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2000---2012艺术品市场拍卖备忘录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2000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   □本报记者 陈辉   进入 200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日趋活跃,热点不断,国内新闻媒体纷纷开辟相关栏目和版面予以报道。近日,由中央电视台信息部《商务电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发起,《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商报》、《美术报》、《新民晚报》、《集邮》杂志、《收藏》杂志、《收藏家》杂志、《中国收藏》杂志 11家业内权威媒体联名举办了“ 2000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十大热点评选”活动。经过各家媒体的认真研究、筛选和推荐,通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十大热点趋势,并于 12月 18日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了揭晓仪式。本报总编辑刘工践参加了揭晓仪式并对十大热点之一进行了点评。   热点一   成交价格屡创新高   艺术市场峰回路转   今年,京、津、沪、穗等地艺术品拍卖呈现了回暖、上升的良好态势,以中国书画、瓷器古玩为代表的艺术品市场成交较为活跃,其中部分拍品创下了新的价格纪录。在 10月 30日香港苏富比举办的 2000年秋季艺术品大拍中,一只明代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以 440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刷新了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 11月 6日,在中国嘉德 2000年秋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宋徽宗的《养生论》,以 99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造了中国书法作品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在北京荣宝 2000年秋季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 501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创下了李可染作品的最高成交纪录。 5月 6日,在天津蓝天拍卖行举办的“天津文物公司春季展销会”拍卖专场上,一只 4.8厘米高的清乾隆胭脂红珐琅彩鼻烟壶,以 24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为身价最高的鼻烟壶。   热点二   散失国宝拍场重现   重金回购引起轰动   进入 2000年,散失海外的中国艺术品回流成为一大景观,特别是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的国宝的回流,不仅引起国内文化艺术界、收藏界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5月初,中国保利集团、北京文物公司在香港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经过反复角逐,以近 5000万港币的巨资,收购了 4件圆明园珍贵文物,其中包括 3件青铜兽首和一件代表中国古代瓷器最高工艺水平的清乾隆六方瓶。 4月 27日,清代著名学者翁同?家族世代珍藏的 80余件珍贵古籍入藏上海图书馆。这批古籍是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积极运作下,以大约 500万美金的价格购得的,包括许多孤本、珍本,其价值在历史界和文物界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年在国内各地举办的好几场的回流艺术品专场拍卖,不论从规模上、数量上都有所提高,成交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走势。艺术品市场成交活跃,买气旺盛,无疑对散失海外的各类艺术品的回流,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这种良性发展的态势会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投资理念渐趋成熟的进一步繁荣而更加明显。中国尤其是北京地区已成为世界艺术品交易的一个较集中、较有影响的地区而受到国际收藏界的重视。   热点三   实力企业纷纷入场   投资理念渐趋成熟   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强有力的介入,成为 2000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我国的企业收藏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正在迎头赶上。中国保利集团、大连万达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今年都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举措。其中大连万达投资 1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的近 200幅精品力作。 12月 10日,该集团在北京翰海 200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 440万元收购一幅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在今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艺博会上,企业收藏机构纷纷进入,沈阳东宇、吉林彩虹、深圳博雅等企业,一方面展示自己的藏品,同时又在寻找新的藏品。