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史上最贵的画诞生了 毕加索《阿尔及尔女人》11亿元成交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2 编辑 012.jpg 当地时间5月11日傍晚,毕加索油画《阿尔及尔女人(O版)》在纽约佳士得“展望过去”夜场拍卖中以1.7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12亿元)成交,创下了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最高纪录。   毕加索一共画了15幅《阿尔及尔女人》,首位藏家将这15张作品从a到o标了号,o版号称是最完美的一个版本。此前,该作品的估价为1.4亿美元,然而,目前全球收藏家对于印象派和现当代艺术似乎正充满渴求,而其成交价格也水涨船高。   当晚的拍卖会上,有多位买家通过电话竞价,最终胜利者以1.6亿美元价格收获了《阿尔及尔女人(O版)》,加上12%的拍卖行佣金,这件作品的最终的成交价为1.79亿美元。   据佳士得拍卖行有关人士披露,这场拍卖的拍卖师Jussi Pylkkanen是现任佳士得全球总裁,1997年时,他就参与了《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在佳士得“维克多、萨利·甘兹夫妇收藏”专场的拍卖。而 1997年该专场的拍卖师Christopher Burge,则是全球拍卖界的传奇人物,全世界10幅最贵的拍卖作品大多数经过他手,目前他已从佳士得退休。1997年,与Jussi Pylkkanen和Christopher Burge一起出现在毕加索作品拍卖现场的Brett Gorvy,现任佳士得战后和当代部的全球总裁,这次1.79亿美元的新世界纪录正是由他的电话委托藏家出价。   记者向佳士得了解此次《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的买家信息,佳士得公关表示“目前不提供客户信息。”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2 编辑 当我给八大的杰作评估为十亿的时候,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简直打破了人类头脑的想象力。 其实,我的心境是无比凄凉的。 八大,是个终点,八大之后,再无画家。 八大,是座孤峰,八大之后,再无天才。 ========================= 毕加索,贾科梅蒂,培根,莫奈,马奈,高更,梵高。。。。。。 当职业艺术大师的作品不断的水涨船高的不断打破成交记录时, 万流激荡,星光闪耀。 这既是艺术价值的体现,更是艺术品位的提高。 和我们原来没有什么关系。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2 编辑 这个作品, 尺幅之大, 绘图之精, 景物之复杂, 存世真迹,能够匹敌的不多。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2 编辑 艺术收藏家为何愿意一掷千金? 2015年05月19日 09:05:30 作者:约翰?加普 译者:邢嵬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当一群富有的投资者竞购某项资产时,他们肯定特别清楚这项资产值多少钱喽?佳士得(Christie's)总裁尤西·皮尔卡宁(Jussi Pylkk?nen)认为确实如此。上周一晚,皮尔卡宁以1.794亿美元的价格把毕加索(Picasso)的《阿尔及尔的女人(0版)》(Les Femmes d’Alger (Version O))拍卖给了一位匿名买主。   “人们有时认为购买艺术品是一种无用的占有,但这些竞标者很了解标的的价值,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决定的,”皮尔卡宁后来向我保证说。他强调称,买家对毕加索画作最后报价时,小心翼翼地每次只加价50万美元。上周一的纽约拍卖会上成交了34件20世纪艺术品,成交金额达7.06亿美元。   随着伦敦和纽约拍卖会屡次拍出破纪录价格,艺术品越来越被当做金融资产对待。56岁苏格兰艺术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的《沼泽地》(Swamped)上周一晚以2590万美元成交。亿万富豪们飞往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从大型画廊购进作品,私人银行家们告诉客户要提高资产配置多样性,增加艺术品配置;著名作品堆满了日内瓦的自由港仓库。   但画作不是证券。任何一件艺术品的金钱价值仍像蒙娜丽莎(Mona Lisa)的微笑一样不可知晓、难以确定。正如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30年前所说,画作的价格“或多或少无目的地上下波动……那些把这些艺术品视为‘投资’的人们的行为,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波动”。