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3亿美金高更画作刷新纪录后 世界最贵十幅画作重新排名(附高更作品拍卖纪录)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9 10:47     标题: 3亿美金高更画作刷新纪录后 世界最贵十幅画作重新排名(附高更作品拍卖纪录)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2015020757858.jpg 第一名 高更 《你何时结婚》  3亿美元   第二名 塞尚《玩纸牌者》  2.59亿美元   第三名 毕加索《梦》  1.55亿美元   第四名 弗朗西斯·培根 《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  1.42亿美元   第五名 波洛克《1948年第5号》  1.4亿美元   第六名 威廉·德·库宁《女人III》  1.37亿美元   第七名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 《鲍尔夫人的肖像》  1.35亿美元   第八名 爱德华·蒙克《呐喊》  1.199亿美元   第九名 贾思培·琼斯《旗帜》  1.1亿美元   第十名 毕加索 《裸体、绿叶和半身像》 1.06亿美元 【凤凰艺术综合报道】在瑞士贝耶勒美术馆“保罗·高更大型个展”即将开幕之际,一则关于保罗·高更画作天价出售的消息霎时间成为艺术界最为热门的话题:“原属于瑞士私人藏家Rudolf Staechelin之手的一件创作于1892年的保罗·高更画作《你何时出嫁》(when will you marry ?)近日以私人洽购的方式被卡塔尔博物馆以约3亿美元的价格购入囊中,或将一举超越保罗·塞尚佳作《玩纸牌者》2.5亿美元的价格,进而荣膺当今世界最贵艺术品的桂冠宝座!”欧美国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对此艺术事件进行了报道,并做出了点评,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搜集整理的海湾艺闻集锦: “卫报” 保罗高更的作品“你什么时候结婚”成为有史以来最贵得艺术作品。这幅描绘了两个塔希提女人的画,以近三亿美元的价格被售出,而画家生前也并没有声名鹊起。 俗话说金钱万能,所以对于一个来自瑞士的艺术收藏家而言,三亿美金是能让他割让这幅高更作品的价格。 Rodulf Staechelin是这幅画曾经的藏家,但是他以三亿美金——有史以来最贵的价格出售了。今年他62岁,曾经是苏富比的员工,他自己的家族信托基金有20多幅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一直向在巴塞尔的Kunst博物馆借出艺术作品达50年之久。 Staechelin对纽约时报说这幅1892年的油画曾经被售出,但是不能确认买家的身份或者是交易的价格。这幅作品的买家应该来自卡塔尔,曾经在2011年以近2.6亿美金的价格买入保罗塞尚的“玩纸牌的人”。 他说: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是现在? 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好地报价,市场现在价格都很高,10年之后会是什么价格谁也不知道。我一直努力想保留这些作品,我们拥有的近90%的作品都在博物馆免费展出。 “BBC” 这幅高更的作品一直长时间的在公共场所展出,据业内人士猜测应该是被卖给了一家卡塔尔的博物馆。 这个虽小却因石油而富有的国家保有之前画作拍卖成交额的最高纪录,1.58亿英镑(约之前提到的2.6亿美金),很多年这幅作品一直由Staechelin出借给Kunst博物馆进行展出,但是因二者的某些争议,Staechelin现在将作品出售。 “赫芬顿邮报” Staechelin今天下午接受的纽约时报采访,但是拒绝透露买家信息或是具体价格。 买家可能是卡塔尔博物馆,卡塔尔王室成员谢赫·沙特·艾尔塔尼(已去世)是世界级的顶级艺术收藏家。近年来也有其他来自卡塔尔的买家成为主要艺术交易的常客。近几年成交的作品有塞尚的从埃斯塔克山上远眺伊夫古堡,由底特律的福特庄园以1亿美金售出。 这场交易在与当地政府的一场争执之后被安排进行,Staechelin和Kunst 博物馆的争议主要是Staechelin能否在博物馆闭馆期间进行巡回展出。当时的出借协议中写到的是作品必须要对公众展出。“我们很痛心地被提醒:永久出借始终还是出借,巴塞尔人民并没有拥有全,它们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带走”博物馆在失去这件作品展出后发表的声明中提到。Staechelin拥有这幅画和其他的作品,从他祖父那一辈和家族的其他人那里继承而来,他的祖父是从一战开始收藏的一位瑞士商人。 (继第一篇稿件Staechelin对纽约时报说的那段话的最后两句)这不是很好的避免金融风险的办法,对我来说这些作品是家族历史和艺术,但是也是投资和保险。 (本文由凤凰艺术 修旖 独家编译综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附件: 2015020757858.jpg (2015-2-9 10:47, 113.13 KB) / 下载次数 526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3138&k=784c4dd42c0a2e06fd868f86bc34790a&t=1751742721&sid=J1jpl6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9 11:0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U242P4T8D3017859F107DT20110505100306.jpg 出自知名法国画家高更之手的一座珍稀木雕半身像2011.5.3日在纽约以1120万美元高价卖出,刷新高更个人的雕塑品拍卖纪录。   国际拍卖公司苏富比原先估计这座《年轻大溪地女孩》拍卖价格将在1000万到1500万美元间。半身像的年代可追溯至高更于1890年到1893年拜访大溪地期间。这段时期高更所塑的雕像只有极少数幸存。高更雕塑品拍卖最高纪录为140万美元。