企业介入艺术品收藏不仅可以展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风采,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而且为稳定艺术品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这一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正确的投资、决策和运作,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回报。值得称道的是,不少企业在加大艺术品投资力度的同时,努力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投资理念逐渐成熟,投资的方式日趋完善,在重心确定等方面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热点四   国内藏家放眼全球   海外精品花落中国   以往,更多的是国外的收藏者来华购藏我国的艺术精品,现在我国的收藏者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一批国际艺术大师的精品原作被我国的收藏者和收藏机构相继购藏。虽然目前他们收藏的数量还不算多,但却表明我国收藏者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一实力,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正在以新的姿态与国际接轨,艺术品市场向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在今年,我国的收藏机构的姿态与国际接轨,艺术品市场向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在今年,我国的收藏机构集邮市场希望再现收藏的世界级绘画大师的作品,有立体派大师毕加索的《坐着的裸女与站着的男子》,俄罗斯巡回派大师列宾的《教授肖像》,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蓝色裸女》和夏伽尔的《林中》等作品。   热点五   利好消息不断出台   集邮市场希望再现   集邮在我国是一项非常普及的收藏活动,目前,我国的集邮大军约为 1000万。据统计,我国每年邮品的消费额在 60亿元至 7亿元之间。 80年代以来,集邮市场迅猛发展,但由于缺乏规范管理等原因,邮市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形。近几年邮市的持续低迷,也伤害了部分投资者的热情。为了引导集邮活动的健康发展,今年国家邮政局出台了一系列规范邮票市场的法规和措施。 4月 20日,国家邮政局改变以往先发行、后公布发行量的做法,邮资封片的发行改为提前公布发行量,这一举措使得邮资封片的发行更加具有了透明度。 6月,国家邮政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量销毁不适用面值的邮票和 1992年至 1998年超库存的邮票,这是我国邮政史上最大型的一次销毁邮票活动。同时,为了丰富收藏品种,满足不同层次集邮者的需求,国家邮政局发行了 4个不同类型的量少品种,其中《春节》小版张 50万套;《小鲤鱼跳龙门》小本票 350万本;《奥运会》双连小型张 100万枚;《神州飞船》小版张 100万。这是国家邮政局为贴近市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热点六   收藏纠纷时有所见   市场呼唤规矩方圆   近年来,民间收藏活动蓬勃发展,但在艺术品的收藏交易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法律纠纷,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此,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措施,来规范市场的操作。然而,如何使政策、法规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又能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小处着手不乏回报到保障,尚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起来营造健康有序、协调宽松的收藏环境。   热点七   收藏品种渐趋宽泛   小处着手不乏回报   随着收藏爱好者队伍的不断扩大,人们收藏的品种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如今,连环画、票证、旧报纸、旧杂志也成了热门的收藏品种,并且在今年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交易市场,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收藏群体,部分藏品的价格出现了令人预想不到的结果。今年上海、北京举办了近 10场连环画专场拍卖会,比上年增加了近两倍,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出版的连环画价格大幅上扬。9月23日在中国书店举办的连环画专场拍卖会上,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连环画《白蛇传》,以 2000元的价格成交。4月30日,在北京报国寺举办的全国票证门券交流、交换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收藏爱好者,一些珍贵粮票、布票的成交活跃。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原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藏品还属于个性收藏范围,交流、交换、交易都局限于许多小群体之中,如今,通过收藏界的努力,已形成全国范围的统一市场。藏品流向更加合理,市场手段更加丰富,交流交换更加便捷。尤其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百姓认识到了这些藏品的价值,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个性收藏,而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投资领域。