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大致说来,画马一节有以下情况或说变迁:

A神化。龙马不分,所谓“螭颈龙体,矢激电驰,非马之 ...
王椿淳 发表于 2014-6-27 17:05



    上述ABCD中,如果引入线性时间概念,或按照后世通常的以朝代来作划分,则可以看到:早期是人高角度仰视对象物,然后略高角度仰视,然后就是平视了,再然后是俯视。这当中,平视与俯视是两条平等的线索,也就是说分成两条线路---拟形与文质化或称文人化。拟形为平视,人的视线与地平线平行,以此观察对象并试图在纸绢上表现出来;文质化为俯视,这个时候人类抬高了自我,开始以其中的某一类人即文化人的高视角下笔,颇有心役万物的赶脚,这个风气始于宋代。画,从文之余,一下子变成了文之极,又忽然地从文之极变成了文之余,甚至成为文人间的一种游戏。

TOP

除了米芾、苏轼、文同等一干业余文人士夫游戏翰墨之外,相对专业的最要数李公麟了。

古人做事甚至玩耍一般都要讲求个出典或依据,以免为人垢责,于是乎这帮文化人委托苏轼同学找到王维作依靠。相对说来,到了宋 代,王维作为靠山是比较靠谱的,这充分反映出苏轼这个非常有脑子,可惜他这份脑子与当年的王维一样没有成功运用到政治上。

TOP

而李公麟呢,对于绘画的精研功力比较深厚,比他那些票友朋友们深入得多了,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一种类似白描的画法以求在画史上安身立命,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他的确是成功了。需要指出的是,李氏白描手法与大唐的白画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首先是材质上,唐代以壁画居多,如同样为苏轼推崇却并未作为如王维那样之靠山的吴道子,他所最能干的就白画,至于后道工序之装成工作则一般交予弟子们完成。苏轼曾经虚伪地说,他在王维与吴道玄二人之间“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实际上充分反映出一点,即苏轼同学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拉了吴道子作靠山,由于技术间的差异过于巨大,会被人当成笑谈的,拉了王维作靠山则几无内风险,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他的确是成功了,与李公麟一样。

TOP

本帖最后由 王椿淳 于 2014-7-1 09:46 编辑

李氏白描与唐代白画第二个差异是用笔,或称笔法,线条处理。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一些,以后有机会再加以展开。

第三个差异,就是传气与文质化的区别。传气一事,首先需要传者即画家本人的气质与技法要求,唐人似乎笔力强大,真气外露,咄咄逼人,强则强矣,却是少了一丝文质彬彬;宋 人与唐人的情况似乎是反了个身,文质动人,内敛深藏,却极乏孔武之力。

TOP

前面讲到中国朝代作为书画史划分阶段的基本单元,在所有线性描述的艺术史中,这是最为普遍的做法,比较直观,而对于著作者来说这样操作起来相对简便。

但是这一方法论也有十分明显的不足,即可能形成艺术发展是单纯线性递进演化的偏颇认识,让人以为艺术如同达尔文进化论所假设的那样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同时又有人依此总结出“时代风格”这样大而无当、流弊甚广的方法论。

TOP

本帖最后由 王椿淳 于 2014-7-1 17:01 编辑

以朝代划分书画史,确实也是有其合理之处。为什么?因为中国一向是皇帝治理的体制,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权皇帝或当权不当权的贵族士大夫阶层的艺术欣赏趣味偏好直接影响到艺术流变。最为显著的例子是,唐以前,王羲之书法的声望时时被他儿子王献之压过,民间一向有“买王得羊”之说,这里的王是指儿子而不是老爹,忽然间李世民同学推开老爹自己当了皇上,极度欣赏王羲之书艺,设计征用《兰亭序》并命多人复制,树立为全国榜样,并将原迹殉葬,这一动静搞大了,以至于一举确立王羲之书圣地位,至今牢不可撼。

宋代最为人传诵的是徽宗,居然亲自出题目考录画院学生,他的欣赏趣味直接影响到全国画家特别是中漂一族画家的创作方向(当时国都于汴梁开封,相对于现的北漂而言)。我们如今视为国宝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徽宗本人内心并不十分欣赏,估计是以能品目之,只是因为该创作者是自己的学生,又能在如此年轻之际即能用心成就如此繁巨的画卷从而让人赞赏,于是乎在口头表扬一番后直接当御赐物品顺手甩给了近臣蔡京同学。而蔡京同学及其弟弟蔡卞的书法水准之高令皇帝也不断赞赏,必然地会影响到苏轼米芾这些人--由于政治上最终严重失败,蔡被坐实为一代奸相,后世人人忌讳提及其兄弟二人的书法成就及影响--而苏米等人的书法则又扩散影响到更远。

又如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推崇董其昌书画艺术,抛开其怀柔江南士夫文人的政治考量不说,其偏好明显产生巨大影响。类似例子十分多。

caijing004_1.jpg (30.34 KB)

caijing004_1.jpg

TOP

看看,蔡臣相的书法,确实是好。

而仅仅是到了元代,大学士溥光的称誉,就已经将此一能品之作抬高到天上去了,认为赵千里、王诜等人都及不上他。这是什么情况?是表扬王希孟本人还是在委婉地赞赏徽宗皇帝非凡的调教水平?还是后人目光矮化?还是趣味确实发生了转变?

2014052219401629911175.jpg (77.36 KB)

2014052219401629911175.jpg

TOP

据传,王希孟同学有一年暑假忽然淹死了还是什么,反正是死了,所以没有其它作品流传下来。搞笑的是,有一张拙劣的山水画,堂而皇之地冠以他的名头,估计是在等待出售中……

d3a568dfa5d3dd696ccb2556c3e6d575.jpg (132.37 KB)

d3a568dfa5d3dd696ccb2556c3e6d575.jpg

TOP

哎呀一扯就扯得太远,得,还是收回话头,回到主题上来。豆腐先生,哦不杜甫先生写了丹青引之后,一时倒也没有什么不同意见。然后是出来了一个人,叫张爱宾,挑头指责批评,非常气愤地说“杜甫哥你不知画”。不知画,就是不懂画,也就是说没有鉴赏力,你还不闪人啊,你娘喊你回家吃晚饭了。
这个张爱宾,名叫张彦远,一个大户人家的没落弟子,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在我们后世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物,总之是个人物。现在,人物甲对人物乙发难了。

TOP

话说杜甫写丹青引的具体年代不详,一般定为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杜甫在成都。曹霸于天宝末年因罪而被贬为庶人后此时也流落到了成都。丹青引直接指明是为赠曹霸而作,这个是一首七言古诗,每八句一韵,间隔作平仄换韵。

80多年后,张彦远写下《历代名画记》。其中他写道:

“杜甫曹霸画马歌曰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幹惟画肉不画骨妒忍使骅骝气凋丧彦远以杜甫岂知画者徒以幹马肥大遂有画肉之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