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常玉参考资料7 红楼梦《菊花诗》赏析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2-24 11:27     标题: 常玉参考资料7 红楼梦《菊花诗》赏析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00 编辑 菊花诗》赏 《菊花诗》十二首,是继《海棠诗》之后又一组诗。诗题是由史湘云拟定的。要求题目按编序排列,作诗者自选,只限七律,不限韵脚,不署真名,只署“雅号” 这一组诗,把咏菊、赋事和咏人三者紧密结合,水乳交融,从中也流露出各人的思想性格,暗示了人物的不同命运。 《忆菊》 【原文】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离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译文】 在西风中我惆怅遥望心头多么郁闷,正值这水蓼开红花芦苇扬白絮的断肠之时。 去年的花圃里空有篱笆而秋花已无踪无迹,只有在寂冷清寒的霜月之夜你才进入梦中。 面对着南归无去的飞雁我不禁把你怀念,寂寞无聊啊直听那捣衣声呆坐到深夜。 有谁可怜我为凋残的黄花相忆成疾病,告慰的是来年的重阳节相逢会有期。 【赏析】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七律诗。诗题既然为“忆”,则内容便围绕着回忆思念的主题展开。全诗抒写女主人公在长期的忆念中所忍受的苦痛,预示了她以后的不幸境遇。 诗的首联以“怅望”、“闷思”和“断肠”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直接切题。诗中的“蓼”,指水蓼,其叶梗皆红紫色,开的花也是红色的;“苇”,指芦苇草,其花白色。由于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都在夏末秋初,此时无由看到多姿多彩的菊花,因而薛宝钗才惆怅的临风盼望。诗的颌联,写的是初春季节对菊花的思念之情。此刻,映入眼帘的是片片菊篱,便形虚设;而去年曾一度繁华似锦的菊圃,也已空荡无物。然而,怀念之情并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反而变得越来越浓烈,即便是这“瘦月清霜”的冷寂之夜,也还不知有多少次在梦中与之相会。情之殷切,意之笃厚,只有自己与菊花才两心相知。 上述两联,都是从时间上着笔来展开思绪的。转到诗的颈联,才从空间上落墨:“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因见北雁南归,不禁想到雁儿可能会把菊花的信息带往江南,因而产生了跟随大雁南飞的奇想;听到阵阵的砧声,不禁想到在这空阒无人的夜晚,还有那么多妇女为征人捣制衣裳,自然勾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这两句也暗点时间,这可以从“雁归远”三字看出是初冬时节。但它主要的还是以广阔无垠的天地作为抒写情怀的背景,并以鸿雁和砧声作为引发情感的媒介,这样就使诗中所包孕的意蕴显得丰富而深广。 诗的尾联,是对上面意思的总体概括,并在时间上回应首联。“谁怜我”句,言我此刻已为盼望菊花早日来临而相思成疾,则“我”怜菊之痴情,与“无人怜我”的世人之薄情,便形成一个明显的对照。但既然无人怜我,只好自宽自谅,在梦中与同病相怜的菊花约好了明年相逢的佳期。这一结句虽然给人带来了一线希望的曙光,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之辞,其情感也就反而显得沉挚而悲愤。 综上所述,全持抒写了薛宝钗近一年来绵绵无尽的忆菊之情。但这种思念过程的描述,是与小说中预示人物后来悲剧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曹雪芹对后来情节的透露,宝钗的丈夫贾宝玉最终是不顾众人的挽留,而“悬崖撒手”,遁入空门的。因而宝钗的“忆菊”,便是思夫的孤凄心情的一种暗示。 