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6:03 编辑
近两三年来,王瑞芸一直在本网发布各种西方艺术理论的前沿文章,总是都带给我们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启示。近期,王瑞芸又就西方在当代艺术审美性的认识上发布了几篇文章,其中,《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十三)》一文中提到:“眼下他们(西方人)在对于当代艺术的审美性的认识上,显然滞后。准确地说,他们的现代艺术和其审美定义是匹配的,但当代艺术和其审美性尚不匹配。丹托的全部努力是试图让其匹配(尚且并未做好),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理论尚若连丹托的进展都没有跟上,还继续流连在格林伯格这类美学的讨论中,我们在艺术审美理论上的滞后也许会更加严重。”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的也许是当我们在讨论格林伯格的时候,不要忘记跟上丹托的进展。丹托提出了“第三领域的美”,尝试建立当代艺术新型的审美类型。而丹托也是有局限性的,在王瑞芸看来,他并没有阐释清楚这个问题。而事实上新的审美性在中国却早已确定了。最后,王瑞芸在文中提到:“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流。”那么,文章到了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讨论下了?
==============================================================================
这真是脑子进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