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张珩著《怎样鉴定书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张珩著《怎样鉴定书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张珩文集》之一。

平装18开一册。163页。彩色图片99幅。书价78元。初印3300册。 1086774885096751454.jpg



《怎样鉴定书画》一书,共收入《怎样鉴定书画》、《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两宋名画册〉说明》四文,另有附录《相关题跋书札》三篇。全书共六万字。

张珩先生(字葱玉,1914-1963)在任国家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副处长,以及任国家文物局“三人书画鉴定小组”成员(另二人为谢稚柳和韩慎先)期间,经常要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去指导工作和鉴定书画。在此期间,他也会为一些博物馆的书画鉴定和管理人员上课或作演讲。《怎样鉴定书画》就是根据这些演讲整理成书的,文字约二万字左右。当年记录者:中央美术学院学生薛永年、故宫博物院刘九庵、文物出版社张圣福及旅顺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整理者是王世襄先生,校订者是启功先生。此文后来发表在《文物》月刊1964年第三期,时张珩已经逝世。文物出版社在1966年4月出版了单行本,刊印黑白图片二十七幅,真伪印章十三枚。图片也是由整理和校订者所选。

《怎样鉴定书画》在出版后不久,“文革”爆发,此书遂淹没在滚滚浊流之中。所以除极少数专业人士阅读过此书外,几无人知。文物出版社在1981年再版此书,方为世人所知,被誉为古书画鉴定学的“里程碑”之作。后来,王以坤、徐邦达、杨仁恺等人关于古书画鉴定学的著作,均间接或直接地受到了《怎样鉴定书画》的影响和启发。因为在古书画鉴定学上,张珩先生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学术框架和理论提纲,而后人所需做的只是将之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和补充而已。故《怎样鉴定书画》重要的学术价值即在于此。

《〈两宋名画册〉说明》,共收入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小品画六十幅,每幅作品的说明文字均有张珩撰写。也曾刊登在《文物》月刊1964年第三期上。文字有繁有简,本次再版刊印了全部六十幅作品的彩色图片。张珩在说明文字里,对六十幅两宋小品一一进行了作者归属、作品断代,充分显示了他高深的鉴定功力和超人的记忆力。他非常熟悉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鉴定书画时运用辅助依据的方法,比如印鉴、题跋、署款、著录和材质等。而这些也在他的《怎样鉴定书画》中有过论述,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一文,亦可为是一部唐、宋、元绘画简史。所涉及的作品,张珩大多曾亲眼鉴阅过原作,而且是“影响最深刻”。文章里还对一些名画的作者归属,阐述了自己的意见。美国最杰出的美术史家潘诺夫斯基有句名言:“美术史家是多嘴饶舌的鉴定家,鉴定家是言简意赅的美术史家。”张珩的确是言简意赅的美术史家。

张珩在《怎样鉴定书画》中,曾多次说明“书画鉴定是一项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毫无神秘玄妙之可言,是完全可以学会的”。这或许与他当年演讲时的“语境”有关。因为当时从事文博工作者和博物馆书画管理工作者,非专业人员居多,文化素养更是参差不一。所以他必须要给这些人以足够的“自信心”。书画鉴定可以学会,这点毫无疑义。但造诣的深浅,眼力的精粗,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天赋和勤奋。可惜有许多专业人士,包括拍卖公司的从业人士,终其一生,却仍对此道一知半解,真令人有“入错行”之叹也。张珩一生信奉“不学则已,学则必精”的理念,就鉴定而言,可谓名至实归。

像张珩这样的一代大鉴定家,智商超群,几如神人。百年难求,后世不遇。在鉴藏史上,他与明清的王世贞、董其昌、梁清标、安岐等人相比,亦在伯仲之间,皆为此道麟凤。况碌碌今人乎?

“我读张葱玉”序言 (2012-07-30 19:09:14)

   朱绍良

    中国书画鉴定自古以来都是真假难辨,众说纷纭,有些是以文献著录为依据,注重考据来评判真伪;也有通过绘画意境、笔墨关系、气韵经营的书画本身定夺真伪;还有就是通过书画的材料、装帧、钤印以及流传经历研判真伪。
  二十世纪中国书画鉴定领域,出现了一位亘古天才鉴定大家,他将书画鉴定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总结,并运用多年实战经验,将书画鉴定作为一门学科,提升到理论层次上。但是,天妒英才,年仅49岁正值书画鉴定黄金时期,早早撒手人寰而去,他就是中国现代书画鉴定奠基人--张珩。