《访菊》 【原文】 闲趁晴霜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译文】 闲暇时趁着晴霜不妨四处一游,不要因贪酒杯端药碗在家中停留。 这霜前月下的菊花是谁人所种?那槛外篱边又是哪里来的新秋? 我脚着木屐远道寻芳心情多怡适,在这寒冷的时节吟诗也倍觉情致悠悠。 你这金色的秋花呀若怜我这个诗客,请别辜负我今朝把你携挂杖头回归的深情。 【赏析】 《访菊》一题,因其着眼点在一“访”字,故全诗着力描述了贾宝玉寻访菊花时的心理和行动,表达了这位久病公子访问秋菊时的一片痴情。诗的第一句,“闲趁晴霜试一游”,交代了出游的天气以及当时的心境。一“试”字,正说明了象访菊这一类的活动已许久没有开展,故今天乘兴出门,心情自然格外不同。第二句,诗人先按下访菊的活动不表,而是说不要被酒杯和药盏滞留家中,免致错失这大好时光。这就从反面衬托出访菊之前已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写来跌宕顿挫。诗的第三、四句,才用“霜前”、“槛外”这对偶精切的诗行,和“谁家种”、“何处秋”这两个反问句式,进一步强化了菊花绚烂夺目、娇艳迷人的风彩,表达了访菊之时诗人那特别惊喜的神态。 诗的五、六句直接写远道寻芳之人。据说,晋代文人出游时常喜脚穿木屐,上山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并为使木屐穿久耐用,常常用白蜡对它进行涂抹。如《世说新语》中记阮孚“自吹大蜡屐”一事,时人便誉为豁达,这当然是古代有闲阶段生活风尚的一种表现。故此处的用典,便寄寓着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至于句中的“得得”一词,则为唐代的方言,犹今天的“特地”之义。这说明诗人是特地从远道赶来访菊的。因而既见菊花,就自然要雅兴大发,“冷吟不尽”,情致悠悠,见出诗人与菊花情感默契的程度。 这样,在诗的最后二句,便把“黄花”与“诗客”合写,说你这黄花如果懂得我这“诗客”的一番情意,就不要辜负我今朝把你挂在杖头携带回归的愿望。至此“诗客”对菊花的一片深情,已跃然纸上,而访菊的题意,也已写尽写足,毋须花费更多的笔墨。 《种菊》 【原文】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道,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译文】 我携着锄头把你从秋天的花圃中移来,特意把篱笆畔庭院前到处细心哉栽。 没想到昨夜的一场甘雨你便自然成活,更欣喜今晨你已带着霜露繁花盛开。 在冷肃的秋景中我诗思如涌吟诗千道,在阵阵的幽香里我洒洒祭奠醉饮一杯。 用泉水浇灌以沃土封培我对你格外护惜。须知在这偏僻的小径才得以隔绝尘埃。 【赏析】 《种菊》承《访菊》一诗而来,正如宝钗所说:“访而得之,故种”。全诗以“种菊”为题,寄托着诗人与菊偕隐、超尘出俗的人生理想。诗首联直接进入种菊本题。“携锄”写诗人手持劳动工具;“秋圃”言裁种菊苗的季节环境。“篱畔庭前”既绾合上句的“秋圃”,又具体落实菊苗“移来”裁种的最佳地点。而“故故”之意,即为“特地”之情,写足诗人种菊时特别细心的情态。诗的颌联进一步抒写种菊成功后的欣喜之情:“昨夜”一场秋雨,菊苗“不期”而活,今晨虽有微霜,犹喜菊花怒放。本来,种菊遇雨,纯系偶然;菊花开放,也属天性。但前者象是天公的特意安排,后者则具有相当浓郁的人情味。这样,诗人的种菊赏菊之情,自然就溢于言表。 诗的颈联紧承虎头蛇尾,在意境上却更加深邃。有菊可赏,便须吟诗以助酒兴,酹酒以寄情。故“诗千首”之多,正是菊花所触发的灵感之产物;“酒一杯”之醇,也只有邀菊同饮才能真正感受到。此处的“秋色”和“寒香”,皆借代菊花,以凸现其清冷幽香的秉性和神韵。而“酹”字本为洒酒祭地之义,此则言菊花与诗人同饮之意,以见出两情相得,其乐融融的谐和之情致。 诗的尾联,再次表明了对菊花的百般爱怜之意。不仅在行动上做到“泉溉泥封勤护惜”,更要在精神境界上与菊花引为同调。“好知井径绝尘埃”,便是从菊花生长的清幽环境,与“尘埃”一般的世俗社会构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诗人愿与秋菊为伴的志趣,以及高洁绝尘的人生态度,便得到了自然的升华,此正谓“卒章而显其志。” 