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3-1-18 20:39 编辑
這可能是出於某種目的,將王帖中有誤字的一行集摹在一紙上,而這一集摹方法,很容易造成闕字以及文辭不通現象。《妹至帖》與《大報帖》會不會也存在類似情況?值得研究。
至於為何要“切割”《妹至帖》名跡來做“手鑒”?若僅以“作為鑒定古代書跡的比較資料”解釋(富田淳文)似有些勉強,恐怕還會有其他原因。有人推測,“切割”字行或許是為了方便摹刻上石(或木板),此推測不無道理,觀法帖中錯行現象。如《寶晉齋法帖》的《二孫女帖》(圖6)中第二與第三行的顛倒錯行現象,不難看出乃刻工誤貼字條所致(參見《小議二孫女帖》文,收《山陰道上:王羲之研究叢札》)。如果二帖的切線也緣此故,那麼可能是日本早先也有人曾用來鉤摹刻帖,用過後裱裝復原遂致如此?凡此皆不得而知。
五・二帖的釋文以及相關諸問題
《妹至帖》帖文二行十七字:
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視之。
大約因“切割成數行”的緣故,以致帖文殘缺不全,所以,從帖文還看不出太多有關王羲之的信息。“情地”意為身心所置之地,在王羲之其他法帖中亦可見相似用法。如《淳化閣帖》卷六《嫂安和帖》言“穆松難為情地”,“穆松”是王羲之兄子。又《魏書》卷六十三王肅傳載他上奏皇帝云“陛下輟膳三日,臣庶慌恐,無復情地。”類此用例後世鮮見,或為南北朝人之特有語詞。另外,在帖文中似有闕字現象,如“憂之可言”疑原作“憂之不可言”,脫一“不”字,或因摹失?因為“……不可言”或反問句“……何可言”乃王羲之尺牘慣用語式,前之“……”多用形容語詞,後接“不可言”乃表其狀態程度的補語。如《右軍書記》(帖號參見拙著《山陰道上》書後附錄二“唐張彥遠《右軍書記》帖目表”)353帖:“不問多日,懸心不可言!”《長風帖》:“哀情頓泄,亦難可言!”《旦夕帖》“言尋悲酸,如何可言?”《積雪凝寒帖》:“比者悠悠,如何可言?”《玉潤帖》:“憂之燋心,良不可言!”等即是。又如王廙《嫂何如帖》:“懸心不可言!”王操之《舊京帖》:“聞問傷惻,痛不可言!”楊羲尺牘“羲比日追懷,眷想不可言!”這些都是與王羲之同時的晉人尺牘。另外,唐人書儀杜氏《吉凶書儀》中也有“憶念不可言”用例,可見中古書信多用此慣用語。
關於“妹”常出現在王羲之尺牘中。如《右軍書記》中所收王帖言“妹”事甚多,如“二妹差佳,慰問心”、“武妹小大佳也”、“妹不快,憂勞,餘平安”、“梅妹可,得袁妹腰痛,冀當小爾耳”、“曹妹累喪兒女,不可為心,如何”、“梅妹大都可行,袁妹極得石散力,然故不得佳善,疾久尚憂之”、“賢妹大都勝前”、“袁妹當來,悲慰不言”、“得告慰為妹,流下斷以為至慶”、“上下無恙,從妹佳也”等等,可見王羲之所關心的“妹”有“曹妹”、“袁妹”、“武妹”、“梅妹”等等,不止一“妹”,王對她們人生活、出行、身體的狀況等十分關心,而其中《妹至帖》中病情不佳(“至羸”)的“妹”,亦屬其中之一。
《大報帖》帖文三行二十四字:
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此帖文在王帖中屬難讀一類者,原因已如前述,或因摹失、切割原帖所造成?“便”字闕左上半部分,王帖頻出嘆詞“哽”和“嫂”(女+更)”字,也許原字並非“便”字。因王帖中啟首多為“名+報(頓首、白、言等)”程式,準此程式日本學者遂認為“報”前之“大”字為人名(或小字)。但其前字“便”究竟為何字尚無法確認,故“大”似不應解作人名(或小字)。“期”即“延期”,由於多見王帖中,根據內容可以斷定“期”、“延期”即為王羲之七子中某人小字,如《褚遂良書目》(《法書要錄》卷三)有:
“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期晚生不育六行”
“期小女四歲,暴疾不救五行”
“延期、官奴小女七行”
“二十五日告期六行”
“十四日告期,明月半等十三行”
“七月告期,痛念玄度十行”
《右軍書記》有:
“延期、官奴小女,並疾不救,痛愍貫心。吾以西夕,情願所鍾,唯在此等。豈圖十日之中,二孫夭命,惋傷之甚,未能喻心,可復如何?”
“延期、官奴小女,並得暴疾,遂至不救,痛愍貫心。奈何!吾以西夕,至情所寄,唯在此等,以慰餘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孫夭命。旦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纏心。無復一至於此,可復如何?臨紙咽塞。”
其中《褚遂良書目》前四帖所言與《右軍書記》為同一事,即延期、官奴喪女,“期”與“延期”互見,實為一人,幷且就是王羲之七子中某一人。
“期轉呈也”之“呈”,已有網友“聽秋館”(張雷先生)指出此字或“差”之訛形,幷與《淳化閣帖》卷六《足下散勢帖》中“散勢小差”、“散患得差”的“差”字寫法,尤其是後者比較接近(圖7)。我也認同其看法,至于二字差異處原因,或摹失所致也未可知。“轉差”亦為晉人尺牘“套語”之一,為好轉之意,如《汝帖》有“得旦書知佳,為慰。吾為轉差。力及不一一”《右軍書目》:“羲之頓首,想創轉差”、“貴奴差不?”“知尚書中郎差為慰”等即此用意,所以此字似應釋作“差”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