006.jpg

  张珩,字葱玉,1914年---1963年,浙江南浔人。其祖父张石铭,是著名的收藏家,号适园主人,著有《适园藏书志》。其父早逝,祖父1928年逝世,三年后分拆家产,十八岁的张葱玉顷刻身价200万,在当时的社会上可以称之为巨富。张氏自由聪颖过人,承袭祖上家学,酷爱书画收藏,少年得志练就慧眼鉴赏书画。张珩的学业是在家中完成的,没有进过正规学校读书,是在祖父张石园教导下,可以称得上是自学成才,然而,他的学识可以称得上是导师级。

  从事收藏伊始,是追随祖父从版本目录学开始,大凡师习古籍善本的人士,都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张珩就是从这里汲取了雄厚的国学基础。古代书画收藏,还是在舅公庞元济影响下,拥有版本目录学的超人条件,在书画收藏领域一发不可收拾,称雄于大江南北。

  葱玉先生年少之时可谓翩翩美少年,挟巨资闯荡上海滩,凭借一双慧眼享誉书画收藏界。他的交友广泛,友人大多比他年长,如庞元济、狄平子、吴湖帆、谭敬、蒋谷孙等收藏大家。在这些一流收藏家中,他被众人奉为天才书画鉴赏家,天降葱玉就是为书画鉴定而来的,公认为书画鉴定终结者。

  1934年,二十岁的张葱玉被故宫聘为评审委员,当时国民政府为赴英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可惜先生无缘参加这一审查工作,最终出版《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书画部分,老假赝品占了很大比重,严重影响了这一重要展览水平。非常有趣的一个故事,就是达威德爵士,针对汝窑水仙盆质疑是雍正仿品,被乾隆皇帝错断宋汝窑器物,受到与会者广泛认同。

  1946年再度被聘为故宫鉴定委员,当时参加鉴定小组成员,有惠孝同、张伯驹、张珩、吴湖帆、启功等人。由于当时民国政府百废待兴,不能拿出更多金钱购买散佚出宫的书画,为使国宝不再流散,很多都被张伯驹先生被迫买下如: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元钱选《山居图》卷等唐宋元名迹。

  解放后受郑振铎之邀,出任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至1963年未设处长一职)。1950年以后参与香港秘密小组,对收集在港的重要中国古籍善本、古代书画的鉴定工作。当年为收购三希堂的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先生与其他鉴定成员一起严格把关,为国家收购“国宝”保驾护航。终于将这两件流传千年的“国宝”,迎请回家,先生的心情无比兴奋,就像小孩子一样整日欢笑。1952年受文物局委托对东北溥仪散佚文物点查,先生与徐森玉、启功、谢稚柳等专家,经常彻夜难眠,不计较个人情感的对“东北货”,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不漏掉一件国宝。1962年担任全国书画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韩慎先后逝世改为刘九庵),对全国一万多件书画进行审鉴,最终劳累过度,因病而逝。

  葱玉先生经过多年购藏活动,建立起门类齐全收藏体系,所藏书画上至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尤其是对高古书画的收藏,名列榜首。1947年好友郑振铎为其编撰《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启功先生曾称赞“韫辉斋所藏书画无一赝品”,这些足以证明张葱玉先生收藏的水平。如唐张萱《唐后行从图》、周舫《戏婴图》,北宋易元吉《獐猿图》、金刘元《司马檁梦苏小》、元钱选《梨花鸠鸟图》、颜辉《钟馗出猎图》、倪瓒《虞山林壑图》、赵元《晴川送客图》、方从义《武夷放棹图》等高古书画精品。

  十里洋场的旧上海,歌舞升平,奢华生活,给张葱玉先生也传染了不良习惯。张氏在酷爱书画之外,也喜爱赌博等奢靡生活,1948年与谭敬赌博时,被谭氏出老千输光全部身家。其中包括上海大世界、国民洋行股份、全部收藏书画藏品,真是“聚也乐、散也乐”。

  历代书画收藏家不计其数,而体系完整质量上乘的屈指可数;书画鉴定家不胜枚举,都是以经验、流传、著录为主,以科学方法综合鉴定却无出其右;书画鉴定理论家著书者多,将书画鉴定提升到一门学科却无他人。这些全赖社会时代进步所致,博物馆的形式将书画展览及研究公开化,全球性拉网式鉴定,也是成就一代书画大家产生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葱玉先生被上海博物馆聘为顾问,之后奉调入京,曾参与对香港秘密收购研究工作。1959年受毛泽东主席钦点,参与撰写《西藏和平解放协定》。葱玉先生为培养书画鉴定人才,将多年来的经验,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课授业,其讲义被刘九庵、薛永年先生记录,启功、王世襄校订,出版了《怎样鉴定书画》,成为现代书画鉴定始祖文献。现代书画鉴定界启功、刘九庵、王世襄三位泰斗,合力为先生整理出版遗著,足见先生的高山仰止的学识,平易近人的性格,科学的鉴定态度,和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郑重先生在《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写道:“从1949年到1953年,经张珩等人努力,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成立开放,馆内陈列着自隋展子虔以迄晚清吴昌硕的作品共五百件。这些历代古典美术杰作充分体现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

