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石守谦著《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

2401263026335925736.jpg 石守谦著《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

                     台湾允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月  16开平装一册   363页  新台币550元



石守谦从2007年开始进行“移动的桃花源——第十世纪至十六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的专题研究,这是他所在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深耕计划”,这一研究整整用了五年时间。其实,石守谦对日本绘画史的兴趣远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已经开始。他因撰写博士论文而到日本去观览公私博物馆、寺院和私人收藏家所藏的中国古代绘画,并得到了古原宏伸教授的大力协助。当时古原先生就鼓励石守谦不妨多学一点日本绘画史,从而由另外一个角度来回顾中国绘画史。所以从1994年起,石守谦就开始较为集中地探讨中日绘画史交流的课题。

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石守谦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石守谦在六篇论文中,主要涉及“东亚”文化意象的形成、桃花源题材在中、日、韩三国绘画中的影响和异同、《潇湘八景》山水画与东亚风景观看、日本著名画僧雪舟入明与当时苏州和北京画坛比较、夏文彦《图绘宝鉴》与对雪舟作品的阅读、日本摺扇画西传与山水画扇在明代的流行等几个专题。它们既可单独成篇,又可连贯统览。关于中、日文学和艺术的交流,曾有许多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而石守谦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中、日在山水画方面的传承和变异的美术史学者。所以我将他的研究称之为“寻找被遗忘的山水画史”,在此方面的研究极具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那么,石守谦的研究为什么要选择山水画,以及时间定设在十至十六世纪?他在本书的《自序》中作了解答:“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设定,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对山水画之史料所知较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山水画在此期间已经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最主要的艺术类型,甚至可说是十分突出的一种共有的文化意象,有利于籍之切入整个区域文化传统的大问题。另外一个考虑则来自于学术资源的配合条件。不论中国、韩国或日本,学界中对山水画史的既有研究成果之累积都较为丰富,作品资料之公开在近年尤其大有突破,这可说是为我这个研究的后进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果没有这些优良基础条件的配合,要进入这个领域的难度之高,简直可说是令人生畏。”也由此可知,东亚地区山水画史的比较学研究或接受史研究,不是一般人轻易所能涉足的学术领域。一必须要了解或鉴阅过中、日、韩三国有关的古代绘画作品;二必须熟悉这三个国家的有关古代文献和当代的学术研究成果。而石守谦对上述两个条件均具备,所以此专题研究非他莫属。又加之他的学术造诣和学术视野更不容置疑。因此,他的此一研究也就极具学术高度和深度,他人望尘莫及。

比如,关于《潇湘八景》图研究,以往日本岛田修二郎、美国姜裴德、台湾衣若芬等学者均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石守谦另辟蹊径,他从“风景观看”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中、日、韩三国的《潇湘八景》不同图像和变异,并由此探讨这一组画图会方式之得以在传布过程中“观看者”所扮演决定性角色的缘由。他认为:“《潇湘八景》山水画虽然起自于对中国湖南潇湘一代地景的描绘,但在成立不久即超越该特定地景的束缚,成为一组描绘风景观看下最佳效果的山水图绘。所谓的最佳观看效果通常不止于接收视觉所见,更多、更重要的则是因所见而引发的内心感触,而此感触即投射了观者与自然间某种关系的陈述。由此言之,东亚各地,包括中国在内,虽随处皆有胜景比拟为潇湘,视之为潇湘化身,但根本上大家所注意的实皆不在此景本身是不是真像潇湘,而如何以潇湘之法而观之才是重点所在。如此所得山水图绘究竟有没有冠上潇湘的标题因此亦不须过于计较,只要传其观看之要旨即可。”(43页)其实,《潇湘八景》后来已脱离了最初具体特定的地域风景,而演变成了一种“诗化符号”。就比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等演变成为了一种“人文符号”一样。