图片附件: U242P4T8D3017859F107DT20110505100306.jpg (2015-2-9 11:10, 34.6 KB) / 下载次数 448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3140&k=082bcc3df479dbafa4b73c1491ab7e05&t=1751742721&sid=J1jpl6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9 11:1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苏富比伦敦拍卖斯坦利J. 西格收藏中保罗·高更的十幅版画,最终以154万英镑成功售出,这一数字是这组版画拍卖前最低估价的四倍。 2011040109561038404.jpg “蜷缩的达塔希提岛女人(Crouching Tahitian Woman Seen From The Back)”以577,250英镑——其估价(180,000-220,000英镑)三倍的价格售出,创造了保罗·高更版画作品拍卖的新纪录。这幅单板画吸引了众人的关注,众多投标者对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经过长达5分钟的竞标之后,最终被一位私人收藏家通过电话拍得。

图片附件: 2011040109561038404.jpg (2015-2-9 11:26, 52.33 KB) / 下载次数 525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3143&k=813223fbdc862ae040f677d4b3bd0796&t=1751742721&sid=J1jpl6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9 11:14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rd_or_f5a60e57fcf974f2d37d6c8d72f68576.jpg 2011年01月18日 08:09 大众网-齐鲁晚报 高更作品《向日葵》   凡高也许是西方艺术界最有故事性的艺术家之一,而他与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的友谊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今年2月,一件高更所绘致敬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将在伦敦拍卖。   高更这幅作品1901年绘于塔希提,向日葵是凡高作品中的经典意象,而这幅高更的向日葵也被看作他对于1888年与凡高同居生活的一分致意。当时,两位艺术家都还穷困潦倒并且默默无闻,凡高与高更分享了自己位于法国阿尔的住所“黄房子”。在那里,凡高画了很多《向日葵》,并将其装饰在高更的卧室中。然而,凡高的酗酒和精神问题还是将他们的友谊引致终结。   1901年,高更总共画了4幅向日葵作品。这一幅作品自1989年之后就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但早年它曾经在数十个美术馆展出过。

图片附件: rd_or_f5a60e57fcf974f2d37d6c8d72f68576.jpg (2015-2-9 11:19, 34.69 KB) / 下载次数 517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3142&k=d90953b5192e3269b8e728149ef093b5&t=1751742721&sid=J1jpl6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9 11:25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保罗·高更,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画家作品。他拥有毕沙罗(Pissarro)、马奈(Manet)、雷诺阿(Renoir)、莫奈(Monet)、希斯里(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1876 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选巴黎沙龙;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渐渐地,高更越来越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参加了最后四届印象派画展。 1883年成为职业画家。曾团结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画家组成蓬塔旺画派。1895年以后,因健康原因和经济支持中断,精神受到刺激,自杀未遂。他的艺术观点受象征主义观念驱使,不满足印象主义绘画。