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艺术的价值 -----郭泰来艺术作品的融合创新意义(配图6副)
本帖最后由 国际码头 于 2019-3-1 11:04 编辑
1。因为各种原因,我为郭先生的作品写了大约20--30篇的介绍普及的文字。
郭先生是很不简单的人,他默默探索的时候,几乎无人所知。
我初识郭泰来先生作品的时候,是在网上,图片质量低不说,顺序乱七八糟,
尽管这样,我还是耐心的看了大约3个多月。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然后大致能得出一些判断。
后来,我决定用行动而非满嘴跑火车的口号表示一下。
2。郭先生的故乡,和我曾长期居住的小镇,隔水(胶莱河)相望。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郭先生是我的老乡,算是我的亲戚。
只是,仅仅在山东,画家也多如牛毛,
郭先生并没有给我什么好处,我为什么费力不讨好的写这么多评论。
艺术评论,其实是很值钱的。
甚至,比文学都值钱。
3。因为艺术家,拦是拦不住的,
我也没有听说过那个国家的人对自己的艺术家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我没有学术负担,更没有那些破烂的破旗的压力。(比如所谓传统云云。)
除了郭先生的画廊和友人提供的一些基本资料。(郭先生的作品集,参考图书若干。)
4。郭先生走的路,并不平坦,他用沉默对抗冷漠,
用自己的心血铸造作品。(有评论家将郭先生称为“时代英雄”。)
北大和北师大忽然象发现了天外来客。
其实,郭先生自己喜欢长三角一带的所谓“学术研究”,
(北方比较保守,南方比较肤浅,从北京双年展与上海双年展大致了解以上两区域文艺特点。)
只是,艺术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向来浪漫不起来,
好在,我们可对香港报有更大一点的希望。
(大湾区以广州,深圳为代表,虽开放却荒芜,香港现代些,有文献展。)
5。郭先生的艺术创作,很早就受到意大利最著名的收藏家族贝利尼家族的重视,
仅仅在海外,至少有三个艺术机构在关注郭泰来的艺术创作。(美国,法国,德国。)
至于亚洲,或者说国内关注不关注,这个好像并不重要吧?
国内,乃至亚洲的艺术家,有几个走向世界的?
我掰着指头使劲数,也数不出一个巴掌的数量来,
请原谅我的无知吧,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但喜欢用雄辩代替事实。
6。当我们连艺术文献都懒得整理的时候,居然大谈艺术,
这和在沙漠上盖摩天大楼有什么区别?
艺术这个领域,向来以高处不胜寒和寂寞孤独冷著称。
更是一个烧钱不冒烟,扔银子不起水花的行当。
因为以前做过一文不值得版画(准确说是年画)的材料探索和试验,
知道艺术探索的失败率和艰辛,所以为郭先生的探索成就而欣喜。
7。郭泰来先生的海外展览即将开始,我觉得我说的已经太多,
最近,看沈胜衣君的《行旅花木》,觉得沈君说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
如果说网络是虚拟的,那么,现实就是虚幻的。
现实,并不比网络美好多少。
(最近两年,以内容为主的天涯,)
2013-12-13 20:11:51
8.
昨天,在芭东小镇拜会了郭先生,
郭先生前天坐飞机过来的,本来下午就走,
但是因为有些事情,就拖后一天。
我到大厅的时候,不知他在房间没有,
后来大堂经理让我给他打电话,我说等会吧。
就坐了下来,刚喝口水。
郭先生进来了,他穿红色衬衫,很显眼,
我赶紧伸手过去握手。
稍微寒暄,我们去楼上他的房间坐会。
走到过道的时候,我说怎么比照片上瘦很多,他笑了。
向走廊走的时候,他的后背有些弯,
我觉得可能工作比较累的缘故。
开门坐下,整个院落很安静,
室内的光线很柔和,不是我刚下车那阵闷热。
我想吸颗烟,感觉疲乏,忍住没有吸。
我们谈了会展览,我问他烟台展览效果如何,
他说还好,有的展览,他只是开幕去下,
并非全程参与,因为展览很耗费时间精力。
他说,我们聊会天,你谈谈,我听会。
楼下有打电话的,问中午吃饭的事情,郭先生说多加个座,
然后继续交谈,我不太了解他能否听懂我说的话(方言较重)他表示能听懂的。
我们谈了展览的作用,
他很有兴趣的听,也看我带的一点资料,
有些资料我修改了,他看了下,很开心的表示要带回去。
9.
