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阿布拉莫维奇 电影中再聚“凝视”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335875d85aa0a11f26013d328663ccef.jpg 有行为艺术祖母之称的“玛莲娜·阿布拉莫维奇”   两年前,当她在其艺术生涯中可能最为重要的展览上目不转睛地与来参与作品的观众们一一对视时,玛莲娜·阿布拉莫维奇这位行为艺术家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而她也欣然应允自己成为被研究的主题。这回她要在他人的作品中聚集起“凝视”。   近日,由导演Matthew Akers执导的纪录片“玛莲娜·阿布莫诺维奇:艺术家在现场”将会于这个周末在纽约和洛杉矶的各大影院上映,并且7月2日时将会在有线电视家庭影院频道播出。影片向观众讲述了阿布拉莫维奇在建立起一个拥护她的朋友和同仁圈上的超凡魅力和幽默感,还刻画了她在艺术圈的影响力以及她的作品对公众所具有的变革力量。   影片的名称正来自于2010年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玛莲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现场”,自然重头戏会是这场展览。说来,在日前正举行的第43届巴塞尔艺博会上,不少人都拍下了这样一件作品:两位赤身裸体的男女相对着站立在入口处,观众要通过他们时,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他们的肌肤。而这件作品正来自于阿布拉莫维奇的《无可估量之事物》。   2010年时玛莲娜·阿布莫诺维奇将这件作品带往了她在MoMA的回顾展现场,同时展出的还包括她早期的一些富有争议性的作品。在回顾展期间,多数的作品主要是由她培训出来的41位艺术家呈现,她自己则担起了另一件作品。她静坐在椅子上,观众们一个一个排着队等候机会去坐在和玛莲娜相对的椅子上,与她对视。在这件作品的实施过程中,不少人哭了,还有不少人为此等侯了整整一晚上,也有人数次地排队参与。而阿布莫诺维奇则在展览进行的三个月期间里,每天固定地坐在椅子上,长达七个半小时。据悉,MoMA这次开创性的展览共吸引了约75万人次参观。   塞尔维亚出生的阿布拉莫维奇表示在MoMA办展改变了她的生活,也让她明确了她的人生使命,即“教会公众去到达内心。”她说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到如今我更加明确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为之放弃一切的原因。我没有婚姻,也没有爱人,没有孩子,没有家庭,只有一位住在贝尔格莱德的哥哥。”   Akers称他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一直试图以一个“怀疑论者”的身份去从阿布莫诺维奇70年代早期的作品开始,不断地去追问“这是艺术吗?”。他期望为更广泛的观众拍摄一部有吸引力的片子,片中会有一些亲密行为,但更多的是出于真实性和好奇心,用一种令人惊奇的方式去让观众理解阿布拉莫维奇,去更好地理解她作品中的艺术、社会价值以及人和人之间纯粹关系的重要性。   这位导演在拍完片之后,虽然依旧觉得这世上还有很多糟糕的行为艺术,但是他称自己再也不会对阿布拉莫维奇有任何怀疑。“我可以向任何人证明,这就是艺术,”他说道,“她对很多的人都有深厚的影响力,我亲眼目睹……毫无疑问,她是目前在世的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家,而且挑战着我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偏见。”   近年来常驻纽约的阿布拉莫维奇又有了更多的项目,包括由罗伯特·威尔逊导演的“玛莲娜·阿布拉莫维奇之生与死”巡演话剧以及她最近一直忙着操办的以她名字命名的行为艺术宫。她期望有这样一个艺术中心能够教会公众像艺术家一种去“思考和体验”,而这构想目前已经在行动中。   “这是我们此前未曾有的,”她说道,“我们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对任何事情都逐渐变得疏远,乃至于完全失却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是我们迫切需要去重新寻获的。”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当代艺术与投资-个案-玛里娜?阿布拉莫维奇——炮灰 她是一位前南斯拉夫艺术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前卫行为艺术家。她用她的身体不断地开拓着行为艺术的疆域。 阿布拉莫维奇在这个领域已经热情耕作了30多年,现在依然在努力挖掘活着的艺术前线的战壕。“我极力地让自己不受人和人,以及任何事的影响。发展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我来说很重要。”她在接受《Arte Al Limite》杂志的采访时如是说。下文是我们对这位用身体作艺术的艺术家的事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这个世界做出的影响。 用粗野、毛骨悚然和爆炸性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阿布拉莫维奇的身体行为艺术是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些词汇用来描述人们亲眼看着她经历这样的行为却有些词不达意的感觉。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她的身体行为艺术:用鞭子抽打自己的身体;冷冻自己的身体;吸毒;失去知觉,甚至都尝到了死亡的味道,仅仅只不过是窥探到其身体行为艺术的一瞥而已。她就是这个艺术领域里最主要的代言人。 