:“他不是病态地关心死亡的过程,而是十分在意人怎么看生命的过程,而人类终须一死的命运是人所凭借的唯一信念。没有人会反对这样的观点,即使我们同时也认同其他的理念。”
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他死后的改变像贾科梅蒂那么大”。
他的朋友(后来也几乎成为敌人的)毕加索也是理解他的:“大多数雕塑家都被风格的问题所囿,看不到事物的基础。而对于贾科梅蒂来说,只有一切细节都被遗忘的时候,才能产生雕塑。”尽管不能肯定贾科梅蒂自己能否同意这样的说法,因为至少在生活中,“细节”对于这位艺术家来说从来就至关重要。一个例证是:萨特在其自传《词语》中提到贾科梅蒂有一次脚受伤的经历,由于记错了地点(把金字塔广场说成意大利广场),所引用的话也有误,后者便愤怒地中断了与这位哲学家二十多年的友谊。萨特用此事来证明“偶然性”,贾科梅蒂却用行动来证明了他所说的“真实无法共享”。
贾科梅蒂曾说,他抓住并揭露一种真实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养活自己,为了自己的成长,为了支撑自己,为了尽可能地去接近自己的选择,为了抵御饥饿与寒冷,为了抵御死亡。然而在深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成长,拒绝了自我保护,拒绝了抵御贫穷,以至于几乎拒绝了整个世界,而仅仅是用冷漠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孤独。“这孩子每年焦躁不宁地等待着雪,等雪把大地裹住好让自己藏在小洞里。”他只给自己剩下一条险路,如在家乡的贝盖尔山谷爬上马罗亚隘口那样。
他是那样地孤芳自赏。“一块塑泥、一团石膏、一幅画布、几张速写纸,他就能幸福。”摄影家布拉塞说。可是,他是幸福的吗?他用手中的一切材料来作画、做雕塑,有时候就在墙壁上反复覆盖,有时他对它们相当凶狠,用刀和笔划透了墙壁,用烟蒂烧焦了地板,他把他的灵魂刻在那里,烙在那里,就在那间小小的斗室里。他好像仅仅是在原地踏步,哪儿也不去,但他知道他真正想要去的地方是哪里。他似乎坚信以他的方式完全能够达到他所要实现的“不可能”,他一小寸一小寸地向着“绝对”迈进,就像追赶乌龟的兔子那样,每个“一小寸”对他来说都是无限的“可能”。
萨特在《追求绝对》中有一段同样孤芳自赏的话:“画家们早就知道,因为在图画中,立体的虚构的事物必须让位于平面的想象的事物来承担。如果是这样,不言而喻,在图形和我的眼睛之间的距离是被艺术的假定性所确定了的。如果我前进一步,走到离这画布更近的地方,也不能把对画面的欣赏距离拉近,即使我将鼻子挨到它身上,可能看到它们仍会有二十步之遥,因为对我而言,它永远相距二十步。而且,这种绘画中的距离感,也不是芝诺线的缘故。即使把圣母玛丽亚从圣·约翰的脚下分开而形成空间分割,结果再无限地分割下去,我也只是从这画布上划分出特定的长度,而不是那些石块在支撑着玛丽亚和她的丈夫。
“雕塑家们没能认识到这些基本的事实,因为他们是在一块真正的大理石这个三维的空间里创造。虽然他们的艺术产品是一个虚构的人,却认为自己是在一个真实的领域里创作。……”贾科梅蒂做到了那种“最基本的”。他“需要解决和必须解决的只有一个问题:怎样用石头做一个人,而这个人又不被石化”,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带着强烈的兴趣观察别人,好像他自己不是在同一世界上出生”。
或许萨特分析得过于复杂了,在贾科梅蒂面前,或许我们都显得过于复杂了,或许他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复杂。事实上很多年里,那些在空间中有层次地纷乱着缠绕着我的仅仅是一些线条,许多线条——那么有层次,纷乱,却绝不混乱,就像一种庞大而精密的机械装置,却不可能是机械装置——他从不追求秩序。当人们努力追寻秩序的时候,他追求整个世界;当人们努力追寻他的时候,他所追寻的仍然是整个世界。他只是要拒绝无聊的循环。而一次又一次地,他将我拉回到他的空间里,那是一个并不温暖的、灰色的场所,却最有可能给人休憩,就像与他同乡同姓的诗人朋友所描述的那样,“是被风吹乱了头发时的感觉”。
1964年夏末,年轻的美国作家罗特请求他为自己画一幅肖像,“一幅”却意味着,罗特一共十七次看到自己的头像美丽呈现,又无可奈何地看着它们被涂盖消失。直到画布上的人像有浮雕那般厚了,直到罗特要回纽约了,画像的过程终于结束。第十五次,当贾科梅蒂涂盖掉刚画好的画面,罗特写下:“我不指望,这幅画能以传统的方式‘完成’。我只希望,当他决定停时,这幅画处于一种状态,让人们看到我的朋友怎样无数次地尝试了我的形象。”
图片附件:
003.jpg
(2015-1-13 23:09, 72.11 KB) / 下载次数 369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08&k=9486ea05dec7ccb307a192d365e30bb7&t=1751741816&sid=OVZwrk
图片附件:
004.jpg
(2015-1-13 23:09, 59 KB) / 下载次数 392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09&k=72074738e93bcd6ea03bc197e88a6a51&t=1751741816&sid=OVZwrk
图片附件:
005.jpg
(2015-1-13 23:12, 57.61 KB) / 下载次数 381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2911&k=7091e93879b30e214e813590167c8e05&t=1751741816&sid=OVZwrk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1-13 22:57
伞老,加粗飘红吧,全球精华,汇于此帖 ,哈哈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