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泰山 宋壁画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神。历代帝王为了加强统治,都竭力为泰山神晋爵加封,崇拜备至。山神原来并无封号,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封泰山时,始封他为“天齐王”;宋真宗赵恒东封泰山时晋加为“天齐仁圣王”,大中祥符四年又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再次晋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乱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所以去掉了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 大殿内,东、西、北三面的墙壁上,彩绘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图以后门为界,东为“启跸”,西为“回銮”,全长62米,高3.3米。大家看,金銮殿前有樨下卫士,卫士身后为皇后及嫔妃目送;金水桥上是十八大学士送行;东岳大帝端坐在大玉辂之上,辂上有黄幄,顶覆圆环三层,有六匹青马驾驭,文武百官前呼后拥;辂前有两乘亮轿陪行,左为炳灵王,右为延禧真人;再往前便是祥兽奔腾,鸾旗飞卷,骑士严阵,仪仗列侍。整个队伍的前锋是夜叉呜锣、麒麟开道、宫乐齐奏;又有香案横置,并有十八城隍候驾。西侧的回銮图与出巡图基本相同,仅是增加了两个夜叉抬着一只猛虎和骆驼驮着卷宗,以示东岳大帝巡狩圆满成功。整个画面共有697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为中国宫殿壁画杰作之一。 壁画传为宋真宗东封时所绘,但大殿屡遭火灾,曾多次重修,特别是在清代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时,华东地区发生了郯城大地震,泰安城“坏城垣民房几尽”,大殿“墙根俱已碎塌”,所以现存壁画是地震后的重绘。考其壁画,显而易见,下部主体人物与宫殿、桥梁都是中国的传统画法:采用散点透视或称为均角透视,即没有近大远小之感,基本上保留了宋代的原貌;而顶部的山石林木及建筑物,都是运用西洋的焦点透视法,即近大远小。西画于清朝初年传入中国,壁画家视为新奇,便在上半部的衬托部分加以模仿,遂使上下格调迥然不同。壁画在民国年间曾惨遭破坏,中原大战时,孙良诚占据泰安,在大殿西墙下修筑戏台,后来又屡次驻军,在殿内贴标语、安木桩、设马厩,炮击数处。1931年泰安文化名人赵新儒修补后设置铁栏保护。壁画因年深月久,已多处剥蚀,下半部尤为严重,所以请游客们倍加爱护。 003.jpg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004.jpg 目前除岱庙壁画外,只有敦煌还保存有宋壁画一百多窟,但精品很少,艺术水平较天贶殿壁画大为逊色,并且敦煌壁画属佛教题材,而岱庙壁画为少见的道教题材,所以岱庙壁画无论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的研究上,还是在宗教史的研究上,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壁画有崇山峻岭、茂树密林、湍急的河流、拱形的石桥以及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宇等等,布局可谓严谨统一,疏密得当,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充分体现了古代画家的卓越的艺术才华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壁画右面主要人物传为宋真宗,山大刘凤君扯的 005.jpg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51 编辑 刘凤君,男,字龙朋,号神通居士,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山东大学任教。骨刻文发现者和骨刻文学奠基人,主要从事美术考古和艺术史教学研究与书法创作研究 006.jpg 主要学术专著 1、刘凤君著《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刘凤君著《考古学与雕塑艺术史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3、刘凤君著《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刘凤君著《山东佛像艺术》,艺术家出版社(台湾)2001年版。 2008年文物出版社再版。 5、刘凤君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2月版。 6、刘凤君著:《考古中的雕塑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4月版。 7、刘凤君编著《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5月版 主要学术论文 : 1、刘凤君:《东汉南朝陵墓前石兽造型初探》,《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 2、刘凤君:《隋唐墓葬石刻十二神考》,《山东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3、刘凤君:《东汉魏晋陵墓神道石刻的造型艺术》,《美术研究》1987年第3期。 4、刘凤君:《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 5、刘凤君:《唐墓出土的石椁线刻仕女图》,《美术》1988年第8期。 6、刘凤君等执笔:《山东枣庄中陈郝瓷窑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 7、刘凤君:《中国早期佛教雕塑艺术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1期。 8、刘凤君:《世界古代陶塑艺术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特色分析》,《文博》1990年第2期。 9、刘凤君:《古之君子必佩玉——商周玉雕佩饰研究》,《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2期。 10、刘凤君:《汉唐陶瓷艺术在世界陶瓷史中的地位》,《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4期。 11、刘凤君:《中国美术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二十周年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刘凤君:《山东北朝佛教造像艺术》,《考古学报》1993年第3期。 13、刘凤君:《汉唐伏羲女娲画像艺术》,《龙语文物艺术》,1993年6月、7月。 14、刘凤君等:《中国古代陵墓神道石雕艺术(上)》,《中国文物世界》 No.92 April,1993. 15、刘凤君:《谈美术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中国文物世界》No.99 November,1993. 16、刘凤君:《山东北朝弥勒、观世音造像考》,《文史哲》1994年第2期。 17、刘凤君:《中国古代玉器审美浅轮》,《中国文物世界》 No.101 January,1994. 18、刘凤君:《河西地区十六国石窟艺术与禅法的流行》,《中国文物世界》No.109. Septem- ber,1994. 19、刘凤君:《目前美术考古学的复原理解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文物世界》,No.113.January,1995. 20、刘凤君:《美术考古学的基础类型研究法》,《中国文物世界》 No.119.July,1995. 21、刘凤君:《青州地区北朝石佛像被毁时间和原因分析》,《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2、刘凤君:《山东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发展序列初探》,《考古》1997年4期。 23、刘凤君:《美术考古学的命名、性质和研究内容》,《文史哲》1997年第4期。 24、刘凤君:《美术考古学深入综合的研究法》,《中国文物世界》No.141 May,1997. 25、刘凤君:《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的艺术风格》,《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26、 刘凤君:《佛教与“像教”艺术》,《山东大学报》1999年第4期。 27、刘凤君:《青州地区出土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考古学报》2002年1期。 28、刘凤君:《我与美术考古与金文书法艺术的情缘——学科三要素与金文书法书法要点研究》,《美术观察》,2007年5期,。 29、刘凤君:《我的几种读书法》,《现代教育导报》2002年12月2日。 30、 Liufengjun :<>.<> volume 4.2004. 31、刘凤君:《本世纪初的惊世发现——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中国美术研究》2009年4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