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常玉《五裸女》拍了1.28亿
[打印本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6-2 09:19
标题:
常玉《五裸女》拍了1.28亿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五裸女》是常玉毕生最大幅裸女主题油画,曾在1988年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国 - 巴黎:早期旅法中国画家回顾展”中首度曝光,也是陈炎峰编著的《华裔美术选集:常玉》画册的封面与封底作品。历年拍场上常玉作品较多是花卉题材,少有裸女油画主题作品上拍。目前已知的常玉裸女油画不过五十一幅,且多数采卧姿。站姿华丽的“五裸女”极为稀有,这样一件作品打破记录也在众多行家的意料之中。
下载
(54.38 KB)
2011-6-2 09:17
图片附件:
000.jpg
(2011-6-2 09:17, 54.38 KB) / 下载次数 300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710&k=71e40c145783ff96157ccb99d064361e&t=1751743254&sid=xI5e0e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6-2 09:19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常玉的作品多样化,由铅笔、炭笔、水彩、水墨至油画均先后出现,主题方面,以裸女最为世人惊叹,晚年则以动物画及花卉静物为主。常玉的裸女素描大都创作于大茅屋,他用铅笔勾勒,再以当时巴黎画派流行的炭笔晕染轮廓。常玉善以极简洁的线条捕捉模特儿神态,其铅笔作品风格更接近马谛斯,故有「中国马谛斯」的称号。1929年的作品,几乎全是水墨裸女,这时期的常玉以独一无二的毛笔墨线加炭笔晕染创造了其笔下的女体。她们大都丰满肥硕,脂润肌满,风情万种。这些裸女的上半身被推得矮胖短小,腿部不合比例地夸大,彷佛哈哈镜前的大腿。新月诗人徐志摩看后,惊叹地以「宇宙大腿」来形容常玉的裸女。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6-2 09:20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沿着塞纳-马恩省河到翡冷翠(节选) ------黄永玉法国意大利艺术旅行杂感摘录 中国一位非常聪明的画家住在巴黎,名叫常玉。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化艺术团来到巴黎,既访问了毕加索,也访问了常玉。常玉很老了,一个人住在一间很高的楼房的顶楼。一年卖三两张小画,勉强地维持着生活。他不认为这叫做苦和艰难,自然也并非快乐,他只是需要这种多年形成的无牵无挂运行的时光。他自由自在,仅此而已。代表团中一位画家对他说,欢迎他回去,仍然做他当年杭州美专的教授……“……我……我早上起不来,我起床很晚,我……做不了早操……” “早操?不一定都要做早操嘛!你可以不做早操,年纪大,没人强迫你的……”“嘻!我从收音机里听到,大家都要做的……”和他辩论是没有用的。各人有各人心中的病根子。虽然旁边的人看起来是一件区区小事…… 早操做不做概由己便,这是真的。如果常玉知道开会是非去不可,那理由就驳不倒了。常玉不知道开会是一种比早操可怕得多的东西,尤其是搞起运动来的时候。 六十年代常玉死在巴黎自己的阁楼上,《世说新语》的一段故事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这就是常玉。 对于人来说,巴黎太好玩;对于画家来说,巴黎是艺术庙堂的极峰。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6-2 09:2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下载
(20.61 KB)
2011-6-2 09:29
似曾相识品常玉 对于常玉的作品早在几年前就知道了,那时在读大学,看到他的作品,总感觉怪怪的,他的人体画像信手拈来,挺有意思,老感觉型不准,他的花卉也是涂涂抹抹,色彩不漂亮,也没有空间感。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当时多么的无知。今天看到他的画,就像是在品一壶上好的茶,那么细腻,那么清醇。宛如一丝清风,轻轻的,淡淡的,迎面拂来, 感觉到似曾相识, 像在哪里见过, 又好像在哪里不曾见过。 常玉的画很中国,在用色上很单纯,装饰感很强,在他的作品里有着传统文人的气息,用笔大胆而不张狂,色彩细腻而不单调,细细品来,有着中国画特有的气质,格调很高.他是孜孜不倦地用画笔诉说自己民族情怀的诗人。