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高远的境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拾阶而上,层层攀登。老子曾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远大的事业,需要用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地累积出来。庄子笔下鲲化鹏飞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积厚之功,其后文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行文中,“化”、“怒”(“努”)、“海运”、“积厚”等关键语词,无不蕴涵着鲲化鹏飞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海水深厚,才能畜养巨鲲;海风强劲,才能运送大鹏——这是所需的客观条件。鲲的潜藏海底(12),深畜厚养,乃能“化而为鹏”;鲲的变化(“化”)需要经年累月的养育之功,乃能由量变到质变——“积厚”的功夫是完成生命气质变化的充分而必要的主观条件。

TOP

《逍遥游》中由鹏程万里所打开的视域:“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就是至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最高境界,也正是遨游于无穷世界的宇宙公民的写照。

TOP

《逍遥游》描绘神人的形象,却意在写心。如“其神凝”是在写心神的专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是写心思的自由奔放;“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则由形体的残缺引出心智的残缺,并借由心知的盲者、精神的聋子,对比反差地描述另一种身心康泰的神人具有“旁礴万物”的开阔心胸。

    大鹏积厚图南的高远心志,却引来俗世中自得于一方之人的讥笑,因而庄子补充一段蜩与学鸠的寓言,说明在人生的历程中,长途跋涉者,需有丰厚的聚粮,而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解小角落之外的大天地,故而庄子评论说:“之二虫又何知”。

TOP

(4)多维视角与多重观点

    进入到庄子的世界,最让我激赏的便是他那开放的心灵,开启了辽阔的思想空间和适意的精神领域。近年来我又注意到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在庄子哲学中的意义。(17)

    开放的心灵才能开拓心的视野,接纳多重观点而不至由片面思考而囿于单边主义的独断作风。以此,鲲鹏寓言启发我们从不同视角来观看问题。

    《逍遥游》一开始就突出两种视角——“天地视角”和“人的视角”。正如王博在《庄子哲学》中所说:“飞,以及飞所代表的上升,正是《逍遥游》的主题,这种飞可以让我们暂时离开并且俯瞰这个世界,从而获得与这个世界之中不同的另外一个角度。”(王博,第113页)

    的确,人在地平面观看是一个视角和一种观点,庄子借地平面以下的海底之鲲则是另一个视角和另一种观点,而地平面以上的高空之鹏,又是另一个视角和另一种观点。

    这使我联想起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漫游者”中的这些话:“我是一个漫游者,登山者,我不喜欢平原,我似乎无法枯坐太久。”“现在你正走上这条伟大的路!峰顶与深谷——它们已经合而为一了。”“如果你没有梯子,就必须学习如何攀上你自己的头顶上。”“登上你自己的头顶而且超越你自己的心!现在你身上最温柔的部分必须化为最坚强的部分。”“一个人必须学会从自己远望出去,才能看得更多:这种坚强的意志是每一个登山者所必备的。”

    尼采“漫游者”诗篇中的话语,和庄子鲲化鹏飞的寓言,有许多相通之处:其一,打破习俗平面视线的片面观点。其二,为多角度观察,必须离开你自己——离开你自己所习以为常的观点(“超越你自己的头顶和你自己的心”);由鲲潜而鹏飞的历程,正如尼采在《冲创意志》中所说的:“每一次人的提升都会带来较狭隘观点的克服,每一次意志力的增加都会开拓新的观点,并意味着开启新的视野。”其三,“峰顶与深谷——它们已经合而为一了。”这是尼采式的天人合一。而鲲化鹏飞,层层超升,突破种种藩篱,使人的心灵遨游于无限宽广的宇宙(“游于无穷者”),这是庄子式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

    视角主义为尼采所倡导,尼采在《道德的谱系》第三章第十二节中说:“只存在一种带有视角的观察(a perspective seeing),只存在一种带有观点的认识(a perspective knowing)。而且,我们越是容许对一件事物表露出不同的情感,我们越能够接纳较多的眼光。用不同的眼睛去观察同一件事物,于是我们对这件事物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加完整。”(18)