1897年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用梦幻的形式把读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时空延续之中,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作。另一幅作品《两个塔希提妇女》追求表现的原始性,含有精致的趣味和艺术魅力。 高更的早期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影向下毕沙罗的作品。1880 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 ,赋予画面颤动的韵律特质,色彩略见后来发展的迹象,但仍很拘谨。他把颜色做块面处理,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例如以鲜亮的蓝色画阴影,以红色画屋顶,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高更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讲道以后的幻景》就是这种艺术处理的代表作。他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早期创作 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 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作品。 高更早期的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影向下毕沙罗的作品。1880 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 ,赋予画面颤动的韵律特质,色彩仍很拘谨。他把颜色做块面处理,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例如以鲜亮的蓝色画阴影,以红色画屋顶,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风格过渡 1888 年二月,他前往不列塔尼的阿凡桥,结识了贝纳(Bernard)。贝纳的一些观念受到高更修正和润饰,而形成今日为人所知的“综合主义”(synthetism)运动的理论基础。贝纳排拒库尔贝(Courbet)的写实方式,主张拓展印象主义领域,乃朝着另一新的方向探索。贝纳与高更双双寻求新的表现力量。他们主张艺术应具备有力、率直而普遍的相同象征,以舍弃细节及特征,并经过压缩的感觉,强烈而集中地表现印象、观念和经验三者的综合。高更于是走出了印象派画家那种琐碎的光影、固定短暂景象的意图、以及对文学借喻的逃避。 后期创作 1889 年,他前往勒普底,在勒普底时,他的画呈现最简洁的形式,色彩强烈,背景简化成节奏起伏的形态。此种现象可见于《黄色基督》(The Yellow Christ)。高更对于热带乐土的怀想,致使他于公元 1891 年在巴黎拍卖其画作以筹款,并于 6 月抵达大溪地,他在那里停留到 1893 年。该地的美与神秘,令他深深着迷。他非但舍不得离开,更去探寻那片原始、未开发的纯真。他把“野蛮人”理想化,认为是受本能引导、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创作的泉源。此时,高更已不再使用补色。他变得喜欢并用红色与橘红色、蓝色与绿色、紫色与暗褐色,将靛蓝当作黑色使用 。 尽管此时画作在色调上比起他早期的作品来得阴沉些,但是在构图上却变得更为直接而大胆。这些作品同时具有壁画的风格与份量。 1901 前往马贵斯群岛。尽管一时极端的消极,高更却在此段期间完成了他一些最活泼鲜明、最富想象力的作品。 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 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 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以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 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 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 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找到了天堂一般的艺术环境 1887年,他在布列塔尼、巴拿马和马提尼克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环境。明晰的线条、硕大的体积感、生硬的对比色彩,从此他与印象派决裂。当他回到法国时就谴责莫奈和毕沙罗特有的自然主义幻觉,提出艺术表现的“综合”。 简 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但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 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 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迎得了一些崇拜者。 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 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尔后又移居马克萨斯群岛法都——伊瓦,于1903年5月1日辞 世。 