有了这样的基础,我国的民间收藏活动将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热点八 艺术作品竞相上网 名画邮币在线交易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一些财团和机构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艺术品市场。据统计,截止 2000年底,我国涉及艺术品收藏、拍卖、销售、投资的专业网站已超过 500家,并大有增长之势,许多网站实现了在线交易。 6月 18日,国内著名的拍卖公司中国嘉德与香港电讯、日本软库联合组建嘉德在线电子商务网站,主要经营艺术品的网上在线交易。 11月 19日,徐悲鸿的油画名作《愚公移山》在嘉德在线上竞拍成功,以 250万元的价格被台湾的一位收藏家购得,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网上成交单件作品的最高价位。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邮币卡电子商务网站大约 60多家,有些网站成交活跃。由于邮品钱币具有体积小、价格低、易于辨伪等特点,受到网友们的青睐和收藏爱好者们的欢迎。据统计,中国集邮在线每天的点击人数达到了 7000人次,邮品成交额达到平均每天约 1万元。互联网的加盟,使传统的艺术品市场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艺术品网点数量的迅猛增长,说明了艺术品市场潜力巨大、魅力无穷。 热点九 当代艺术画廊千家 经营运作渐趋规范 今年,内地艺术画廊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表现在数量增多、质量有较大提高,特别是有实力、上档次、成规模的画廊迅速崛起。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0年底,内地经营艺术品的画廊已发展到 2000余家,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仅上海一地就有 400家。这些画廊大多以经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为主,采用代理、买断或代销等运作方式,专业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营方式也日趋成熟和规范,涌现出一批较为优秀的画廊。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纷纷举办艺术博览会,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的艺博会最具影响力。今年的上海艺博会率先实行了画廊代理制,除了众多的国内画廊,许多国外画廊也纷纷参展,参展画廊占总参展数的 70%以上。北京、广州艺博会上,画廊的参展数量比往届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艺博会的火爆,给画廊带来新的生机,画廊的参与也为艺博会带来了商机。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艺术家和消费者开始从盲目走向理智。我国的一、二级艺术品市场正在开始接轨。 热点十 拍卖公司找准市场 职能分工明确定位 200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已摆脱了群雄争霸的无序局面,格局逐步清晰。以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为代表的大型艺术品拍卖公司继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艺术市场的分工渐趋明确。一些拍卖公司调整了经营方针,或从事书画、专刊、民间收藏品等门类的专项拍卖,或转向物资等其它领域的拍卖。拍卖公司在各个门类各个档次的艺术品市场中都找到了自己较为合适的市场定位。与此同时,不断有实力雄厚的拍卖公司入场, 12月 16日,由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同上海文物商店合资建立的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拍卖公司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更加激烈。从地区上看,目前北京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无论是拍品的档次、运作方式还是成交总额上都明显高于其它城市,而成为辐射全国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中心,上海、广州等城市也成为辐射华东、华南的区域性艺术品交易中心。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2001年的回顾与展望 2002-02-25 打印   2001年北京翰海、中国嘉德、上海敬华、中贸圣佳全国四个最大的拍卖公司,一共成交拍品7800件,成交总额58715.8万元,超过2000年的35161.4万元,创造了历史上最高记录。   四足鼎立的格局基本确立   新世纪伊始,上海敬华拍卖公司宣告成立,打破了北方独占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格局。敬华春秋首拍成功,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交率在全国同行中领先,特别是明永乐青花折枝八方烟台和陈洪绶“举案齐眉”,分别以968万元和308万元的天价成交,震动了国内外拍卖市场。秋季拍卖会又取得不俗的成绩,全年成交额达9455.6万元,在上海看到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兴盛的曙光。确立了北京翰海、中国嘉德、中贸圣佳、上海敬华四足鼎立的格局。   北京翰海全年一共成交文物艺术品2527件,成交额22329.1万元,在全国仍然独占鳌头。他们春季推出雍正画龙点睛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大天球瓶,以1045万元成交,在海内外影响颇大。中国嘉德全年成交拍卖品3374件,成交额达14359.3万元,全国名列第二。他们推出的傅抱石“秋谷飞瀑”,以671万元成交。中贸圣佳公司今年只推出一场大型拍卖会,拍卖品369件,成交额4771.8万元,名列第四。