摺叠扇,并非是中国发明之物,日本才是摺扇在东亚文化圈中的起点。关于此方面的文献很多,明中期书画家在洒金扇面上作书画;明晚期开始出现了素扇面。《物品移动与山水画——日本摺扇西传与山水扇画在明代中国的流行》是一篇名作。在这篇论文里,石守谦从多个方面探讨扇画最初由实用性逐渐转变为艺术性的历程。他说:“例如十五世纪时中国开始发展的金地山水摺扇本身的随身性质,在十六世纪时刻在金地扇面上描绘隐居的图象,作为当时许多富裕的文化新贵在城居中表述林泉之志的媒介。而随着摺扇至十七世纪在中国社会中之逐渐普及,山水扇画也开始展现出市井观众的趣味,并意谓着山水绘画由精英阶层独享进入庶民生活的新现象之发生。”(49页)在石守谦六篇专题研究论文中,这是一篇关于日本摺扇(成扇和扇面)对中国绘画史影响之作。从文献到图片详细论证了此一观念。

本书中的《画史知识的传播——夏文彦〈图绘宝鉴〉与雪舟的阅读》一文(219—276页),是石守谦从《图绘宝鉴》的版本、流传、影响、资料来源和东传日本等诸多方面,来考察研究并重新评价该书价值的一篇精彩之作。由于《图绘宝鉴》中的确存有某些失误和瑕疵之处,故历来对其褒贬不一。近人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中就曾批评它是“但求省事,苟且成书”的草率之作,并对此书在后世的普受欢迎和广为流传,感到大不以为然。但石守谦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了此书所提供的知识,最值得注意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南宋以来画家较为客观而广泛的评述,尤其是在南宋宫廷画家部分,因为在南宋当代文士文集中甚少有关他们的记载,而被视为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另一个部分则为书中对画家风格传承的留意。这基本上是延续了张彦远以来重视‘师资传授’的画学传统……”(242页)另外,随着《图绘宝鉴》东传日本,此书中有关文字资料对日本当时购藏和鉴赏中国书画,以及对日本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本文以雪舟为考察个案)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以往也有些学者曾对《图绘宝鉴》作过某些研究,但均没有像石守谦此文那样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学术研究上,后人可以研究前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但要尽最大可能超越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且能够提供自己全新和独特的见解。

最后,我再想谈几句个人的肤浅之见。石守谦在写作的语境上西化渐浓。有时一个观点,他需用反复或重复的文字来予以表述,行文稍显冗繁。所以,在阅读时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另外,我还想说的是,石守谦此书是写给专业人士阅读的,它不具有普及性。读者应有与他论文相关图像(作品)和文献的知识,否则或许跟不上他的表述语境或行文节奏。所以说对于非专攻此一学科的读者而言,想要对《移动的桃花源》一书能够深刻理解,恐怕会有一些难度。

《移动的桃花源》共有134张图片,分别来源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公私收藏,并已获得版权许可。除极少数古籍书影和出土文物外,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图片均为彩色印刷。虽有些图片略小,但清晰度绝对没有问题。某些图片甚至作品上的霉斑都呈现出来。平心而论,很多收藏于海内外的中国古画,我也是平生初见。我在此想说一句读后感言——“我本来还以为自己对中国绘画史已有些了解,但在石守谦先生此书面前,却发觉自己原来竟是一个小学生。”

以上文字 ,万君超所写。。

TOP

2543407889574810018.jpg 原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石守谦先生