阿布拉莫维奇早已远离了平常行为艺术的那种哗众取宠的噱头,她通过某些视觉表达将自己变成一个观众的解放者,她用亲密的行为拉近观众的距离。“如果你身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下站在观众面前,你就会自动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生存的问题中,不断地用你的身体、你的思想无处不在地考虑着这个问题。观看你的观众也和你一样经历着同样的场景。”她如是说。 的确,她的很多表演确实是非常令人毛骨悚然,让人感到壮烈甚至都有些病态。观众也是她表演的参与者,有时甚至要对其进行肉体折磨,有时不忍心要停止这种折磨。这样,她和观众就共同分享着这种危险感。系列作品《节奏》是其1973年至1974年间进行的作品,大概是她最大胆、最激烈的作品。《节奏0》是将自己的身体完全交给了观众,观众可以任意地命令她用一大堆物品对她做任何事,如剪刀、锁链、斧子,甚至还有一个上了膛的武器。第二个作品意图表现一个无意识和失去控制的体验。为了完成这个作品,阿布拉莫维奇吸食了足以让一名强迫症患者安静下来剂量的毒品。吸食的毒品量足让她的身体痉挛,但又不致使其失去知觉。10分钟后,她吞下了重度抑郁症患者该吃的药,使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放纵的状态。在《节奏5》中,艺术家差点送命:她将自己置身于火的包围中,差点因缺氧窒息而死。在第10个版本中,她表演了一个俄罗斯杂耍:把手张开,用刀子戳手指间的缝隙,并记录下刀子下戳的声音,以便后来在用刀子戳的时候重复前面的错误,然后再做。 肉体与灵魂 阿布拉莫维奇是一位前南斯拉夫游击队战士的女儿。作为革命者的后代,她似乎继承了足够的勇气进行着个人反对压制的斗争。在这个方面,她把武器变成了艺术,把大口径的武器变成了一个平常的物件:力量抵抗。“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个人一样都不喜欢,因为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让我感到惬意的惟一的力量应该是来自主动的能量。”艺术家如是解释。 阿布拉莫维奇1946年出生于贝尔格莱德。很小的时候她就采用行为表演作为反对战后悲惨生活的手段。她远离当时的艺术潮流,并将自己从当时的主流艺术家群体里隔离开。“我极力地让自己不受任何人,以及任何事的影响。发展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我来说很重要。” 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活着的艺术”。开始的时候,阿布拉莫维奇想到了纯粹主义,她不允许对其表演进行纪录。但时而,这些限制手法有时会有变化,甚至后来到了摄像机和照相机都可以作为基本元素而被忍受了。 1975年,她邂逅了乌拉伊,那位艺术上与之关系密切的人,并与之有着10年的情感。他们二人结伴环球旅行,互相支持和互相鼓励,与观众一起进行三方共同合作行为艺术的表演。 1977年,她创作了《呼/吸》,这是一个将两张嘴和在一起,相互地,一张嘴从另一张嘴吸肺里的空气。在濒临窒息的边缘,艺术家开始的时候互相交换氧气,之后交换二氧化碳,并用麦克风放大喉咙里发出的声音。3年后,他们二人运用身体造成的张力举起一对弓箭瞄准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并记录下双方脉搏的加速跳动。 80年代的作品主要洋溢着二人爱情关系的回顾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辩证关系。《情人—长城》是1988年的作品。主题讲的是二人经过3个月的步行之后在中国的长城上向对方狂跑2200米之后的身体疲乏。男的从戈壁沙滩开始,女的从黄海开始向对方前进,以映衬出古代中国传说的爱情故事。但从那之后二人再也没有合作过。 在摆弄过一段时间物体装置、又在巴西的Minas Gerais逗留了片刻之后,阿布拉莫维奇又开始了行为艺术。这次她将行为艺术作为净化过去的手段,摆脱鬼魂对她的纠缠。她指出,“我一直对艺术的精神层面感兴趣。藏传佛教和土著文化一直是我艺术发展的基本源泉。” 《巴尔干的巴洛克》创作于1997年,荣获当年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艺术家站在录像机幽暗的荧光之下,画面上播放着她父母的影像,而她在慢慢地从一大堆动物骨头中将肉一块一块分开。而与此同时,她叙述着狼鼠的故事,那是一种当处在恐惧中便撕食自己同类的动物。这个暗示很明显,当时这个时候巴尔干正在进行战争。 2002年,她出台了《海景房》——艺术家自己认为是最重要的行为艺术之一。在这个作品中,她建造了一个有3个平台的房子,用梯子与地面连接,而梯子的踏步是刀子。阿布拉莫维奇呆在那里12天不吃饭,也不说话,以此在她的观众中制造焦虑和恐惧,表明她很关注宗教仪式典礼这种平日里很常见的现象。 2004年11月,艺术家和另一位行为艺术巨匠在一起,他就是Jan Fabre,二人合作出品了《贞女/战士,战士/贞女》,表演于巴黎的东京宫。二人在4个小时的期间站在玻璃制造的盒子里,先是由金属盔甲保护,然后是全裸体——以此表示对牺牲和怜悯的崇拜——他们用金属武器互相伤害对方,并用流出的自己的血在纸上写字与观众交流。 巴尔干 巴尔干的主题经常要不是历史的激烈冲突,就是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都对艺术家有着特别的吸引力。2005年开始的《指望我们(美国)》是阿布拉莫维奇最近主要大的创作之一。其题目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英文中“US”可以理解为“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US”,意思为“美国”。在这个行为表演中,投影仪播放的是源自其祖国的好斗历史,和国际社会对其犯下战争罪行的冷漠态度。在这个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又一次选择了仪式的舞台,舞台上有5个投影组成了一个类似《节奏5》中用过的五角星。