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现代绘画艺术的大家 郭泰来 (王椿淳艺术评论)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3 编辑 1. 这个“现代”,是“现代派”“现代艺术”的意思。 如果只是在网上或画册上翻看郭泰来作品,确实难以全面彻底感受郭泰来画作之韵。他的油画作品,形制巨大,气势撼人,天真纯朴,如临美人。这些作品都非常大。当你站在画作面前的时候,就被色彩包围了。 而如果你站在吴冠中的大画作面前,确实也会感觉到一股生气,灵动,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会唤醒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回忆,色彩所构成的韵律让人赏心悦目;有的时候,甚至油画材料本身的质感,也让人的眼睛为之欣喜。 吴冠中的色彩处理,着眼于色彩呼应物象与油画材质特性之自显的摇摆之中---或许这应该视为一项优点;而郭泰来的色彩则完全服从形式安排,在心源中获得自由的存在。吴冠中是学人体出身,并且从当时一些作品来看,吴老受现代派影响并没有赵无极朱德群等人那么大。吴冠中的色彩热烈中有些许东方的婉约,色彩叠加于画面,大量运用色点并穿插游走的线条,和声重于旋律,从而不免产生柔弱之象;郭泰来的色彩大胆奔放,色块分置而无叠加,几乎不用点,旋律重于和声之配置,故更具雄强之气。 郭泰来的作品和吴冠中不同的是,一是构成上,他的作品形式主义比较显著,而且是高度的程式化,而吴冠老并未完全摆脱自然主义倾向;二是他书法上佳,而吴老于书法有亏。于是在我看来,郭泰来之画格,竟略胜吴冠中一筹。 他的构成,主要是分解中国山水画,但不破坏它的结构并充分地趋向平面化。这中间,他良好的色彩感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促使带有中国画传统元素的山水画面实现平面化的过程中,他仍然有效地保存着那种形式节奏敏感,却催生了更多更好的“抽象”表观。他更注重的是简洁的画面构成,有几何化组合倾向。从目前来看,更多地是传达出一种物性的形式内涵,更象是关于绘画本质的一种绘画。从一部分的作品看,出现了毕加索的中国化倾向。这是非常可喜的,难得的。都在说毕加索,对毕毕加索理解得深的人太少了,不说那些所谓的评论家批评家,就是画画的人中也没几个呢。听说,毕加索曾经研究过王原祁的作品,只是没有查到更详细的研究成果和这方面的资料或报道;如果有,我相信那一定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2. 显然他的山水画,是在进行着一种转换,一种有限度的主动开展的转换。 当然由于他在摆脱自然主义方面走得更远,也有可能让观者产生一些不是太轻松的观感。比如说,色彩的组合虽然被黑线所分割,因此各自拥有一个单独的区域,这样在总体上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色彩织体,这一织体,与印象主义所形成的画面表面的色彩织体一样,可能与中国绘画的内在基因发生冲突或疏离,也就是说,人们更有可能会认定他的山水画是西洋绘画。不过真正的行家则会如我将在后面谈到的那样发现,他这么做却是与中国的古老传统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内在的紧密关系。 郭泰来的人物功底当然扎实,创作没有问题。只是最开始的就是苏式的写实,后来彻底摆脱了。他号称自己的是涂鸦。画画的速度非常地快,一种挥洒自如的快速运笔用色。在那样的情况下,色彩把握是难的,因为一不小心色彩就会变脏了。可是他的作品没有这种现象,画作上的色彩非常清爽。 郭泰来画作的支撑就是构成与色彩,最出色的就是色彩的构成。从作品的局部可以看到,画面非常厚实,紧密。因为这里面的色彩表达关系,掌控的难度比较大,空间的展现也不是轻易就能处理到位的。就好比说赵无极的那些抽象水墨,看似容易画,真正要动手起来问题马上出现。 画面的质感,虽然与色彩有关,而材料自身的把握与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你看,赵无极的作品质感非常强。这就凸显了作为一个平面的绘画的根本特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席德进苏天赐他们为什么成不了大师的根本原因之一。吴冠中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只是并不深入,而且后来转入了一种肤浅的“诗意”之“美”,所以一生只成就了一点小聪明。