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萨奇画廊-------------世界20大画廊1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6-27 14:28
标题:
萨奇画廊-------------世界20大画廊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3 编辑
萨奇画廊
下载
(35.45 KB)
2015-6-27 14:28
萨奇画廊一贯致力于提供富有创意的论坛空间,来展示当代艺术和尚未为人知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同时包括向英国观众展示国际知名艺术家在英国鲜有展出的作品。 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英国国民对当代艺术从总体上有所认知并产生兴趣,因此参观当代艺术作品的观众人数大幅度上升。 中文名称萨奇画廊 外文名称Saatchi Gallery 地理位置切尔西的约克公爵总部 占地面积7万平方英尺 开放时间每日10:00—18:00;周五及周六开放至22:00 门票价格8.5英镑 国家:英国 当萨奇画廊在20年前首次开放时,只有那些对当代艺术着迷的观众才会寻觅那些展出新近艺术家作品的画廊。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人数正不断地稳步上升。如今画廊每年要接待60万人次的参观者,以及来自超过1000所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参观。 萨奇画廊的许多展览得到知名媒体机构赞助并共同协作,这些媒体包括英国观察报,星期日泰晤士报, 英国标准晚报, 英国独立报, 以及“Time Out”。 许多艺术家在首次参加萨奇画廊展览的时候,默默无名,在艺术商业界里也鲜为人知。可是很多人在参展之后便陆续收到世界各地的画廊和美术馆的参展邀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萨奇画廊也成为很多年轻艺术家事业的起步点。 萨奇画廊在切尔西的帝王路拥有超过7万平方英尺展览空间的约克公爵总部大楼重新对外开放,开幕首展呈现来自中国的新艺术。 首展 革命在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 汇聚来自中国最顶尖的24名艺术家的最新辉煌、雕塑和装置作品。 所有参观者免费入场 – 包括所有临时和有策划的展览,体现了萨奇画廊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介绍当代艺术这一宗旨 – 免费入场是在于领先的当代艺术拍卖场 Phillip de Pury & company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实现的。 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 Gallery Room呈现艺术氛围;首次展览展出艺术家兼电影制作人Julian Schnabel 的作品。 Project Room作为一个平台,为画廊主要展览编排之外的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的空间。首次在Project Room展出作品的艺术家是Aleksandra Mir:Newsroom Cops 和Teens,展现了21件灵感来自纽约花边小报、纽约日报和纽约邮报的绘画作品。 新画廊同时还专门为萨奇在线的艺术家特别设计了空间,让他们直接展览和销售作品,画廊从中不收取任何的佣金。此空间轮流展出萨奇在线一决胜负获胜作品和萨奇在线周刊批评家挑选的作品。
图片附件:
005.jpg
(2015-6-27 14:28, 35.45 KB) / 下载次数 132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4555&k=ffdcedf24ff7b91468b7598cffa9c596&t=1751732102&sid=Wk2913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6-27 14:35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3 编辑
一个国际画廊的成功营销案例 文/张新建
下载
(38.85 KB)
2015-6-27 14:36