大约聊了一个小时,我们谈了展览,也谈了点拍卖。
网络也涉及了点。
他问我看什么书,又问我看了他的画册了否?
第二次邀请我去他的画室参观,
我表示脱身不开,他摇摇头表示无奈。
然后我们准备下楼吃饭。
我问郭先生,这边温度气候如何?是否适应?
郭先生表示不错,很安静,也比较凉爽,是个居住的好地方。
我说以后再来,可以多转转,这边风景不错。
10
希望新画室,可以有沙龙的作用,大家可以谈谈天,天南海北的神侃海聊下。
也可以喝喝茶,欣赏下作品,谈谈文化,文艺之类的东西。
聊天的时候,我说,我们谈到你的作品,有很多分歧,
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分歧的,那就是,你的作品是融合创新的作品,
我刚在网上见到你的作品,就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在材料方面已经完全突破了,这一点就很不容易。
郭先生静静的听着,没有多说话。
郭先生的手很独特,坚实有力。
我把一些 访谈的资料提纲发给他,他认为思路不错。
我说以后再有展览,我可以写点别的方面,
这些文字,或许有普及交流作用,他很高兴。
郭先生和我回面时,谈了两次家乡,
用普通话告诉我:“我是昌邑人。以前回乡时,经济不行。“
后来,又和我交流时谈:“我能为山东做点事情,心里很高兴。(无论我在那里,)总是很思念故乡的。”真情流露,令人动容。
郭先生是企业家,藏书家,然后,又是艺术家。
2012访欧,法,荷,瑞,德四国收获不小,也深知隔陌许久,交流不易。
对于别的,郭先生看的很淡。
比如市场,比如价值,比如文献,他更喜欢听,
而不愿多说什么。
之前,他希望我去他画室,有本图文书需协商。
但他能来胶东,会便利许多。
他是一个天生画画的,从事别的,
无论成功,失败,都意义不大,
他轻松自在,童真烂漫,
是一个生活在异乡的漂泊者,
内心却如此平静阔大,
真是世所罕见。
11.
郭先生也有困惑,曾问:“我的作品是不是很难接受。”
我回答:“你在意别人的看法干什么?没有意义。”
因毕加索博物馆(即罗森加特女士任馆长的机构)藏有克利作品,我们又聊了会克利。
我说国内没研究克利的,郭先生很吃惊。
有书吧?他问。有书,但那不是研究,只是百科式介绍而已。郭先生沉默了,他也不知说什么好。
空白很多,处处空白,以后会好些的,我安慰道。
2016年9月16日回京后的研讨会。
郭先生告知:“我回来后,画了很多油彩作品,真想回去(青岛)休息休息。”
我说:“每周休息两天,每天不超过8小时工作,休息时间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看会电影,工作永远做不完的。”
我问:“他们去画室看了作品后,感觉如何?” 郭先生回答:“他们感觉很震撼。”
与郭先生面谈,其实不知说啥。
倒是网上聊天,天南海北,东扯西谈。
郭先生谈了次年画,
但我对年画了解不多,郭先生看书多,见识博。
几年前,我本来想以年画为线,搞点诗文融合,后来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艳彩绘画,极具挑战,为我打开一扇窗。
郭先生听我说这些,哈哈大笑。
只说了句:“你很不简单。”
我稍感安慰的是,在艳彩这个领域,
我是接触比较早的,也是写文较多的。
与郭先生谈文化名人,
胶东东有田横岛,田横乃墨家代表人物。
牟平有丘处机,曾来崂山,留有诗歌,
在文史题材中,可做参考。
恰好看电视,有《北京四季》,
我曾建议郭先生画点《北京十景》或《京师四季》,郭先生应允列入出版计划(《北京卷》)。希望画的简洁些,故宫啦,颐和园啦,长城啦,这种题材在普及,交流方面还是有些意义的。
看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花草花园》,觉得与郭先生的一些北京写生作品有比较方面的意义。且列点题纲保留想法。
12
在谈到南京先锋书店,郭先生并不看好传统图书业的生存。
他也认为,绘画有可能被新技术,或者新的游戏取代。
他认为思维是难以解释的,科学家都不好解读。
我觉得思维是和哲学有关的,而哲学大致可以分为经验,理论和实践三大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