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拍卖的罕见之处还和它打破了一些拍卖场上的游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有关。规则背后是秩序,打破了规则,必定有一些秩序被打乱了。 第一, 拍卖行是艺术品二次流通的地方。二次流通意味着,拍卖是藏家、买家、经销商等参与的活动,艺术家不直接参与拍卖。也就是说,艺术家创作出一幅画直接交给拍卖行,进入拍卖市场,是不合规矩的。健康的艺术品流通顺序是:艺术家-画廊-藏家-拍卖行-藏家。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桃花源》事件只是中国艺术市场现状的诚实反映之一,因为一级市场(画廊、艺博会系统)薄弱,缺乏完整有力的画廊体系做艺术品从艺术家工作室到市场的第一道门槛,拍卖行就当之无愧承担起了创造市场的全部责任,拍卖逐渐发展成艺术市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动力。这种发展趋势的危险在于少了第一道门槛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筛选,对价值的系统性评定,直接由拍卖结果来暗示艺术品价值,艺术市场的价值系统走向畸形。在完善健康的艺术系统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需要长年累月的反复评估,价格本应只是该艺术品价值在某一时间点的反映。 第二, 拍品评价/估价标准。除了《桃花源》最终的成交价格令人咋舌以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香港苏富比给出的《桃花源》估价为:150万-250万港元,最终的4200万成交价已接近最高估价的17倍之多。姑且不说以拍卖纪录来看,一件拍品以高出最高估价的15%-20%成交尚属健康正常,《桃花源》的150万-250万港元从何而来?什么是达成此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拍卖行专家进行估价的标准可简单分为艺术标准(如艺术家、风格、画派、作品尺寸、主题等)和市场标准(市场上稀有度、同类作品过往拍卖纪录等),艺术标准结合市场上稀有度是核心评价标准。那么《桃花源》的估价立足于何处?是来自于艺术家曾梵志的专业加持、马云首次艺术创作的“灵光乍现",还是创作者与艺术不相关的成功人士身份以及此身份暗示的巨大影响力? 通常一件拍品的介绍可以透露一些拍卖行专家的估价依据。从《桃花源》的作品介绍来看,答案呼之欲出。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拍卖行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是否该由和艺术不相关的因素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