以企业或者社团法人的身份从事艺术家及其作品推广和营销的经营机构主要是画廊和艺术基金会。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也有成功的艺术品经营机构,但是仍然缺乏对艺术品市场价格足够的影响力。现选择英国萨奇画廊为例,说明艺术品经营机构的成功运作对艺术品价格的重要影响。 萨奇画廊的主人是英国的犹太人查尔斯·萨奇。1970年,查尔斯·萨奇与胞弟克里斯·萨奇成立了萨奇兄弟广告公司。萨奇兄弟以独到的设计眼光和卓越的经营能力,迅速在英国广告界崭露头角,1978年,他们为英国保守党成功设计制作了竞选广告,为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入主唐宁街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萨奇广告公司不仅财富骤增,而且成为英国广告业巨头。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查尔斯·萨奇就随着广告业务的拓展和巨大成功,开始了艺术品收藏之旅。1985年,查尔斯·萨奇创办了萨奇画廊,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不仅成为享誉欧美的超级收藏家,萨奇画廊也成为英国本土以及欧美国家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力量。综观萨奇画廊的经营有以下特点: 一、全球化的艺术资源。 萨奇画廊的雄厚财力,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有和优选全球艺术资源。他们采取各种手段网罗全球年轻的艺术家,从中筛选艺术潜质高、市场成长性好的艺术家,通过举办画展,提供创作条件,颁发重要奖励等多种形式强力推出。由于萨奇画廊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超强的营销技巧,所推出的艺术家知名度迅速提高,市场价格大幅提升。萨奇画廊的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许多不知名的艺术家,他们往往降低条件争取与萨奇画廊合作,甚至能与萨奇画廊合作就是地位和前途的象征,这也使萨奇画廊能够更轻易地网罗全球的艺术资源。 二、全球化的经营触角。萨奇兄弟在广告业内全球扩张的同时,也把画廊的经营触角伸向世界。萨奇画廊的作品来自全球,经营视角面向全球,他们组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世界重点城市举办画展,而且整合资源,通过展览与广告开发形成互动,在业内外造成广泛而强烈的影响。 今年5月21日,萨奇画廊在北京宣布启动中文网站,为中国的艺术家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在“您的画廊”(Your Gallery)中展示个人作品的机会。作为一个为全球艺术家提供免费的作品展示机会的网络平台,萨奇画廊于2006年中期启动的“您的画廊”迅速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供艺术家和收藏家会面、聊天和展示艺术作品的聚会点。巨大的成功使萨奇画廊在短短数月内又启动了一个专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作品展示机会的板块———STUART(学生艺术)。 目前,3万多位艺术家和7500多名学生借着萨奇画廊的显赫名声,通过网络向更大范围内的观众展示风格多样的全新作品。由于每天都有许多艺术家、收藏家、经销商、学生以及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欣赏网站上的视觉艺术作品、浏览网站信息、阅读在线杂志和博客以及参与在线聊天,“您的画廊”的日均点击率高达2000万次。萨奇画廊的目标是,打造世界首个真正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为世界所有地区,包括那些英语为非通用语言的地区,提供优质服务。萨奇画廊打算于今后几个月内在俄罗斯、印度和西班牙创建类似网站。 三、制造艺术品营销热点。制造热点,形成卖点,吸引社会公众好奇的目光,这也是萨奇画廊的经营之道。萨奇画廊往往选择一些年轻艺术家和有冲击力、震撼力的作品,有些作品令人难以接受,如1999年10月初,萨奇画廊举办的英国前卫艺术展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巡回展出,克瑞斯·奥费里的作品中,圣母玛利亚被改为非洲土著女神形象,画像上使用了大象粪便作为装饰。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把美术馆告上法庭,结果以市长败诉而告终。这一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影响,艺术家、美术馆大幅提高了社会知名度,最大的赢家无疑是此次巡展的组织者萨奇画廊,他们获取了巨大商业利益。 萨奇画廊的商业运作是非常成功的,有人说,萨奇画廊是当代艺术市场的晴雨表,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艺术新闻》的专栏作家理查德·克曾评价过:“萨奇,这个每年要在艺术市场上花费两百万美元的广告大亨,早已经广为人知。他不但是当代艺术最有影响的收藏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精明的经纪人。