《对菊》 【原文】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译文】 从远处的花圃移来的菊花贵重过黄金,一丛颜色浅淡,一丛显得浓郁。 我光着头在疏篱旁与菊花相对而坐,在沁人心肺的菊花香中抱膝长吟。 算来算去没有谁象你那样傲视世俗,看来只有我才是你的知已好友。 请不要辜负这稍纵即逝的秋光啊,我们都要珍惜这相对欣赏的每一寸光阴。 【赏析】 《对菊》是史湘云写的第一首咏菊诗,但在十二首咏菊组诗中编排为第四首,放在贾宝玉所写的《种菊》之后。所谓“对菊”,即“赏菊”之意。《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史湘云与宝钗商议编排菊谱时,宝钗说: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故《对菊》重点落笔于对菊花的欣赏上。 史湘云所写《对菊》虽然重点在于“欣赏”上,但首联第一句还是在与第三首的《种菊》相联接,用“别圃移来”开句,点明菊的来处,然后以“贵比金”,说明为何把它从“别圃”——远处移来的原因;紧接着“以一丛浅淡一丛深”写其移来后的神态。首联对菊的来源及神态作了简明必要的交代,为以下的赏菊提供了基础。 颌联笔锋一转,从写菊转为写人,写赏菊者。“箫疏篱畔”“清冷香中”表明赏菊的地点和具体氛围,表明赏菊者不是在雅室,而是在疏篱旁,在菊花吐出清香的氛围中。“箫”、“冷”二字点明赏菊的节令是深秋。“科头”,指不戴帽子光着头,是一种疏狂不羁的态度,由静坐而观到对菊“长吟”。则显示了观菊者对菊花的爱慕之深情。 颈联写赏菊者爱菊之所由,承接“抱膝吟”点明歌吟的具体内容,亦显了赏菊者——诗篇作者的思想和品格。“傲世”,傲视世俗,不争名逐利。“君”一般用作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菊。菊花不在春暖时与百花争艳,又不怕寒冷而在秋天开放,象某些“君子”鄙视争名逐利的世俗,傲然独立,故作者将菊拟人化,尊称为“君”。“知音”,原意是指能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申指知已好友。这两句表明,诗作者对菊的爱慕欣赏不完全在于有深有浅的绿叶,和鲜明夺目的花朵,更着眼于菊的傲世气质和品格。在“知音”之前冠于“惟有”一词,更显示出诗作者的与众不同,表明诗作者本身就具有“傲世”的思想,故能成为“菊”的知音。 尾联用与好友交谈的口气,谆嘱对方要珍惜相互间的友谊,进一步表达自己爱菊的感情。“秋光”:指秋日的时光。“荏苒”:指时间不知不觉很快过去。“寸阴”:阴,指日影,寸阴指一寸长的日影,日影增长或减短一寸,只需很短暂的时间。菊花只在秋天开放,而秋日很快就会过去,由于爱菊心切,故直语相告,要互相珍惜这短暂的日子,珍惜这可贵的友谊。 这一组诗,把咏菊、赋事和咏人三者紧密结合,水乳交融,从中也流露出各人的思想性格,暗示了人物的不同命运。 《供菊》 【原文】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事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译文】 我喜欢弹琴饮酒更喜欢以菊为友,几案上婷婷玉立的菊花更显得清幽。 隔着座位已闻到带露菊花的香味,我禁不住抛开书本凝神观赏秋菊的美秀。 它为我在清凉纸帐中带来新梦,它使我回忆起斜阳映照下的花圃旧游。 傲视世俗是咱们共同的气味,春天的桃李再美也不值得我在它们面前逗留。 【赏析】 这是史湘云所写的第二首咏菊诗。在咏菊组诗中编排在第五位。题目为《供菊》,意即把菊花采摘下来插在花瓶中,供观赏。即为《红楼梦》三十七回中史湘云所说的:“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故《供菊》的重点仍在“观赏”上着墨,所表达的思想亦相同,不过观赏的空间由花圃转移到室内案头。 《供菊》首联与《对菊》有所不同,开首两句就直接入题,“堪”,可以、值得。“俦”,原指同辈、伴侣,,这里用作朋友。首句以“弹琴饮酒”来衬托观菊者对菊的特别喜爱,愿意以菊作为朋友。第二句中“几案”点明了赏菊的地点由花圃转入室内,应诗题中的“供”字,“婷婷”写菊花形态的美好。