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由于厌倦城市生活,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风习和艺术,高更不顾一切,远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上去生活和画画,直到去世。高更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高更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 向往远方与留恋异国情调 高更似乎总是响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这种感情,最终在他的一种救世的信念中具体化了。也许所有同时代的艺术家的感情,都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高更在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对于绘画本质的信念,他把绘画的本质看成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综合”,而不是印象主义者所认为的那种直接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他不断地运用绘画和音乐的类似性,把色彩的和谐、色彩和线条当成抽象表现的形式。比起大多数同辈艺术家来,他的探索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东方、古典前以及原始艺术的影响。我们在他身上,发现了现代原始主义的根源,发现他向往获得一种表达方式,以抛弃西方传统的习惯势力,回到史前人类和野人的真理中去,从而达到真理。 在一幅表现马提尼岛的风景里,那强烈的色彩已经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正常体现的范围,热带岛屿对他的吸引是显而易见的。他于1888年返回阿望桥时,画的《布道后的幻象》这幅画体现了这种态度。这是一幅惊人的作品,由红、蓝、黑和白色组合而成的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产生了拜占廷镶嵌画似的效果,表现了布雷顿农民的宗教幻想。这是综合主义新信念的文献,它影响了纳比派和野兽派这样比较年轻的派别思想。也许他最大的独创,就是在主角们进行搏斗的占优势的红色色场中对于色彩的任意使用。这幅画是第一个完整的色彩声明,把色彩本身当成表现目的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某种描写。就此而论,他标志了西方艺术史中的一个伟大的解放运动。而且,就绘画手段的抽象表现而言,高更把空间压缩到使背景中占优势的红色夺目、跳跃,超出了前景中几个紧靠着的农民的头。 高更所发展的塔希提绘画,在造型空间探索上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一致性。艺术家的想象中充满了多种不同的概念,有视觉的和象征的,每种概念都有最适于它的造型的表达方式。因此,《敬神节》在某些方面便成了传统的风景画,是在深度明显地缩短中构成的。画中的人物,表明了使他入迷的从古埃及到当代波利尼西亚的各种非西方的影响。那个“神”是艺术家想象的产物。高更很注重主题的神秘性和当地人对神的虔诚,但他全神贯注的是曲线线条组成的红色、蓝色和黄色形状产生的神秘感受。那种线条爬满了画面。 《两位塔希提妇女》则又是一番情景,它是赞美感官之美的简短赞美诗。在从黄色到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的色彩结构中,现出两位妇女的轮廓,象低浮雕一样出现在背景上。虽说是线造型,但人物头部和手臂却是以微妙的明暗变化来表现的。在这幅作品中,煞费苦心杜撰的神话已踪影全无,艺术家的造型结构理论,服从于表现主题的极端快乐,虽然色彩的和谐和从前的作品一样可爱,绘画的空间和从前一样封闭而有限制,然而这个有立体感的人物浮雕般的投影,与古典浮雕的新古典神态,拉上了关系。 《塔希提少女》描绘的是这个岛上劳动妇女生活的一个场景。画面中心两个坐在海边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形象,给人以一种平衡、庄严感。为了突出这种特定的风土人情,高更采用的是近于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故意显露单线平涂的稚拙结构形式。画上的两个人物极富东方色彩的趣味。大面积平涂色块的装饰画法,使土著人民在强烈的阳光下晒成的棕赭色皮肤,与鲜艳的裙子构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高更把这里的热带原始园林简化,然而强化了气氛。这幅画上的异国情调,浓郁的自然景物,没有透视感,没有色彩的层次,充满着主观的装饰味道。 反对印象派那种纯客观主义 高更在巴黎时就反对印象派那种“纯客观主义”。他强调绘画应抒发自己的感受,让主观感觉控制画面。西方评论家称他的画法为“景泰蓝主义”——大胆的单线平涂色,黑线勾边。自从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摄影术后,绘画上要求革新的呼声更为强烈,对法国古典主义那种细腻的油画描绘方法,几乎一致表示唾弃。画家们要求在画面上寻找新的艺术语言。他们认为,画面上的物象不应与实际对象完全相似。凡以线条、色彩和体块组成的形象,应有画家自己的情感形态。一句话,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 这一幅《塔希提少女》就具有上述这种单纯的"原始之美"的特点。