他们推出有《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最多,其中陆治“云川图”,1995年在中国嘉德公司第一次拍卖以93.5万元成交,此次成交价为605万元,5年增值500万元,给艺术品收藏增加了信心。    高价位的拍品是拍场上的兴奋剂   衡量拍卖会成功与否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成交总额的大小;二是成交率的高低;三是高价位拍品的多少。2001年拍卖会单件拍品成交额超百万元的有42件,是历来年成交数最多的,比2000年的27件多出15件。这42件拍品虽件数仅占总件数的0.54%,但是成交额却高达11955.9万元,占全年总成交额的20.3%。每当拍卖场上高价位的拍品成交,就要出现全场的激动。   北京翰海公司春季拍卖会王石谷的“溪山行旅图”卷,设色纸本,301.626厘米,参考价为120—200万元,以599.5万元成交,创造了王石谷作品的最高价。2001年有4件郑板桥的作品以百万元以上的价格成交,有人说今年是郑板桥年。其中,中贸圣佳推出的郑板桥《手书五经》以550万元成交;北京翰海推出的郑板桥的《竹石图》立轴,195、100厘米,以192.5万元成交;中国嘉德推出的郑板桥的《竹石图》立轴,193.5、109.2厘米,以110万元成交;中贸圣佳推出的郑板桥的《竹石图》立轴,136、93厘米,以110万元成交。    2001年出现回流文物的高峰   据有关资料统计,流失在海外的够国宝博物馆一、二级标准的文物,就不下100万件。自从中国大陆有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大陆的文物价格与国际接轨,有时甚至超出国际价格,遂出现文物的回流。再加上国家文物政策的调整,允许海外进口的文物出入自由,给回流文物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其逐年增多,2001年出现了艺术市场的回流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拍卖市场成交的7800件文物艺术品中,回流的近2000件,约占25%左右。各拍卖公司推出的回流文物艺术品拍卖专场,有“傅抱石精品暨张氏藏中国书画”、“天心楼藏中国书画”、“敬天安道主人”、“太乙楼收藏”、“吕国豪珍藏”、“朱牧、姚培珠收藏”、“佐藤收藏”等。   更令人可喜的是,在大量回流文物中有很多艺术精品。如书画类中元代赵子昂“归去来辞”行书卷,46.7、453.5厘米,就被著名鉴定家启功、徐邦达、傅熹年、杨新、章津才等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以682万元成交。宋刻本《春秋经传》以159.5万元成交,中国出版博物馆购藏为镇馆之宝。   海外回流的文物精品对于拉动拍卖行的成交总额,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北京翰海公司秋季拍卖会推出的海外回流的4件精品:清雍正“青花釉里红龙纹玉壶春瓶”、雍正“粉彩九桃大盘”、清暑“白玉狮钮鼎式炉”、清“缂丝姜晟书乾隆八征耄念之宝记”手卷,分别以880、605、247.5、343.2万元成交,4件总额为2075。7万元,占该公司秋季拍卖会成交总额的五分之一。    2002年的形势将会更好   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2001年的成绩,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纽约等艺术品拍卖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取得的。进入2002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可望复苏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信息的形势会更好的趋势。   第一,拍卖市场的经营管理将会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因为全国四大拍卖公司鼎立格局的确立,各拍卖公司间的竞争就将更加明确,而竞争的内容又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的规范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经营管理的规范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又会加大征集拍品的力度,赢得顾客的信任,提高收藏者的信心,促进高层的发展。   第二、各拍卖公司都加大了征集拍品的力度。拍品的质量和数量,是拍卖会的关键,特别是信息化的今天,只要是征集到好的拍品,其信息就会不胫自走,就会赢得众多买家的瞩目。据了解,秋季拍卖会一结束,各拍卖公司都制定了征集拍品的计划,派出大量业务人员下南洋,走欧美,跑全国。特别是中贸圣佳拍卖公司,现在已经囤积了2002年春季拍卖会的精品,并在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期间,举办了一个小型精品展览,陈列出阎立本“孔子弟子像”设色绢本手卷、王蒙“山水”设色纸本手卷、清《高宗廷臣合写白衣大悲五印陀罗尼经》设色纸本卷、董邦达《田盘胜概图册》水墨金粟笺本十八开册页、清乾隆“十全记”缂丝手卷等,引起国内外收藏家的重视。   第三、明年回流的文物将会更多。由于2001年高价位的文物都买出了好价钱,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海外收藏家,把高价位的文物珍品送到国内参加拍卖会。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会在外汇兑现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也会给文物的回流增加动力和有利条件。   毋庸置疑,文物的回流,是国家强盛,经济富强的表现,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由于大量文物的回流,也必将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负面效应。几年来,拍卖市场上回流的文物中,不断有赝品出现,2001年赝品的数量陡然增多,引起了收藏家的警觉。如有的公司拍卖图录同一页上,两件名称、质地、规格、参考价相同的文物,标有不能出口★号的参考价的最高价位成交,另一件没有★号的回流文物,无人应价而流标。为此,对于,回流的文物拍品,除了收藏家提高警惕,认真鉴别外,拍卖公司更应该为收藏家和本公司的信誉负责,提高鉴定水平,把好鉴定关。