那些寻找金钱意义上内在价值的人,必须把眼光转向别处。   尽管我们不知道谁买走了上述毕加索作品,除了他或她有强大的财力,能以1.79亿美元买下一幅难以在市场恐慌时以同样价格售出的作品之外,我们还可以推测其动机。真正价值在于,拥有一副泰特博物馆(Tate Museum)或者盖蒂博物馆(Getty Museum)将愿意公开展出、也能在私下里让自己和其他人叹服的画作。   要证明自己是既有文化品位、又富有到买得起毕加索重要作品的那类人,唯一方式就是购买一幅毕加索重要作品。拍卖行的生财之道就是,把作品短暂地向你展示,同时又向其他竞购者提供购买这幅作品的机会。皮尔卡宁谈起世界上那些终极艺术收藏者时说,“他们会突然说,‘我再也得不到这个机会了’,然后就一鼓作气把它买到手了”。   艺术品“对那些能够从审美享受方面获得很大回报的人来说,是非常合理的选择,”鲍莫尔总结道。经济学家约翰·皮卡德·斯坦(John Picard Stein)在1977年写道:“画作产生的任何超常表现,都可完全归功于它们提供的观赏乐趣,这是投机者们所理解不了的。”   除审美方面的回报以外,还有社会地位方面的回报。购买艺术品在提高社会地位方面的价值——被邀请参加画廊和博物馆晚宴,被当做具有优雅品味的人士对待——是有吸引力的。去年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德勤(Deloitte)调查的收藏者中,有61%的人承认这一动机。   金钱回报是含糊不清的,尽管有人努力对大量资金流入艺术品给出合理化解释。欧洲艺术基金会(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数据显示,去年全球艺术品成交额升高至510亿欧元,超过了2007年前一次高峰的480亿欧元。这一金额跟294万亿美元的全球金融资产相比微不足道,但需要得到经济上的合理化解释。   这很难办到。2003年至2013年,追踪拍卖会成交作品价格的梅摩艺术品指数(Mei Moses All Art index)上升了7%,略低于标普500指数(S&P 500)的升幅(当代艺术品的回报率更高,达到10.5%)。近几十年来,以某些指标衡量,艺术品的表现要好于债券,但人们有理由对此质疑。   其一,衡量已出售和后来在拍卖会上再出售的作品的金钱回报,忽略了那些可能因为价值下降而一直再未露面的作品。其二,艺术品市场的流动性极低,极端不透明,没有任何一幅画作跟另一副画作完全一样,哪怕是同一位艺术家的两幅作品。其三,交易成本极高——拍卖行向买家收取约为成交价20%的费用。   艺术品市场最奇怪的一点(奇怪的地方还有很多),是最富有的收藏者承担了最不可预测的金融风险,至少在拍卖会上出价竞购而不是通过画廊私下里购买时是如此。长期来看,《阿尔及尔的女人》等大师作品往往表现不佳,而更冷门的画作反而更有可能带来稳定的回报。   大师作品可能失去吸引力——战后艺术品眼下受到热捧,而更早的艺术品则热度降低。多伊格的风头已盖过了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但多伊格的画作《沼泽地》的买主不清楚这一局面能否持久。经济学家梅建平和迈克尔·摩西(Michael Moses)在一份有关1955年至2004年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报告中发出了警告,称“投资者不应过度痴迷于大师作品,他们需要谨防出价过高”。   又或者并非如此。藐视概率,公开报出一个气壮山河的价格,最后将一幅众人景仰的毕加索画作收入囊中,这就足够了。“站在画作面前,让人们知道你是买主,这种感觉千金难买,”纽约艺术品咨询公司Artvest的联合创始人杰夫·雷宾(Jeff Rabin)表示。   毫无疑问,《阿尔及尔的女人》是一部非同寻常的艺术作品。它是否能成为一项非凡的投资则是另一回事。对竞价者而言,这可能并不重要。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2 编辑 英国真牛。。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2 编辑 英国文化圈爆了:这幅毕加索画作真的值1.79亿美元吗 2015年05月22日 09:23:06 来源:凤凰网   5月11日,洛克菲勒中心迎来了一幅重要的作品。毕加索的《阿尔及尔女人(O版)》的竞标价格接近了1.51亿美元,佳士得全球总裁尤西·皮尔卡宁作为当晚的拍卖主持人说:“我们创下了历史新高。”最终的拍卖价格又增加了50万美元,尤西·皮尔卡宁展开他的双臂,好似要捕捉全球艺术市场最高潮时的感觉。以下是英国文化界对于这一事件的评论。   当尤西最终落槌时售价达1.6亿美元(加上各种费用后就是1.794亿美元),这创下了历史新纪录。这是艺术品最高的拍卖价格,但是,私下售出的艺术品的价格甚至更高。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旦眼花缭乱和激动的心情平息下来后,很难不感到有点恶心。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每分钟就有21个不到5岁的儿童死亡,而死因是可预防的疾病,然而,无论某件艺术品多么美丽多么重要,怎能值如此天价?怎么能有某一件艺术品就能值如此天价?