  经过张珩两年的努力,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从无到有,终于在1953年底正式开馆了,···展子虔《游春图》卷、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卫贤《高士图》轴、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等其他名画,都是国内仅存的孤本。今天的故宫书画部累计藏品数万件,其中,那些可称得上镇馆之宝的作品,大多是由先生审鉴入藏的。

  先生在五十年代初期,为新中国文博界、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所做的贡献,应当载入史册。我们今天在赏析这些古代书画的时候,要抱着谦卑的心态,学习先生的严谨鉴定态度,广博的学识,正直的鉴定品格。

  代表著作《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原计划勘定6000件书画,可惜先生英年早逝,只有2800余件完成审定,这一科学性对书画鉴定总结巨著,前无古人庇佑后人。1998年启功先生、谢辰生先生、苏士澍先生为告慰先生,出版先生手稿《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以祭奠启功先生“心藏不忘”的好友。

  启功先生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序言里写道: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家财散尽,先生所藏古书画也都脱手了。郑振铎先生以其中古画部分的照片,印成《韫辉斋所藏唐宋以来名画》(古法书部分郑先生未印),现在那些件真迹分藏在国内外各博物馆中,在美国几个大博物馆中所收古法书更多,从这些古书画的可靠性来看,足证当时鉴赏眼力之高,其中也有些冷僻的古名家作品,又足证学识之博。

  ···主管鉴定收集失散的书画文物。那时东北流散的故宫书画,泛滥在市面上,文物局也就大量收集。···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副局长王冶秋先生和张珩先生,并召集了几位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开始有上海的谢稚柳先生,杭州的朱家济先生,北京的启功。经常在北海前门的团城上,也就是当时文物局所在地,···这项工作结束时,看到一位瘦高身量着蓝布制服的人进门,问起在座的先生,才知道是从上海来的徐邦达先生,后来这项临时鉴定的工作结束了,谢、朱和我都各回岗位,徐先生即留在文物局参加工作了。

  这次大家都是初次接触散在东北的故宫著名书画,其中只有几件以前延光室出版过影印本的,看到曾经见到影印本的原迹都不免有所赞叹欣赏,而张先生却一直冷静地指出其可疑之点:如倪云林的《狮子林》图、梁楷的右军题扇等,终于确定这是而非原件。我们由此不但对张先生的学识更加佩服外,又见他在不为古书画大名头所震慑,坚持冷静地客观地分析研究的一贯态度,才明白所以《韫辉斋所藏唐宋以来名画》中那件些名画无一伪品的缘故了。

  ··· ···

  投分推诚,久弥敬笃,最痛心,一旦摧頽,百身何赎。

  高才博学。日益精勤,堪屈指,千秋赏会,四海无双。

  启功 1998年3月14日

  葱玉先生是近百年来首屈一指书画鉴定大家,其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缜密的眼光百年来无人能比。虽然吴湖帆、徐森玉、谢稚柳、启功、徐邦达都年长他许多岁,但是在鉴定书画方面,都服膺先生的书画鉴定思想。

  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是后来而上的书画鉴定三大体系代表人物,谢老以“望气”为主,主要注重书画的神韵,笔墨水平;启功以“学术”鉴定著称,遵循文献理论及著录;徐邦达以鉴定“技术”闻名,强调书画的材料、装帧、款识、印章。葱玉先生是集大成者,所谓三大鉴定流派,都是从先生鉴定思想分派而出的。

  我们今天怀念葱玉先生,是缅怀先生的鉴定思想、方法、刚正不阿的人品,重温先生的鉴定实例,就是为了将书画鉴定回归到科学鉴定体系上来。先生严谨的鉴定态度,观察细微的鉴定过程,全面的鉴定知识,是我们今天鉴定书画所要学习的榜样。

  后续笔者将依据先生《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张葱玉日记》、《怎样鉴定书画》、张珩批校《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张珩批校《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书画部分、张珩批校《支那名画宝鉴》等部分鉴定实例,和先生对书画流传的认识,品鉴先生高风亮节的人性,欣赏先生超群的书画鉴定艺术。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