“点缀幽”即写供菊所带来的情趣,为室内增添了清幽。 颌联出句着重写菊花沁人心肺的香味。“分”,散布之意。“三径露”:三径本指院中小路。据陶渊明《归去来辞》诗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指菊花生长的地方。这里指代菊花。“露”指露水。因此“三径露”指带露开放的菊花。对句以“抛书人”点明赏花人的身份为读书人。“一枝秋”,指秋天开放的菊花。整句诗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因为爱菊,被菊花所吸引,竞抛开书本去欣赏菊花。 颈联进一步写赏菊者与菊花为友的情趣。第一句中的“纸帐”,本指古人在室外乘凉用的帐子,这里指一般的帐子。整句的意思是,因为在清凉室外供菊,菊花为我带来了新的梦境。“圃”即花圃,指种菊的地方。“斜阳”,太阳西斜,指时间。整句诗的意思是,从梦中醒来,菊花又使我回忆起在夕阳照是映下游赏清冷菊圃的情景。 尾联上句点明作者所以更愿意与菊为友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彼此都有傲视世俗的“气味”。下句则对上句进行衬托,突出作者对菊花的钟爱。“淹留”,停留驻足之意。“未淹留”,即不愿意停留。整句诗的意思是,尽管春风中桃李开的花再美,但都不为我所喜爱,不愿意停步。 《咏菊》 【原文】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译文】 难于抑制的创作冲动从早到晚把我侵扰,或绕篱而行或停步倚石我独自沉思诵吟。 我提起饱含秀逸才思的笔尖将秋菊来摹写,我口含秋菊的清香仰对明月而长吟。 稿纸上留下了自我怜惜的秋怨,但有谁能通过片言只语理解我的悲愁。 自从陶渊明写诗评论菊花之后,菊花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称道到今天。 【赏析】 在十二首《菊花诗》中,林黛玉一共写了《咏菊》、《问菊》、《梦菊》三首。这三首诗或表现林黛玉气节的“孤标傲世”,或抒发林黛玉内心的幽怨悲愁。而《咏菊》就是一首抒发她幽怨悲愁的诗作。 首联以林黛玉自诉构思诗作时的心态及行状举止为发端,刻划出一个为诗魔搅扰得坐立不安的诗人形象,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躁动,预示着诗人有某种情绪急需借助于诗歌来渲泄。“无赖”,指纠缠不休。“诗魔”,指诗人由于兴起写诗的意愿,象着了魔一样,难于抑制。“欹”,倾斜之意,这里用作倚靠。“沉音”,即沉思吟诵。 颌联写诗作者进入写作阶段时的情状。由于经过苦思冥想,构思一旦成熟,立即投入写作,这时的诗作者却另一翻表现:时而奋笔疾书——“毫端蕴秀临霜写”,时而高声朗诵——“口齿呤香对月吟”,通过咏菊抒发自己的心声。“毫端”,指笔尖。“蕴秀”,饱含秀逸的才思。 颈联写诗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情绪。在这一联,林黛玉对“咏菊”诗的具体内容不作介绍,而着重提示读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是“自怜”的“素怨”,即感情身世自我怜惜的素怨。诗作者又特意指出,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悲愁素怨却难于被人所理解。“素怨”,即“秋怨”。“秋心”,感秋而生的情怀即愁。 尾联写陶渊明咏菊诗文旨意,及对后来的影响。“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喜欢菊花,写了不少赞美菊花孤高傲世,不畏风霜的诗,并影响了后人。自陶渊明开始,文人“咏菊”往往都偏重于赞美菊的高尚品格。林黛玉所以要提及此事,意在于用“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诗作与自已“满纸自怜题素怨”的诗作进行对照。“平章”,即评说,议论,这里用作“吟咏”之意。 《画菊》 【原文】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译文】 作为诗又绘画不知是轻狂,画菊依据真菊岂需思量? 