第一个屏幕表现的是艺术家穿得像一个骷髅,指挥着一个儿童合唱团向联合国歌唱;第二屏幕放在第一个屏幕之前,放映着艺术家穿着她那死亡的伪装又一次来到了由孩子们组成的五角星的中间。其后的二个屏幕是两个孩子抬头往上唱歌,最后一个屏幕中,阿布拉莫维奇手持看上去像一个荧光棒的玩意儿,这玩意儿还带着一卷电线,引起她触电。最后,这些装置旁放置了两个录像机,放映着艺术家在Stromboli岛,一组图像让人想到了算命。 《巴尔干情色诗史》是另一个新的接近历史的巴尔干主题形式的作品。表演有几个投影组成,探索了人体和性表现在那个异教传统根深蒂固的地区的关系。在经过一段系统的研究之后,这位前南斯拉夫艺术家发现了性行为和色情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比如说,如果老天雨下得太多了,女人们就会跑到地里去撩起裙子,用她们的身体吓跑诸神,以此来阻雨。“西方文化已经将裸体的形象变成了某种粗俗的东西,将色情转变成了娼妓。因此,我研究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在那些传统里,性器官被用作治愈的器械或与诸神交流渠道。”她如此声称道。 行为艺术的祖母 需要指出的是,阿布拉莫维奇除了用身体的和心理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并扩大了这两个方面的疆域之外,还发展出了记录和行为艺术历史的紧密关系。她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祖母。有关该议题的里程碑之一就是她自己自传的出品。传记起名为《传记再组合》,是与戏剧导演Michael Laub一起合作,于2005年下半年在法国的阿维翁戏剧节上推出的。后来传记被整理成文字出版,取名《传记的传记》。 此外,2005年底,她还在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出品了《7个小品》,这是一组对那些著名艺术大师如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维托?阿康西(Vito Acconci)、吉娜?潘恩(Gina Pane)和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在六七十年代进行过的行为艺术表演的整理和修改。这些出品表明了对那些被认为只具有临时性质的作品的再现和保存的可能性进行的探索。 在这组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也将自己两部早年的作品进行了重新表演。“这个东西我计划了12年。大部分的东西不是我自己的,我也从未观赏过,我以前从未重复过任何人的作品,因此重新作一次的责任非常重大。另外,既然行为艺术不是某些排练的东西,这个与戏剧恰恰相反,我也不会去做。”她在接受Karen Rosenberg的采访时如此说。 在这次采访中,这位前南斯拉夫艺术家说到行为艺术行为的研究过程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当很多表演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进行的时候。“我觉得我像一个考古学者努力地在了解废墟遗迹以及确切发生过的事情。” 阿布拉莫维奇今年还打算在巴黎、马德里和雅典进行多次个展。2009年她准备在德国的柏林艺术馆进行一次大型的回顾展。 这位艺术家在其年近六旬的时候仍然在用自己的身体在探索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前行着。不要害怕……当炮灰。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巴爾幹情愛世界” ⊙ “性愛禁區”的故事: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巴爾幹情愛世界”講述了巴爾幹地區的性愛習俗,堪稱一絕。 馬可布萊恩比拉的“性愛同步”則像走馬燈似的快速閃現出男女交合的情景,讓人眼花繚亂。 馬修巴尼的“提升”講述一名黑人男子赤條條的躺在五十噸重的巨型攪拌機下做愛,竟然達到人機和諧。 拉里克拉克的“小生愛老娘”講的是為了製作一部色情片,初次出演的丹尼爾選中了老娘南茜,可謂乾柴烈火的碰撞。 加斯帕諾耶的“自娛自樂”則描述了兩個懵懂少年的自娛自樂,女的自摸,男的自日。 理查德普林斯的“性愛門診”裡,豐腴少女叫來猛男醫生解性飢渴,真是藥到病除。 薩姆泰勒-伍德的“死亡之谷”則是一名男子絕望地跑到荒無人煙的山谷裡對著大地發洩獸慾。 ⊙ “性愛禁區”的看點: 由英國和美國聯合製作的性愛片,被提名在戛納電影節,匯集了來自歐洲和美國的七位極具爭議性的前衛藝術家和獨立電影導演,每人創作一部風格各異的性愛短片,來表達個人對性與情色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共同探討色情與藝術的界線;其中包括“天地無倫”的導演拉里克拉克, “不可撤消”的導演加斯帕諾耶,以及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薩姆泰勒-伍德,馬修巴尼,理查德普林斯等藝術先鋒人物,各個短片風格迥異,內容非常勁爆,未成年人請自覺止步。 《性愛禁區》Destricted一共由七位藝術家和導演參與製作,分別是: 1.《Balkan Erotic Epic》,前南斯拉夫著名的表演藝術家Marina Abramovi,16毫米製作,片長13 min;(Marina Abramovi? 曾經在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辦個展,蘇珊·桑塔格則熱烈寫序)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巴爾乾情愛世界》講述了巴爾乾地區的性愛習俗,堪稱一絕。 2.《Hoist》,美國藝術家Matthew Barney,製作時間2004,高清數碼拍攝,片長14 分36 秒 馬可·布萊恩比拉的《性愛同步》則隨著鼓點像走馬燈似的快速閃現出男女交合的情景,讓人眼花繚亂。 3.