也许你会说,天才无价(如果今天毕加索在场,他一定会同意你的说法。)但对于我来说,这似乎是金额庞大的浪费行为,也许这些钱花在其他地方会更好。   文化社会学家,作家蒂凡尼·詹金斯:   1.79亿美元是个不小的数字?大多数情况而言,的确如此。在一幅画上面花费如此多的金钱是否是浪费?而这幅画在画布上画的是交叠的女性肢体?当然不是了。毕竟,毕加索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为何不能让某个人花上一笔钱,拥有一幅天才创作的作品呢?   的确,将钱投资于艺术并不能治疗癌症,也不能阻止你提到的那些孩子们的死亡,但两者都想拥有是不是太不人性了?既要照顾我们的基本需求也要顾及更高层次的需要?文明的社会会关爱灵魂和身体——我们也不要忽视了心灵和思想。大多数生病的人并非只想要病情好转,他们想让生活变得值得——而艺术恰好满足了后者的需求。按照你的逻辑,我们得阻止政府,让他们不再为所有的艺术活动提供资金,因为将金钱投资于健康领域更加值得;我们得在富人花钱得时候阻止他们,要确保他们的钱花的值得,但这样一来,不就意味着生存在精神上空虚与平淡的世界了吗?(更不用提及反自由主义的可怕之处。)   这幅画值1.79亿美元吗?从经济角度来说,它的价值体现在别人会出多少钱来购买。这并不能与这幅画至关重要的文化价值混淆——这幅作品的文化价值是更为无形的,是无价的。   萨拉·克朗普顿:   我不同意文明社会需要艺术也有基本需求这样的观点。但这并非与公共福利有关;这幅画最终由私人购得,如果幸运的话,它还可能被画廊借去,作为毕加索艺术生涯的作品之一展出,但很有可能这次创纪录的拍卖意味着,这幅画将从公众视线中消失。   想一想,用这1.79亿美元你可以资助多少画廊,挽救多少儿童的生命!这幅画拍出了这样的天价,这与其真实价值或是与将这幅艺术作品与世界分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这背后有两个原因:首先,全球资本主义的自由力量,在这其中艺术被视为投资,而现代艺术大师级作品数量有限,价格一路飙升。其次,那些极为富有的收藏家们想要世界知道他们有品味。这就是为何那些极易被人们认出的大师级作品,例如毕加索的作品,贾科梅蒂的作品,克里姆特的作品,培根的作品都能够拍出这样天价的原因。   我们并不知道谁是买家,但我们能够猜测,或许这位买家是位亿万富,他或她想向世人展示他们的财富和品味。他们现在拥有一幅全世界博物馆都想要收购的画作——这不就是个人权利很好的表达吗?如果他们的蓝筹投资随着时间推移能够增值的话,那就更好了。这一切都是有关金钱的,与艺术并没有太多关系。   蒂凡尼·詹金斯:   艺术总是与权力和金钱有关。没有罗马教廷,就没有西斯廷教堂;没有资本主义和荷兰老船长们对自己肖像画的渴望,就没有荷兰绘画大师。所以现在一个由富人组成的新阶级想要向世人展示他们自己。为什么要和他们对着干呢?这里有一种反向的势力:我们这些清贫但有文化的人是真的目光敏锐,而那些有钱的人们却并不知道好品味意味着什么。   但是我承认,这幅画也许会消失于公众视野,这是个令人羞愧的事。这幅画也许会在私人展览中展出,或者更糟糕的是,被人藏在保险柜中。但私人收藏家总体而言为公共收藏带来了好处,那就是,我们能够让私人收藏家们参与更多的慈善活动。   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下,投资毕加索的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我们只能从经济回报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的价值,这样未免太狭隘了,但这样的情况如何才会过去?那些发展缓慢,缺乏投资的西方经济体能够收获丰厚回报,但这些资产却流向了其他领域。如果富人们不在地产,好酒或是鱼子酱上面花钱的话,就会在艺术上面花钱。然而这对于当今的艺术品市场而言帮助并不大。投资艺术品是轻而易举的,但却是错误的投资——问题出在经济上面。   萨拉·克朗普顿:   我意识到,艺术总是依赖于富人们的慷慨解囊。但是过去的收藏家,例如维克多和萨利·冈茨夫妇,他们曾经拥有这幅毕加索的作品,他们就愿意在不出名的困境中的艺术家以及著名的天才艺术家身上下赌注。很多现代艺术作品的买家都是如此,由于他们的热情,艺术市场才得以延续。   但是这种过高的标价并不是想要支持艺术事业。这样的做法是虚荣与浮华的,是想要一掷千金的欲望。正如上周纽约时报报道的那样,这是全球不平等加剧的表现;因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亿万富翁有钱没地方花,而正是如此他们把价格炒作得越来越高   当然了,这就是市场的力量。但是它发出这样的信息:艺术是富人们的玩物,是挂在墙上玩意儿。这样就贬低了毕加索的天赋。这让人们觉得艺术无法触碰,艺术并不属于他们。   如果我们真的想,我们可以干预市场,利用这些画作拍卖的天价当中的一部分来支持像毕加索一样画家的未来——避免他们在有绘画的机会之前就因饥饿而死去。   蒂凡尼·詹金斯:   我承认,艺术界是保守的,收藏家们都不愿承担风险,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现在创作的艺术品会反映未来它买家的品味并奉承它未来的买家——当艺术家面对金钱时,他们难辞其咎,态度消极。   