在这里,透视远近法没有了,色彩是经过整理和简略了的,人物也缺乏立体感,但这一切所构成的色调是令人兴奋的。它的装饰性带来了一种粗犷的部落生活气息。海岛上的浓郁色彩和土人们的纯朴劳动生活与性格,确实给高更的画面带来了特殊的风采。 专注于塔希提人的生活 高更在大洋洲度过的这段时间里(1891~1893年和1895~1901年在塔希提岛;1901~1903年在多米尼克岛),是他的创作的最成熟和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专心致志地画塔希提人,画她们的生活风俗和宗教仪式。他在这个岛上找到了能够最充分地表现波利尼西亚地方的色彩,找到了不同于欧洲人形象的毛利人的状貌。这里的黄色、红色、雪青色、绿色,搭配得那样明亮、清晰,就连太阳本身,有时也与其他地方不同。半裸的毛利人的金黄色身体,以及他们身上风格化的装饰,使他如醉似痴。高更娶了一个毛利少女作妻子。他从妻子的同胞中得知许多当地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习俗。 把虚构和象征置入画作 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他把虚构和象征的造型放入画里。用平涂的单纯色彩加以渲染,加强了绘画的神秘性和奇异性因素。他还想出一些包含许多意思的名称,用作绘画的标题,让人从图画中寻找它潜在的含义。这些色泽鲜明,题目费解而形象又颇具原始野性的明快作品,与其说是把这个奇异世界的生活具体化,不如说是在体现波利尼西亚这块殖民地民族的人性。 1898年,高更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是一幅大型油画。据他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哲理性作品。因为在此以前,他在贫病交迫中心情十分沮丧。他无法摆脱贫困,不得不求助于罪恶的巴黎对他的艺术的肯定,他为此而愤世嫉俗,决定自杀。他曾跑到深山里吃下毒药,企图死后以自己的尸体饲兽,以求彻底的解脱,但被人发现救起。尔后,他又突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说:"我打算在我死前画一幅宏伟的作品,我空前狂热,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一个月。"他想把自己梦幻中的一切画成一幅画。当他梦醒时,他觉得面对画幅"看到"了他所要画的整个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句话就成了这幅画的标题。 1896年,高更又完成了一幅《芳香的土地》,构图与他的另一幅《手捧芒果的女人》差不多。热带植物的变形描绘,一群穿衣裳和半裸着上身相间隔的女人形象伫立在一片果林中间,还有几个蹲在地上吃着果子的小孩。这里的形象更趋于平面化,也没有精确的比例关系,表达了画家对生活的偶然臆想,一种渴望了解和深究这种土著人生活的臆想。所以这两幅画从构图到形象,都富有装饰性趣味。高更对塔希提岛上的奇异风光进行了综合的再创造。 高更在1881年的“独立派”画家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完全独创一格的画“裸体习作”。一位评论家在评论这次展览会的文章里写道:“这幅画显示着一个当代画家无可争辩气质。在当代所有画过裸体的画家中间,还没有一个能够如此有力地表现生活的……栩栩如生……这整个身体,这耷拉在腿股部的略微隆起的腹部,多么真实。” 今天来看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形象的结构是符合毕沙罗的印象主义明暗观念的。但它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腔调(譬如人体的皱纹、背部的变形),带有更剧烈的明暗调子的对比;还可看到不甚高明的素描,带有不合比例之处。这些不合常规的表现,一方面说明了高更的现实主义倾向,但另一方面也妨碍了整体的统一。现在稍微谈谈色彩。裸体是玫瑰红和绿色,有深蓝色的阴影;内衣是粉红色和天蓝色;人体右边的衬布是绿色和蓝色;头发是蓝黑色;墙是紫色;墙上挂着的吉它是黑色和黄色;壁毯是黄白色及蓝色和红色的条纹。吉它和壁毯的质感表现得很完美;其余的东西则表现得不甚确切。色彩很大胆,也很强烈,但在细节上比在整体上成功。总之,这件作品的作者是一位不大考虑到调子的大胆的色彩家,一位对自己的纲领缺乏信心的素描家,一位没有很大活力的、争辩多于灵感的艺术家。 《布列塔尼的猪倌》 1888年“布列塔尼的猪倌”这幅画里用的是勾黑边的色彩平涂。这些平涂面是彼此对立的,为的是不依靠中间调子而表现出空间感。有些色彩画得很随便,不能反映现实:林子是紫色、橙黄和红色,山是紫褐色,石头是粉蓝色,房子是白色和蓝色,猪是黄色,放猪的孩子穿的是蓝色和紫色的衣服。总之,这幅画的整体在形和色上是统一的。它的独立自主性已经达到这种程度,即为了创造一个具有独立生命——艺术生命的客体,艺术家的视觉就会不符合现实的视觉,就要从后者中抽象出来。某些次要的细节还很像印象派,不过画面总的风格已是另外一种,即建立在新理论的基础上;高更将把这种风格发展下去,并且至死不渝。 他称这种风格为“釉彩派”和“综合法”。确实,这里一片片颜色是像景泰蓝(Cloisons)那样平面分布的。这是走向平铺形象而不要像塞尚那样表现空间与体积的相互关系,避免写实的刻画而集中注意力于艺术对象的第一步。 《雅各与天使搏斗》 《雅各与天使搏斗》看来是一个基督教题材。实际上,画家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画的是人们脑海里的幻觉,画上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因此画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的古怪帽子,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宗教传说中的“搏斗”场面,却被处理在不太明显的地方,以象征这些虔诚的布列塔尼农妇头脑里所映现的幻象。