《Sync》,意大利藝術家和導演Marco Brambilla,製作時間2005,片長2分鐘 馬修·巴尼的《提升》講述一名黑人男子赤條條的躺在五十噸重的巨型攪拌機下做愛,竟然達到人機和諧。 4.《Impaled》,美國藝術家和導演Larry Clark,製作時間2005,片長38分鐘 拉裡·克拉克的《小生愛老娘》講的是為了製作一部色情片,初次出演的丹尼爾選中了老娘南茜。 5.《We Fuck Alone》,法國導演Gaspar Noe(2002年曾導演《不可撤消》),製作時間2006,片長23分鐘 加斯帕·諾耶的《自娛自樂》則描述了兩個懵懂少年的自娛自樂,女的自摸,男的自慰。 6.《House Call》,美國錄像藝術家Richard Prince,DV拍攝,片長12分鐘 理查德·普林斯的《性愛門診》裡,豐腴少女叫來猛男醫生解性飢渴,真是藥到病除。 7.《Death Valley》,英國錄像藝術家Sam Taylor-Wood,製作時間2004,35毫米,片長7分鐘58 秒;攝影師Seamus Mcgarvey曾經拍攝《The Hours》《War Zone》和《Butterfly Kiss》,音樂製作部分由Matmos和Andrew Hale擔當。薩姆·泰勒-伍德的《死亡之谷》則是一名男子絕望地跑到荒無人煙的山谷裡對著大地發洩性慾。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一个不对自己以及“市场”妥协的艺术家 2009年12月8日下午5点半,在佛罗伦萨双年展的演播大厅为著名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举行“双年展洛伦佐终身成就奖”的颁奖仪式。在组委会向玛丽娜颁发了终身成就奖的奖章之后,她对在场的观众做了简短而激情洋溢的演讲。引来了场内阵阵的掌声和喝彩。 她首先向大家阐述了自己从事行为艺术创作的艰辛历程。在近四十年当中她无论遇到怎样的评价,困难乃至阻挠,都坚持她的创作,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她看来,行为艺术是所有艺术形式中仅次于音乐的最高端的艺术,是一件有趣而且值得去奉献全部的事情。 在演讲中,玛丽娜多次提及对年轻艺术家的期许并不忘给予他们激励。“我要对年轻的艺术家说,不要放弃。不要因为你现在遇到的困难而放弃你的艺术,不要因为你的东西卖不出去,不要因为你穷,不要因为没有人喜欢你,不要因为没有画廊会接受你的东西而放弃,10年,20年之后,总有一天,总会有人能够理解你,知道你。” 演讲的高潮部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阐述在她的世界观中,有关于“艺术家”这个称谓的真谛: “艺术家应该奉献自己的生命; 艺术家应该不欺骗自己; 艺术家应该不对自己以及所谓的“市场”妥协; 艺术家不应该自我标榜; 艺术家应该把爱当作生命; 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 …… 艺术家是与磨难有关的; 艺术家应当经受磨难,磨难为艺术家带来灵感,磨难使艺术家精神升华; 艺术家是与符号有关的; 艺术家创作符号,符号是他们的语言; 艺术家是与静默有关的; 艺术家应当理解静默,静默是漂浮在大海中央的孤岛; 艺术家应远离家人; 艺术家应远离朋友; 艺术家应在瀑布下找寻; 艺术家应在熔岩中找寻; 艺术家应在激流中找寻; 艺术家应在黑夜的星空里找寻; …… 艺术家不应重复自己; 艺术家不应让自己的艺术受到污染; 艺术家应从有限的生活素材中获得无限的灵感以及艺术能量; 艺术家应当学会原谅; …… 艺术家不仅应当思考自己如何活着,也应思考如何死去; 艺术家应当无畏的死去……” 在精彩的演讲过后,玛丽娜对现场观众的一些提问进行了解答。通过这些问题,她向大家详细阐述了她创作的理念, “如果要问我是如何进行创作的,那么我只能告诉你这是个秘密。但是我可以跟你说,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要百分之百的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在公众面前。你要带领大家进入你的世界,这是很奇妙的——你在这里做你的表演,但是你的心可以远在世界任何一处。忘记时间,带领大家忘记时间与空间,只有此时此刻存在。是的,这很难做到。” “艺术家无论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那都只是工具。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工具。我们体内仅有的能量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把它们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大家知道。这是非常能够激发人创造力的一种力量。” 当被问及她演讲中“经受磨难”的意义的时候,玛丽娜说,“我认为这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艺术家都是一类非常敏感的人。他们需要感知一切,需要洞悉所有的知觉。磨难它们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大家知道。这是非常能够激发人创造力的一种力量。” 在谈到为什么她不会用更多的形式,比如DVD,画册等来宣传自己的作品,让自己的艺术更多的被人知晓的时候,玛丽娜回答:“实际上我已经出书了的,而且你也可以在google里搜索到我。但是,行为艺术讲究的是现场的感觉,你需要在现场去感知我带给观众的一些思想和信息,只有在现场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所以如果你真的要看我的作品,就买票亲自来观看吧。”轻松的对话,引起了在场观中的一阵笑声。 在颁奖仪式的结尾,她动情地说对在场所有观中说:“我知道我自己会死,但是行为艺术不会随我而死。希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能够参与到行为艺术的创作中来,让它得以存活下去。” 