墨水泼成的菊叶团团,白粉染就的花朵如霜。 风动菊影淡浓相宜,妙笔挥洒秋菊芳香。 莫把画菊当真的去采摘,且将画菊贴屏风可度重阳。 【赏析】 这是薛宝钗写的一首画菊诗。此诗不仅具体生动地写了如何画菊及菊画的神韵,也流露出作者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思想。 首联点题。其中一个“狂”字就活脱脱地把她那自负的思想和盘托出。画菊有何作难?只不过是依真菊而作罢了,而且是又“诗余”的“戏笔”而已。不知狂,原意指不知道是轻狂,实际上却是轻狂的表现。 颌联写如何画菊:团团的菊叶是墨水泼成,雪白如霜的朵朵菊花是用白粉染就。而泼墨、染出是中国画的画技,作者运用得非常娴熟:画菊之枝叶用墨泼出,借浓黑之色以衬托菊叶的多姿;画菊之花瓣不用线条勾勒,而是利用萱纸化水的特点,染出要画的物象。如此画来,黑白分明互相映衬。 颈联写画菊的结果:菊花与菊叶浓淡相宜,远近有别,显出了菊花随风摇曳生动活泼的资态,以及它散发出的芳香。这就是说,画的菊花,不仅形似,而且是神似。神会即精神。跳脱原指古代的一种手镯,引申为生动活泼的样子。跳脱(duo二声“夺”)源出《全唐诗话》:“[文宗]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腕钏即手镯。“秋生腕底香”是“腕底生秋香”的倒装句。跳脱与腕连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菊花为女子所画,一指菊花画得很生动。 诗的作者既然自视高明,又认为菊花画得很好,那么结联提出的“莫认东篱闲采掇”,即叫别人莫把画菊当成真的去采撷,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宝钗自狂归自狂,但是,诗的末句“贴屏聊以慰重阳”的“聊以慰”,却透露出她那孤独寂寞的心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是很赞赏的。除了赞赏她的相貌以外,还赞赏她的才华。在曹氏的笔下,宝钗博学多才,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唐诗宋词元人百种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诗才敏捷可与黛玉相媲美。这些,在《画菊》诗中都表现出来了。此诗对仗工整,聚叶与攒花,泼出与染出、千点墨与几痕霜,都对得十分工整。整首诗写了画菊的过程,也生动的表现了菊画的神韵,画面结构合理,远近浓淡相宜。此其一。其次,诗言志,文如其人。菊花在骚人墨客的笔下,往往是清高形象的别称。此诗也流露出她那自视清高自负不凡的思想:画菊仅仅是是“诗余”而已,是不必“费较量”的,是潇洒自如不费工夫的;画的结果不仅是“神会”,而且“生秋香”,甚至于能以假乱真。处处流露出得意的神情。至于“聚叶”、“攒花”等中国画画法用语随手拈来,也显示出她对中国画技艺的谙熟。此外,诗的结句也流露出诗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问菊》 【原文】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译文】 想打听秋天菊花的消息没人知,我只好背手漫步去与菊花私语: 具有孤高傲世品格的你将与谁去归隐?人世间的花儿千千万你为什么开得迟? 满园露水满庭严霜你是不是寂寞?大雁南归蟀蟋悲鸣你是否相思? 请不要说人世间没有知已,你解人语不妨与我交谈心思。 【赏析】 《问菊》一诗反映了林黛玉孤高傲世的品格和将来“偕谁隐”的孤苦心情。 首联点题:想打听秋菊的消息,人人都说不知道,只好背手漫步去问菊花,紧扣题目“问菊”。秋情:秋,指代菊花;秋情即第三句至诗末所抒发的那些感情。喃喃:低声地自言自语。负手即背手。叩:问。“东篱”代指菊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自然界的菊花被黛玉视为知已,却又不能回答黛玉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只能自言自语。而对菊叩问喃喃私语就是孤苦伶仃寂寞凄凉的表现。 