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默认风格_LVD8
默认风格_LVD8_I8Q1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武英书画
»
中国艺术史论坛
» 老梧,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何解?
返回列表
发帖
国际码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国际码头
当前离线
UID
89
帖子
6484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6
最后登录
2025-6-7
斑竹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4-5 11:53
|
显示全部帖子
老梧,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何解?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元·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
收藏
分享
国际码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国际码头
当前离线
UID
89
帖子
6484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6
最后登录
2025-6-7
斑竹
2
#
发表于 2013-4-5 11:54
|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美苑》1996年第03期 作者:孙文勃 以神写形 借古开今 自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开始,对画的作用与表现力就提出过不同的认识。东晋的顾恺之,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提出“以形写神”、“空其实对乃大失”的观点,用今天的话说,即是通过客观物象的外形来表现内在精神的中国式的写生方法。六朝的谢赫提出了绘画的要旨六法,六法除第一、二两法外,其余四法,则是与这种写生方法相联系。与其同时代的宗炳、王微与谢赫相类似,将所游历过的山川“备之于室”,作为卧游,其实这依然是以形写生。到了唐代的张彦远,则提出“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并把绘画的功能扩大,他所谈的绘画诸多功能之中仍没离开以形写神,还没突出“神”对“形”的主宰作用。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早已脍炙人口,但仍停留在只有以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相结合才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宋代的绘画,特别是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对绘画理论的认识,则是停留在郭熙“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远看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的阶段。即便是深入地提出“三远”乃至韩拙的“三远”,共六远,谈的还是取象与构图的问题。到苏轼时,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绘画与鉴画的方法。关于形神之说,宋人著述之中,不乏鞭辟入里之作,但始终是跳不出“形不确切神即亡”的圈子。元代之形神论,对元之文人画,有长足的发展,“遗貌取神”被认为“此真知画者”。明代的南北宗说,把中国的绘画理论搞得很乱。就是这个主张顿悟的董其昌,一味追崇“逸笔”、“天趣”,而极力贬低造型基本功,这怎能做到于表现胸中丘壑时,驾轻就熟而游刃有余呢。明清又复古盛行,而乏独创,虽了有自辟蹊径的革新者,但其绘画理论,终究没能打破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艺术神依形而显现的理论框架。 只有到了现代的画家石鲁,一语道破了绘画艺术的真谛——“以神写形”。他说:“故我之观物,先神后形,由形而后神,神先入为主,我则沾神而穷形。”“作画时,画家面对对象,首先应抓取它的‘大貌'。这个‘大貌'就是以神写形中的‘神'”。(刘继潮《以神写形浅析》)“以神写形”使“神”上升到主宰地位,在“神”的主宰下,画家可以主观能动地对客观物象—“形”进行提炼夸张乃至于变形的典型加工——“重塑”,以其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的“形”,来更加能动地表现物象的“神”。石鲁认为:“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神。入他神者我化为物,入我神者物化为我,然合二为一则全矣。”“我神”是画家的情思,“他神”是物象精神,合二为一就是“以神写形”中的“神”。这个“神”是通过“我化为物”、“物化为我”的两相交融感应后的“神交”得到的,它是客观物象与画家主体情思的完美结合,作为画家情思的“我神”,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我神”与“他神”完成的“神交”,“我神”是起主宰作用的。石鲁曾引用清·松年《颐园论画》中句子,“吾辈处世不可一事有我,惟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这个“我”既是“我神”,是创作中主体情思能动力及旺盛创造力的源泉。其二,“我神”的先入为主。
元·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诗句,是赵孟頫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对书写汉字时的行笔运墨的观察、体会,通过主观情思,将其具象的“形”—书写的汉字,转化为意象的“神”(我神)——“飞白”与“籀文”形象的结果。
可以这样说,赵孟頫在观察时,能将石头与树木这样的景物,转化为书法的“飞白”与“籀文”的情思,是因为赵在观察之先,头脑中已储存有书法“飞白”与“籀文”的意象—“我神”,以观察时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否则,一个从未接触过书法的人,怎么能会产生书法的情思呢?