以往,在玛丽娜的一次次作品中,我们通过她的行为和表演去感知她的艺术以及她的思想,而今天,通过语言上的交流,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更为感性,更为真实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这里,我们向这位20世纪伟大的行为艺术家致敬。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个人考古学(Personal Archaeology)”是对作为开创性艺术家的阿布拉莫维奇创作发展的一个深层度观察,从其1970年代的行为作品开始,直到2010年的最近大多数作品。   “私人考古学(Private Archaeology)”,在第一家画廊展览的雕塑,以前还从未在美国展出过。这件从1997至1999年的高度个人作品包括一个大木柜,里面很多抽屉里展出了阿布拉莫维奇生活中的工艺品。观众们被鼓励通过抽屉看各种展示物和阿布拉莫维奇收集的纪念品。   从1972年起,阿布拉莫维奇开始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制造险境及各种自残的手段进行有关身心极限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节奏系列”(Rhythm)。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或将自己置身于浓烟烈火之间的木质五星(带有某种象征性的“五角星”造型在她以后的创作中曾一再出现)围栏中直至烧伤昏迷、濒临窒息,最后被抢救出来(《节奏5》Rhythm 5, 1974);或者服用下大量的精神类药物,在身体和意识陷入混沌之后等待缓慢复苏(《节奏2》Rhythm 2, 1974);或者重复表演用数把利刃在指缝间进行飞快扎刺的俄式杂耍(《节奏10》Rhythm 10, 1973)。   展览还将开辟一个完整的画廊来展出阿布拉莫维奇早期行为艺术“Rhythm 10”的图片,图中她拿小刀快速刺伤自己张开的手指,每次刺伤手指时就改变一下刀。她重复了两次这一过程,磁带录下这一过程,这样她就可以模仿第一次的动作了。   阿布拉莫维奇的照片选集装置在主要画廊,观众可以观看这位先驱行为艺术家的艺术进化过程。诸如作品Rhythm O, Lips of Thomas, 1975年的《托马斯之唇》(Thomas Lips,该作品1993和2005年曾被艺术家两次再度表演过),被很多人视为阿布拉莫维奇艺术生涯中的一件标志性作品,《移动骷髅》(Carrying the Skeleton)和2006《清洁房间》(Cleaning the House),这些作品绘制了她40来年的职业轨道。主画廊也包括她的最新录像作品,是阿布拉莫维奇令人震惊的照片。她的脸被金叶遮盖住,眼睛盯着观众。金叶的模糊皱着是录像里唯一运动的,吸引观者走近进一步观察,结果人们终于发现他们原来被阿布拉莫维奇直直逼视着。 纵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四十年来的艺术实践,实际上是与当代行为艺术的发展史息息相关的。“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 阿布拉莫维奇曾如此表述自己对欢乐与痛苦的价值判断。我们需要思考的不光是她的那些行为艺术作品本身,还有她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与其所献身的行为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完美融合、彼此贯通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需要极端凝聚状态的特定片段?也许生活原本就是一件大而无形的作品,时刻鲜活,充满刺激和惊险,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陷于麻木,直到被有时化身牛虻的阿布拉莫维奇咬上一口,才顿感痛楚,警醒起来。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MoMA回顾展因何失利 头顶四周灯光灼热,两人对坐桌前,凝视着彼此。一位身穿松弛的红色长袍,有如神职人员。另一位则在哭泣,仿佛悲痛欲绝。片刻之中,整个世界停了下来,缓慢得只剩下二人的心跳。从这种幻景中抽身片刻,往别处看看,你便会明白这个架构:许多摄像机和排队等待进入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中央大厅这一“圣地”的人群,那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正在表演坐716个小时零30分钟的“耐久作品”《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在表演过程中,公众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排队来通过凝视向她献殷勤或是发出挑战。 这一声名狼藉的行为表演是现代艺术博物馆首次举办的关于行为艺术家的全方位回顾展的一部分,该展览回顾了阿布拉莫维奇40年来多产而艰苦的艺术实践,从她20世纪70年代初观念化、并不时挑战死神的“节奏系列(Rhythm)”到后来与她的前任搭档及爱人乌雷(Ulay)的合作,再到她2005年在古根汉姆博物馆重新演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维托·阿孔齐(Vito Acconci)等艺术家以及她本人的经典行为艺术作品的《七件小品(Seven Easy Pieces)》。本次展览中遍布着由一群经阿布拉莫维奇训练过、通常是裸体的人们对她代表性作品的重新演绎。 这位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在此通过照片和影像档案展示,这些资料非常迷人又令人不安,令人回忆起那个在真人表演成为令人痛苦和压抑的消遣前的时代。