TOP

中国与东亚绘画史的反思
在过去二十年的研究中,我试图以文化史的角度,对中国绘画史及其相关之历史发展提供一些与二十世纪八○年代以前不同的理解,大致上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探讨画史上风格转变与文化环境间的关系。风格变化的理解原为美术史的基本课题,但除由画派兴衰、社会经济条件改动等角度进行说明外,文化环境的变动往往可以进一步说明各种风格在相互竞争中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道理。这一部分的成果可见于《风格与世变》一书(台北,1996)。
第二个部分是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中国绘画在区域的发展最后往往变成以画家为主的个人流派。但在这个奇怪的现象之中,如果改由「竞争」的角度来予观察,则可突显各个区域传统在画史中的积极作用。如苏州、南京、福建及广东等地区的例子,皆已有研究成果,足以说明这个区域传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个部分是在雅俗问题的探讨上。「区域」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与「俗」的评价相纠结。「雅」与「俗」一直被视为对立的观念,但如果采取一个动态的理解,二者之间只是一种「区别」,流移互动的现象极多样。皇室贵族、文人与民间之间都有相互吸纳、主动区隔的状况发生。这在进入现代之后的变化,使此议题更显复杂。
本人自2007年起开始执行本院深耕计划「移动的桃花源—第十世纪至十六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过去学界对东亚山水画的研究大半集中讨论「中国影响」、「在地化」的问题,我的深耕计划将以更审慎的态度,重新评估这个论述的有效性。在全面地搜索传世作品、考古发掘及古代文献资料后,我主张以东亚为一整体,来对十至十六世纪间山水画在中、日、韩三国中的发展进行全盘的观察,并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这个工作并不只意味着一昧地将观察范围予以扩大,亦非仅意在刻意突显区域间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将三地互动的事实作为观察各地发展的必要架构,重新理解其内容,找回被过去汉文化中心主义论述所牺牲之重要历史讯息。