(收藏家)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2002文物艺术品市场回顾与前瞻 2003年01月03日10:34:44 中华工商时报 赵榆   2002年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历年来最好的一年。北京翰海、中国嘉德、中贸圣佳、上海敬华四大拍卖公司,一共成交文物艺术品8796件,成交总额73584万元,比上一年的58715万元上升25%。其中北京翰海成交额与去年持平;中国嘉德成交额春季、秋季两场皆超过一亿元大关;中贸圣佳秋季成交额超过一亿元,是继翰海、嘉德之后,第三个实现单季拍卖超亿元的公司;上海敬华成交额与去年基本持平。单件拍品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件数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上一年42件,今年84件。其中北京翰海26件,中国嘉德17件,,中贸圣佳31件,上海敬华10件。这84件虽然仅占总件数的0.95%,但成交额为28899万元,占总成交额的39.3%。   文物回流构筑2002年艺术品市场主流   由于清朝后期国力的衰败,列强侵入,使得我们大量的文物艺术品流到国外。据有关资料统计,其中够得上国家博物馆一二级馆藏标准的,竟达一百万件以上。1949年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于文物回归十分重视,建国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用48万元港币购回三希堂法帖中的二希,也有很多爱国侨胞把珍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总体上看,数量有限。自从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市场形成以后,大陆上的文物价格迅速提升,与国际接轨,流失到海外的文物开始大量回流。如香港齐白石作品的收藏家杨永德先生,1995年将其收藏的160件齐白石作品,委托中国嘉德公司在北京举办专场拍卖会。从此,每年回流到中国大陆拍卖市场的文物数量,约达两千件左右。   自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文物的回流又出现数量多、质量高的新形势,2002年达到一个高峰,人们称之为文物回流年。2002年全国成交的8796件文物艺术品,海外回流的约占3000余件,远远高于往年,其中中贸圣佳公司回流的文物比例最高,约占70%以上。回流的文物质量今年也是最好,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有25件,比去年回流的9件增加了16件。这25件回流文物经济价值很高,达到12105.2万元,占全国总成交额的16.5%。   特别是有的回流文物还被国家博物馆购得,丰富了国家博物馆的收藏,提高了国家博物馆的陈列水平。如北京首都博物馆从中贸圣佳公司,以800万元购进了唐阎立本《孔子弟子像》手卷。首都博物馆在今年秋季,还以184.8万元,在中贸圣佳公司购得明嘉靖《三彩观音坐像》,此观音高135厘米,由三部分铸模构成,观音造型慈祥端庄,彩色艳丽秀雅,背后用橄榄色釉水书“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匠人乔”款,十分难得,是一件标准的馆藏文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贸圣佳公司秋季推出的北宋米芾《研山铭》手卷,以定向定位的形式,被国家文物局指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以2999万元购得,使得这件国宝落叶归根,圆了国人对于《研山铭》的回归梦。   一年两破中国书画世界最高价位   我国的书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民族传统,为人类的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的书画艺术的经济价格与西洋美术的经济价格拉开了惊人的距离,这是与我们民族艺术在世界文明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和其实际价值,极不匹配的。自从中国大陆出现文物艺术品市场以后,中国书画的经济价格迅速飙升。1995年北京翰海公司在北京推出的北宋张先《十咏图》,以1980万元人民币成交(约合239万元美金),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买下,打破6年前,1989年佳士得拍卖公司在纽约创造的元代《元人秋猎图》187万元美金的记录。2002年春季,中国嘉德公司推出的宋徽宗赵佶《写生珍禽图》,以2530万元人民币(约合306万元美金)成交,打破7年前张先《十咏图》记录。2002年秋季,中贸圣佳公司推出的米芾(研山铭)以3298.9万元人民币成交,约合402万元美金,打破了《写生珍禽图》记录,出现一年两次剧新中国书画的世界记录的喜人情况。应该指出的是,《研山铭》的成交价格,虽然欧洲、美洲的博物馆前来参加了拍卖会,但是,因为他们不能参加竞买,所以不能算国际价格。又因为中国大陆、海外的企业、博物馆、收藏家参加了拍卖会,但是也不能参加竞买,也不能算国内价格。只是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的中国文物信息中心一家竞买,只能算是“内部价格”,距其实际价值应该相差很远。当然,《研山铭》的拍卖只是一个超越拍卖法则的个例。这一个例,是在物主和拍卖公司心甘情愿的条件下形成的。   同时,中贸圣佳公司秋季拍卖会推出的清乾隆《粉彩山水如意耳绶带琵琶尊》,以1122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大陆清代官窑瓷器最高价。此琵琶尊1996年在北京以220万元成交,时隔6年,此尊价值整整提升5倍,也是增值最快的。   随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日趋成熟,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北京也继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中国香港之后,成为第四个中国文物艺术品集散中心。