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竹林七贤(素材)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Img307951705.jpg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46 编辑 名士欢宴醉千年(组图) 来源:中国网 2011年05月19日07:09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内容摘要: 1960年4月的一天,南京西善桥钢铁厂在取土施工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即报告了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南京分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砖画由此现身。如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陈列在南京博物院陶艺馆。   1960年4月的一天,南京西善桥钢铁厂在取土施工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即报告了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南京分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砖画由此现身。这是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魏晋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200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禁止出国(境)的一级文物中,这组印模拼嵌画像砖名列其中。   如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陈列在南京博物院陶艺馆。当年它们分布在墓室的南北两壁,各由300余块青砖拼嵌而成,每面长2.4米,高0.88米。这是在地下聚会了1500年以上的欢宴图,画面上8人均席地而坐,宽衣博带、孤傲高雅,但都有其最具个性的形象:嵇康豁达而有文采,以《广陵散》名世,画面上他目送秋鸿,手弹五弦;阮籍“嗜酒能啸”,画面上他身边置酒器,仰天吹指作长啸状;山涛善饮但不失态,画面上他一手挽袖一手执杯,从容而优雅;王戎富且吝啬,画面上他跷着脚斜身靠几,一手摆弄着如意,正是庾信《对酒歌》中“王戎舞如意”的写照;向秀文儒,解读老庄曲尽其妙,画面上他一肩裸露,倚树闭目沉思;刘伶贪杯,出门时叫仆人扛着锄头跟随,吩咐“死便埋我”,画面上他凝视手中酒杯,另一只手蘸酒品尝;阮咸善弹琵琶,画面中他弹一四弦乐器,也就是因他而命名的“阮”。相传7人常在嵇康所住的山阳(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聚会,高歌纵酒,狂放不羁,因“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竹林之风”不仅成为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而且为士林注入了隐逸和清高的文化基因。   虽与七贤“同处一室”1500年,但荣启期并不知道七贤是何许人也。他是春秋人,相传孔子游泰山,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的荣启期有过一番交谈,认为他是一位自得其乐的“高士”。画面上七贤均坐姿散漫,赤脚露腿,只有他盘腿端坐,双手抚琴,形象较为庄重。   当年组织考古发掘的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罗宗真先生记得,那是座中等规模的单室墓,早年曾被严重盗掘,考古队原本未抱太大希望,历史却给了他们慷慨的馈赠――在此之前,考古界从未发现过这样拼嵌起来的砖画。考古人员把画像砖运回南博后,破解了砖画的制作工艺:工匠将粉本(即样本或画稿)临摹到木模上,在木模上刻好花纹再印至泥坯上,烧制成青砖,再用青砖砌筑墓室。在南博复原砖画时,因环境改变青砖干燥收缩,无法拼得像墓室中那样严丝合缝,幸运的是砖画在取回前拓了3套拓片。反复研究拓片,罗宗真发现,砖画上有银杏、槐树、松树、柳树等10棵树,却没有一竿竹子。为什么“竹林七贤”砖画没有竹林?陈寅恪先生曾有论断:“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佛教发源自天竺(即古代印度及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东晋之初将天竺佛教徒隐居清修之地称作“竺林”,后来以讹传讹称作“竹林”。砖画印证了陈寅恪的论断。   砖画上人物清瘦飘逸,脸庞俊秀,没有雄性美、力量美,倒显得有些病弱甚至女性化,砖画线条圆转流畅,更显得人物简约玄澹,这种艺术风格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最动荡、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但同时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时期,战乱分裂带来的灾难和死亡颠覆了儒术独尊的局面,儒学、道教和佛教开始融合,价值取向从修齐治平转向独立和自由,魏晋玄学和名士之风因此兴起,士人喜清谈鄙实务,乐山水赏会,爱饮酒服散。名士中流行女性化审美,常常涂脂抹粉,苍白、瘦削的病态美在砖画中也有所体现。思想的自由与政治的严酷是一对极端的矛盾,造成了士大夫阶层精神的撕裂,竹林七贤放浪形骸的行为就容易理解了。   在南京西善桥之后,丹阳又在三座南齐帝陵内发现了同样题材的墓室砖画,但南京的砖画最完整、最精美、年代最早,虽然墓主身份至今是谜,但从出土器物推断应该是东晋至刘宋的皇室。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一些细节不同和个别人名错乱,四座墓内的人物造型几乎相同,专家认为它们很可能临摹了同一粉本。魏晋南北朝绘画上承秦汉下启唐宋,处于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人物画已达成熟,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与抽象质朴、人比山大的汉画像石相比,当时的绘画更加写实和传神,人物造型严谨准确,自然环境也得到了精心的描绘,产生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和戴逵等中国画史上早期的一批宗师。遗憾的是,他们的作品都已失传,只有顾恺之有3件唐宋摹本存世,而砖画更接近当时的绘画技法和审美风尚,这也是砖画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原因之一。专家比较后发现,砖画的线描与顾画《女史箴图》相似,为“春蚕吐丝”式的高古游丝描,砖画上银杏、垂柳等的表现手法与顾画《洛神赋图》几乎相同,粉本很可能就是顾恺之的作品。也有学者认为粉本可能出自陆探微或戴逵之手,但出自名家已是学界的共识。 王宏伟   专家点评>>>   东晋、南朝期间,人物画的革新,山水画的确立,以及艺术理论的创新,具有开一代风气、泽被画史的重大价值。然而因为没有画作传世,魏晋南北朝艺术理论研究长期只能依靠摹本。砖画的出土,使南朝时“秀骨清像”的人物造型风格,和六朝评价绘画的“谢赫六法”等艺术理论有了实物的印证,使中国艺术史,尤其是人物画史的传承演变的研究更具连贯性。在六朝地面建筑和壁画都已消失、绘画均已失传的情况下,这组砖画的出土弥足珍贵。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 王奇志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