围绕着艺术的观念和社会的看法,吴老很狠多可圈可点的成绩:首倡“形式美”;引发“笔墨等于不等于零”的旷日持久之争论;打假形成巨大社会影响;炮轰中国美协和国家画院体制,批评中国当代艺术水平不及非洲;大量捐赠自己的作品给各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等等,但我一直没有搞明白一个事,纯粹从艺术自身范围、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除了形成了一个风格即“吴家样”,吴冠中到底为中国绘画或艺术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贡献,我是指从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角度?上回看了陈丹青回忆吴老的文章,根本就对此避开不谈。 赵无极更应该注意到的是他的色彩处理。他选择的那些色彩组合,更讲究的是细微的过渡与变化、转换以及转换的位置与节奏,丰富的构成,以及构成元件相互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和谐的音符。这当中也有变奏,有和声。更类似于肖邦式的。似乎更多的是奏鸣曲和四重奏。这与克利是不同的。克利着眼于宏大构建,仿佛更接近贝多芬和巴赫。更多的是一种交响。另外,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赵先生用色也巧妙地吸收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那些色彩安排,非常的古艳而沉着。国内对赵无极先生的认识和研究目前依然严重不足。我并无意要把郭泰来与赵无极老师去作比。只是有所思 ,有所感而已. 3. 此外,其油画山水与黄公望董其昌 ,王原祁等形式主义大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比较研究,这个是我的最新发现。 现在,我是在考虑,也是以前不曾想到的,就是:郭泰来的山水,可以与黄公望董其昌等建立或承继的画面组织方法联系起来。这将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探索。大块的造型元素,通过相互的勾搭,建构起坚实稳固的画面。而这些大块的造型元素,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则又是“抽象”的、形式主义的。 就绘画而言,造型也好,元素也好,色彩就是一切,它是主宰。中国人不好色么?也不是吧。只是水墨趣味流传年代长久,或者心灵被遮蔽,口味被有意识地给限制了。一部分原因是“五彩之中以水墨为上”的传统习见,一部分是可恶的写实主义者有意淡化,为的是突出主题思想、主旋律、不惜以流于庸俗为代价满足大众化要求以服务上层建筑的。从宽泛的形式主义角度来看,色彩也是形式要件而不只是质料,它同样以有效的组织与合目的的时空构形一起带来魅力与激情。所以,要特别地注意郭泰来绘画中的色彩。 当然至于他的那些山水,更要留意他画面的建构要件是大块造型单位的有机结合,韵律就从其中而出;而那些出色的色彩搭配和组合,更赋予画面一种弹性,一种丰富的、怡然的音乐感,呼应着古老传承的中国式绘画形式。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色彩,让他的山水更富有了现代感。而这,恰恰是吴冠中没有深入也没有完成的。 不能否认,的确有很多的人认为,郭泰来的山水画更多的只是借用或挪用了传统中国式山水绘画的源图像,但也只是这样而已,仿佛一个正宗的洋人穿上了正宗的中国唐装。可是,如果再仔细一想,则他虽然运用了西洋绘画的手法使得画面斑驳陆离五光十色,其形式秩序却比吴老的更为清晰而简明、形式构件比吴老的更加坚实而统一、内在理趣胜过了吴老的优美情怀;在与古老中国绘画传统血脉的承接方面,吴冠老最多只能往后推及他最为倾心的石涛大哥,而郭泰来则可以更往后与黄公望董其昌等联系起来。因此,究竟是谁作品中的中国绘画传统因素多仍然可以再作探讨。当然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石涛的山水作品非常有生气,多变而有味,按照高居翰的说法,作为与王原祁这位“正宗派大师”面临着共同历史困境和绘画史深度思索的“独创主义大师”的石涛坚决地舍弃了一切既有法度,从而无法延续子嗣;吴老“山水”(其实应该是风景或带有抽象性质的风景)也很有生气,但毕竟于形式深度有亏。尽管吴老一直号称“形式美”,但他根本的重心是在美而不在形式主义,他所谓的“形式”只停留在了抵制写实主义艺术框架内的那种特殊内容要求, 以获得艺术创作自由这样一种初级的自觉而已。 4 .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大胆确认,不但郭泰来的形式建构方法已经与黄董王等取得了联系,甚至还可以与更为古老的北宋雄伟山水取得连接。比如范宽的山水构建范式,是舍去一些具体的细节,而展现出简洁的大单元构图,依靠简单有力的组合,传达非凡的视觉感受,从而实现弘大气象,直迫人目。郭氏山水作品也简单明了,没有藏匿,直观地展示出画面的构建过程。 这样的构建方式,使得中国人传统所习惯了的“书写”变得无足轻重。这显然是颠覆性的,恰也与本人消解笔墨的想法吻合了起来。所以我全力以赴地支持,为之张目,为之呼号。因为虽然董其昌是中国伟大的形式主义大师,挑战前人的趣味大获成功,却依然全面充分地在画面上保留了书写的韵致。