颌联是说,你是那样孤高与傲世将来和谁归隐?你和世界千万种花一样都是花,为什么开得迟?孤标:标,树梢的最上端。孤标引伸为出众的意思。底:何,为什么。自这两句起至诗末,都是叩菊提出的问题。 颈联继颌联而作进一层的提问:满园的露水满庭院的严霜,你是不是寂寞?冬天将至,大雁南归,蟋蟀悲鸣,你是不是相思?圃:园。蛩(qiong二声“穷”)蟋蟀。病:悲鸣。这里的大雁、蟋蟀、菊都是拟人的写法。 结联两句既是提问,也是请求:不要说人世间没有知已,你能理解人意能不能与我倾吐腑肺?解语:能解人语;意思是说菊花能解人意。解语出自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把杨贵妃比作“解语花”一事。片时:一会儿。此联实际上是我自我安慰之言。 《问菊》诗以问的形式为经,以菊(实际上是黛玉自已)之情为纬,抒发了黛玉伤秋悲世之情。诗曰问菊,实是问自已。在诗中,菊花处处是黛玉的化身。这是诗的立意新巧之处。孤标傲世者表面上指菊花,实际上是黛玉自己。菊花所处的圃露庭霜的环境,不正是《葬花辞》所说的“一年三十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另一种说示么。这是寄人篱下弱女子所处的恶劣环境。问菊者提出的问题,就是黛玉的自问,就是黛玉自己的心世、思想情绪的反映。她寄居大观园,仰人鼻息,虽与宝玉心心相印,但未能变成现实,故有“偕谁隐”之思想问题;而“为底迟”表面上是指菊花开得迟,实指自己的尚无自主之意。这就是一个孤苦伶仃弱女子的悲鸣。在蟋蟀的悲鸣鸿雁南归之际怎能不悲秋呢?怎能不相思呢——相思鸿雁向南飞去的地方,即故乡。湘云说这两个问题把菊花问得“无言以对”。这“无言以对”,实质上是黛玉有口难言,因此无法回答。 诗的结联特别耐人寻味:既表现了黛玉孤苦伶仃的情绪,又含蓄的揭示了现实的无情。这两句,字面上是规劝菊花不要悲观失望,世上还有知已。其实是反语。宝黛在此之前虽互赠信物,但在那种环境里,连与其他人“话片时”的机会都没有,只好问菊,表面上是黛玉自我安慰,实质上是黛玉悲凉凄苦的写照。这是现实黑暗冷酷逼人的折光反射。 《问菊》一诗所抒发的悲秋伤世之情,反映了曹雪芹对黛玉不幸的深切同情。 这一组诗,把咏菊、赋事和咏人三者紧密结合,水乳交融,从中也流露出各人的思想性格,暗示了人物的不同命运。 《簪菊》 【原文】 供瓶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瓣,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发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译文】 为供在瓶里的菊花天天在篱边耕耘忙,把菊花插在头上不是平时打扮的模样。 长安的公子爱花成癖,彭泽的陶令嗜酒如狂。 头发上沾有菊花的露珠,帽子里染上秋菊的芳香。 高尚的情操俗人不欣赏,任他讥笑议论在路旁。 【赏析】 《簪菊》反映了古人重阳登高插花的风俗,也流露出探春企图如男子一样要立出“一番事业”的心情。 《簪菊》是探春写的一首诗,簪菊就是把菊花插在头上。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在重阳时节把菊花插在头上。据史正志《菊谱》记载:“唐辇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 首联直切诗题《簪菊》:为了折得菊花插在瓶上,天天在东篱边耕耘劳碌;把菊花插在头上,改变了平时的装束。这是重阳节的一种风俗。镜中妆:女子平时梳妆打扮时簪、钗之类的饰物插于头发间。“休认镜中妆”,意思是不要把头上的菊花当作一般女子饰物。 颌联写插菊是爱菊成癖的表现:头上插菊花,有如长安公子爱菊成癖,也像陶潜嗜酒如狂。长安公子似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是长安人,祖父是当代宰相,人称杜牧为长安公子。他的《九月齐登》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彭泽先生:指陶潜陶渊明。他平时嗜酒,人称“酒狂”。