细细鉴赏这幅画:一棵横向拦截的树干隔成两个画面。一个带翅膀的人(显然是天使)在同另一个人(雅各)拼力格斗,这是画面中的一个空间;在近景,三顶特大的白色帽子遮住了另一个空间。三顶白帽子是两个布列塔尼农妇的背影、加一个侧影,都在深色衣裙衬托下显得很强烈,它们构成了一个空间;在她们左边,一排跪着的妇女,按透视关系渐次缩小。在树干的下方有一头嬉戏的牛,尽管也很小,但它远近关系与同雅各搏斗的天使的远近,没有任何比例上的联系,因此它是第三个空间。这样,整体平涂的大面积空间,就有三个层次,即用三种透视体系并存的方法构思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一个既靠色彩,也靠结构的非物质的空间。 这个主题使他的绘画显得神秘化了。这里的红、蓝、黑和白色组成的画面,是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类似拜占庭镶嵌画。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复杂性,也使高更的艺术风格复杂化了,故史家称它是一种综合主义(Synthetism)。高更的这种风格后来还影响了法国的纳比派和野兽主义。 《黄色的基督》 油画《黄色的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色彩虽然华丽,却显示出布列顿景色的天然质朴;妇女的形象虽显得优雅,然而其庄稼人的气质却仍是一目了然。 《美丽的恩琪拉》 在“美丽的恩琪拉”一画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情调。这是一个美妇的肖像。画家在这个肖像上完全是按照色彩结构的要求确切地修酌着她的形——脸、手、衣服。玫瑰色、绿色和淡蓝色借助形象本身和背景上的蓝色和红色衬托出来;菩萨偶像上的金黄色和橙黄色使这些色彩显得更加多样。因此,这里的形是服从面的,这就可以使观者更好地欣赏那些纯色的区域。但是,画家虽然颇感兴趣于这个肖像本身,他却并不仅限于画一个一般的肖像;为了赋予肖像以一种超自然现象的色彩,他把肖像安置在一个虚幻的圆圈里;他在画的左侧,安上一尊模糊不清的佛像,暗示肖像本身所给人的印象也与这个偶像一样,同时也显示了画家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尊崇。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理性的价值,但是,甚至是在许多年过后的今天,艺术家的这一幻想仍然以其色彩的力量,以及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以其对神秘事物的活龙活现的造型表现而使观者迷惑。马拉美说高更的这句话颇可用于这幅画:“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的奥妙竞能容纳在这么鲜明的形式之中。” 《塔希提的年轻姑娘》 1891年,高更创作的肖像画“塔希提的年轻姑娘”是一幅真正的杰作。他喜爱塔希提妇女的那种粗野但却健康而强烈的美,他喜欢她们的天真、直率的性格,他欣赏她们肌肤上的炙热而又丰富的色调。 他太为他的模特儿所陶醉了,以致他无法为了他的综合法而牺牲模特儿。因此,他以综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但决不搞综合。形象上没有丝毫抽象因素,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调子都充满着赞美和喜悦。高更那种绝望的、悲哀的调子,在这幅画上已全然消失。他在远离文明、远离首府巴比埃城的森林之中,重新获得了平静、人性和快乐。随着欢乐,他重又找到了准确的明暗对比调子和安稳的、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狂乱的色彩和谐。褐黄色的皮肤、蓝黑色的头发、青紫色的衣服(稍被几块玫瑰色和白色所间隔),展现在上半部为橙黄色,下半部为红色,散布着一些绿树叶的明亮的背景前面。甚至某些结构上、比例上、体积和光的表现上的缺陷,也竟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东西,因为它们反映了表现手法的新鲜和生动,反映了艺术家创作的无拘无束。高更往后也创作了一些像这样美的作品,但比这更好的作品却从此未能再见。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9 11:2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1892年的保罗·高更画作《你何时出嫁》(when will you marry ?) “你什么时候结婚” 《塔希提的年轻姑娘》 ================ 三个名字。。???? 005.jpg

图片附件: 005.jpg (2015-2-13 16:30, 81.26 KB) / 下载次数 520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3159&k=08a6c272425d69ef688ba7c5c5f7134b&t=1751742721&sid=J1jpl6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13 16:3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这才是全图,6楼的效果稍接近原作。。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13 16:36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这个作品,也是代表作。。 006.jpg

