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曼生壶”的十八式及其题识: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20072110124338.jpg “曼生壶”的十八式及其题识:  二百多年前,清朝文人-----陈曼生摒弃前人的工匠之路,以其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创造性地制出了文人紫砂艺术珍品——曼生学士壶,使紫砂壶由工艺品转变为文人艺术品,使文人紫砂壶升华为一种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也正是因为紫砂壶拥有了文人气质,才使得世人为之津津乐道、痴迷甚至神魂颠倒。然而,经过二百多年的风云变幻,真正的曼生壶仅剩下寥寥数把而已,唯其珍贵藏者皆收入深柜密不示人,今人不仅不能拥有把玩,就是看上一眼也成奢望因而曼生壶逐渐变得神秘而遥远,它的遥不可及也随之成了世人的遗憾。   一壶难求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生活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著称,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集》、《种榆仙馆印谱》等。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笃信佛教,酷爱紫砂,斋中设有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设计壶式均在此。此室的名字“阿曼陀室”是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缘之意。而此后以“阿曼陀室”为壶底印章也成了陈曼生留与世人的文化标识。从历史角度看,陈曼生对紫砂艺术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在款式、意境及文化内涵上进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温良恭俭让式的慢慢渗透。紫砂还是那个紫砂,龙窑还是那个龙窑,但壶已经不是承袭前代千壶一面陈陈相因的壶了:精巧的篆刻将独具文化魅力的铭文饰于壶上,每把壶都有精心构思的名字,每一把壶都富有特殊的象征含义,既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也极富哲理。从而演绎成独具美学内涵的紫砂作品,曼生壶甫一问世便形成“千金易得,一壶难求”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石石兆”==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 二、“汲直”==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我为规。 四、“横月”==此云之腴,餐之不月瞿,列仙之儒。 五、“百衲”==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合欢”==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春胜”==宜春日,强饮吉。 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鬟。 九、“饮虹”==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瓜形”==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葫芦”==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天鸡”==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合斗”==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十四、“圆珠”==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乳鼎”==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镜瓦”==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十七、“棋奁”==帘深月迥,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十八、“方壶”==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 除以上十八式外,传世品中又有所见: 一、“井栏”==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 二、“钿盒”==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三、“覆斗”==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 四、“年铎”==蟹眼鸣和,以牛铎清。 五、“井形”==天茶星,守东进;占之吉,得茗饮。 六、“延年半瓦”==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 七、“飞鸿延年”==鸿渐于磐,饮良彳干亍 彳干亍 。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刊。 八、“提梁”==提壶相呼,松风竹炉。 九、“斗笠”==笠荫日曷 ,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图不全,我存在别的站了 ,有空慢慢搬来。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c4ca4238a0b923820dcc509a6f75849b_2010_04_23_11_08_50_2.jpg 曼生十八式之----葫芦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20077311825869.jpg 曼生十八式之----井栏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200772223727314.jpg 曼生十八式之----《石瓢提梁壶》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200772223623540.jpg 曼生十八式之----半瓢壶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20077222369992.jpg 5----曼生十八式之----半瓜壶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200772223548907.jpg 6---曼生十八式之----半月瓦当壶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22 编辑 200772223325239.jpg 7---曼生十八式之----合欢壶

TOP

曼生壶十八式,历来为喜爱宜兴紫砂壶的人士所津津乐道,请问这十八式到底包括哪些品名的茶壶 『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清嘉道年间,曾致力推进紫砂壶艺,传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请紫砂陶工杨彭年、 邵二泉等为之制作。然後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对於传说中的『曼生壶十八式』多年 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成书於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匏壶』、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六件。此外还列举了陈曼生切定茗壶并贴。切壶形的二十二条铭文,除第十六条下无壶名外,其余二十一条均有壶名,其中有四件与前面的八件传器中的四件壶名相同,这样《砂壶图考》就为人们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壶壶形了。数年前,谢瑞华女土所著《宜兴陶器》中,列出她整理的曼生十八式壶形,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资料加以佐证,谢女土也未加以肯定。与《阳羡砂壶图考》中的二十六件壶名来对照,有十件壶形基本上相符,将另外不符的八件加上,就 成了三十四件不同式样的曼生壶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手头有一份关於曼生壶的资料,对研究这个问题也许会有助益。一九六三年春天,笔者曾与张守智先生一起专程拜访过上海文史馆的一位老者龚怀希先生,当 时龚老已是垂暮之年且有病在身,虽然是酷暑盛夏,他仍著中式长袍,卧室窗户紧闭。据龚老自我介绍,他在二次大战前的一段时间裏,曾在上海专门经营骨董行业,对於紫砂古壶的研究及仿制有一定的经验,并提到著名紫砂艺人王寅春曾为他做过一段时间仿古紫砂壶。交谈之中他兴致所至到裏室翻了好久,拿出了一册尘封的《陶冶性灵》手稿,约三十二开本大小。他说这是以前鉴别和仿制曼生壶的底册。手稿系宣纸綫装,封面上『陶冶性灵 』的字是郭频迦所题。打开封面左页绘壶形,右页录壶名及铭文。最後一页记曰:『杨生彭年作茗壶廿种,小迂为之图,频迦曼生为之著铭为右,癸酉四月廿日记』,癸酉是嘉庆十八年,即公元一八一二年,正是曼生活跃在宜兴之时。姑且不论这集手稿是否确是嘉庆十八年的遗物,它记录的茶壶图形及壶名、铭文的价值是珍贵的。在 得到龚老首肯後,笔者当场就按原样用铅笔复录了下来。将《陶冶性灵》中的二十个壶形与谢瑞华女土的十八式 壶形相对照,仅有五件相同。与《阳羡砂壶图考》中曼生的传器及二十二条铭文相对照,壶铭与壶名基本相同的 共十六式。如果将这三份资料中各不相同的壶形集在一起,就有三十八个曼生壶造型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业者以为当年陈曼生确实手绘了一批紫砂壶样请杨彭年等人制作,但数字就不一定是十八式,可能不足也可能超过十八这个量词,世人所以用『十八式』这个数字,仅仅是习惯而已,也许是人到十 八岁就表示进入成年,也许是中国受佛教影响较大的原因,人们就常常用『十八』来象徵完善、成熟或极至。莲花是佛教中常见的花卉,菩萨均端坐在莲花形坐上,莲花是十八瓣。佛祖释迦牟尼两旁有十八罗汉。佛教教义劝人从善,否则作恶多端要打入十八层地狱,其余常见的例子为武侠小说中形容某人武艺高强,常说十八般武艺样 样精通,绘画上有十八描、音乐上有胡茄十八拍、十八律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世人说曼生壶十八式也是这个意思。曼生壶是宜兴紫砂壶的一种类型,从一开始就是以陈曼生为首的一个文人群体在研究、创作,是文人与民间工匠的结合,创造的一种文人壶风格,因此款式也不会局限於十八式之内,一定是常有新品出现。我们研究曼生壶,重要的是要看茗壶的自身价值,壶形是否脱俗,壶铭、书法、印章、刻工刀法是否充满文人雅趣.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