展览在这些作品中发现了自身的要旨,比如阿布拉莫维奇1974年在《节奏2(Rhythm 2)》中对治疗紧张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的双重影响的试验,由此无助地面对摄像机同时作出痛苦表情和咧嘴的笑容;1975年在《释放声音(Freeing the Voice)》中,她痛苦地喊叫,直到喉咙嘶哑得无法发声——作为一出刺透人心的惊爆剧进入人们的耳朵和心灵,为这一展览提供了整体的音效。 相邻的展厅用来展示她与乌雷(这对搭档曾在艺术界占据支配地位达十余年)的合作项目。在他们1980年的代表性作品《潜能(Rest Energy)》中,阿布拉莫维奇紧紧挽住一张弓,同时乌雷在对面拉开弓弦并搭上一支箭,握紧这箭,直指她的心口,使这间屋子充满了张力。以及1978年的作品《三(Three)》,其中一条蛇从这对情侣之间爬过,仿佛一位古怪的信使。这些作品中的最后一件是关于他们1988年神话般的旅程的档案资料,那便是沿中国长城行走的作品《情侣(The Lovers)》。两人原定各自从长城的一端出发,在中途相遇并结婚,然而在行走的过程中两人的关系破裂,因此他们相见时拥抱后便分手了。这是一件真诚的行为作品,任何有过这种失去爱情的苦痛经历的人都该看一看。 另一展厅展示的是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分手后独自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最动人的当属2005年的影像作品《巴尔干性史诗(Balkan Erotic Epic)》,通过各种各样的神秘形象展示了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比如通过裸露女性性器来止雨,或是通过性器厮磨来使土地丰产。这件作品有意或无意地对那些俨然的过程进行巧妙的讽刺:在一个日渐陈腐和可笑的世界中,阿布拉莫维奇一直保持着一个耿直女性的形象。 不幸的是,这些档案资料的强烈效果都被她重现其经典性作品的决定破坏了。二展厅中有两对让人看着发晕的情侣,第一对将两人的头发盘绕在一起,来重现1977年的作品《时间中的关系(Relation in Time)》,另一对则面对面站立,食指几乎相触,重现1980年的作品《接点(Point of Contact)》。在这些概述性的作品中流失了的正是展览标题所许诺之物:“艺术家的在场”。这些人的表演,往好里说至多不过是为那些档案资料做了说明注解。往坏里说,便成了些令人费解的小杂耍,破坏了档案影片中的历史感,减弱了视频资料中呈现的感染力。这些作品中最不成功的当属对1977年作品《无量之物(Imponderabilia)》的重演,在原作品中艺术家与乌雷在美术馆入口面对面地裸身站立,迫使参观者必须从二人的身体之间挤进展厅。这次则是通过几组必然缺乏艺术家特质的表演者轮流上阵,况且其实没必要非从他们的身体之间挤过去(MoMA提供了另一个可选择的通向下一展厅的入口),因此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MoMA的展览与阿布拉莫维奇的新作提出了这个问题:当艺术家不再与我们在一起,会怎样?近来“再度上演”已成为一种制度标准,该博物馆如此直接地处理这一问题算得上有胆识。阿布拉莫维奇作品中的狂热、超凡魅力和特殊的接触使其自身充满力量。那些复制品中缺少的也正是这些。“死去还不够,”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写道。“你还会被遗忘。”他表示,最为慷慨的行为是留给后人空间,以及重新考虑形式的自由。 对不了解阿布拉莫维奇的人们而言,MoMA的回顾展对了解这位艺术家的胆识及其与世界触觉化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文献资料。博物馆在做其惯常之事:鉴定某一历史时刻并将其载入正典,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一个新的讨论平台。接下来的问题是使那些决心献身此领域的崭露头角的艺术家能够保持继续创作的状态——这是行为艺术长期以来(通过与其时代的紧密联系)促成的一项约定。现在已是那些新生代们扔掉文化的卡拉OK机的时刻,他们会带着对前代作品的全心感念与新的纪元搏斗。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下面这些好象是批评??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现年63岁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早年曾接受苏式美术教育,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至今已近四十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 这位戏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老奶奶”(“Grandmother of Performance Ar”)的女人虽然长期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但却是来自中东欧的斯拉夫族裔,她1946年出生于作为巴尔干核心地区的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在艺术家早年的生活中,父母的经历、战争的暴力、东正教信仰、东欧的社会主义局势等因素都对其成长构成了一定的影响。阿布拉莫维奇的父母都是支持铁托的**游击队员,父亲后来成为二战英雄,母亲则是少校军官。与母亲的关系一直是阿布拉莫维奇不能挣脱的心结,长期伴随在其艺术生涯之中。甚至在她成名之后所做表演的时间也要严格按照母亲军人化的管理要求去安排,必须在晚上十点前结束。这些带有某种精神压抑性的烙印或多或少地融入到了其日后的创作当中,正像阿布拉莫维奇某次所说的:“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因为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因而,寻求身心极限状态下的自我解放和某种自由度一度成为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创作的内在线索之一。