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怎么向不懂书法的观者解释书法?

基于我的立场(理想国出版的私人顾问),我的视角和各位稍稍有所不同。因为你们可以只在小圈子内交流,也可以自娱自乐,而我不能。
我一直觉得,国内书画出版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水平。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印不出高质量的印刷品,或者出版物没有学术价值(当然还是有一些),而是这些印刷品和出版物和普通读者完全没有关系。
这在以前(民国和民国之前)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读书识字和懂得书法的群体是重合的。但是现在不是这样。哪怕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对于书法,往往也没有欣赏能力。至于书法的专业学习者和爱好者,恕我直言,其中大部分人的教育是有缺陷的,在主流知识圈中只占非常次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书画确实和西方艺术有所不同。因为我们重在学者之间的交流。而西方的主要艺术形式都是面向大众的。甚至不识字的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也没什么障碍。因为它们并不要求拥有专门的知识才可欣赏。
书法难道只能成为专家才能欣赏的艺术吗?换句话说,书法鉴赏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是必需的吗?我想未必如此。
我没有在国外待过,但我想,一个在异族文化或其他艺术领域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的优质观者,是有可能读懂书法的。他们需要的只是少量指导。是这样吗?
如果面对一群完全不懂书法或者自以为很懂而其实不懂的观者,我们应该怎么向他们解释书法的价值?

回复 3# 春眠

这是相对而言。只举一例:油画的委托者和欣赏者通常不是画家。虽然你说也要通过学习才能看懂,但你肯定不用学会油画技巧。艺术史的学习其实更多是在了解历史背景、典故、隐喻、风格特征,或者图像学的传统,而这些对于同时代的观者(其中大部分是没有文化的)不是问题。但是书法显然不同,从一开始就是文人之间互相唱和和交流的媒介。哪怕精通艺术史和古典文献的学者,也未必能够欣赏书法。这次功甫帖之争就是典型一例。各位想必比我更有体会。

TOP

换句话说,古代社会的书法交流,隐含一个基本前提:作者和观者大致处于同一水准。现在我们无法维持这个假设。甚至面对博物馆的专家都有一种无力感,遑论其他?

当然,欧洲人也曾表示不懂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比如印象派)。但是很快他们就看懂了。因为这里只需视角(观看方式)的小小转换,有时需要丢弃一些成见,如此而已。没有任何技术难题,也不需要重新学习绘画理论、绘画技巧。

那么书法?

当然,也许只有数学家才能体会数学之美。不过音乐可能更加贴近我们的情况。那么欣赏音乐需要专门的训练吗?

TOP

回复 10# 国际码头

难道你觉得,这只是和出版有关吗?

我很喜欢听版“解神秘化”的观念。(西方有马科斯·韦伯的“祛魅”、约翰·伯格的“解神秘化”……)因为神秘化是和蒙昧主义连在一起的。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一直很欣赏日本文化,就是因为日本是少数能够真正把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民族。而我们的艺术,却是高墙深院里面自娱自乐的玩意,有时甚至还是一种文化的牢笼。

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是我找不到其他“专家”了吗?当然不是。我来这里,恰恰因为各位都是书画圈内少见的具有理性精神和现代气息的学人。如果连你们也觉得,我们没有必要理会外面的世界,那么,我会非常乐意看到书法和绘画走向它的穷途末路。坏的艺术不如没有艺术。

TOP

所谓“自己的规律”,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话。事实是,并没有“书法自己的规律”。在每个大的文化(比如日本)和小的传统(比如南方和北方、北齐石刻、敦煌、敦煌文书中的儒家典籍和道家典籍、禅宗、日本的假名书法、墨象派……)乃至每个个体那里,书法都有其特殊的面貌和演进道路。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的笔尖底下,总是散发着一股腐烂的味道?难道就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无条件地服从于“书法自己的规律”?

TOP

“规律”可是你说的。我不懂什么规律。

TOP

另外,我对老梧自然也有我的判断。我也熟悉李跃林和宾南的风格。其他几位,包括国标老兄你,我就对不上号了。

TOP

回复 18# ylli

我们是有这样的想法。

TOP

回复 23# ylli

那太好了!感谢支持!我在这里就是为了抛砖引玉:出版人是砖,学者和作者是玉。我一直很钦佩诸位在各自研究领域所作的工作(当然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希望能够引荐!),如果大家也能认同我们的理念,我们就可以一起做很多事。不只是纸媒出版,也不只是出版。

BTW,我本人不是理想国的编辑,但我可以代表编辑总监(兼任艺术馆主编)和各位讨论合作细节。时机成熟的时候,希望能够当面讨教!

TOP

回复 22# 国际码头

您可以继续等待。但我觉得,不用等它烂透,也可以做很多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