不跟世俗,一意孤行,这种单纯流畅的绘画风格昭显着东方魅力,在派别林立的世界画坛独领风骚。 命运坎坷 一意孤行 常玉的一生和众多的艺术家一样, 生前一贫如洗, 死后画值千金.从他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和他风格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常玉本名常有书,1901年生于四川南充顺庆的书香门第,年少时家庭殷实, 学习书画,曾随赵熙学书法,并在父兄的鼎力支持下,16岁的常玉赴上海进入私人美术学校学习,1919年就在日本东京举办画展,在当地影响很大,同年和林风眠一同考入巴黎国立高等艺术学校.可以说常玉是幸运的,但他不像林风眠和徐悲鸿一样,去接受学院派的正规教育,而是游离于巴黎的大街小巷,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现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喝咖啡,看《红楼》,画画.生活的何等悠闲自得,画画如游戏,在他的绘画里揉进了中国文人的气息,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是中国文人的特质。不管世人怎么来评价他的画,他总是一意孤行,游戏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西哲康德尝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我想常玉是这样的人。 看他的画我们感觉不累,我们眼睛沿着画家的思绪不停的游荡着,像在做游戏.他是将中国文化输入到西方绘画的人,就这一点他是值得尊敬的.并将这种风格坚持不变,在他的骨子里有着中国文人倔强与执着.1931年其兄病逝,家道随即中落,在失去家庭支撑的常玉仿佛一夜间跌到谷底,成为巴黎街头的一介布衣,遍尝人间辛酸,为弥补家用,他曾经尝试去做陶器,经商,甚至在巴黎街头画宣传画,生活的贫穷,并没有影响他对艺术的追求,其画笔不辍,风格不改,理念不渝,亦实属难能可贵。回想今天的我们,心中酸楚,身感同受。 但我们在他的作品里很难感受到这种与命运抗挣的痕迹,他的画里没有宣泄,像在诉说,保持着文人那点矜持与冷静 文人心境 徘徊中西 对于常玉的绘画风格,受传统文人画的影响颇深。可能和他早期的启蒙教育有关,从小学习古文经典,在文化思想上有着摸不去的痕迹。在早期留学海外的艺术家,生活在启蒙与救亡的变革中,在传统中又有点玩世不恭。在他们身上承担着沉重的民族和历史压力,他们的选择往往也是这份压力下的产物。 中西美学体系各自独立发展,世纪初期的中国,民族文化体系尚属完整,然儿大批学子们海外求学,亦是时代大势所趋。作为富家子弟的常玉,并不具备浓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在西方殖民步步侵犯,国力日益衰败的旧中国,他也没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责任感,赴法留学,只是满足自己艺术追求的个体行为,然而他也并没有真正的学习西方美学的教育之法,而是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用油画笔来描绘他心中的世界。 常玉少年研习书法国画,却以油画和水彩著称,作为海外画家的代表,常玉的对于绘画的理解堪称异端,他虽有无限才情,却始终一种儿童甚至顽童式的游戏心理。常玉作画不讲定法,而是随心所欲,随兴所至,自然而然的抒发个人情感,正是这样才有了常玉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他的绘画里彰显着具有东方韵味的文人情怀。就此而言常玉是独特的。 二三十年代的常玉,多是裸女创作,表现形式很多,有油画、水彩、碳笔,以及还有水墨画。在巴黎的前几年,他有意识地追求速写和素描技术,由于常玉深受中国传统书画的熏染,其书画底蕴也在大部分的人体素描作品中有所流露。人体线条多用水墨和毛笔加以勾勒,墨的轻重顿挫,使得常玉笔下的人体显得率性而轻盈,线条极为流畅,富有动感,而在其裸女作品中,也无意识间流露出某些性暗示。 常玉的朋友达昂称他是“中国马蒂斯”,对女人体都有心有独钟的喜爱,但值得一题的是,常玉对裸女线条的处理极为独特,他好象很少关注纤细的裸女,热中于表现女人的丰硕之美。他笔下的女人体如《翘腿的裸女》和《红衣仕女》等,往往珠圆玉润,富含风韵。即使偶尔流露出亭亭玉立的端倪,也往往是纤细的腰背配以极为粗壮的大腿和臀部,显得特别的不符和比例,这也许反映了常玉自己内心的独特风景。就我感觉一是说明画家对于身材丰硕的西方女人某种遐想,另外又有中国花瓶式的端庄秀美对他的影响。常玉笔下的人体线条虽然和中国传统女性审美观不太协调,却散发出一种神秘而妩媚的气息。 我特别钟爱他的花卉静物,他所描绘的也是文人爱描绘的东西,菊花、腊梅等等。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了陈洪绶的影子,还有《芥子园画谱》以及中国式的窗花,还有瓷器上的传统纹案。