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8 编辑
上次,美国的一家大型博物馆试图为德库宁做一个回顾展,但总体而言并不怎么成功。1983年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这次鸿篇巨制让批评家们疲惫不堪。那次展览将这位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250余件作品满满当当地挤在几间小展厅内。更让人费解的是,素描和雕塑被分别放在不同的展厅。此外,近作在展览上的比例较大,很多人感到愤愤不平(在他们的脑海里的是德库宁从19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的作品),认为艺术家更早创作的更具影响力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上踪迹全无。
由退役策展人约翰·埃尔德菲尔德(John Elderfield)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这次展览“德库宁回顾展”(De Kooning: A Retrospective)就没有步其后尘。诚然,本次展览规模也不小,而且仍有人觉得展品的陈列显得局促(在六楼各展厅中展出了将近200件作品),但却没有上次那么让人憋屈,而且在空间上,此次展览的作品终于有了喘息之机。1983年展览上那些缺席的大作[可谓战后艺术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例如《粉红色的天使》(Pink Angels, 约1945)、《挖掘》(Excavation, 1950)、《女人1》(Woman I, 1950–52)和《复活节后的星期一》(Easter Monday, 1955–56)]在此次展览上都占据显位——足见策展人用心良苦。素描(虽然为数不多)也被穿插在了展览中,而且雕塑也和同时期的绘画一同出现,消除了此前按照作品媒介进行的任意区分,从而更加连贯地叙述了这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尽管现代艺术博物馆经常展出德库宁的近作,但近作应该是从其早期创作生发而来,不是突然从天而降。几个月来,展览策划方面的这些成功令德库宁在批评家中间好评如潮。几乎所有评论过这个展览的人都对德库宁大加褒奖,艺术家们更是对这次展览溢美不已。现代艺术博物馆对德库宁艺术创作的每个阶段的呈现都有条不紊,策展人对作品的布局既突出了德库宁四五十年代的巅峰之作,这样,不仅没有过分夸张,反而更突出了德库宁在不同时期,经历不同风格的时候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这样,观众就可以纵观德库宁的整个艺术历程了,而这是80年代中期的展览所不及的(那时候德库宁仍在世,并且依然活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