据肖统《陶渊明传》记载,陶令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这两句意在说明古代插菊花的风俗,有如彭泽嗜酒杜牧爱菊一样。 颈联写插菊者的外貌特征:头发上插的是带露珠的菊花,头上的便帽染上了菊花的芳香。三径露:三径即家园,这里代指菊花。其典出自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西汉末,王莽专权,衮州刺史蒋蒋诩告病辞官,隐居乡里,于园中辟三径,其中二径专为与仲羊仲求来往。后人用三径代指家园。九秋,秋季三个月九十天,故秋可称为三秋或九秋。冷沾露:指露珠带有冷气。葛巾:东晋士人戴的用葛布做的便帽。短发、葛巾乃男子的打扮,探春在诗中用之,是拟女效男而打扮的。 结联赞美了插菊的行为,誉之为高尚情操的表现。插菊嗜酒的高尚情操,世俗的人是不赞赏的。任由他们在路上见我们插花酒醉的样子拍手讥笑吧!这两句化用李白、陆游的诗意。李白的《衮阳歌》:“衮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腿。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如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 探春写《簪菊》,反映了古代重阳节人们插菊登高饮酒而归的风俗。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有所描述。探春写的只是一般姑娘爱菊的一般情趣。这情趣带有男性的味道。探春曾说过:“我但凡是男子,可以出得去,我早就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这首诗透露出探春这种抱负的端倪。除此之外,此诗没多少新意,多是或用典故或化用前人的诗意。宝钗在评探春此诗时说:“你的‘短发冷沾’,‘葛巾香染’,” 也就是把簪菊形容的一个逢儿也没有。这两句只把簪菊形象的外在特别加以描写罢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宝钗的评语只是场面上的应酬而已。 《菊影》 【原文】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译文】 秋日的阳光下菊花阴影迭迭重重,日斜影动不声不响摇曳在庭院中。 灯光疏淡透过窗纱映出那花影或远或近,月光散碎穿破如筛的篱笆照出花影玲珑。 菊花留下美好的影象也应留下崇高的风尚,霜地上印着仙姿倩影也毕竟是梦里虚空。 要珍惜那月夜花影切莫去踏碎,醉眼又怎么能辩认出花影朦胧。 【赏析】 这是十二首咏菊诗中的第十首。署雅号为枕霞旧友的史湘云,拈起“菊影”诗题,写出“菊影”之意,隐含咏自己命运之“影”。 首联第一句以“秋光”代指菊影。第二句的“潜度偷移”指的是随阳光的转移而变化的菊影。颌联透过疏淡的灯光,散碎的夜月从距离和姿态去表现菊影。后半首也是句句含有“菊影”之意。颈联的“留照”、“霜印”、结联的“朦胧”,都是指菊影;而结联开句用“暗香”则是借“菊”写“影”。诗中所写的“菊影”,或秋光白日所见,或夜月灯光映出;有时从秋寒霜冷这方面去说菊影的品格精神,有时从吟赏的角度对菊影作出评价。咏者从多侧面写来,可见她是欣赏菊花的姿影的。因此,她希望“魂应驻”,花魂应该留驻在最能传达其精神的菊影之中,她认为不论谁人都要在对酒赏菊的迷离醉眼中,去保留花的朦胧影子这种美好形象,而“休踏碎”暗香。 但是,无句讳言,史湘云这首写菊赏影的诗,也依然流露出她的思想感情。诗中的“菊影”隐含它的希望。可这花影,无论如何“玲珑”精巧,如何的摇曳多姿,都只是处于“朦胧”之中,而湘云自己也只能带着“醉眼”去辩认。史湘云的人生希望,到头来终究是“湘江水逝楚云飞”似的“梦也空”。 《菊梦》 【原文】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惊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译文】 篱边酣睡的秋菊已进入清幽的梦境,梦中伴随着飘移的云月已模糊不清。 梦魂翩跹入仙境并非羡慕庄周化蝶,梦里怀念旧友还想和陶潜结交叙情。 睡去时梦中依恋归雁直到远飞不见,最可恼那蟋蟀时时鸣叫把好梦惊醒。 醒来后心里的哀怨又有谁人能倾诉,只剩得衰草寒烟这凄凉惨淡的秋景。 