可以说他的画很中国,也是常玉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比如他的《明黄瓷中盛开的花朵》,在构图上就有点像中式窗花和瓷器图案,花枝自然的生长,花朵肆意的开着,无拘无束。花枝软弱而有韧性,花朵繁多而不争艳,平平淡淡, 不慕世俗。这是画的品格,也是人的品格。这是生活在时代夹缝里的一些无助与坚持,就像四处飘零的落魄文人最后的尊严和矜持。陈英德先生在评述他的作品时说:“静物—盆花,有画的比较饱满富丽的,很有民间的艺术的趣味,但更多是枝叶萧条,立在仅有少量泥土的盆里,背景往往空无一物,正像他漂泊异乡的孤独身躯,找不到宽厚故地的滋养。”常玉晚年曾作《腊梅》,却丝毫没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傲骨,那挣扎待放的花朵,反而呈现出一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不安预兆,这也许是他心灵的自我净化与超脱。这种空前的凄凉似乎也印证了画家自身的悲凉晚景。我也倍感凄楚! 平淡之交 君子情怀 在巴黎留学期间,常玉的朋友并不多,他虽和徐悲鸿、林风眠和张道藩等艺术家有过交往,但最终没有融入圈子,显得零余落寞。常玉与女性的故事也不多,他与马塞尔离婚后,也就沉没了所有的浪漫故事,朋友眼中的常玉只是在爱情事业上不得志郁郁寡欢的孤家寡人。 常玉的《花中君子》创作于1940年是他送给友人张易安女士的,当时他与张易安同在巴黎,她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令常玉的晚年时光颇多了一分温暖。这幅淡雅的荷花吸收了书法的线条感,显得灵动雅致,清秀高洁,别有风韵。如同他淡泊飘零的一生,君子之交,平淡如水,张易安与常玉的萍水相逢,赠画固有感激和欣赏,但似乎也流露出相忘江湖之意。 常玉晚年贫困潦倒,固然有身出生活散淡的原因,但也是和他不愿与画商打交道,不愿应付紧张的索求和按画商要求定做画的规格有关。然而他心淡如水,淡雅如菊。在他以作品本身赢得了许多朋友的尊重。而在今天他的作品也成为收藏界的宠儿,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朱德群先生在评价他的画时说:“他的画格调很高,有品位,很高超。但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在造他的假画,这是不应该的,常玉应该得到世人的重视”。常玉不愧为一位虔诚的艺术家,并承担他那时代的责任,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就中西绘画发展史上,我们应该肯定他的成就,给予他新的评价。 常玉更被西方公认为世界绘画大师,称他是中国式的莫迪里阿尼。从他的作品里,使人感到浓烈的诗意。在那些花卉油画中很有中国盆景的端庄和古朴。由于他长于书法,功力雄厚秀丽,所以色彩单纯高雅,气度恢弘充于画面,表现出文人的精神,并且融于西洋绘画之中。他的这种人文情怀,在转达着一个东方人的睿智,反映出中国文人情操。 画值千金 收藏盛世 历史是公正的,给予他高度的认可,在收藏狂朝不断翻滚的今天,常玉的画变的那么的走红,目前他的作品几乎一画难求,成为收藏界第一宠儿,画价一路飙升。在2006年他的作品《花中君子》以2812万港元拍出,刷新了中国油画的拍卖记录。随后其另一件作品《青花盆与菊》又以3099万人民币拍出,在掀历史新高。著名旅法画家赵无极回忆说:“我是在1984年到巴黎后认识常玉的,常玉是个活跃的人,他经常抱怨他的画不好卖。常玉丰富的绘画形式和随心所欲的笔触,他色彩与线条的对比都是用来表现他的愿望和思想。”今天的收藏盛况他是看不到了,也许他会泉下有知吧。 当年在巴黎绘画市场成捆叫卖而无人问津的艺术品,如今却让无数收藏家梦寐以求;逝去的艺术家注定无缘再消受身后的名利。历史似乎总是在充满了这样的嘲弄,艺术家总是在默默生,默默的死,默默的在享受着后人迟来的馈赠。 我忽然想起了徐渭在题《墨葡萄》中的一首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晓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也许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宿命。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艺术家,对艺术痴迷的追求着,不知道这种付出到后来能换来什么,也不知道这条路还会走多远,只知道自己要不停的走,直到身疲力尽。我们要的回许就是这点纯真这点执着。 在今天回望常玉一生的里程,也隐喻了一个艺术家命运的生动写照:出身富庶,一生坎坷,生前艺术家穷困潦倒、作品无人问津,死后画值千金、一画难求。常玉留下的诸多的画作镶嵌在他坎坷流离的生命里程中,也引发了我们在对于艺术、灵感、死亡、财富、声益等诸多问题的沉思和感叹!