我也很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才能给予艺术最好的支持,但是我不能接受你说的,这些天价的艺术品就意味着普通人会感觉到艺术不可触碰,或者认为艺术不属于他们。对于毕加索的作品来说就不是这样。无论毕加索的画作在拍卖会上拍出了怎样的价钱,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依然重要,而且也很受欢迎。无论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拍卖会上以多么高的天价落槌成交,它们还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在支持艺术方面,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市场的极端,而是我们的社会觉得除了金钱价值,很难用其他方法表达艺术作品的价值了。我们很少听到出于艺术角度而为艺术作品进行争辩,或者讨论艺术作品本身固有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沉默是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将文化视为对经济或是对社会工具主义有益处。面对这样涉及范围广而影响深刻的缺陷,我们不能因此而责备艺术市场和那些富人。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2 编辑 藏家竞逐最顶级艺术作品:宣告一个新时代到来 2015年06月01日 09:47:09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 转发|评论|收藏|   毕加索作品被神秘藏家以近11亿元人民币买下,刷新全球艺术品最贵纪录引发业界关注   “从拍场可以看到,当今藏家争相于各个门类竞逐最顶级的艺术作品,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已到来,其中对印象派及战后艺术需求并头齐进。”——佳士得全球总裁尤西·皮尔卡宁   近日,在佳士得(纽约)“展望过去”专场上拍的毕加索《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最终以1.79亿美元(约合11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全球艺术品拍卖最贵纪录。佳士得全球总裁Jussi Pylkkanen尤西·皮尔卡宁表示:“从拍场可以看到,当今藏家争相于各个门类竞逐最顶级的艺术作品,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然而,由于这幅“天价”作品被一个电话委托方夺得,买主神秘让外界颇为关注。   “天价”作品被电话委托方夺得 买家成谜   毕加索作品《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近日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举行的佳士得“展望过去”特别夜场中,历经45次出价,最终以1.79亿美元(约合11亿元人民币)高价成交,此事在艺术行业持续发酵。对于这幅最终通过电话委托成交的作品,背后买家之谜成为了媒体首要关注的焦点。   美国媒体《纽约邮报》刊文披露,该件毕加索作品的买家为卡塔尔前首相、亿万富豪贾西姆,并引发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但很快佳士得便发表公开声明,称其“纯属谣传”。但佳士得对真实买家的相关信息仍旧缄口不言,收藏周刊记者通过多方途径,也仍未获得回应。该幅作品买家是谁,至今仍成谜团。   对此,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石金柱分析:“每个买家风格不同,有人低调,对于这一点,拍卖行必须遵守约定。”   值得注意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拍卖当晚,也不乏中国藏家的身影。但最后,这幅“天价”作品被其中一个电话委托方夺得,而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则以2993万美元(约合1.85亿元人民币)竞得毕加索的另一幅作品《盘发髻女子坐像》。   藏家对印象派及战后艺术需求并头齐进   这幅作品在上拍前,1.4亿美元的估价已经受到全球藏家的关注,而近年现代艺术作品的持续受捧,更使得相关拍卖行作出适当的倾斜,佳士得全球总裁尤西·皮尔卡宁在邮件中回应记者时表示,“当今藏家对于上佳质量(的作品)及追捧现代主义的需求,使得我们特别筹划这个专场拍卖,呈献过去20世纪中最伟大的艺术天才所创作的最优秀作品。”   这个名为“展望过去”的特别夜场,是纽约佳士得在春拍之外特加的策划,拍品的门类横跨一个世纪,包括20世纪早期克劳德·莫奈的作品、巴布罗·毕卡索的重要作品和马克·罗斯科在战后现代主义的巨作。