而通过接受和观看郭泰来的油画山水,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取消书写会让观众从此失去传统的庇护、天塌地裂么?不会嘛。 5. 现在,他把油画的山水样式搬到了纸上。味道依然是那么的好。其赋色,截然不同于传统所见之中国画。我想,色彩的感觉有可能是天生的,恰如郭若虚所言气韵生动乃生而知之的事,既不可以学力得,复不可以岁月到。董其昌虽然让了一步,认为可以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接近,终归以为人之天赋各有高低不同:有的事穷尽一生之力,别人却天生就已经有了。这就是命也,运也。那些机械的,贫乏的,庸俗的唯物主义者,那些可恶之写实主义的奉行者,试图以人力抗拒天命,是蚍蜉撼树,徒劳一生而已。 郭泰来曾跟我说过,历来大家都是先实现技术完善,这个需要坚持不断的练手,也就是曲不离口的道理,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是,艺术是超越技术层面的东西。艺术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境界和状态,也是一种自由。性灵的发挥才能让艺术放出光芒。没有技术做不了艺术,不超越技术永远只能围绕技术。大概意思是这样。我只能表示赞同了。因为超越了技术层面的那个东西,用文字语言很难表达,所以只能意会。 虽然现在工作很忙,郭泰来并没有放弃创作,他曾经失去了一个十五年,我知道,他要把它抢回来。他依然非常的谦逊,总说觉得自己画得还不够好,写得还不够好。不止一次有很多人问我当今书画谁最值得关注和投资,我总是非常明确地说:“就是郭泰来啊”。不死心的人又继续问那还有别的人么?我只能沉默。因为我确实不知道。 当今画得好的人还有没有?当然有。不过往往就是一招鲜的那一类。艺术史能否为他们留下名字?我想只有上帝才知道。我可能是有些偏心,这我真不否认。 131880_13219441401Tx8.jpg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3 编辑 写郭泰来,是我为自己觉得值得一写的而写,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而写。三十年来作品几无可观者,艺术家多为本土所重而实难走向世界。康有为陈独秀们抛出新主张以来,国内除了林风眠--后来还是去了香港的,除了齐白石黄宾虹两位,以及张大千,其他人会不会最终被淘汰、被降位狠难讲。赵无极朱德群好在不由国内本土定位,故可不在关注与讨论之列。相对更为长久的中国绘画史,这六十年和三十年时间未免还太短了些是不。而且吧,这三十年如同一个混乱的战场,正统的意识形态力量与强力的商业资本力量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虽然也是一段可以被书写的“历史”,如何最终定位也难说。最近中国油画学会委托女教授策展的系列展,就是商业力量退缩后正统意识形态的一次冲锋,尽管虎皮拉得比较大,又有什么用呢。 在此种情况下,本老坚持着自己的独立判断。穷途末路论和笔墨等于零争论以及废纸论,基本上是回到了康陈们慷慨陈词的当年的情境,历史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时刻,莫非是一轮回?宿命?我想,倒也不能完全怪罪于政治和民族命运的乖舛,以及各类主张的偏颇,主要是因为时无大才,真所谓未当其时,气运未到,斯人未出。所以我也才会有前面曾说过的“此吾人大望之所寄也夫”之语。巨型天才人物之出现于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现在,我断言,这样的人物已经出现,只是我们一时还不能狠好地认清这一事实,不过我相信,郭泰来作品实现“经典化”的进程恰会由于正当网络和全球化时代这一全新的历史条件而比前人大大可缩短。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3 编辑 齐白石 ,不会被淘汰么 ,伞老这是说什么话 ,太可怕了 ,大鹰拍了 4--5亿么 。 张大千 ,也不会被淘汰的 , 爱痕湖 拍了 一个多亿么 。。 黄宾虹 ,就不好说了 , 过了亿 ,不会被淘汰 ,不过亿 ,不淘汰也没有什么意思 ,跟 男足一样了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3 编辑 他们被淘汰 ,那吴昌硕 ,李可染 。。不是更要淘汰 。。 伞老这种说法 ,太 ,太 可怕了 ,太 太 不和谐 了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那应该叫 慢慢 淘汰么 ,伞老太绝对了 ,一绝对 ,就不符合 辩证法 ,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14 编辑 伞老要多学学 科学发展观 ,没有这个做指导 , 不好 ,哈哈哈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