以行为艺术为核心,阿布拉莫维奇逐渐铺陈了一条包括现场表演、影像装置、图片摄影、戏剧、电影、艺术教育等在内的充满激情的艺术道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行为艺术的创作和推广是她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布拉莫维奇创作的大量作品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用触目惊心来描述她的很多作品毫不夸张。 二战之后,(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行为艺术开始逐渐兴起,诸如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艾伦·卡普洛(Allan Kaprow)、奥图·穆厄(Otto Muehl)、君特·布鲁斯(Günter Brus)、瓦莉·伊克斯波特(Valie Export)等人都是这一时期行为艺术的灵魂性人物,而阿布拉莫维奇和同为女性的著名法国行为艺术家奥兰(Orlan)则正是在行为艺术的这一迅猛发展期成长起来的。 阿布拉莫维奇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早期单纯以身体为媒介挑战身心极限的一系列尝试(1972-1975),到后来结识德国艺术家乌维?赖斯潘(Uwe Laysiepen,简称乌雷Ulay),开始两人长达十二年的合作伙伴和情侣关系(1976-1989),再到离开乌雷(Ulay)后尝试将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媒介更广泛地相融合的新的独立性探索(1990年至今)。 从1972年起,阿布拉莫维奇开始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制造险境及各种自残的手段进行有关身心极限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节奏系列”(Rhythm)。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或将自己置身于浓烟烈火之间的木质五星(带有某种象征性的“五角星”造型在她以后的创作中曾一再出现)围栏中直至烧伤昏迷、濒临窒息,最后被抢救出来(《节奏5》Rhythm 5, 1974);或者服用下大量的精神类药物,在身体和意识陷入混沌之后等待缓慢复苏(《节奏2》Rhythm 2, 1974);或者重复表演用数把利刃在指缝间进行飞快扎刺的俄式杂耍(《节奏10》Rhythm 10, 1973)。而1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实施的《节奏0》则尝试与观众进行互动性表演,通过为观众提供包括带子弹的手枪在内的72种物品,让他们对艺术家的身体进行任意摆布,从而使此系列的作品达到了一个高峰,《节奏0》也是“节奏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实施于1975年的《托马斯之唇》(Thomas Lips,该作品1993和2005年曾被艺术家两次再度表演过)被很多人视为阿布拉莫维奇艺术生涯中的一件标志性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她将刀割、鞭笞、冰冻等自残手段一并运用,现场效果震人心魄。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1975年),阿布拉莫维奇还创作了与妓女交换身份的《角色兑换》(Role exchange);同样以探索身体极限为主题的“解脱系列”(《解脱声音》、《解脱记忆》、《解脱身体》),以及《艺术必须是美丽的, 艺术家必须是美丽的》(Art must be Beautiful, Artist must be Beautiful)等许多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到死亡意向的逼迫,艺术家对危险情境的探寻,并且通过让危险场景引人注目,制造出观众可参与的现场体验,从而也对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看与被看的固有关系进行了解构性的重建。 1975年与艺术家乌雷的结识,是阿布拉莫维奇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使她的创作方向发生了很大转变。两人开始合作实施一系列与性别意义和时空观念有关的双人表演的作品。他们共同创作的作品主题鲜明,影响广泛。其中的一些作品被命名为“关系系列”,如:《空间关系》(Relation in Space,1977)、《移动关系》(Relation in Movement,1977 )、《时间关系》(Relation in Time,1977)、《劳动关系》(Work Relation,1978)等;有些被命名为“空间系列”— 《中断空间》(Inteterruption in Space,1977)、《膨胀空间》(Expansion in Space,1977)等,还有些是相对独立但又与主题探讨密切关联的作品,如《无量之物》(Imponderabilia,1977)、《吸 / 呼》(Breathing in / Breathing out,1978)、《光 / 暗》(Light / Dark,1977)、《切口》 (Incision,1978)、《潜能》(Rest Energy,1980)等,表演的地点则横贯欧洲的多个国家,参加了包括卡塞尔文献展、巴黎双年展、科隆艺博会在内的多种艺术活动。虽然两人的关系曾经犹如异首同躯的联体生物(“two-headed body”)般难以分割,但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情人 — 长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1988)是这对艺术情侣合作的最后一件作品,实际上也成为他们分手的仪式祭礼。