    “使用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光”去观看同一事物,这正如苏东坡游历庐山时所写下的一则不同视角产生多重观点的诗句。(19)而庄子鲲鹏寓言所揭示出的不同视角,也正反映了庄学多重观点的开阔视域。

    庄子借着鹏的飞腾超越狭隘观点,带给人一种前所未见的新视野。

TOP

(1)虚明之心境——“吹万不同”

    《齐物论》无论齐物或物论,其主题都和心境有关。而“物论”——人物之论,核心议题便是“心”。开篇首段的主旨,便在“形”、“心”对立及其合一的身体观中,突出“心”的作用。

    (1.1)隐机而坐——“吾丧我”的境界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寓言,道出由工夫到境界的进路。跟庖丁解牛(《养生主》)、佝偻承蜩(《达生》)一类寓言相似,这里借隐机而坐透露出修炼工夫的几个进境:其一,为修炼的时间历程(如谓由“昔”至“今”的历程,所谓“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其二,为身体运作的历程(如谓肢体在锻炼中的保持稳定性,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其三,为精神的凝聚的作用(如谓心神在锻炼中的专一状态,所谓“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在修炼工夫的过程中,心神的作用最为紧要,放松(“荅焉”)、专注、静定,才能使心境层层提升,达于“吾丧我”的精神境界。

    “吾丧我”即是由破除偏执成心的小我(“丧我”),而呈现“万物与我为一”的大我(“吾”)之精神境界。

    (1.2)三籁和唱——“众窍为虚”

    “隐机而坐”而达于“吾丧我”的境界,关键即在于“心”上做工夫——下文描绘地籁“众窍为虚”,正是心境虚明的写照。

    南郭子綦由坐忘工夫呈现“吾丧我”的境界,接着转笔到“三籁”,拉开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描绘着天地人互放一曲动人的乐章。在“三籁”的议题中,虽然实写地籁,虚写天籁与人籁,而事实上,只是形象化地用以比喻人心所发出的音响。

    三籁一节,真是千古奇文。看地籁一段,一放一收之间,写“万窍怒呺”,犹如万马奔腾,不可收拾;忽而笔锋转出“众窍为虚”,犹如秋空寒月,万籁俱寂。我们且从文学欣赏转到哲学思考:“众窍为虚”,对应后文“莫若以明”,正是形象地写虚明的人心。虚灵明觉的人心(“众窍为虚”),对发出的言论慧见,虽参差不齐(“吹万不同”),却有如聆听天地间发出的自然声响一般,交织会通而成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TOP

前文所述的“众窍为虚”,就是形象化地描写“以明”的虚明心境;拥有这种开放的心灵,万物之间就能够相互观照而互为主体。虚明的心境即是以“照之于天”去认识宇宙中的所有事物;这种不带有主观性的认识,能撤除“成心”所构作的主观成见,而直接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本真情状,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的:“如实地反映多彩的世界”。

    (3)“十日并出”——开放心灵的写照

    儒家主张“天无二日”(《礼记·曾子问》),而庄子则创造出“十日并出”的寓言。《齐物论》在尧问舜的故事中,写出封闭的心灵与开放的心灵之不同。“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说明封闭的心灵缺乏容受性,而“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即是开放的心灵的写照。

TOP

(4.1)守气

    在《庄子》的身体观中,《达生》篇有着较完整的论述。《达生》开篇便强调精、气、神的重要作用。(22)首章借关尹和列子的对话,阐述养神必先养气的道理,并提到至人持守纯气的工夫(“纯气之守”)。在“梓庆为鐻”这则由技入道的寓言中,特别提出守“气”、“静心”的心神作用(“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