其主要特点是,北京不仅一般的中国文物回流的数量多,质量高、价位大的珍贵文物,回流的数量也开始赶上或超过伦敦、纽约、香港,这就使北京的翰海、嘉德、中贸三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缩短了与国际上苏富比、佳士得大拍卖公司间的距离,开始跻身于国际大拍卖公司行列。   今年的预测与前瞻   今年,应该说是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首先是中国大陆拍卖市场的货源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阶段,现实可进入拍卖市场的货源十分紧缺,过去各公司间争夺货源的白热化状况会愈演愈烈,最后只能按照经济规律适者生存。其次是连年亏损的中小型拍卖公司,支撑他们的后台老板开始发现,这些公司是扶不起的太子,不仅不能提高文化形象,有的还损害了名誉,损失了经济,从而失去后台的支撑。其三是新文物法规定,对于经营文物商品的拍卖公司,要进行新的审定。虽然新文物法的实行细则尚未出台,但我们相信,新的规则,对于当前文物拍卖无序的混乱局面,一定会有所整顿和清理。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4 编辑 “非典”过后尽开颜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2003年回顾与展望 □ 赵榆 利民 随着北京翰海公司1月13日大型拍卖会收槌,中国大陆2003年秋季拍卖会全部结束。代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总形势的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贸圣佳、上海敬华四大公司,全年一共成交文物艺术品10532件,成交额96477万元。其中中国嘉德 5178件44673万元;北京翰海3634件32255万元;中贸圣佳1048件14266万元;上海敬华672件5283万元。年终岁末,辞旧迎新,盘点过去一年的情况,令我们欣喜地看到,2003年伴随全国人民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迎来的是: 一、一个蓬勃发展年 回想2003年4月春拍在即,突然爆发“非典”疫情,全国各个拍卖公司,只得将已经定好的春季拍卖会的日期一延再延。直到七、八月份,各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才得以陆续拉开。出人意料的是拍卖伊始,就令人看到出奇的好形势,使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顺利地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蓬勃发展时期的首要标志是成交总额连续4年增长,2003年又创新高。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2000年成交总额为35161万元。2001年为58715万元, 比上年增长 67%。2002年成交总额73584万元,比上年增长25%。今年又比去年有明显的提高,增长 31%。 其次是代表全国总形势的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贸圣佳、上海敬华的骨干公司互相联系,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携手托起全国市场的大盘。同时,北京华辰、上海朵云拍卖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的成交总额,也都超过亿元,全国年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公司达到五个,使得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再次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管理规则日趋完善,各拍卖公司,尤其是大型拍卖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有着明显提高。拍卖公司的业务人员,在市场活动的实践中,经过摸爬滚打,鉴定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拍卖公司的诚信经营做出了前提和保证。广大收藏家经过几年在拍卖市场中锻炼,文化内涵和鉴赏能力也都有所改善,促使我们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走向成熟。 二、 一个火爆场面迭出年 2003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令人惊喜的是火爆场面接连不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中贸圣佳拍卖会,中央电视台的两天现场直播。 中贸圣佳公司2003年拍卖会准备比较充分,拍品征集的数量大,质量精。在拍卖会前举办了两次精品展览会,对于重点拍品,诚请著名鉴赏理论家撰写学术论文,印刷出版两本精品专集,向社会分发,收到极好的效果。其中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山水册八开》、《山水册四开》两本册页和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八开》、《山水册十二开》两本册页,被美术史誉之为中国书画四件珍贵罕见的名作,真诚的邀请两位研究傅抱石、齐白石的专家萧平、郎绍君先生撰写权威性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这些举措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有66家报纸,16家杂志,6家网站,18个广播、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新闻媒体发表消息。