他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美第奇,他可以创造一种艺术风潮,也可以破坏一种艺术潮流,他甚至会影响身边的批评家和馆长。萨奇自己就是最新兴的艺术家和艺术潮流的终极广告。” 对萨奇画廊的好评如潮,负面评价亦不绝于耳。作为超级收藏家和精明生意人,他们会根据艺术家的艺术成长周期,高位抛销艺术家的重要作品,萨奇画廊的抛售带给艺术家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因此,有些青年艺术家和新闻媒体认为萨奇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而不顾艺术家的艺术生命。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对萨奇画廊的不同评价,却使萨奇画廊在业内外的名声越来越高,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他们签约或首肯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价格飚升,甚至他们看过的艺术品也可以升值。有人讲一个笑话:有两个犹太人在路上边走边耳语:摄影作品应当升值。于是摄影作品便由边缘走向焦点,价格直线上扬,这两个犹太人之中也许有一个就是查尔斯·萨奇。 (作者系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
图片附件:
006.jpg
(2015-6-27 14:36, 38.85 KB) / 下载次数 120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4556&k=87c2ef80c11498e9a0b476c2cc775f62&t=1751732102&sid=Wk2913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5-6-27 14:38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3 编辑
萨奇画廊 查尔斯·萨奇的商业生涯萨奇画廊的主人查尔斯·萨奇与他的弟弟莫里斯·萨奇最初是通过广告业创造巨额财富的,他们是英国的广告业巨头.萨奇兄弟出身于犹太教家庭,是伊拉克籍织布商人的后代,虽然从小就居住在英国,但还是总受到歧视.哥哥查尔斯·萨奇选择了离开学校,成天游荡于伦敦街头.当了一段时间的报童后,他毅然决定只身前往美国,也因此爱上了一切带有美国风格的东西. 画廊里的春天 自从为了庆祝千禧年而委托马克斯·巴菲德(Marks Barfield)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伦敦眼”这座高耸的摩天轮之后,伦敦的天际线从此改写。 泰晤士河南岸成为伦敦旅游的热门首选。几乎每个观光客来到伦敦,都要登上英国航空所经营的这一安全的城市飞行器,来上一段20分钟直上云霄的高空之旅。 然而就在摩天轮正后方的郡议会大楼(County Hall),里头也有着相当有意思的伦敦水族馆、达利作品纪念馆(Dali Universe),以及2003年迁至此处后引人瞩目的萨奇艺廊。 楼高六层的郡议会大楼落成于1963年,立面为罗马式的弧形列柱,壁面则铺以波特兰石,设计对称而均衡,属于爱德华王朝的巴洛克式样。但是最典雅的外貌之下,却是“包藏祸心”,进到室内的萨奇艺廊,里头藏着最劲爆、最出人意表的新潮艺术,如同英国人骨子里所隐藏一贯的颠覆与离经叛道。 话说事业遍布全球的大亨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以“萨奇”(Saatchi Saatchi)公司叱咤广告业后,醉心当代艺术的他在1985年筹设了最早的萨奇艺廊,初期参观者以艺术圈为主,10多年来逐渐拓展,参观人数稳定增长。 艺廊的经营目标锁定在两个方向,一是寻找在国际上知名,但英国观众仍不熟悉的外国艺术家;另一类则是发掘刚冒出头的国内外新秀,将其引介给伦敦的观众。 因此从1987年的“纽约当前艺术展”(New York Art Now),就开始引进当时英国观众仍不熟悉的杰夫·孔斯(Jeff Koons)等美国新秀;许多年轻艺术家在萨奇艺廊展出作品时仍然藉藉无名,展出后则往往会接到其他艺廊的邀展,形同年轻艺术家成名的跳板。 1992年开始的“英伦新秀展”(Young British Artists)所引介的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特蕾西·艾门(Tracey Emin)、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等人,如今都已在英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各拥一片天,而萨奇艺廊所购置这些走红艺术家的作品,也成为萨奇展览的主要内容。 2003年春天,萨奇艺廊很幸运地搬到了文艺机构麇集的泰晤士河南岸新址,也找到了艺廊发展的新契机。 为什么说它很幸运呢?因为著名的地标“伦敦眼”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人气滚滚;滑铁卢车站、查令十字(Charing Cross)等交通枢纽,更是近在咫尺,交通易达性高。 