    (4.2)静心

    “梓庆为鐻”的寓言中,对“静心”的工夫有具体的陈述:“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录;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达生》“斋以静心”,像是对《人间世》“心斋”作出形象化的描述。两者都是要人从实用中摆脱出来,进而培养一种外超功利的艺术心境。所谓“辄然忘形”是形容静定工夫使身体达到不动心的境地。而《达生》另一则寓言“佝偻承蜩”对于技术操练中的身心活动写得更为分明:它先写运身的沉稳、执臂的静定,再写用心的专一、精神的凝聚(“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佝偻承蜩”寓言,总结驼背老人能有如此之高妙技艺,要在心志专一达于“凝神”之境所致。庖丁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正是对他凝神专注的写照。此外《知北游》“大马之捶钩者”,写他“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也是强调技艺创作过程中心无旁骛、心神专一的重要作用。

TOP

⑥“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清人》:“河上乎逍遥。”其蕴含安闲自得之情状。《楚辞》中“逍遥”一词多见,如《离骚》:“聊浮游以逍遥”,《远游》:“聊仿佯而逍遥兮”,等等,当晚于庄子。而“自由自在”已成为今日流行语词。一般人多以为“自在”来自于佛教,而“自由”则由现代西方传入,实则古已有之。“自由”谓依己意行事,不受限制,《礼·少仪》:“请见不请退”,东汉郑玄注:“去止,不敢自由。”“自在”较早见于《汉书·王嘉传》:“大臣举错,恣心自在。”

    ⑦“自得”、“自适”屡见于《庄子》,如“自适”见于《骈拇》,“自得”屡见于《骈拇》、《在宥》、《天地》、《天运》、《秋水》、《让王》等篇。

TOP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2-8-16 21:52 编辑

“听之以气”之后,庄子归结地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气”,即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虚的精神境界。⑦所谓“虚而待物”,即是说空明之心乃能涵容万物,有如苏东坡所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而“唯道集虚”,正是说“道”会集于空明灵觉的心境。

    庄子有关“心斋”的学说,一共只有46个字,而其中蕴含着的意趣和哲理却一直为后人所引申,而庄子的突出心神作用及其气论,对后代文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代学人中,徐复观先生对以“心斋”为核心的庄子心学所作出的评价,最引人关注。他认为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而且历史上的大艺术家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地都是庄子、玄学的境界。⑧下面再对庄子“心斋”有关的心(“神”)、气、道等概念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作几点解说。

    (1)在古典哲学中,形、神、气三者并提而论,首出于此。这三者关系,《淮南子·原道训》说得较分明:“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也。”    在形、心对举中,庄子在心“内”形“外”、心主形从的思维中,为了肯定心神的作用,常突出“神”的概念(如谓“神遇”、“神行”、“神动”)。“精神”也是庄子所首创的概念(如谓“精神四达并流”、“澡雪而精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美学、艺术上著名的传神说、神韵说,莫不渊源于庄子神贵于形或以神统形的思想。

    (2)在绘画美学上,由顾恺之的“传神”到谢赫的“气韵生动”这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也与庄学精神有所联系。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论:“气韵观念之出现,系以庄学为背景。庄学的清、虚、玄、远,实系‘韵’的性格,‘韵’的内容;中国画的主流,始终是在庄学精神中发展。”(徐复观,第182页)

TOP

(4)《人间世》说到“心斋”之后,还有一段论说的文字,意谓“心斋”能使心灵通过修养工夫达到“虚室生白”那种空明的境界。这空明的觉心能使“耳目内通”,能感化万物。这段话是这么说的:“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段话另有一番意趣,所谓观照那空明心境的“瞻阕”、所谓福善之事止于凝静之心的“止止”、所谓耳目感官通向心灵深处的“耳目内通”,都是“内视”的提法。⑨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内视”之说首出于此。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所谓“寂然凝虑”,可说如“心斋”之内视;而“视通万里”,则如坐忘之“同于大通”。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