这件以中国长城为主题的行为作品原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但因为官方的原因,实际用时三个月。阿布拉莫维奇从位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雷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两人在行走了四千余公里路程后最后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和。 在与乌雷合作的这些年里,阿布拉莫维奇对藏传佛教和其他一些土著民族的宗教文化的兴趣越发浓厚,甚至还亲身到喜马拉雅山的寺庙中禁食灵修(1982),也曾邀请西藏喇嘛和澳洲土著参与到她的表演当中(1983)。“我一直对艺术的精神层面感兴趣。藏传佛教和土著文化一直是我艺术发展的基本源泉。”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到阿布拉莫维奇作品中的濒死意念与波依斯作品中的某些萨满教观念以及苏菲派宗教体验间的某种相似之处。而这种兴趣的发生机制也是值得思索的:是阿布拉莫维奇追求极限的自发性创作导致了她对这些神秘主义经验的好奇冲动,还是这些理论一开始就引导诱发着她的创作方向?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实践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一方面继续进行行为艺术主题内容上的研究,一方面开始涉猎更多的艺术形式,比如尝试与戏剧导演米歇尔?劳勃(Michael Laub)合作实验舞台剧《传记》(Biography),注重语言和行为的偶发性,并结合歌唱与舞蹈,借助舞台剧的形式深入挖掘行为艺术的诸多可能性;与电影导演皮耶?库力博夫(Pierre Coulibeuf)合作纪实性的传记影片,将行为艺术影像作品发展为实验性电影;并进入学院教学(1997年, 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聘请她为教授),以自己的方式讲授行为艺术的理念、方法,培养出一批年轻的行为艺术家。并和一些年轻人发起成立旨在解放、发觉个体艺术性灵的工作室 — Cleaning the House,以及进行实验性行为艺术表演的IPG (Independent Performance Group) 小组。 能代表阿布拉莫维奇近二十年来行为艺术面貌的作品为数众多,诸如《“洗镜系列”1、2、3》(Cleaning the Mirror I、II 、III,1995)、《巴尔干巴洛克》(Balkan Baroque,1997)、《海景房》(House with Ocean View,2002)、《指望我们/美国》(Count on US,2003)、《贞女/战士,战士/贞女》(Virgin – Warrior/ Warrior – Virgin,2004与Jan Fabre合作)、《七个小品》(Seven Easy Pieces,2005)、《巴尔干情色诗史》(Balkan Erotic Epic,2006)等。其中,行为录像装置作品《巴尔干巴洛克》参加了1997 年的第四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并获最佳艺术家金狮奖。在展览现场,艺术家坐在由一千五百个血肉犹存的兽骨组成的骨堆上,一边洗刷兽骨,一边低吟儿时的家乡民歌,语调充满悼亡之气,背景则是她和父母的影像投影。这件作品与艺术家的故土巴尔干地区的现实息息相关,充满张力,寓意深刻。《七个小品》是阿布拉莫维奇在经过长达12年的准备之后在古根海姆美术馆重新演绎的行为艺术史上的七件著名作品,其中包括了她本人以及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吉娜·潘恩(Gina Pane)、阿肯锡和波依斯等大师的作品。而《巴尔干情色诗史》是阿布拉莫维奇在2006年创作的行为艺术电影,这部影片曾同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加斯帕·诺耶 (Gaspar Noé)等人的作品一起收入实验电影短篇集《性爱禁区》(Destricted)。影片的内容源自巴尔干地区民间文化中与性有关的习俗。艺术家研究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发现在那些传统里,性器官超越了通常的色情意义而被用作治愈的器械或与诸神交流的渠道。由此影片中对性器的赤裸表现实际上具有与地缘政治和民族宗教相关的深层指向性。 2008年前后,阿布拉莫维奇在欧美先后举办了一些个展,她最近的展览计划是准备今年在德国柏林艺术馆举行一次大型的回顾展。   纵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四十年来的艺术实践,实际上是与当代行为艺术的发展史息息相关的。“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 阿布拉莫维奇曾经如此表述自己对欢乐与痛苦的价值判断,事实上我们需要思考的不光是她的那些行为艺术作品本身,还有她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与其所献身的行为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完美融合、彼此贯通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需要极端凝聚状态的特定片段?也许生活原本就是一件大而无形的作品,时刻鲜活,充满刺激和惊险,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陷于麻木,直到被有时化身牛虻的阿布拉莫维奇咬上一口,才顿感痛楚,警醒起来。

TOP

本帖最后由 不系归舟 于 2015-11-29 15:19 编辑 下面的,是独家报道 。。

TOP

返回列表