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郭泰来油画艺术观感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郭泰来油画艺术观感 美术品可以是一种独立自由的有机体,和自然并存而在最终本质上又与自然毫不相干。 W?沃林格 (一) 自我的关照 郭泰来先生的油画山水作品,似乎以一种游戏的风格突兀的出现在观者面前,画面中近乎直白的几何体组织结构,类似涂鸦的高纯度色块,常让人感到突兀之余,困惑顿生。除了气象万千的视觉冲击,几乎没有合适的语言可以表达观赏作品后的初次感受。 诗人袁宏道曾说:“山之玲珑多变,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诘之气所成。”这段话或许可以当成解读郭泰来油彩作品的一把钥匙,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一些悦目畅心的秘密。 郭泰来的油彩作品,画面初始印象更似远古质朴简洁的岩画,简到极简的画面空间中隐隐透露出与千年前的诗意精神遥接的脉络,而画面中共有的纯净凝练,则表露着画家创作时洒脱无拘的心态和飞跃激荡的情思。梵高初到南方小城阿尔时,感于色彩的丰富,曾写道:“想象确实是我们必须发展的才能,只有它能够使我们得以创造一种升华了的自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郭氏作品中观赏到这种心物辉映创造的奇妙美景。 石鲁曾说:“精神之气,当以韵律求之,韵律有节奏而有生气,韵格有高低而生神,韵味有厚薄而生趣。”这样类似的感受很快在郭先生异质的彩墨山水作品中得到了印证:色彩纯度降低了,色调却清新淡雅起来,画面中的情调显得更加柔和静溢。 庄子较早提出“万物与我为一”的美学观念,“参天地之化育,测山川之形貌,度地土之广远,审峰嶂之疏密。”石涛在《画语录》中明确提出了超越山水树木的界限,顺应天地的律动,迹化万物生命神采的观点,在郭泰来的彩墨山水作品中,远尘脱俗,温和自然的感觉仍然存在,只是这素朴响亮的色彩欢歌更重“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意韵,观众更多感受到的,也许是“挥斥八极,磅礴万物”的逍遥气势和“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清寂氛围了。 (二) 心灵的歌唱 我们仍然要顺着郭泰来油画艺术的踪迹,去探寻,发现,或许总有意外之喜,他的油画作品为观者展现了一个热烈而张扬的艺术天地,或者说这是一片隐喻而神秘的领地,他避开了具象再现的“捷径”,以勇于探索的精神,去征服无尽风光的象而意化“险峰”,尽管这可能是一条漫长艰辛的道路,似乎望不到终点。 沈宗骞说:“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矜情未释,何来冲穆之神?故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尤当会其微妙之至,以静参其消息,岂浅尝薄植者所得予?若天书卷以佐之,既粗且浅,失隽士之幽深,复腐而庸,鲜高人之逸韵。夫自古重士大夫之作者以其能陶淑于书册卷轴之中,故识趣兴会,自得超于之表,不肯稍落凡境也。故二曰善读书,以明理镜。要知从事笔墨,初十年仅得略识笔墨性情,又十年而规模粗备,又十年而神理少得,三十年后乃可几于变化,此其大概也,故三曰却早誉,以及远道。”则将艺路无坦途,得失寸心知的艺道之理描绘的十分详尽生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郭泰来在油画艺术上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创造斗志和不屈决心。 郭泰来远离了外师造化的“篱笼”去探求内心的“源泉”,终于寻得清渠活水,绘就气度不凡,天趣横生的大雅大俗之作。当我们欣赏“一片自然的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阿米尔)的时候,不要忘记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的诗句,似恰成为这种艰辛艺旅的“注脚”: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东方美学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静观自得之悠闲情怀,西哲则倡导“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在东西方美学传统的影响下,郭泰来的油彩作品开启了“本我”虚静的心灵之美,从而展现了“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之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歌咏。”(钟嵘《诗品》)民俗中的自然率真,山歌中的自然豪爽,郭泰来先生或许都从中吸取过营养。因为更强调物象本质的“真”,画面中的色质显得更加鲜明夸张,华丽丰富,色调则趋向于单纯宁静,鲜亮欢快,从而产生了富丽而华贵的装饰性艺术境界。 郭泰来油彩作品中有亮丽欢跃,纯正磅礴的宏大气象,这种纯真中蕴丰富,杂多中含统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色彩意象,更多的是来自画家的天性才情,表现的无可表现即为大巧若拙,而世间惟有真情美景,乃使人生延续且充满希望吧? (三) 符号的乐游 郭泰来油彩作品中的主要造型手段为高度抽象化了的,形象独特的几何形符号,比如常见的圆形巨石,方形山的叠加,亦有纺锤形的树木,以及螺旋形的象征草地或云朵的符号等,这些生动鲜艳,活泼跳跃的形体在画面上呼应,聚散,游移,对比,漂浮,沉降,加上表现力极强的朱红,桃红,黄绿,淡蓝,淡黄,深紫等色点,色线,色块的平涂,穿插,交织,整合等手段的运用,犹如音调沉稳的洪钟大吕,又如激越壮观的交响乐,形成明媚清澈的视觉印象,画面结构生动而璀璨,具有震撼人心的魄力。塞尚的名言:“只要色彩丰富,形状就会饱满,似乎也在郭泰来的油彩作品中得到了验证。 美国美学家皮而斯从逻辑学角度阐释的符号美学观念,指明符号有三重属性:物质属性,某种真实(关联性),为心灵所知(诗意性)。郭泰来油彩中的诗意性特征是特别显著的,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弯《此北固山下》)的思乡之情,也能感受到“几处春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欣欣向荣意象。既能体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山野自然情趣,又能对“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常建《题山寺后禅院》)的凉爽幽静景象产生共鸣。 清唐岱曰:“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有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东方绘画中,天宇的秩序规律和画家的感悟是可以达到同体共美,灿然成霞的,也即宗白华所言:“心灵必须表现在形式之中,而形式必须是心灵的节奏。”由此可见,郭泰来油彩作品是既富传统精神的,又具有现代意味的。 郭泰来油彩中轻盈的线条,闪亮的色块在画面空间中犹如轻微颤动的旗子,它们或者在飞舞,或者在消融,或者在起伏,或者在奔泻。塞尚认为:绘画给画家的情感与观念以具体的形式。对自然可以不必太细致,太诚实,也可以不完全顺从。因为画家是自己模特的主人,尤其是自己表现手段的主人。所以,郭泰来作品中自由的笔触与浓郁的诗意在画面里显得更加稳健而富于灵性,相应的,空间在不断扩展,近似无限辽阔,时光如停滞了一般,这是一个全新的遥远而亲切的时空。石涛说过:“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于纸上。”观赏郭泰来油彩作品,与其欣赏线色构筑的意象世界,不如直接在符号营造的诗意境界中神游,因为“心灵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得享受。”(海德格尔) (四) 物我的两忘 陶渊明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李白则说:“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自我闲适淡远,洒脱自在的情趣向来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戴熙曾言:“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郭泰来先生曾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经历,这种人生的历练在画家笔下却造就出虚静澄明的万千气象:恣意奔放,纵情挥洒,千姿百态,神采飞扬。也充分证明了苦难对艺术家来说,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财富和动力。 清王昱曰:“学画者贵先立品,立品之人,笔墨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在任性自由,无所拘束的状态下,郭泰来先生的油彩更富于创新精神和梦幻趣味,那种复归本真的生机和超越世俗的,呈献给观者的是清澈的心境,悠荡的神韵,纯正的色彩。“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的至境,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作品的风貌吧? “美是超凡入圣的,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象,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渣,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宗白华)艺术家投入到不受时空限制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时,收获的不仅有鲜花和掌声,更有很多看不见的阻力和失败。当我们品味郭泰来先生似乎平凡天成的艺术作品时,也许会想到马蒂斯的名言:“越平淡越有艺术性。”只是这种艺术创作的漫长探索过程和艰辛心路历程是很少为人所知的。在这个喧嚣多于静穆的时代,有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尤为显得珍贵,有融合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尤其值得尊敬,即使有失败的作品,也不应影响艺术家开创未知领域的价值和独立创造的意义。 我们仰望星空,以为星球距离我们如此遥远,在灿烂的星河中,人类曾不停的追问:“我们来自那里?我们是谁?我们去向那里?”当我们知道人类都是星星的孩子,我们本身就是星际的一部分,刹那间,感动和惊喜让我们不知所措:也许是赞叹,也许是超脱,也许是安详,也许是自在。艺术中的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便是让人脱尽世俗之气,如登明台,身心俱净,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天上日月星辰,人间艺术儿童”,这是观赏郭泰来先生油彩作品的总体感受,也可用作本文的结语。蒙德里安曾预言:“现代,文明人的生活正逐渐脱离自然事物,日益变成一种抽象的生活,由于自然(外部)事物变的越来越自动化,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人们真正的兴趣宁可转向内在的东西。真正现代人的生活既不由单纯的物质方式决定,也不由单纯的情感决定。可以说,它具有一种更为自主的,自我感知的人类精神生活的模样。”而我们可以乐观的期待,郭先生的艺术作品,在艺术长河中,才刚刚开始闪耀光辉。(完)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恩。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0 编辑 啥作者??说老郭的名字?? 还是我的名字??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3-3-14 10:42 编辑