图片附件:
00.jpg
(2011-6-2 09:29, 20.61 KB) / 下载次数 280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711&k=4557e9ec925f99f787c988c314895ebf&t=1751743254&sid=xI5e0e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6-2 09:23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吴冠中 说“常玉” 1948年或1949年的夏季前后,我在巴黎友人家见到常玉。他身材壮实,看来年近五十,穿一件红色衬衣。当时在巴黎男人很少穿红衬衣。他显得很自在,不拘礼节,随随便便。谈话中似乎没有涉及多少艺术问题,倒是谈对生活的态度,他说哪儿舒适就呆在哪儿,其实他大概要去美国或刚从美国临时返回巴黎,给我的印象是居无定处的浪子。我早听说过常玉,又听说他潦倒落魄了。因此我到巴黎后凡能见到他的作品的场合便特别留意观察。他的油画近乎写意,但形与色的构成方面仍基于西方现代造型观念。我见过他几幅作品是将镜子涂黑,再在上刮出明丽的线条造型。 巴黎这个艺术家的麦加,永远吸引着全世界的善男信女,画家们都想来飞黄腾达。到了花都便沉湎于纸醉金迷的浪漫生活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倒写出了20世纪巴黎艺术家的生涯与心态。在巴黎成名的画家大都是法国人或欧洲人,都是从西方文化背景中成长的革新的猛士。西班牙的毕加索、米罗,意大利的莫迪利阿尼,俄罗斯的夏加尔等等,他们的血液与法兰西民族的交融很自然,甚至几乎觉察不出差异来。东方人到巴黎,情况完全不一样,投其怀抱,但非亲生,貌合神离。而自己东方文化的底蕴却不那么轻易就肯向巴黎投降、臣服,一个有素养的东方艺术家想在巴黎争一席位,将经历着怎样的内心冲突呵,其间当触及灵魂深处。二三十年代在巴黎引起美术界瞩目的东方画家似乎只有日本的藤田嗣治和中国的常玉。我40 年代在巴黎看藤田嗣治的画,觉得近乎制作性强的版画,缺乏意境,缺乏真情,不动人。是巴黎人对东方艺术认识的肤浅,还是画商利用对东方的猎奇而操作吹捧,结果画家扬名了,走红一时。常玉与藤田正相反,他敏感,极度任性,品位高雅。由于他的放任和不善利用时机,落得终身潦倒。二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多次参展秋季沙龙,独立沙龙,以颇令美术界瞩目,著名诗人梵勒罕(Paul Valery)为其所绘插图的《陶潜诗集》撰写引言,收藏家侯谢(Roche)开始收藏其作品,常玉之名列入《1910~1930年当代艺术家生平大辞典》第三册。然而这些难得的良好机缘并未为常玉所珍惜、利用、发挥。据资料称,他1901年生于四川一富裕家庭,1921年勤工俭学到巴黎后,由其兄长汇款供养,衣食无忧,不思生财,游心于艺,安于逸乐。及兄长亡故,经济来源断绝,犹如千千万万流落巴黎的异国艺人,他在贫穷中苦度岁月,1966年8月3日因瓦斯中毒在寓所逝世。 常玉二三十年代的作品明亮,画面大都由白、粉红、赫黄等浅色块构成主调,其间突出小块乌黑,画龙点睛,颇为醒目。由于色块与色块的明度十分接近,便用线条来勾勒或融洽物与物的区分,并使之彼此谐和。线条的颜色也甚浅,具似有似无的韵味。题材如粉红的裸女点缀一绺黑发、黑鞋或一只黑猫,有时索性着大块黑色的衣衫,求强烈的对照与反差;浅浅的花瓶或盆中瓜果,根据节律的需要也总选有浓黑的借口,是叶是果,任意点染,又或者索性以黑色的瓶来托明丽的花;椅上卷缩的猫、舔食的猫、扑碟的猫,只突出黑色的眼和嘴的小鹿、懒躺着的豹……无论是人是花是动物,似乎都被浸染在淡淡的粉红色的迷梦中。迷梦,使人坠入素白的宣纸上浑染的淡淡墨痕中。无疑,故国的宣纸哺育过少年常玉,这是终生不会消去的母亲的奶的馨香。宣纸的精魂伴随着巴黎的浪子,中国民间的乌黑漆器又不断向浪子招魂。进入五六十年代的常玉更钟情于漆黑了,他立足于深黑的底色上勾勒出花卉、虎豹、女裸,如在浅底色上用线勾勒,那线也是用乌黑的铁一般的线,肯定明确,入木三分,不再是迷梦,是一鞭一条痕的沉痛了。油画颜料色阶丰富,从纯白到漆黑,具备各种细微的音阶,常玉掌握了油彩的性能,西方的造型特征及平面分割的构成规律,但他只选取有限的几种中间色阶来与黑、白唱和,他在色彩中似乎很少谱交响乐而更爱奏悠悠长笛。在单纯的底色上,线的起舞便成了画面表现的焦点。