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在11月1日、2日对傅抱石、齐白石作品拍卖情况,进行的两场长达4个小时的现场直播,这是我们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将对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宣传、普及、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直播室请来的傅二石、米景扬、田涛、王凤海等嘉宾,都是全国顶尖级的文物艺术品鉴赏家和拍卖市场法律专家,用他们渊博的知识,给全球的电视观众上了一堂丰富多彩的电视课,这对于宣传文物政策、普及文物艺术品知识、规范拍卖市场秩序、提高民众保护文物意识、推动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健康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二是“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气势如虹。王世襄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物艺术品鉴赏家、收藏家、理论家,他著作等身,在中国文物艺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中国嘉德公司为推出王世襄先生收藏专场拍卖会,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在保利大厦隆重推出王世襄先生收藏展览,接着印刷出版王世襄先生收藏专集,收到极好效果。11月26日举行专场拍卖会,143件艺术珍品,全部落槌成交,没有一件流标,竞拍者频频举牌,不给拍卖师报价的机会,有的珍品成交价高出底价的十倍或二十倍,总成交额为6300万元,创造了拍卖史上的奇迹。遵循国际拍卖行的习惯,中国拍卖师第一次戴上白手套。 其三是中国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拍出两亿五千万,刷新其公司在春季拍卖会创造的一亿九千万的记录,创造了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最好成绩。等。 三、 一个名品佳作屡创新高年 2003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推出的名品佳作,创造了很多最高成交新记录,因为文章篇幅关系,我们仅举一些代表性的如下: 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山水册八开》,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1980万元人民币成交,打破保持七年之久的中国嘉德1996年巨幅《丽人行》1078万元记录,成为中国大陆近现代书画最高价位。此拍品买主交款迅速,拍卖会结束后的第一天,1980万元就送到位,取走画作,创造巨额拍品交款最快记录。 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八开》,是海外回流文物,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1661万元成交,创造了齐白石先生作品的最高价位。此册页1998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159.5万元成交,时隔五年,价格增长十倍,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升值率最高的。齐白石的《山水册十二开》,以1452万元成交,成为齐白石先生作品第二价位。 徐悲鸿的《春山十骏图》手卷,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627万元成交,创造徐悲鸿先生作品的最高价位。 恽寿平的《山水花卉册》,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418万元成交,创造恽寿平作品最高价位。 董邦达的《萧湘八景图卷》、《山水图册》,分别在中国嘉德、中贸圣佳拍卖会上,都以363万元成交,创造了董邦达作品最高价。 华岩的《明妃出塞图》立轴,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341万元成交,创造了华岩作品最高价位。 谢稚柳的《仿宋人花鸟山水图册》,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以247.5万元成交,创造了谢稚柳作品最高价位。 王世襄先生收藏的许多名品,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都创造了最高价位。如: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891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古琴最高价位。明《金髹木雕雪山大士像》以275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木雕最高价位。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万元成交,创造了朱三松作品最高价位。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166.1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香炉最高价位,等。 北京翰海公司推出的元《管道升针绣十八尊者册》,以1980万元成交,创中国绣品最高价位。 中国油画拍卖市场,经过十年的培育,终于迎来市场的春天。中国嘉德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成交额分别为1900万元和1500万元的好成绩。其中高小华的《赶火车(三联)》,以363万元成交,创造了高小华作品的最高价位。吴作人的《战地黄花分外香》,以352万元成交,创造了吴作人作品的最高价位。 四、一个争论最多年 2003年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发生的争论最多,其中最为激烈,较为突出的是: 新闻媒体《财富时报》,侵犯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名誉权案。今年4月,《财富时报》第32期头版发表了由该报记者撰写的《拍卖“庄家”自曝黑幕》一文。文中称“目前上到著名的北京的嘉德等大拍卖行,下至全国各地数千家中小拍卖行,都可能有程度不一的黑箱操作”等。4月16日,由山东金色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财富时代网站也刊登了这篇文章。此后,搜狐、新浪、新华网等网站及《上海商报》、日本的〈半月文摘〉等报纸都转登了此文。 