图片附件: 006.jpg (2015-2-13 16:37, 114.6 KB) / 下载次数 548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3160&k=b6651c59f8e3d1e280225ffdf69e7784&t=1751742721&sid=J1jpl6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13 16:3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    007.jpg (法)高更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9月   真正的艺术,是将你刺痛,并让你觉得自己是孤独的。读高更的这部《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就有着这种被刺痛并孤独的感觉。尽管“诺阿诺阿”,用塔希提土话翻译是“香啊香”的意思,尽管高更是在意图记载一段他在塔希提度过的幸福时光。   高更一生命途跌宕。他当过水手,也曾在巴黎的一家银行工作。26岁开始画画,继而辞去了银行收入颇高的工作,专心于艺术创作。他的丹麦妻子因为无法忍受生活的拮据离他而去。高更贫病交加,却更痴迷地寻找契合自己心性和艺术创作的乐土。于是远离法国文明、质朴又“原始”的塔希提岛成了他不二的选择。   说高更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不假。他曾经拥有那么多,又失去那么多,但所得所失之间,唯他自己知道孰更可贵。而在我看来,他的人生经历却是那么自然而水到渠成,甚至有种必然的意味。因为,对高更来说,他从来没有刻意去创设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一生都在追寻,追寻符合自己内心世界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追寻适合他艺术创作的生存情境。   所以,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当高更的画在巴黎少人问津时,他所思忖的不是改变自己的风格,而是决定离开令他窒息的欧洲艺术氛围,到“蛮荒之地”去寻找人的本真。   所以,我们才不会惊讶,为什么这本手记的风格与高更为此书所做的配图会那么如出一辙灵动而简练,粗糙而清新,他的文字仿佛有着绘画般的浓烈色彩。   于是,这本手记中的文字与画互为注脚,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在这“蛮荒之地”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是怎样的如鱼得水为塔希提少女画肖像时的悸动,与当地小伙子砍树时觉察到的自己被压抑的野性,和当地人一起捕鱼时的遭遇,与自己的塔希提妻子间种种神秘甚至诡异的不同……高更从一个局外人,渐渐变成了“毛利人”。他太向往这种带着野性、看似“原始”却摆脱了所谓文明体制的约束的生活了。塔希提岛的一切像是暗合了高更内心的密码,让他的灵魂受到感召,改变了他的生活,迸发了他的艺术灵感,也使他的创作摆脱了之前印象派的影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所以高更的一系列代表作都会诞生在这一时期。   荣格曾经说过:“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同样,正是塔希提的气息成就了高更,只是可以想见这其中的五味杂陈,因为在高更那色彩艳丽的画作之后有种无可遁形的落寞和孤寂感。   高更最终是为了维护土著人的权益与法国殖民当局发生冲突导致心脏病突发而猝死在塔希提岛的。“诺阿诺阿”“香啊香”,犹如高更对生命中这段特殊时光的叹息式的礼赞,他或许是死得其所的吧。正如意大利著名美术理论家文杜里说的那样:“高更在塔希提的生活缩短了他的生命,却拯救了他的艺术。”   来颖燕来源信息时报)

图片附件: 007.jpg (2015-2-13 16:39, 50.44 KB) / 下载次数 514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3161&k=492bda0c3b4d456a11cde9a8985bd817&t=1751742721&sid=J1jpl6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13 16:42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5 编辑 敬爱的春总理,我给你弄两幅?我对高更还是比较有研究的,说话底气很足。。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13 16:44

塔希提美女确实有独特的魅力。。。 008.jpg

图片附件: 008.jpg (2015-2-13 16:45, 54.84 KB) / 下载次数 363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3162&k=2b9f73a4fd9d0276a3caf8bb3e968070&t=1751742721&sid=J1jpl6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