更重要的是,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South Bank)被规划为一长串的艺术走廊;从泰晤士河上游到下游,沿路就有泰特英国馆、达利作品展示馆、伦敦水族馆、皇家节庆表演厅(Royal Festival Hall)、国立皇家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泰特当代艺术馆、莎士比亚环形剧院等,艺术爱好者自然会向此走廊聚拢,而萨奇艺廊恰好就坐落在这条艺术走廊的中间枢纽位置。 让“当代艺术”变成一件好玩、酷炫的生活情趣 近10年来,当代艺术在伦敦的发展相当蓬勃,泰特当代艺术馆或是皇家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将许多观众,尤其是从没接触过当代艺术的生面孔,引进此一领域一窥堂奥。 1985年萨奇艺廊初成立时,吸引的多是艺术圈内的人,这些年来当代艺术的参观人数稳定增长。根据萨奇艺廊的统计,至今已累积至200万参观人次,尤其许多学校机关也将之列为校外教学的实验地,对于拓展当代艺术观众群,扮演教育催化者的角色,贡献不小。 特别是萨奇重新开馆非常成功,引起了各大媒体注意,如《纽约时报》、《Time Out》等均纷纷予以大篇幅报道。它成功的秘诀,就是利用强力的营销手法,让“当代艺术”变成一件很炫、很好玩的生活情趣,让馆内奇特的收藏一波又一波透过媒体传播,吸引大众好奇的目光。 它独特的营销手法,放下了美术馆高不可攀的身段。除了在伦敦眼附近人潮众多之处,以许多年轻打工学生的“直销部队”,向游客直接推销;它也与伦敦都会生活不可或缺的《Time Out》周刊合作,制作详细的封面故事报道,强化参观者的动机;甚至折价券、购票赠送明信片等商业手法也纷纷出笼。 但是这并不表示萨奇艺廊只会做生意、玩花样,另一个将当代艺术引介给伦敦观众的成功关键,就是萨奇艺廊在组合展品上相当在行。 尽管有一些颇具争议性的作品,不论是因为题材“剥削”了人体(如切割四肢、惊人的**等),或是在呈现上有“视觉暴力”之嫌(如几组呈现纳粹暴行的缩小模型),都在英国艺坛引起议论纷纷,但在萨奇艺廊还是可找到一些轻松的小品,或是引人深思的作品穿插其中,让不同的观众可以找到对味的作品。 重新思考当代艺术的意义 当代艺术的困境之一,就是人们担心看不懂,或是因而心怀恐惧。萨奇艺廊要让人们消除对当代艺术的排斥感,所选的展品也要颠覆人们的思考模式,让我们思索:“这也可以成为艺术吗?”或是“任何事物都可以披上艺术的外衣吗?” 特蕾西·艾门的作品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她所创作的《我的床铺》(My Bed,1998)是将凌乱不堪的床整个搬到展场,床边地上散落了脏衣服、伏特加酒瓶、发皱的旧报纸、用过的保险套……等生活杂物,**裸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乍看之下毫无意义,但这是艺术家要人们面对日常生活的物件,再去讨论它们更深层的存在意义所做出的设计。 萨奇艺廊的选择多元而大胆。这几年在英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当代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其作品除了相当善于“储藏死亡”,也很会运用文字游戏,成为炒作话题的佼佼者。他所展示的《失落的爱》(Love Lost),是在玻璃水槽中装入牙医诊疗椅、桌子、电脑屏幕,再注满水,一大群的鱼儿就在散发诡异光芒的水槽里悠游其中。 另一组同属《水槽》系列的作品,称为《活体思考上的生理死亡可能》(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1991),将一条“虎鲨”标本装进巨大的长方形蓝色水槽,漂浮在萨奇艺廊中央展示厅偌大的挑高空间中,让观者过目难忘。 杰克与多诺斯·查普曼(Jake & Donos Chapman)也是萨奇艺廊重要的收藏对象,这对艺术家兄弟入围了2003年透纳奖的决赛。他们在萨奇的作品《对抗死亡的伟大作为》(Great Deeds Against the Dead,1994),挑战了观众的视觉忍受力,一尊尊身首异处的塑料假人,缠绕、倒挂在树枝上,流下鲜红的血液。 而杜安·汉森(Duane Hanson)的《游客》(TouristsⅡ,1988)系列,则是属于温馨又带点讽刺意味的小品。一尊尊以玻璃纤维制成的真人大小塑像,穿着俗丽土气的衣服,随意摆在展场之间的走道上。因为栩栩如生,所以如未仔细观察,还会误认为真人。不少参观者发现“受骗”后,发出会心的微笑,还蹲下来仔细研究这些有趣的装置,拉近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 是媚俗也好,是惊世骇俗也罢,无论如何,当代艺术不应该看起来很吓人。萨奇艺廊善用本身的展品收藏,塑造出既前卫又非常易于亲近的形象,因此重新开馆以来,已经成为伦敦继泰特当代艺术馆之后,又一当代艺术新地标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