他用线来占领空间,用线来吐诉情怀,在线之画情伸展中,赤裸裸呈现了他的任性。但他的任性有时流于散漫,有些速写人体夸张过度,显得松散无力。他往往用毛笔一口气速写出人体,这还源于他少年时代的书法功力。据资料称,他早年曾学习过传统中国画,与书画久有姻缘,也正是书画之韵,赋予了他油画之魂。 瓶菊 常玉 翻阅常玉的作品,使人立即联系到八大山人,那些孤独的鸟与兽,那些出人意外的线的伸缩,那比例对照的巨大反差,吐露了高傲、孤僻、落寞、哭之笑之。郑所南忠于宋,元入主后他画赤脚兰花,因已无土地可种植,寓首阳二难之志。潘天寿念郑所南,亦曾作赤脚兰花,并自题:“同与夷齐无寸土,露根风叶雨丝丝。”那时候日本侵入,国土沦丧,潘老师也许有感而发,也许青睐于叶与根间乱线之延伸。八大山人因明亡而失落,离群索居,但毕竟依旧生活在母土上,作品虽愤懑怪异,仍沾满泥土气息。常玉浪迹海外,远离母土,接触的友人也大都是西方人,他自己说过:“讨口也不回去!”则他与祖国恩断意绝?恰恰相反,他作品中流淌的偏偏是母土的情愫,被深深掩埋的乡愁倒化作了他艺术的种子,他属于怀乡文学的范畴。他画了许多盆景,大盆里几枝小花,小盆里一丛丰盛的花叶、枝叶的穿插与组构,一目了然显示了中国民间剪纸、漆绘装饰等工艺的变种。八大山人的情思或民间艺术的意趣被常玉译成了现代西方的油画新貌。淡淡的乡愁浓缩成巴黎游子的画图,人们于此感染到他作品的魅力。这当是常玉一度引起西方画坛青睐的根源吧!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6-2 09:24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常玉画了那么多盆景,盆景里开出绮丽的繁花,生意盎然;盆景里苟延着凋零的残枝,凄凄切切,却锋芒毕露。由于剪裁形式构成的完整饱满,浓密丰厚的枝叶花朵往往种植于显然不成比例的极小花盆里,有人感慨那是由于失去大地,只依靠一点点土壤成活的悲哀。这明锐的感触,这意味深长的感叹源于同命运的相怜吧!我觉得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圃里的东方盆景,巴黎的盆景真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卉,都想在巴黎争奇斗艳。巴黎那所知名度极高的大茅屋画馆(Giande Chaumiceie),是一家私人办的业余美术学校,全世界来巴黎学艺的、冒险的艺术家,同法国贫穷的艺术家在此一同工作,有白发苍苍的老头、有衣着怪异的少女,肤色各异,讲着各种腔调的法语,佛里兹(Friesz)、布尔特尔(Bourdelle)、贾科梅蒂(Giacometti)、札甘纳(Eadkine)等等许多知名艺术家都曾在此任教或工作过,常玉、潘玉良、吴大羽、庞薰等等我国前辈留法画家们也都经常出入此门庭老屋。这里可说是世界盆景展出的第一站。本认为巴黎的气候是百花齐放的温床,然而盆景却大都萎谢了,一批批迁来新的,一批批照样萎谢。如果能成活,再移植到法兰西的土壤中,待根深叶茂,那恐需几代的培植与考验,而且也必然将变种吧!与常玉同样敏感,与常玉同时代在巴黎学习的林风眠、吴大羽后来回到故土,温暖的故土,变冷的故土,有着春夏秋冬的美好的故土。但温暖却又发烫,寒冷更伴冰霜,他们经历着炼狱的煎熬,虽有意拥抱那广袤的母土,然而母土上荆棘从生,为母爱,他们付出了血泪。他们长成了黄山之松,他们插足于石隙间,未享受到丰厚土壤的滋养,但黄山松的风骨却绝非盆栽所能培养,他们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有别于怀乡文学范畴。他们品尝过哭辣辛酸,霜叶吐血红,他们血染的风采被人们当做二月花来欣赏。 遥远的祖国的怀念孕育了常玉,那遥远与蒙胧引发画家的旧梦与憧憬。但回忆中那些具血肉的温暖日渐冷却,日渐抽象,或终将成为幽灵,而那幽灵却总缠绕着游子,而且愈缠愈紧,催人毁灭。藤田嗣治回日本去了,日本视如国宝,崇洋的日本人以藤田曾一度在巴黎的耀眼而骄傲,幸福的日本画家有着强大的后援。而常玉,贫穷得买不起作画的材料,劣质的材料成了他作品的特点。他虽也曾有荷兰作曲家约翰·法兰寇(Francs)等少数知音,最终逐渐被法国人抛弃,忘怀了。幸而有四十余件作品本预备在台湾展出,后展览因故流产,这批作品倒幸运地保存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了。