尤西·皮尔卡宁表示:“从拍场可以看到,当今藏家争相于各个门类竞逐最顶级的艺术作品,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已到来,其中对印象派及战后艺术需求并头齐进。”   《阿尔及尔的女人》系列作品为何那么火?   德拉克罗瓦的原作《阿尔及尔的女人》,是艺术家赴摩洛哥旅行访问后创作的作品。他到达阿尔及尔时,不仅观察了它的外部世界,还走进人们的家中,甚至被允许进入女人的闺房。他用绘画语言表现了当地充满异国情调的生活。毕加索深深为之着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着手创作属于自己的15幅《阿尔及尔的女人》系列作品。并从A到O分别为这些作品进行编号。此次成交的O版本油画是毕加索《阿尔及尔的女人》系列作品的最后一幅,完成于1955年2月。   与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手法不同的是,毕加索凸显了作为立体主义代表的个性,画面犹如破碎的镜面,互相融合又互相挤兑,形成了独特的画面张力,它不同于写实主义的固定视觉,而是在平面的空间中加入了时间位移的概念,使得不同时间所看到的不同面目融合在同一个平面,形成了他鲜明的立体语言。而尤西·皮尔卡宁也表示,《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是毕加索标志作品。   知多D   《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 20年前被神秘藏家以3190万美元买下   1956年,收藏家维克多·冈茨和莎莉·冈茨夫妇从毕加索的经销商亨利·卡斯维勒手中,按其提出的要求,以21.25万美元的价格全套买下了这15幅系列画作。   但后来由于资金问题,他们无法持有整套画作,于是把其中10幅卖给了谢登堡画廊,留下了C、H、K、M和O版本。“C”版本在1988年维克多·冈茨去世后售出。剩下的4幅,包括“O”版在内,都作为独立拍品于1997年在佳士得(纽约)拍出。这一系列的成交总价达2.065亿美元,创下当时私人收藏系列的拍卖纪录。《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以3190万美元天价被伦敦艺术品交易商Libby Howie代理神秘藏家买下。超出1200万美元估价的两倍。时隔将近20年,这件作品再次现身拍场。   毕加索曾认为 艺术是一种商业手段   贝斯·威尔可能是经销毕加索作品的第一位法国经销商。她最初共花了100法郎购买三幅斗牛图,而且立即将其转手卖得了150法郎。   毕加索西班牙籍侨民的身份和他蹩脚的法语,加之对组织(“熊皮”,一个藏家和艺术经销商的组织名称)的不信任,很可能妨碍他在沙龙中展出作品。这导致他尤其依赖经销商。后来,贝斯·威尔把两个毕加索的作品以200法郎“高价”卖给了另一位经销商安德烈·莱沃,对此,毕加索认为莱沃正是他心中幻想的那种买主类型。   毕加索曾承认他创作了《亲昵》,并想卖了它:“我正生活在懊悔中,我想做些事来挣点儿钱,承认这一点,我觉得有些羞愧,但事情终归是那样,于是我画了那幅色粉画,我卷起画稿拿着它到了威尔那儿——她住在蒙马特,在巴黎的另一头。那天天空中正飘着雪花,我将那张色粉画夹在腋下……她没有多少钱……我离开了……留下了那幅画……”一年之后,威尔把这幅画卖给了莱沃。   毕加索坦率地承认他的商业目标,这可能会使一些人感到震惊。这些人所受的教育使他们相信,至少在前卫艺术中,艺术创作是不考虑获利的,但这种理想主义显然并不符合毕加索的动机。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商业手段,这种想法将这位前卫艺术家稳固地置于商业发展的传统之中。   实际上,从法国的事业伊始,毕加索便发挥他的艺术和社交天赋来扶植那些能够提高他的声望并使之发财的人。他为三位赞助者:彼得罗·马那史、古斯塔夫·柯奎尔特(评论家兼收藏家)和沃拉尔德分别创作了肖像,这反映他逢迎的行为更直接了,这个表明了他很了解商业成功与评论褒扬之间的关系。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32 编辑 艺术品市场倒逼学术是个尴尬的命题 ========================== 比如,当我们自以为懂艺术的时候,常玉的《五裸女》被韩国三星集团拿下。 比如,当我们想把自己的大师作品价格也拍到亿万的门槛的时候,却觉得底气不足。 比如,即使我们的很多杰作拍出了天价,我们却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起来。 比如,当我们承认真正的大师作品价格和价值相符合时,却觉得自己的大师缺少支撑。 比如,当我们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倒置的时候,我们却一点高兴不起来。 比如,我们惊奇的发现,在画家多如牛毛的时代,寻找真正的职业艺术家却稀若晨星。 比如,我们惊奇的发现,人还没有死呢,艺术文献还没整理呢,已经躺倒在艺术史的泥坑里大笑着陶醉。 比如,我们惊奇的发现,毕加索原来不懂得外语,私生活很不检点,却是最牛的艺术大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