【赏析】 潇湘妃子这首咏菊诗,题为“菊梦”,抒梦中虚情,“醒时幽怨”,表达林黛玉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第一句写入梦,以下依次写梦境,末后两句承“蛩鸣”“惊回”好梦而道出梦醒时的“幽怨”之情。 咏者一进入梦境,就说明“和云伴月不分明”。那种恍惚不定,依稀难辩的梦中情景,犹如人的命运不可主宰。颌联说的是梦中的追求。“庄生蝶”,指庄周做梦化为蝴蝶翩翩起舞的故事。这里引来点出“梦”。“陶令”即曾做过彭泽县令的陶潜,他写菊花有着不解之缘。这里借来指所要追寻的知音。 诗的前半首,其中之意,可证诸黛玉的平生遭遇。林黛玉父母俱丧,寄食于贾府,世身可怜。但是她的叛逆的思想,却是贵族大家庭所不能容让的。她怀抱的希望,只能从梦中去寻找,而她所追寻的梦,又是如此轻飘模糊,追不到,摸不着。她在“忆旧”即“梦旧”当中,最终也是不能寻得“海上鸥盟”那样的知交好友的。于是林黛玉唱出“登仙非羡庄生蝶”,把“梦”都了结于“逝者登仙界”的最后归宿之中。 诗的后半首写“惊回”“醒时”的情景。“醒时幽怨同谁诉”。究竟黛玉有什么“幽怨”?她本来有视为平生知已的宝玉,又何以说没有谁可倾诉?黛玉的《咏菊》诗写过“满纸自怜题素怨”,《问菊》更直白地说“孤标傲世偕谁隐”。这样看来,黛玉存有的“幽怨”,那是她孤高的品格不能融于贾府的鄙俗;而黛玉的这种品格,又是以她的叛逆思想作为基础形成的。可以这样说,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对叛逆者的思想行为的压迫和摧残,是造成林黛玉“幽怨”满怀的根本原因。林黛玉的“幽怨”,即深藏的哀怨之所以找不到倾诉的人,想来曹雪芹原著所写,是黛玉还泪未尽“登仙”之时,宝玉已因贾府事败,抄没而遭祸。所以黛玉梦醒之时找不到知已倾诉,剩下的却只有“衰草寒烟无限情”的衰败、悲凉的肃杀秋景。 《残菊》 【原文】 霜凝霜重渐倾欹,宴赏小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枝。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译文】 露冷霜多菊花摧残得渐渐衰败歪斜,重阳设宴赏菊刚过节气又到小雪时。 花蒂残留着花瓣金黄花色却已淡薄,花枝叶落青翠的菊叶显得散乱纷披。 残月照进半边床帏蟋蟀叫声分外悲切,寒云布满天使得南归的雁阵飞行缓迟。 都知道明年秋天还能和菊花再见,今日暂时分手彼此不必苦相思! 【赏析】 蕉下客即贾探春的《残菊》诗,其寓意也如她别的咏菊诗一样,通过一丝句话,暗示出她的命运的特点。 诗的第一句写道:“露凝霜重渐倾欹”。意思是说,秋菊因冷而凝,初冬寒霜威压,使得菊花衰败,枝茎倾斜。“露凝霜重”,显示出严峻的环境。原先“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变得“金淡泊”了。贾府势败,已成必然。这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家三小姐是看得出来的。在这样的境况下,贾家诸人当然会“渐倾欹”。当“枝无全叶”的时候,探春不仅“倾欹”,甚至要“离坡”了。探春被迫离开贾家,此时已透露出了消息。 诗的前半首已暗寓出探春在贾家渐见衰败之时离家出嫁;后半首则是进一步描写探春远嫁的情景。从红梦楼曲和判词看来,“运偏消”的贾探春是在清明时节的春天远嫁海外,“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 诗中用“万里寒云”来形容其抛家不远,状其被阻隔难归之苦。诗中说“雁阵迟”,是一种反衬。“雁阵”虽“迟”、尚有回归之时,探春却无返家之时!因此,在咏唱残菊谢落与枝茎“分手”的时候,所交待的背景是“半床落月”即秋月残照,所创造的气氛是“蛩声病”即蟋蟀十分悲切的叫声。花如是,人亦如是,探春与“家园骨肉”的“分手”,毕竟是悲鸣凄切的生离死别;而诗中的所谓“再会”,所谓“莫相思”,都只不过是临别的安慰之语罢了。 《残菊》诗是十二首菊花诗的总收,花残花谢,花事完结;咏花之人,其结局也或隐或现地寓于残谢之中。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