中国嘉德公司认为自己的名誉和商业信誉,因为该文受到严重损害,向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诉上述两媒体的主办者停止侵权,在报纸上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 经过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认真调研审理,在2003年12月19日,作出一审判决:中国嘉德公司胜诉,山东省企业集团海外发展促进会、山东金色传媒有限公司在〈财富时报〉等媒体上的有关报道不属实,该失实报道客观上对嘉德公司的名誉权构成了侵害,要求二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在其最新出版的〈财富时报〉及财富时代网站上,向中国嘉德公司公开赔礼道歉,并付给嘉德公司经济费用。此案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胜诉而结束,嘉德公司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隋人书《出师颂》手卷的纷争。中国嘉德公司2003年春季拍卖会推出隋人书《出师颂》手卷。故宫博物院对于此件文物,请著名文物鉴定家启功、徐邦达、杨仁恺等鉴定,确定是原来曾为清宫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的隋人书《出师颂》手卷后,依照国家文物法,以2200万元“优先购买”。一些新闻媒体对于《出师颂》的作者、价格等问题,出现纷争。 此一纷争,最后以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同志,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隋人书《出师颂》学术研讨会”上的精彩发言而画上句号。汪庆正同志在半个小时的发言中,首先说,这次纷争文物部门的责任是对于隋人《出师颂》宣传的不够,广大群众不了解《出师颂》的珍贵程度和意义。接着他引经据典,科学地论证了隋人书《出师颂》的传承,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文献价值、艺术家值、经济价值,讲述了上海博物馆退出购买《出师颂》由故宫博物院购买的缘由,也披露了一些不实的报道,博得全场与会人员的热烈鼓掌,此次纷争自次得到平服。 五、2004年的走势与思考 2003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蓬勃发展,使2004年的走势充满希望,还会继续保持旺盛的局面。 首先是名人佳作的价位会有拉升。现当代画家张大千的《泼彩朱荷屏风》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创造了2143万港元最高记录,傅抱石、齐白石的作品也创新高,价位上蹿较大。根据国际文物艺术品升值规律,某种拍品价位上蹿较大时,类似的拍品价位也会跟进。如1990年荷兰梵高的《加塞医生肖像》以8250万美金成交后,法国雷诺阿的〈红磨房街的舞会〉以7810万元美金成交;西班牙的毕加索的〈灵兔酒馆〉以4070万元美金成交,〈梦〉以4800万元美金成交;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以4445万元美金成交;梵高的另一幅《没有胡子的艺术家》,以7150万元美金成交。据此,中国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的画作的精品,以及与他们同时期的著名书画家的作品的价位,也会适当跟进拉升,形成市场行情看涨的态势。这当然也包括其他门类的文物艺术品精品的价格走势,也会如此拉升。 其二是文物艺术品价位升高,必然吸引更多的货源投入市场。房地产、股票市场的不景气,也会促使文物艺术品市场增加新的买家,促使2004年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总貌,呈现出更加旺盛和繁荣。 鉴此,怎样才能保持当前的大好形势,才是我们广大从业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其三是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旺盛势头,会诱使一些拍卖公司蜂拥而上,把市场搞淤。仅以北京为例,2003年年底排出的拍卖预告显示,2004年1月份半个月的时间,就有十几家公司推出大小型拍卖会,长此以往,其后果很难猜想。 其四是有一些拍卖公司,在利益的驱使下,放松了鉴定把关,拍品质量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已经显露,此种苗头不能及时遏制,任其发展,对于市场的前途不堪设想。 其五是随着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文物艺术品鉴定专家年龄老化,鉴定界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日趋显露。 我国老一辈文物鉴定专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就以国务院中国书画五人鉴定小组成员为例,他们都是身历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朝元老,大多出生在文物世家,对文物自幼耳濡目染,多年从事书法绘画艺术,研习古玩,建国后投身文博事业,成绩斐然。1983年他们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用八年的时间,行程数万公里,对于全国27各省市,121个市县,208个收藏中国书画的单位八万余件古代书画进行鉴定分级,并编辑出版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泱泱二十四卷,成果超过了古人宋徽宗的《宣和画谱》和清乾隆的《石渠宝笈》。同时,他们还应邀访问了台湾的清玩雅集,香港的敏求精舍、求知雅集等大收藏家协会,观摩了欧洲、美国等著名博物馆,可以说他们遍览了保存在全世界的中国书画藏品,他们的阅历和实践,是当前中国画的鉴定家、理论家不能企及的。可是这五人中的组长谢稚柳先生和刘九庵先生已经作古,启功、徐邦达、杨仁恺三位先生都已耄耋之年。因此培养文物艺术品鉴定人才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相信,只要这几年在文物艺术品市场历练的实践人员加强理论学习,文博单位的研究人员加强市场的实践,一批中国文物艺术品鉴定的优秀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