TOP

专书
《风格与世变》(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6)。
《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绘画史》(台北:石头出版社,2010)。
论文
〈盛唐白画之成立与笔描能力之扩展〉,《故宫学术季刊》2.3 (1985):19-43。
〈有关地狱十王图与其东传日本的几个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6.3 (1985):565-618。
〈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15 (1986):307-342。
〈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中国古代绘画名品》(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86),页141-147。
〈古代史籍中的画史与著录〉,《中国古代绘画名品》(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86),页148-152。
〈原迹、复本与画史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名品》(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86),页153-158。
〈汉代绘画〉,《中华艺术史纲》(台中:印刷出版社,1986),页326-334。
〈宋元绘画〉,《中华艺术史纲》(台中:印刷出版社,1986),页627-637。
〈南宋的两种规鉴画〉,《艺术学研究年报》1 (1987):7-39。
〈嘉靖新政与文征明画风之转变〉,《艺术学研究年报》2 (1988):111-139。
〈写实与绘画的宋元时代文饰〉,《中国历代文饰考》(台北:世界书局,1988),页196-207。
〈面对挑战的美术史研究──谈四十年来台湾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工作〉,《美术》254 (1989):26-29。
〈典范的创造与再生──中国书画艺术发展之轨迹〉,《中国文明的精神》(台北: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会,1990),页819-864。
〈探索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境〉,《当代》45 (1990):12-22。
〈无佛处称尊──谈黄庭坚跋寒食帖的心理〉,《故宫文物月刊》8.1 (1990):页18-26。
「干惟画肉不画骨」别解──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艺术学研究年报》4 (1990):165-191。
〈有关唐棣 (1287-1355) 及元代李郭风格发展之若干问题〉,《艺术学研究年报》5 (1991):83-131。
〈钱选──元代最后的南宋画家〉,《故宫文物月刊》8.12 (1991):4-11。
〈石涛王原祁合作兰作图的问题〉,《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2),页491-511。
〈文化史范畴中画史五变之研究〉,收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编辑,《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组,1992),页159-171。
〈雨余春树与明代中期苏州之送别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2 (1993):427-467。
〈明代绘画中的帝王品味〉,《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40 (1993):225-291。
〈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 (1994):39-61。
“The Landscape of Frustrated Literati: The Wen Cheng-ming Style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The Power of Culture: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ed. Willard J. Peterson, Andrew Plaks, Ying-shih Yü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18-246.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2 (1994):307-332。
〈神幻变化:由福建画家陈子和看明代道教水墨画之发展〉,《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 (1995):47-74。
〈中国文人画究竟是什么?〉,《美术史论坛》(韩国美术史研究所)4 (1996):11-39。
“China's Response to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aint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ward a New Framework of Asian Studies (Tokyo: 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Tokyo, 1996), pp. 19-32.
〈国内艺术通识课程实施的现状与通病〉,《通识教育月刊》3.4 (1996):1-11。
〈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人文学报》15 (1997):1-29。
〈关于《溪岸图》年代与作者问题之我见〉,《艺术新闻》12 (1997):82-87。
〈由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故宫学术季刊》15.4 (1998):33-76。
〈古传日本之南宋人物画的画史意义──兼论元代的一些相关问题〉,《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5 (1998):153-182。
〈元时代文人画の正统的系谱──由赵孟頫到王蒙山水画的开展〉,《元时代の绘画──モソゴル世界帝国の一世纪》(奈良:大和文华馆,1998),页7-16。
“Positioning Riverbank,” issues of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Painting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1999), pp. 115-146.
“Calligraphy as Gift: Wen Cheng-ming's (1470-1559) Calligraphy and the Formation of Soochow Literati Culture,” in Character and Context in Chinese Calligraphy (N. J.: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9), pp. 254-283.
〈隐逸文人の内面世界──元末四大家の的生涯と艺术〉,收入世界美术编集部编,《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第七卷‧元》(东京:小学馆,1999),页151-161。
〈明清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个人的回顾与前瞻〉,《美术史论坛》10 (2000):71-90。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建──以传董元《溪岸图》为例的思考〉,《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0 (2001):1-36。
〈悦目的图像──观看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一个角度〉,收入蔡宜璇执行主编,《悦目:中国晚期书画·图版篇》(台北:石头出版社,2001),页6-13。
〈冲突与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书画艺术〉,《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1),页202-219。
〈中国笔墨的现代困境〉,收入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笔墨论辩──现代中国绘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02),页12-19。
“Die kaiserliche chinesische Sammlung und das Nationale Palastmuseum,” in Schätze der Himmelssöhne (Bonn: kunst- und Ausstellungshall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03), pp. 12-19.
〈论丁衍庸与现代水墨的突破〉,收入高玉珍着,《意象之美:丁衍庸的绘画艺术》(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3),页186-193。
〈神幻变化──福建の画家‧陈子和にみる明代道教水墨画の展开──〉,《美术研究》382 (2004):263-281。
〈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6 (2004):307-339。
〈皇帝コレクションから国宝へ──中国美术と国立故宫博物院の创设〉,《うごくモノ──时间·空间·コンテスト》(东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2004),页109-124。
〈清室收藏的现代转化──兼论其与中国美术史研究发展之关系〉,《故宫学术季刊》23.1 (2005):1-34。
〈明清绘画史研究における重要课题──一个人の回顾と展望〉,《美术史论丛》(日本东京大学)22 (2006):79-100。
〈绘画、观众与国难:二十世纪前期中西画家的雅俗抉择〉,《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1 (2006.9):151-192。
テキストvs. イメージー:『图絵宝鉴』と十四‧十五世纪における中国絵画に対する日本の反应に关する诸问题,《日本における外来美术の受容についての研究》(东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2006),页13-25。
〈沈周(一四二七-一五○九)の応酬画とその鉴赏者たち〉,《美术史论丛》23 (2007):33-58。
〈洛神赋图:一个传统的形塑与发展〉,《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3 (2007.9):51-80。
〈隐居生活中的绘画──十五世纪中期文人画在苏州的出现〉,《九州岛学林》18 (2007.冬季):2-36。
“Wen Zhengming, Zhong Kui,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 ed. John Rosenfield et al. (Taipei: Rock Publishing, 2008), pp. 363-392.
〈以笔墨合天地──对十八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理解〉,《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6 (2009.5):1-36。
〈北京を拒绝する-雪舟入明时の苏州画坛-〉,收入东アジア美术文化交流研究会编,《宁波の美术と海域交流》(福冈:中国书店,2009),页127-144。
〈中国近代美术史研究的几种思考架构〉(韩译),收入洪善杓编,《东亚美术的近代和近代性》(韩译)(首尔:学古斋,2009),页251-272。
〈从夏文彦到雪舟──论《图绘宝鉴》对十四、十五世纪东亚地区的山水画史理解之形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1.2 (2010.6):229-287。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