TOP
国际码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国际码头
当前离线
UID
89
帖子
6484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6
最后登录
2025-6-7
斑竹
3
#
发表于 2013-4-5 22:17
|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quote]去看看赵孟頫的画大概就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了。 贴点资料,聊聊,这是阳阳优势。。
TOP
国际码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国际码头
当前离线
UID
89
帖子
6484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6
最后登录
2025-6-7
斑竹
4
#
发表于 2013-4-6 20:27
|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详细解释 1. 亦作“ 飞白书 ”。一种特殊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的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 汉魏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 唐张怀瓘《书断》上:“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 所作也。 王隐 、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 唐李绰《尚书故实》:“飞白书始於 蔡邕 ,在 鸿门 见匠人施垩箒,遂创意焉。”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萧’字存焉。”清赵翼《王述庵道经毘陵停舟话旧》诗:“焚黄诏特荣先垄,飞白书应起赐楼。” 飞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素为文人墨客所推崇。“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俱精于飞白。唐太宗酷爱王右军飞白,自此唐代帝王将相多擅飞白。 2. 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 顾长康 好写起人形,欲图 殷荆州 。 殷 曰:‘我形恶,不烦耳。’ 顾 曰:‘明府正为眼尔,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 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仁宗 万机之暇,无所翫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凡飞白以点画象形物,而点最难工。” 清 钱谦益《戏题万户部小像》诗:“ 荆州恰好添飞白, 子夏何妨戴小冠。”
TOP
国际码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国际码头
当前离线
UID
89
帖子
6484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6
最后登录
2025-6-7
斑竹
5
#
发表于 2013-4-6 20:27
|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1.书法:在书写中产生力度,使枯笔产生"飞白",与浓墨、涨墨产生对比,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可利用"飞白"使书写显现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当然书法的功力在"飞白"中也能充分体现出来。 "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也叫飞白书。如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记载:"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为之飞。"在书写中产生力度,使枯笔产生"飞白",与浓墨、涨墨产生对比,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可利用"飞白"使书写显现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当然书法的功力在"飞白"中也能充分体现出来。 2.中国画:其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TOP
国际码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国际码头
当前离线
UID
89
帖子
6484
精华
0
积分
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1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6
最后登录
2025-6-7
斑竹
6
#
发表于 2013-4-6 20:27
|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8 编辑
飞白的特点及应用一、飞白之美 书法中运用飞白,体现出一种艺术美。 首先,运用飞白会产生笔画美。倘若飞白运用得好,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细观古代书家所运用的飞白,在其强烈的书法风格中都蕴含着怡人的笔画美:王羲之的飞白楚楚动人,王献之的飞白顾盼生姿,颜真卿的飞白酣畅纯厚,欧阳询的飞白严谨险劲,赵孟頫的飞白清丽秀逸,米芾的飞白痛快淋漓,怀素的飞白潇洒自如…… 其次,运用飞白可使单字增辉不少。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间或具有装饰美。有时,单字中的其他笔画写得平淡无奇,若恰当运用飞白,可使该字顿时抢眼;有时,飞白还可掩盖或挽救一字中不明显的败笔,收到转移着眼点的效果;有时,在单字的某竖画中恰当运用飞白,以求得相对稳定,达到欹不失正、正中寓欹的平衡效果。 此外,上述飞白之美体现在一幅书法作品中,无不有利于产生整体美。整幅作品中的飞白,有的如山涧一泓清泉,清新自然;有的似花朵零星点缀少女衣裙,款款生情;还有的像孩童在母亲怀里玩耍,富有情趣,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飞白的轻重徐疾中,可以反映出书写的节奏,这也是增强作品整体美的表现之一。 二、飞白之用 一般情况下,行书和草书中运用飞白较常见,楷、隶、篆书中用得较少。这种现象大概是由各种字体的笔画特点、作品的章法、书写的速度等因素所致。 单就笔画而言,飞白较多地用于竖、提、横画中,少用于其他笔画,这主要是由笔画形态、运笔过程和书写风格等决定的。至于飞白用在一字中的主笔还是次笔,要特别注意是否得当。有时在主笔中运用飞白,失当便失却重心,得当则有利于尽情施展笔画美;有时在次笔中运用飞白,失当会产生缺失,有失饱满,得当则起到点缀或装饰之美。 飞白一般用于笔画的中部或尾部,要求运笔自如,过渡自然。其中,飞白的尾部,有回锋,有的露锋,一般视书写风格、速度、运笔等情况变化使用。 另外,在一定中上笔与下笔相连处,或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相连处,恰当运用飞白可增强一定的美感。但飞白牵丝要宽窄、长短得当,承接转合要自然而不失力度,并且要求飞白牵丝不宜过多。 三、飞白之忌 运用飞白作书,要求恰到好处,因此在书写过程中有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忌飞白出现单字起笔处或笔画的前端,或过多出现在一幅作品的首字。否则,整个字或整幅作品便失去气势,使得"立"起来的力量锐减,即不能"造势"。其原因是单字起笔处出现飞白有显散漫,也不合笔法规范;首字过多出现飞白则显轻浮,也不合章法。二者都违背了书法创作的一般规律。 二忌一字多飞白,即一般在字的一笔中出现飞白,少有两笔同时出现。倘若一字中过多出现飞白则导致笔画不实,有飘浮之嫌,其原因可能是在运笔过程中没有掌握好轻重徐疾,心(眼)到而手未到,没能控制好节奏。当然,有些书写者故意追求多用飞白之美,这或许值得研究。 三忌整篇多飞白。整幅作品中过多运用飞白,易导致松散不实,气断而乏力。飞白在整幅作品中只能起点缀作用,以少胜多,以巧胜多,以精胜多,方可增强整体美。这就要求书写者在创作前充分做好整体考虑。而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有所变化也是很正常的,那就看书写者的驾驭能力如何了。 四忌飞白过长。有人会问,古今书法名家中不是有将飞白拉得很长的例看待,那是风格的展现,是书艺已达到一定境界而情感自然流露的具体表现。一般书写者不要刻意去追求用过长的飞白凸现自我,要打好书法基本功,循序渐进,达到自然表现的最佳境界,方能将飞白运用得长短适宜、挥洒自如。 五忌飞白软弱乏力和不自然。仔细研究书写高手的飞白,均刚柔相济,多用中接,水到渠成,浑然一体,神采奇妙。这是习字者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TOP
返回列表
闪电破空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