(四)        物我的两忘
    陶渊明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李白则说:“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自我闲适淡远,洒脱自在的情趣向来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戴熙曾言:“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郭泰来先生曾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经历,这种人生的历练在画家笔下却造就出虚静澄明的万千气象:恣意奔放,纵情挥洒,千姿百态,神采飞扬。也充分证明了苦难对艺术家来说,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财富和动力。
    清王昱曰:“学画者贵先立品,立品之人,笔墨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在任性自由,无所拘束的状态下,郭泰来先生的油彩更富于创新精神和梦幻趣味,那种复归本真的生机和超越世俗的,呈献给观者的是清澈的心境,悠荡的神韵,纯正的色彩。“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的至境,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作品的风貌吧?
======================================
1,那种复归本真的生机和超越世俗的  

改为 那种复归本真的生机 神采 和超越世俗的  平淡从容


2,呈献给观者的是清澈的心境,悠荡的神韵,纯正的色彩。“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的至境,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作品的风貌吧?

改为 呈献给观者的是 澄明 的心境, 荡的神韵,纯正的色彩,晶莹的意境。“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的至境,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作品的风貌吧?

TOP

老天我都忘记有没有校对,有没有发给泰兄了。
王椿淳 发表于 2013-3-15 09:39



    校对了,就是第二部分的诗歌,引用的有些局限,第四部分, 感觉有些生硬。

   这个我打印了,没有事情的时候,就读读,修改修改。。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