常玉死后,台湾的有心人到巴黎收集他的遗作,是故土,是乡情想起了客死异邦的弃儿,于是常玉的作品近几年来成了画廊和拍卖场中的宠儿。 有人说,如果凡·高又活过来,看到他作品的价格成了天文数字,将再一次发疯。我们一向以“含笑九泉”来告慰对身后才被人们理解、歌颂的杰出人物。逝者如斯,亡者再也不会含笑,但历史的无情淘汰、鞭挞、颂扬,永远是人间是非、善恶、美丑、人心向背的借鉴。 (引自何燕屏、黑马选编.吴冠中画韵美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6.第455~460页。)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1-6-2 09:31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0 编辑
本周一晚,“罗芙奥香港2011年春拍”上,已故华裔画家常玉《五裸女》以1.2832亿港元成交,刷新了此前由陈逸飞的《山地风》创下的中国油画世界纪录。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7-8 22:14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1 编辑
2011年“罗芙奥香港2011年春拍”,画家常玉的《五裸女》以1.2832亿港元拍出,刷新了华人油画最高成交纪录。这幅作品带领中国油画迈入亿元俱乐部时代。这件作品曾经于1993年苏富比台湾拍卖过,成交价400万多台币,折合人民币不过百万,18年增值过百倍。 一直致力于推动早期油画的大未来林舍画廊负责人林天民透露,1993年苏富比台湾拍场上,常玉的《五裸女》为封面拍品,被台湾国巨集团董事长陈泰铭以400多万台币买入,当时也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纪录。罗芙奥拍卖用了几年的时间劝说藏家,并专门做了专册大力推广这件作品,才获得藏家的首肯,这件藏品得以于2011年罗芙奥香港春拍上露面。在2011年的罗芙奥香港春拍上,被韩国三星集团以1.2832亿港元竞得,而之前早期油画的藏家主要为华人。林天民表示,这是他知道的首次早期油画高价作品被国外购买。 林天民分析,这幅作品的高价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此作为常玉最大幅裸女油画,历年拍场上常玉较多花卉题材,少有裸女油画主题的拍卖。目前已知的常玉裸女油画不过五十一幅,且多数采卧姿,稀有站姿的华丽《五裸女》大油画现身。第二,这是上世纪早期油画作品的中西融合绘画风格的经典代表。虽然画面为五位女性人体的形象,但是画面上也有中国元素的小动物、花纹等,呈现出东方风韵味。 ========================== 被三星集团买去了。。。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7-8 22:17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1 编辑
这个作品好牛。。。。。。。。。。。。。。。
下载
(55.21 KB)
2014-7-8 22:17
图片附件:
009.jpg
(2014-7-8 22:17, 55.21 KB) / 下载次数 284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0893&k=8ab07d38c531144f0d0fea8d10a3729b&t=1751743254&sid=xI5e0e
作者:
国际码头
时间:
2014-7-8 22:20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1 编辑
下载
(167.32 KB)
2014-7-8 22:20
发现了很多佳作。。。。。。。。。
图片附件:
012.jpg
(2014-7-8 22:20, 167.32 KB) / 下载次数 265
http://www.wy2010.com/attachment.php?aid=10896&k=a854dc3126dbbb520519705baece4123&t=1751743254&sid=xI5e0e
欢迎光临 武英书画 (http://www.wy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